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前緣縫翼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物理學專題 (獲評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物理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物理學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Untitled[編輯]

    • (+)支持--Wolfch (留言) 2013年6月11日 (二) 04:37 (UTC)[回覆]
    • (+)支持--航空的技術類條目很少有人寫啊~辛苦了~ Airbunny留言2013年6月11日 (二) 05:04 (UTC)[回覆]
    • (+)支持:工業技術條目。 AndyHe829留言2013年6月11日 (二) 07:34 (UTC)[回覆]
    • (+)支持--chaus留言2013年6月11日 (二) 14:02 (UTC)[回覆]
    • (-)反對:一而再再而三證明樓上四位投票機器,翻譯欠佳。developed不是發明。1917年8月,一架小飛機因失速墜毀。這裏用句號,在這裏看不出與文中有甚麼關係,原文是由此事件致引...出現。他在德國發表自己的設計,甚麼設計?小小的前緣縫翼能起到如此的作用,甚麼作用?整段沒有提及。angle of attack不是仰角,是攻角,這是專有名詞(雖然本人只知航技英文術語)。艾克DH.9,應譯為德哈維蘭 DH.9。monoplane沒有翻譯,這點很重要,因為DH9是雙翼機,而DH4是單翼機。後者配備的更大前緣縫翼,翻譯不對。也就是現代飛機襟翼的原型,是指後副翼,不是兩者,應加上適當字眼。 只看了一段半,幾乎每段都錯,實在不得不反對--114.35.244.72留言2013年6月11日 (二) 14:58 (UTC)[回覆]
      ↑該用戶不符合資格,投票者必須在本討論發起時已為自動確認用戶,所以投票無效,但意見仍可供參考。烏拉跨氪 2013年6月13日 (四) 06:27 (UTC)[回覆]
    • (:)回應:感謝二位的意見,雖然我認為原本的翻譯並不難理解。另術語及專業部分:
      • 1. angle of attack指的就是仰角,機頭向上,仰角為正,機頭向下,仰角為負。在這裏指的就是機頭向上,因為前緣縫翼只有在仰角為正時才起作用。這是最簡單航空力學原理。不知dragoon16c是否為專業人士還是憑空想當然,自以為我翻譯錯誤。
      • 2. monoplane(單翼機)我不翻譯,因為英文原文有誤。DH4是雙翼機,並非單翼機
      • 3. 至於114.35.244.72說我問題有誤,那就更可笑了,簡直不值一駁。我說的是失速臨界迎角,不是失速速度,這兩個是同一個概念嗎?飛機在兩種情況下會失速,一為大仰角爬升時機翼氣動結構被破壞,升力的迅速減弱;二為平飛速度不夠,造成失速。飛機起飛時仰角往往需要拉得很高以防止撞到建築物,更大的失速臨界迎角怎麼會和起降安全無關?!
      • 既然是專業條目,提出批評的人自己應當先具備相關專業知識才是。別老是提出這麼可笑的批評,讓我感覺與夏蟲語冰,都不知如何與你們爭論! --Tommytongflare留言2013年6月11日 (二) 16:36 (UTC)[回覆]
        • (!)意見:我記得俯仰角與正負攻角是不一樣的概念,俯仰角是對水平面(地平線)的絕對角度,但攻角是對流過翼面的空氣流的角度,因為氣流並不永遠平行於水平面,所以正攻角與仰角的角度是有可能不同的。--泅水大象訐譙☎ 2013年6月11日 (二) 16:50 (UTC)[回覆]
        • (:)回應:你說的是仰角迎角的區別。這裏說的是仰角攻角,這幾個概念非常容易搞混,兩岸的叫法似乎也有不同。--Tommytongflare留言2013年6月11日 (二) 17:00 (UTC)[回覆]
        • (:)回應:失速那裏我承認我一時看錯。至於攻角,大陸應該亦譯為攻角,我所看到的中文都是寫攻角,從未聽過航空界寫/講仰角,而且兩者的英文都不一樣,當然有差,惟我只知這些字詞的英文,所學的都是英文。我已把英文版的monoplane移除--dragoon16c留言2013年6月11日 (二) 17:38 (UTC)[回覆]
        • (:)回應:請提出「Angle of Attack就是仰角」這敘述的可靠參考來源。我查了半天之後只看到「Angle of Attack(AOA):攻角,主翼弦線和相對氣流的夾角」「機翼之攻角為飛機縱軸跟相對風在縱向面(x-z平面)的夾角」這般的說明,俯仰角(pitching)只是單純的意指飛機中線對於海平面的縱向旋轉量而已。可惜目前系統把googledoc列入spamlist,請直接在google上搜尋「攻角」,就可以看到一堆提及此點的doc與ppt檔。如果這不是各地區用語差異造成的話,就是有人搞錯定義了。--泅水大象訐譙☎ 2013年6月11日 (二) 18:22 (UTC)[回覆]
        • (:)回應:同時回應dragoon16c和泅水大象的建議。我個人的理解是,仰角為機翼平面和水平面的夾角,攻角為機翼平面和飛機飛行軌跡的夾角。例如:一架飛機起飛時仰角為20度,運動軌跡也是向上20度,則攻角為0度。再者,如果飛機進場時仰角為10度,運動軌跡也是向下3度,則攻角為13度。"angle of attack指的就是仰角"這句話我說的不對,我已經划去。我的意思是針對這個條目里,前緣縫翼改變的是失速時的仰角而非攻角,因為攻角為隨着飛行狀態而改變。--Tommytongflare留言2013年6月11日 (二) 18:45 (UTC)[回覆]
          • (:)回應-我覺得這裏說到的仰角應該指的是歐拉角里的俯仰角(pitch)吧……攻角迎角在大陸指的是一個東西。手邊有本1978年出版的《航空名詞淺釋》裏詞條名字還是攻角。不過這本書太老了當然沒有ISBN號所以不知道能不能用作引用來源……回頭翻翻新的書去。好像不記得討論氣動部件性能的時候使用常用俯仰角,一般這個是討論導航系統和飛控系統的時候多。雖然大多數讀者都會自動過濾……而且單獨討論翼面俯仰角的情況就更少了吧,因為很多時候還有安裝角。另外能被莫名其妙的賬號當做自動投票機還真是榮幸啊,希望不要有天醒來發現自己一直活在Matrix里。 Airbunny留言2013年6月13日 (四) 09:27 (UTC)[回覆]
所謂攻角≠仰角≠飛行軌跡就是這麼一回事……
  • (!)意見:沒有ISBN的書籍應該是可以作為參考文獻的,只要書真的存在就好(也有很多日本的Mook書籍是沒有ISBN的)。我覺得Tommytongflare君一開始把話說得太滿,直接罵了對方外行人別廢話,結果討論一番之後發現自己也說錯下不了台,所以無論如何也非得把仰角跟這件事扯上。但事實是就如同Airbunny君所言,討論空氣動力問題時是用不太到pitch的,pitch是飛機跟水平面之間的夾角,所以與飛機的飛行姿態才比較有關。我拍的照片是一架正在使用類似包加契夫眼鏡蛇般動作飛行的F/A-18F(不過當時飛行員只做了半套,因為離地太近非常危險),在這狀態下戰機的仰角接近60度、飛行軌跡是朝照片右方直飛、機翼的攻角大約是在45度左右(看機翼上的氣流大概可以看出當時的流場),三個角度都不一樣,Tommytongflare君的「攻角為機翼平面和飛機飛行軌跡的夾角」的敘述在此例中就不成立。另外,一些像是F-22、AV-8B與F-35之類有向量推力的飛機很容易就可以做出一些更奇怪的飛行動作,要在這種例子中談攻角跟飛行軌跡之間的關係,就更容易出錯了!--泅水大象訐譙☎ 2013年6月14日 (五) 17:49 (UTC)[回覆]
  • (:)回應:攻角為機翼弦線和「通過氣流方向」的夾角,不見得是飛行軌跡的夾角,兩者相等時僅有完全無風或風向與地面完全平行的狀態。還有,飛行軌跡與飛機的仰角也不見得是同一回事,所謂有圖有真相……--泅水大象訐譙☎ 2013年6月11日 (二) 19:20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