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南宋乾道二年溫州水災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原始記錄存檔[編輯]

  • 《宋史》五行志:溫州大風,海溢,漂民廬、鹽場、龍朔寺,覆舟,溺死二萬餘人,江濱胔骼尚七千餘。
  • 《宋史》五行志:乾道二年八月丁亥,溫州大風雨駕海潮,殺人覆舟,壞廬舍。
  • 《宋史》孝宗本紀:丁亥,詔安宅筠州居住,溫州大水。⋯⋯辛亥,遣官按視溫州水災,振貧民,決繫囚。
  • 《宋會要輯稿》:九月七日,詔浙東提舉常平宋藻前去溫州,將常平、義倉米賑濟被水闕食人戶。如本州米不足,通融取撥。權發遣溫州劉孝韙言:「本州八月十七日風潮,傷害禾稼,漂溺人命。所有義倉米五萬餘碩,先蒙奉使司農少卿陳良弼盤量在倉,不得支借。若侯申稟,深恐後時,逐急一面賑給外,有不候指揮先次開發之罪,乞施行。」得旨放罪。
  • 《宋會要輯稿》:九月十一日,詔:「溫州諸邑近遭水災,宜遣使存撫。可差度支郎中唐瑑限三日起發,同提舉常平宋藻、守臣劉孝韙遍詣被水去處,按驗覆寔,具合行賑卹事件,疾速措置聞奏。內劉孝韙權將州事交割與以次官。」
  • 《宋會要輯稿》:乾道二年九月十一日,詔遣度支郎中唐琢、同提舉浙東常平宋藻、守臣劉孝韙往溫州諸縣,遍詣被水去處按驗覆實,具合賑恤事件聞奏。內劉孝韙將州事權交割以次官。
  • 《宋會要輯稿》:十一日,詔:「溫州水災,差度支郎中唐瑑,同提舉常平宋藻、守臣劉孝韙遍詣被水去處,覈實賑濟。」
  • 《宋會要輯稿》:十二日,詔:「溫州諸邑近被水災,已差唐瑑前去存撫賑恤。可就令點檢本州幷諸縣刑禁,須管日近結絕,將杖罪以下先次疎放。如有冤抑,從實改正。仍具已斷放過名件,申尚書省。」
  • 《宋會要輯稿》:十月一日,詔:「溫州近被大風駕潮,渰死戶口,推倒屋舍,失壞官物,其災異常。合行寬恤。可令度支郎中唐瑑,同提舉常平宋藻、知州劉孝韙共議酌參措置條具聞奏。仍令內藏庫支降錢二萬貫,付溫州專充修築塘埭、斗門使用,疾速如法修整,不得滅裂。」繼而唐瑑言:「竊見溫州四縣並皆邊海,今來人戶田畝盡被海水衝蕩,醎鹵浸入土脈,未可耕種,及闕少牛具,不能遍耕,難令虛認苗稅。乞委守臣來春差官究寔,保明申奏,即與減放當年苗稅。庶幾水災之後,農民感恩,早得復舊。」從之。
  • 《宋會要輯稿》:十一月三日,三省言:「溫州諸路將酒坊趁額不及課利,違法科敷民戶,其提舉官並不禁止。」詔令提舉官宋藻具析,申尚書省,疾速禁止。如更有科擾之處倣此。
  • 《宋會要輯稿》:十一月六日,度支郎中唐瑑劄子奏:「被旨前去溫州存撫賑恤,被水去處,並皆邊海,今來人戶田畝盡被海水衝蕩,鹹鹵浸入土脈,未可耕種。兼今次水災之後,損失人口不少,又慮人力不足,及闕少牛具,不能遍耕,難令虛認苗稅。望委本州守臣,候來年春耕,即委清[彊]官遍行體訪。如委有未堪耕種之田,及人力耕種未遍去處,保明申奏,取朝廷指揮,更與減放當年苗稅。」詔從之。
  • 《宋會要輯稿》:三年三月十九日,詔:「知溫州劉孝韙為不葬被水之人骸骨,以至暴露,可放罷。」以提舉常平宋藻按劾也。
  • 《宋會要輯稿》:三月十九日,詔知溫州劉孝韙放罷。以浙東提舉宋藻劾其不能收葬被水死之人,使遺骸暴[露]故也。
  • 《宋會要輯稿》:四月十八日,詔溫州永嘉、平陽、瑞安、樂清四縣逃移死絕人丁共一萬四千七百九十五丁,每丁納絹三尺四寸,共計一千二百五十七匹二丈三尺,並行銷欠。
  • 《宋會要輯稿》:九月十七日,詔溫州經、總制錢,乾道二年秋季至五年夏季終,以十分為率,予減二分。
  • 宋員興宗《九華集·永嘉水並引》:(韓退之陸渾山火詩變體奇澀之尤者,千古之絕唱者也!並用其韻效之,賦《永嘉水》一首,以呈同舍監丞鄭丈。蓋丙戌水災曲折,得之於鄭也。)鄭侯興言水於溫,厥災茫昧數莫源。於時頑秋後中元,淫虹曳曳妖暈噴。夜星不呈墨微垣,鬱律撼怒排天根。擺磨雜岳濤飛軒,豁驚瞥悚勢盪渾。凶颶埽寬震虛垠,瀿傾瀆裂軸轉坤。腷膊萬馬來聲喧,眾鼓駭駭闐箎塤。湠漫沏送無回沄,陰旄威纛空飛騫。嬰鮐漂沛趨冥門,帶不不屬隳巾褌。啾呶直上聲天冤,元驅鬼紲俱奔奔。肉不擁掩張髀臀,母識子死翁號孫。
  • 宋葉適《水心集·李宜人鄭氏墓志銘》:天富北監在海玉環島上,乾道丙戌秋分,月霽,民欲解衣宿,忽衝風驟雨,水暴至,闥啟膝沒,及霤盪胸,至門已溺死。如是食頃,並海死者數萬人。監故千餘家,市肆皆盡,茅葦有無起滅波浪中。(光緒《玉環廳志》引用)老子長孫,無復安宅四十年。濮陽李寬知監事,始率民重建房舍,街市得以如舊。凡六年而監市成略如丙戌前矣。……
  • 宋林季仲《竹軒雜著·祭林尚友文》 :嗚呼!我居安固(瑞安),君在橫楊(平陽)。良覿伊阻,隔水相望。茲有北湖,竹淨泉香。君一見之,愛而弗忘。迺經迺營,於垣於墻。林巒䢔還,棟宇髙涼。時其從之,度彴越岡。期以卒歲,杖屨徜徉。事不可知,命不於常。轉眄之間,君遽雲亡。嗚呼哀哉!公自妙齡,落筆成章。我等驚嘆,縮首觀旁。試吏於閩,政聲載揚,民歌舞之。見所未嘗,剡牘交上。召自逺方,權輿寺簿。日未遽央,譬如秣驥。馳彼康莊,問塗方騁,蹶於微霜。嗚呼哀哉!我思天道,自古茫茫。欲誥其然,非痴則狂。孰愚而鄙?孰智而臧?百年之後,相逐北邙。況我斯邑,不吊彼蒼。大浸稽天,禍及九鄉。殘骸露胔,姓氏弗詳。鳥啄其腦,魚嘬其腸。儻死牖下,䧟以冠裳。不曰幸歟,奚用盡傷。嗚呼尚友,舉我一觴。尚饗!念初至止,庭穢弗治。分我佳菊,植彼短籬。相期九日,賞此霜姿。花竟悴矣,人復何之。水木相生,命自不夭。松鶴其形,相亦難老。疾之方殆,載諮載考。乃大不然,巨測穹昊。嗟我友朋,半在鬼籍。老眼欲枯,無淚可滴。今又哭君,斯夕何夕。陳辭侑觴,聊敘平昔。嗚呼哀哉!尚饗!
  • 宋樓鑰《攻媿集·送王正言(王逨)守永嘉》:……去年海水上平地,大風駕浪從天杪。蒼生濈濈生魚頭,聚落隨波跡如掃。今年二麥連野秀,田家扶犁事秔稻。史君憂國眉不開,叱馭逕行仍及早。哀哉千里方更生,縣官租錢須戶曉。縱民自恐嚇上不足,誅取仍憐下無告。邦儲邦本孰輕重,肯使疲民困征擾。君不見岩岩千古陽道州,政拙催科自書考。
  •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二年八月,溫州大風,海濤流溢,沿江民廬、鹽場,覆舟溺死者二萬餘人,江濱胔骼尚七千餘人。
  • 明《永樂大典》:蠣埼斗門在四都樂灣山麓。宋乾道海溢。亭屋四間俱圮。劉守孝韙再作。……臨江近城大閘……宋乾道丙戌海溢後重建。……宋乾道風潮百里一壑。舊跡頓空。朝哈內帑錢。築一都至三都捍潮官塘。除亭戶沙鹵及民戶高岸外。實築一十五里。內二都二千餘丈。趾廣一丈八尺。面廣一丈高八尺。……乾道丙戌海溢。斗門塘埭俱空。朝廷遣唐郎中宋提舉相視。徙內數百步。
  • 明弘治《溫州府志》:二年夏,海門有蛟出水,長丈余。既而塔頭斗門吼二日,海上浮錢,有一老父識之,曰:『海將鬻人也,風潮必作矣。』 至八月十七日,颶風挾雨,申酉益甚,拔木飄瓦,人立欲仆,市店、僧剎摧壓相望。夜潮入城,沉浸半壁,人方上屋升木以避,俄而屋漂木沒,四望如海。四鼓,風回南,潮退,浮屍蔽川,存者什一。以永嘉任洲言之,一村千餘家,家以五人為率,計五千餘人,存者才二百人,余可類推。其居山原者,雖潮不及,亦為風雨摧壞毀,田禾無收。瑞安、平陽、樂清皆然。時鄭景望任國子監丞,率鄉人在朝者告災,詔遣官循行賑恤。
  • 明弘治《溫州府志》:翁敏之,字功甫,樂清人,性行平實,規度宏深。葉水心令人,敏之從姑也,甚愛之,勉令就學,師陳潛室、朱尹覺。所居舊有鄉校,乾道丙戌海溢廢,敏之與族人旁址辟新學,匾日:「圖南書院」,招名師,聚族裏而教之。⋯⋯
  • 清乾隆《瑞安縣誌》:乾道元年,飢。二年秋八月,海大溢,人溺死殆盡。是年溫州海門有蛟出,既而塔頭斗門吼三日,海上浮錢,有一老父識之,曰:『海將鬻人,風潮必作矣。』 而果然。
  • 清乾隆《平陽縣誌》:宋乾道二年八月十七日,颶風挾雨,拔木飄屋。夜潮入城,彌望如海,潮退浮屍蔽川。存者什一,山原之屋潮雖不及,盡為風雨摧壞田,禾不留一菑。事聞,遣官賑恤。
  • 民國《平陽縣誌》:宋乾道二年丙戌八月十七日(舊志)丁亥,大風雨駕海潮,殺人覆舟,壞廬舍(宋史五行志)漂鹽場(又五行志)潮退浮屍蔽川,禾不留一菑(舊志)無收三年(吳氏譜)。
  • 清光緒《永嘉縣志》:二年八月丁亥,大風雨海溢,漂民廬、鹽場、龍翔寺,覆舟溺死二萬餘人,江濱胔骼尚七千餘。九月遣官案視水災,振貧民,決繫囚。
  • 清光緒《樂清縣誌》:乾道二年夏,海門有蛟出水,長丈余。既而塔頭斗門吼二日,海上XX成錢,有父老識之,曰:『海將以錢鬻人也,風潮必作矣。』 至八月十七日,颶風挾雨,申酉益甚,拔木飄瓦,人立欲仆,市店、僧剎摧壓相望。夜潮入城,沉浸半壁,人方上屋升木以避,俄而屋漂木沒,四望如海。四鼓,風回南,潮退,浮屍蔽川,存者什一。(康熙志一父老識海錢之異,繫舟於屋,里人笑之。既而一縣盡漂,其家獨得免)
  • 《八水周氏族譜·草齋公譜序》:十七日申酉時,果一聲驚震,頃刻颶風挾雨,溢甚。海浪潮翻,拔木漂瓦,人立欲作摧倒。市店、公廨、民居、僧剎,夜潮入城,沉浸半壁,人方上屋升木以避,俄而屋漂木沒,四望如海。四鼓,風回南,潮退,浮屍蔽川,存者什一。其居山原者,雖潮不及,亦為風雨摧壞,田禾無收。瑞安、平陽、樂清皆然。

Cat on Mars 2023年6月9日 (五) 04:22 (UTC)[回覆]


未通過的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