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書室
黃氏書室 | |
---|---|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惠州市惠城區橋西街道環城西路36號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Ⅲ-47 |
認定時間 | 2015年12月10日 |
黃氏書室,又稱黃家祠、黃宗祠或黃氏宗祠[1],是一座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的祠堂,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2]。該建築最初是歸善縣黃氏的總祠,後來改為書室,為在當地讀書的黃姓弟子提供食宿服務;目前,該建築是東江民俗文物館的館址[3]。1990年7月23日,惠州市人民政府公佈其入選第三批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4]:250。2015年12月1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其升格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5]。
背景
[編輯]清雍正及乾隆年間,大量客家人由粵東、江蘇、福建等地遷入惠州府。為了解決隨遷子弟的讀書及參加科舉考試的問題,這些移民在惠州修建了大量的宗族式書室,黃氏書室便是其中一例。[6]
黃姓是歸善縣的一個大姓,有統計資料指該縣明清兩代產生的約290名舉人中,黃姓佔去18席,包含一名恩科進士;另外,當時的歸善黃氏亦產生了大量身處高位的官員。而到了近現代,擔任教職、官職,或是被評上高級職稱的族人仍然層出不窮,其中不乏黃植禎、黃煥秋等傑出代表。[3]
基本情況
[編輯]構造及設施
[編輯]黃氏書室是一座「進深三座(43.1米(141英尺)),面闊五間(24米(79英尺))」的三進式院落四合院[1][7]。該建築坐東南朝西北[1],佔地面積約為1,500平方米(16,000平方英尺),主體結構總體佈局為「三進二井三廳十八房屋」[3],左側又佈置三進配房,並以小巷側門連接[8]。書室正門以花崗石構築[9],高3.6米(12英尺),寬2.05米(6英尺9英寸),其橫額上有陰刻楷書「黃氏書室」四字,每字寬50厘米(20英寸),高60厘米(24英寸)[8];門邊楹聯亦為陰刻,但以行書寫就,曰「績著循良第一,家傳孝友無雙」,每字寬25厘米(9.8英寸),高40厘米(16英寸),其字體俊逸流暢,被認為是具有較高書法價值[4][8];兩側有一對須座門墩石,高63厘米(25英寸),寬54厘米(21英寸)[8]。大門兩側次間及明間之前皆有弓形石枋,有石獅置於其上,石獅上又有一斗三升斗拱;枋下兩邊有石質角替[8]。
書室佈局的特色為「規中有變」,即在不違背三進屋規制的前提下,通過增加天井空間的方式增強採光效果[3]。一、二兩進之間的迴廊被分成三個部分,中間部分及前後兩側分別採用硬山式及卷棚式屋頂[8];卷棚頂上的檁條是由八邊瓜棱形與梅花斗組成的聯合構件承托,被認為是具有一些當地特色[3]。書室的正脊灰脊則以大型花鳥圖案作為裝飾[3]。
該建築在材料及工藝方面皆充滿特色:建築整體採用布灰瓦及綠色琉璃瓦剪邊,令其有莊重古樸的觀感[3];建築各處亦採用大量不同類型的雕刻工藝,如石雕、磚雕、木雕、灰雕等[1],其中石柱礎、斗子都有三種造型,這被認為是體現了當時雕刻工藝之精緻及刀法之嫻熟、流暢[3];建築內部亦保留了大量描繪古代聖賢形象的壁畫[8]。
意義
[編輯]黃氏書室的文物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其歷史及藝術方面的價值,二是其位處惠州西湖之畔,其地理環境之優越性在當地現存的古建築中較為罕見[4]:252。除此之外,該建築現時所處的位置又毗鄰較為重要的商貿建築,故其亦被認為是訪古賞景、鬧中取靜的上佳場所[3][8]。
歷史
[編輯]清朝初年,有一支黃氏自福建遷徙至惠州,並在當地繁衍生息,發展至較大規模[10]。為團結家族、敬仰先祖[10],惠州黃氏族人便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募資修築了黃家祠[1]。作為歸善黃氏的總祠,其中庭初期供奉了黃氏列祖列宗之畫像[3]。後來,祠堂改為書室,以方便當地黃氏子弟讀書及參加科舉考試[6],以及為外地赴惠趕考的黃氏書生提供食宿服務[10]。抗日戰爭勝利後,書室在保持為在當地讀書的黃氏書生提供食宿服務的同時,亦能解決前往府城辦事的歸善黃姓人的住宿問題[3]。
惠州解放後,黃氏書室被包括惠州汽車運輸站在內的多個部門使用[3][11]。1990年7月23日,該建築被納入第三批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此時的書室已然成為居民住宅,共有18戶居民居於其中[4]:250-251。1994年10月,因舊城改造,書室開始被拆卸,惟有關工程後來被廣東省有關部門中止[4]:252。此後,有數名惠州市政協委員於1996年4月的會議上提出將書室修復為惠州市民俗博物館的提案,並獲市政協接納[4]:253。1998年,書室的修復工程完工[12]。2005年7月12日,由黃氏書室改建而成的東江民俗文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8]。
2015年9月24日,黃氏書室入圍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擬推薦名單[13]。12月10日,黃氏書室正式入選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5]。
保護及利用
[編輯]存廢爭議
[編輯]黃氏書室曾在1990年代中期經歷過存廢爭議。由於書室所處的環城西路是惠州市舊城改造工作的第一期改造區域,故惠州市舊城改造指揮部自1993年10月起就開始對書室的去留進行討論,最終形成拆卸書室的共識。當月21日,惠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在該建築召開辦公會議,最終形成統一意見。該意見認為黃氏書室確有一定文物保護價值,惟原建築風貌已因居民經年累月的不合理改造被嚴重破壞,且修復成本過大,故基於惠州市中心發展大局,該建築可在該委員會同意惠州市人民政府撤銷其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之地位後被安排拆卸。[4]:251
1994年10月,黃氏書室的拆卸工程開工。後兩進建築被拆卸後,有市民向惠州市政府及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上訪,引發廣泛關注。此後,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派員勘察,認為該建築「格局完整,具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且「環境優越,是現存古建築中少見的」,並指該部門從未批准書室的拆卸工作。隨後,惠州市有關部門當即在拆卸現場召開會議,決定調整舊城改造方案,保留尚未被拆卸的山門及第一進建築,並加建兩層風格與山門協調的迴廊式仿古建築,及利用以上建築開辦「惠州市民俗博物館」,令黃氏書室最終得以保存下來。[4]:252
蟻害防治
[編輯]在黃氏書室被改建期間,書室便被發現存在白蟻泛濫的問題。為此,有關部當時便邀請專門機構不定時消殺,但上述機構指該處四季潮濕,且建築所處的木構房屋及物品較多的環境對白蟻繁衍極為有利,故消殺難度極大。截至書室開門接客後的2008年11月,蟻害仍未能得到根治,藏於其內的木質文物大多亦因此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蝕。[14]
現時利用情況
[編輯]東江民俗文物館 | |
---|---|
成立 | 2005年7月12日 |
地址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橋西街道環城西路36號 |
坐標 | 23°5′33.0401″N 114°23′47.3348″E / 23.092511139°N 114.396481889°E |
類型 | 民俗博物館 |
館藏 | 東江流域民俗及有關文物 |
館藏規模 | 2萬餘件民俗文物,100餘幅圖片[15] |
參觀人數 | 20萬人次/年(2011年)[16] |
策展人 | 惠州博物館 |
所有者 | 惠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 |
公共交通 | 見「行經公共交通」 |
地圖 | |
現時的黃氏書室是惠州東江民俗文物館的館址,於2005年7月12日正式向公眾開放遊覽[1]。由於該館陳列的物品皆是反映當地風俗的文物,加上黃氏書室本身亦是文物保護單位,故東江民俗文物館有「大文物裝小文物」的讚譽[11]。另外,該博物館亦是惠州市有關部門指定的涉外參觀接待點[8]。
展覽
[編輯]東江民俗文物館以「收藏和展示東江地區歷代保存下來的民俗文物和民俗資料,並對其進行考證研究」為宗旨[8],現時設有喜慶習俗、居住習俗、書院文化、東江出水文物、傳統生產生活習俗、惠州民間工藝精品等六個展區[11]。展品方面,文物館透過自身徵集、民眾捐贈等形式獲得藏品,目前共展出逾兩萬件文物,分為古陶瓷、古民居、金木雕、傳統居住器具、傳統農具、東江出水文物及民間工藝精品等七個類別,其年代自新石器時代橫跨至民國初年;此外還包括百餘幅反映當地民俗的圖片[8]。
該館較有特色的展品包括位於書院文化展廳中央、反映昔日的當地讀書人的「拜孔」習俗的孔子雕像[1],於喜慶習俗展廳展示的杉木紅花轎、李家拳麒麟舞道具(麒麟頭、大刀、鑼鼓等),以及於東江出水文物展廳展示的反映東江、西枝江流域商貿歷史的文物[11]。
-
紡織機
-
廚具及杉木紅花轎
-
位於書院文化展廳的孔子像
-
書法作品
-
風車
-
惠州彩瓷,由劉漢新繪製
開放安排
[編輯]- 一般安排
該館現時於每星期二至日9時至18時向公眾開放[17],逢星期一閉館[18]。該館於2008年7月5日成為免費開放場館[19],並提供免費講解服務[8]。
- 特別安排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該館於2020年1月24日起與其餘市直文化、體育、宗教場所一同暫停開放[20]。5月1日,該館開始實施有限度開放措施,於每周二至日9時至17時開放全部展覽區域;參觀者需憑線上預約憑證及「粵康碼」入館,且任意時間點均只允許不超過20名參觀者同時在館;而館內的人工講解服務則暫時不獲恢復[18]。
行經公共交通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惠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惠州市旅遊局、惠州市中華文化促進會. 第三篇 文化印迹-黄氏书室:特色鲜明的民俗博物馆. 《印象惠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2年1月: 88–90. ISBN 978-7-218-07225-8.
- ^ 惠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第五十七编 文物-第三章 古建筑-第五节 祠堂. 楊奕青 (編). 《惠州市志(四)》. 中華書局. 2008年3月: 4070. ISBN 978-7-101-06006-5.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政協廣東省惠州市委員會. 文教古迹-黄氏书室. 陳訓廷 (編). 《惠州历史文化丛书·惠州名迹荟萃》.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6年12月: 93–94. ISBN 978-7-218-11488-0.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牟國志. 新闻纵横(下)-风雨黄家祠. 《牟国志文集·新闻作品卷——烛炬之光》. 白山出版社. 2013年12月. ISBN 978-7-5529-0812-1.
- ^ 5.0 5.1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第一批广东省水下文物保护区名单的通知.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5-12-23 [202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1).
- ^ 6.0 6.1 崇文重教 绩著循良. 《東江時報》. 2009-04-01: 09.
- ^ 楊森 (編). 惠州市-黄氏书室. 《广东名胜古迹辞典》.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6年8月: 587. ISBN 7-5402-0209-2.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黃翔宇; 李鍶奇. 昔日百年传承黄氏书室 今日成东江民俗文物馆. 《羊城晚報》 (惠州). 2020-07-24: A15 [2021-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 ^ 周楠. 黄氏书屋 西湖边的文化记忆. 《惠生活》. 2020-12-03: 05 [2021-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 ^ 10.0 10.1 10.2 肖岳山 (編). 第二章 对话古建筑-书院文脉-黄氏书室. 《发现城市之美·惠城》. 海天出版社. 2017年6月: 118. ISBN 978-7-5507-1970-5.
- ^ 11.0 11.1 11.2 11.3 符芳曉. 繁华地藏古建筑 大文物装小文物. 《南方都市報》 (惠州). 2010-01-14: AII20–AII21.
- ^ 吳志毅; 錢小敏. 老街古宅有望重现昔日光彩. 《南方日報》 (惠州). 2012-11-15: AII01 [2021-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 ^ 龔妍. 惠州或新增17处省级文保单位. 《惠州日報》. 2015-09-25: A2 [202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3) –透過搜狐.
- ^ 鄭煥堅. 白蚁蛀蚀 文物告急. 《南方都市報》 (惠州). 2008-11-06: AII01.
- ^ 侯縣軍、劉建威. 走读博物馆 穿越旧时空. 《東江時報》. 2018-05-18: A04–A05 [2021-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 ^ 羅銳; 張文憑. 全市已查明文物点1000处. 《南方日報》 (惠州). 2011-12-15: AII02 [2020-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 ^ 关于调整各场馆开放时间的公告. 惠州博物館. 2021-01-01 [2021-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 ^ 18.0 18.1 龔妍、譚琳. 苏东坡祠和东江民俗文物馆 今起恢复开放实行网上预约. 《惠州日報》. 2020-05-01: 2 [2021-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 ^ 溫舒. 市博物馆和少儿图书馆免费开放. 《惠州日報》. 2008-07-05: A3 [2019-07-30] –透過惠州新聞網.
- ^ 譚琳、龔妍、李松權、劉建威; 陳丹娜. 惠州市直文体场馆暂停对外开放. 《惠州日報》. 2020-01-25: 2 [2020-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1).
- ^ 线路站点查询:丰湖书院. 惠州公共交通. [2020-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