芮逸夫(1898年5月18日—1991年7月7日),江蘇溧陽人,中華民國人類學家。[1]
芮逸夫早年在國立東南大學外文系修業。[1]後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耶魯大學學習人類學。[2]
1930年起,歷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民族學組助理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助理員、副研究員、編纂、研究員。1944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架構下的南開大學擬聘請芮逸夫任南開大學邊疆人文研究室負責人,芮因病未就任[3]。他還曾任國立中央大學邊政系教授、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等職務。1949年赴台灣。1950年春,兼任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同年考古人類學系成立,改為專任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人類學組主任。[1]他還曾兼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系及淡江文理學院歷史學系教授。[2]
1964年赴美國任教,歷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及印第安那大學人類學系客座教授。1966年返回台灣,仍任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教授、研究主任,兼任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教授。還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委員。後來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芮逸夫長期研究民族學理論及民族文化,對中國古代親屬制度、中華民族構成、苗族文化等方面研究頗深。[1][2]
1991年7月7日,芮逸夫在台北市逝世。[4]
- 《中國民族文化及其論稿》
- 《湘西苗族調查報告》(合著)
- 《川南雅雀苗的婚喪禮俗》
- 《人類學辭典》(主編)
- 《九族制與爾雅釋親》
- 《苗蠻圖集》[1]
|
---|
1935年1月12日 共86名 | |
---|
1936年 |
- 1936年8月15日1名:葉夏聲(1943年3月9日免)
- 1936年9月5日5名:李登輝(1938年12月24日免)、馮自由(1943年4月12日免)、王毓祥、林庚白(1941年12月19日亡)、艾沙(1946年7月4日免)
- 1936年12月5日7名:盤珠祁(1940年5月25日免)、戴夏、張西曼、溫源寧(1947年9月1日免)、劉廷芳(1942年6月5日免)、凌冰(1940年4月27日免)、緱克敬
|
---|
1937年 |
- 1937年2月6日1名:李光漢(1942年7月18日免)
|
---|
1938年 | |
---|
1939年 |
- 1939年1月7日2名:全增嘏(1942年3月28日免)、吳雲鵬
- 1939年1月20日1名:陳伯莊(1946年6月25日免)
- 1939年3月9日1名:王禮錫
- 1939年9月18日1名:凌璋
|
---|
1940年 |
- 1940年2月17日1名:劉志平
- 1940年4月2日1名:陸亞夫(1945年9月29日免)
- 1940年4月27日1名:洪瑞釗
- 1940年5月25日1名:馬曉軍
- 1940年8月7日1名:張鳳九(1947年4月12日免)
|
---|
1941年 |
- 1941年5月23日3名:羅友仁(1947年5月8日免)、趙巨旭、趙珮
- 1941年6月4日1名:曾彥
- 1941年6月18日1名:袁世斌(1946年6月25日免)
- 1941年7月3日2名:葉秋原(1942年3月28日免)、陳紫楓
- 1941年9月25日2名:連聲海(1942年3月28日免)、朱學範(1945年2月3日免)
|
---|
1942年 | |
---|
1943年 |
- 1943年2月18日1名:盛振爲
- 1943年3月9日1名:連聲海
- 1943年4月12日1名:王泉笙
- 1943年5月1日1名:董霖(1945年3月21日免)
|
---|
1944年 |
- 1944年1月22日1名:柳克述
- 1944年7月10日1名:陳揚鑣
|
---|
1945年 | |
---|
1946年 | |
---|
1947年 | |
---|
|
|
---|
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當選 |
數理科學組 3人 | |
---|
生命科學組 4人 | |
---|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3人 | |
---|
工程科學組 1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