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觀 (濟南)
長春觀 | |
---|---|
濟南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濟南市市中區回民小區內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 |
認定時間 | 1979年9月 |
長春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回民小區內的長春觀街1號,是一座道教全真派宮觀。
歷史
[編輯]長春觀位於趵突泉公園西北,五龍潭公園以南,回民小區東北部東側。[1]
濟南民間有「先有長春觀,後有濟南府」的說法。有個傳說稱,明朝重修長春觀時,從長春觀內廢井中挖出塊殘碑,上面有「大觀五年初建」字樣。濟南學者嚴薇青考證,「大觀」是宋徽宗年號,僅延續四年,第五年改成政和元年,殘碑上面的「大觀五年」也許是「大觀三年」的誤寫。[1]
史書記載,濟南在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升格為濟南府,下轄歷城縣等五個縣。若上述傳說為真的,濟南升格為濟南府的時間實晚於長春觀始建時間。或許這就是「先有長春觀,後有濟南府」說法的依據。[1]
但是,也有學者不認為上述傳說可信,根據是長春觀得名於道教全真派北七子「長春子」丘處機。丘處機(1148年-1227年)為金元時期的道士,1220年受元太祖召見後,才獲賜「長春宮」。北宋大觀年間,丘處機尚未出生。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認為,長春觀東邊的大杆巷原來名為「大庵巷」,民間傳說大庵是長春觀的別稱。長春觀的前身或許是佛教建築「大庵」,後來因被道教佔據而更名,殘碑記載的「大觀某年」也許是指「大庵」的初建年份。[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長春觀有房屋28間、塑像50尊。此後,濟南市的各宮觀多被挪作他用。1953年後,濟南市部分道士、道姑參加農業生產。1958年,濟南市僅保留蓬萊院、玉皇宮、昇陽觀3處宮觀,而包括長春觀在內的其他17處宮觀房屋交公。[3]
1979年,濟南市人民政府公佈長春觀為第一批濟南市文物保護單位。[1]
1997年起,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入駐長春觀辦公。2001年起,先後有濟南市政協委員呼籲修復並開放長春觀,以還景於民。例如2001年,濟南市政協委員張希舜在濟南市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提交《關於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2002年,濟南市政協委員崔大庸在濟南市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提交《關於將「長春觀」還景於民的建議》。[1]
2003年6月22日,居住在長春觀後閣樓的一戶居民遷走,此前另外兩戶也遷走,觀後閣樓結束了一個世紀作為民居的歷史,移交給文物部門。當天,長春觀大殿和後閣樓之間的圍牆被推倒,長春觀古建築實現合一。[1]
2004年2月,濟南市文物部門修繕了長春觀後閣樓。濟南市考古研究所領導當時說:「後閣樓修復完畢後,還將對長春觀山門前的建築進行恢復重建。長春觀整體建築還景於民已指日可待。」但此後長春觀仍為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辦公用房,不對外開放。[1]
建築
[編輯]長春觀坐北朝南。如今的長春觀僅保存了中軸線上一小部分建築,主要包括山門、大殿、東西配殿、東西廂房、後閣樓、丘子洞。長春觀的主要建築有:
- 山門:面闊三間,明間設拱門,門上鑲有一塊「長春觀」漢白玉匾額。兩次間正面設圓窗。
- 大殿:面闊三間。
- 後閣樓:磚木硬石結構,長12.30米,寬6.73米,兩層,面闊三間,頂覆琉璃瓦,滴珠板刻有雲龍紋以及暗八仙圖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