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南宋乾道二年温州水灾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原始记录存档[编辑]

  • 《宋史》五行志:温州大风,海溢,漂民庐、盐场、龙朔寺,覆舟,溺死二万余人,江滨胔骼尚七千余。
  • 《宋史》五行志:乾道二年八月丁亥,温州大风雨驾海潮,杀人覆舟,坏庐舍。
  • 《宋史》孝宗本纪:丁亥,诏安宅筠州居住,温州大水。⋯⋯辛亥,遣官按视温州水灾,振贫民,决系囚。
  • 《宋会要辑稿》:九月七日,诏浙东提举常平宋藻前去温州,将常平、义仓米赈济被水阙食人户。如本州米不足,通融取拨。权发遣温州刘孝韪言:“本州八月十七日风潮,伤害禾稼,漂溺人命。所有义仓米五万余硕,先蒙奉使司农少卿陈良弼盘量在仓,不得支借。若侯申禀,深恐后时,逐急一面赈给外,有不候指挥先次开发之罪,乞施行。”得旨放罪。
  • 《宋会要辑稿》:九月十一日,诏:“温州诸邑近遭水灾,宜遣使存抚。可差度支郎中唐瑑限三日起发,同提举常平宋藻、守臣刘孝韪遍诣被水去处,按验覆寔,具合行赈恤事件,疾速措置闻奏。内刘孝韪权将州事交割与以次官。”
  • 《宋会要辑稿》:乾道二年九月十一日,诏遣度支郎中唐琢、同提举浙东常平宋藻、守臣刘孝韪往温州诸县,遍诣被水去处按验覆实,具合赈恤事件闻奏。内刘孝韪将州事权交割以次官。
  • 《宋会要辑稿》:十一日,诏:“温州水灾,差度支郎中唐瑑,同提举常平宋藻、守臣刘孝韪遍诣被水去处,核实赈济。”
  • 《宋会要辑稿》:十二日,诏:“温州诸邑近被水灾,已差唐瑑前去存抚赈恤。可就令点检本州幷诸县刑禁,须管日近结绝,将杖罪以下先次疏放。如有冤抑,从实改正。仍具已断放过名件,申尚书省。”
  • 《宋会要辑稿》:十月一日,诏:“温州近被大风驾潮,渰死户口,推倒屋舍,失坏官物,其灾异常。合行宽恤。可令度支郎中唐瑑,同提举常平宋藻、知州刘孝韪共议酌参措置条具闻奏。仍令内藏库支降钱二万贯,付温州专充修筑塘埭、斗门使用,疾速如法修整,不得灭裂。”继而唐瑑言:“窃见温州四县并皆边海,今来人户田亩尽被海水冲荡,醎卤浸入土脉,未可耕种,及阙少牛具,不能遍耕,难令虚认苗税。乞委守臣来春差官究寔,保明申奏,即与减放当年苗税。庶几水灾之后,农民感恩,早得复旧。”从之。
  • 《宋会要辑稿》:十一月三日,三省言:“温州诸路将酒坊趁额不及课利,违法科敷民户,其提举官并不禁止。”诏令提举官宋藻具析,申尚书省,疾速禁止。如更有科扰之处仿此。
  • 《宋会要辑稿》:十一月六日,度支郎中唐瑑札子奏:“被旨前去温州存抚赈恤,被水去处,并皆边海,今来人户田亩尽被海水冲荡,咸卤浸入土脉,未可耕种。兼今次水灾之后,损失人口不少,又虑人力不足,及阙少牛具,不能遍耕,难令虚认苗税。望委本州守臣,候来年春耕,即委清[彊]官遍行体访。如委有未堪耕种之田,及人力耕种未遍去处,保明申奏,取朝廷指挥,更与减放当年苗税。”诏从之。
  • 《宋会要辑稿》:三年三月十九日,诏:“知温州刘孝韪为不葬被水之人骸骨,以至暴露,可放罢。”以提举常平宋藻按劾也。
  • 《宋会要辑稿》:三月十九日,诏知温州刘孝韪放罢。以浙东提举宋藻劾其不能收葬被水死之人,使遗骸暴[露]故也。
  • 《宋会要辑稿》:四月十八日,诏温州永嘉、平阳、瑞安、乐清四县逃移死绝人丁共一万四千七百九十五丁,每丁纳绢三尺四寸,共计一千二百五十七匹二丈三尺,并行销欠。
  • 《宋会要辑稿》:九月十七日,诏温州经、总制钱,乾道二年秋季至五年夏季终,以十分为率,予减二分。
  • 宋员兴宗《九华集·永嘉水并引》:(韩退之陆浑山火诗变体奇涩之尤者,千古之绝唱者也!并用其韵效之,赋《永嘉水》一首,以呈同舍监丞郑丈。盖丙戌水灾曲折,得之于郑也。)郑侯兴言水于温,厥灾茫昧数莫源。于时顽秋后中元,淫虹曳曳妖晕喷。夜星不呈墨微垣,郁律撼怒排天根。摆磨杂岳涛飞轩,豁惊瞥悚势荡浑。凶飓埽宽震虚垠,瀿倾渎裂轴转坤。腷膊万马来声喧,众鼓骇骇阗箎埙。湠漫沏送无回沄,阴旄威纛空飞骞。婴鲐漂沛趋冥门,带不不属隳巾裈。啾呶直上声天冤,元驱鬼绁俱奔奔。肉不拥掩张髀臀,母识子死翁号孙。
  • 宋叶适《水心集·李宜人郑氏墓志铭》:天富北监在海玉环岛上,乾道丙戌秋分,月霁,民欲解衣宿,忽冲风骤雨,水暴至,闼启膝没,及霤荡胸,至门已溺死。如是食顷,并海死者数万人。监故千余家,市肆皆尽,茅苇有无起灭波浪中。(光绪《玉环厅志》引用)老子长孙,无复安宅四十年。濮阳李宽知监事,始率民重建房舍,街市得以如旧。凡六年而监市成略如丙戌前矣。……
  • 宋林季仲《竹轩杂著·祭林尚友文》 :呜呼!我居安固(瑞安),君在横杨(平阳)。良觌伊阻,隔水相望。兹有北湖,竹净泉香。君一见之,爱而弗忘。迺经迺营,于垣于墙。林峦䢔还,栋宇髙凉。时其从之,度彴越冈。期以卒岁,杖屦徜徉。事不可知,命不于常。转眄之间,君遽云亡。呜呼哀哉!公自妙龄,落笔成章。我等惊叹,缩首观旁。试吏于闽,政声载扬,民歌舞之。见所未尝,剡牍交上。召自逺方,权舆寺簿。日未遽央,譬如秣骥。驰彼康庄,问涂方骋,蹶于微霜。呜呼哀哉!我思天道,自古茫茫。欲诰其然,非痴则狂。孰愚而鄙?孰智而臧?百年之后,相逐北邙。况我斯邑,不吊彼苍。大浸稽天,祸及九乡。残骸露胔,姓氏弗详。鸟啄其脑,鱼嘬其肠。傥死牖下,䧟以冠裳。不曰幸欤,奚用尽伤。呜呼尚友,举我一觞。尚飨!念初至止,庭秽弗治。分我佳菊,植彼短篱。相期九日,赏此霜姿。花竟悴矣,人复何之。水木相生,命自不夭。松鹤其形,相亦难老。疾之方殆,载咨载考。乃大不然,巨测穹昊。嗟我友朋,半在鬼籍。老眼欲枯,无泪可滴。今又哭君,斯夕何夕。陈辞侑觞,聊叙平昔。呜呼哀哉!尚飨!
  • 宋楼钥《攻愧集·送王正言(王逨)守永嘉》:……去年海水上平地,大风驾浪从天杪。苍生濈濈生鱼头,聚落随波迹如扫。今年二麦连野秀,田家扶犁事秔稻。史君忧国眉不开,叱驭径行仍及早。哀哉千里方更生,县官租钱须户晓。纵民自恐吓上不足,诛取仍怜下无告。邦储邦本孰轻重,肯使疲民困征扰。君不见岩岩千古阳道州,政拙催科自书考。
  •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二年八月,温州大风,海涛流溢,沿江民庐、盐场,覆舟溺死者二万余人,江滨胔骼尚七千余人。
  • 明《永乐大典》:蛎埼斗门在四都乐湾山麓。宋乾道海溢。亭屋四间俱圮。刘守孝韪再作。……临江近城大闸……宋乾道丙戌海溢后重建。……宋乾道风潮百里一壑。旧迹顿空。朝哈内帑钱。筑一都至三都捍潮官塘。除亭户沙卤及民户高岸外。实筑一十五里。内二都二千馀丈。趾广一丈八尺。面广一丈高八尺。……乾道丙戌海溢。斗门塘埭俱空。朝廷遣唐郎中宋提举相视。徙内数百步。
  • 明弘治《温州府志》:二年夏,海门有蛟出水,长丈余。既而塔头斗门吼二日,海上浮钱,有一老父识之,曰:‘海将鬻人也,风潮必作矣。’ 至八月十七日,飓风挟雨,申酉益甚,拔木飘瓦,人立欲仆,市店、僧刹摧压相望。夜潮入城,沉浸半壁,人方上屋升木以避,俄而屋漂木没,四望如海。四鼓,风回南,潮退,浮尸蔽川,存者什一。以永嘉任洲言之,一村千余家,家以五人为率,计五千余人,存者才二百人,余可类推。其居山原者,虽潮不及,亦为风雨摧坏毁,田禾无收。瑞安、平阳、乐清皆然。时郑景望任国子监丞,率乡人在朝者告灾,诏遣官循行赈恤。
  • 明弘治《温州府志》:翁敏之,字功甫,乐清人,性行平实,规度宏深。叶水心令人,敏之从姑也,甚爱之,勉令就学,师陈潜室、朱尹觉。所居旧有乡校,乾道丙戌海溢废,敏之与族人旁址辟新学,匾日:“图南书院”,招名师,聚族里而教之。⋯⋯
  • 清乾隆《瑞安县志》:乾道元年,饥。二年秋八月,海大溢,人溺死殆尽。是年温州海门有蛟出,既而塔头斗门吼三日,海上浮钱,有一老父识之,曰:‘海将鬻人,风潮必作矣。’ 而果然。
  • 清乾隆《平阳县志》:宋乾道二年八月十七日,飓风挟雨,拔木飘屋。夜潮入城,弥望如海,潮退浮尸蔽川。存者什一,山原之屋潮虽不及,尽为风雨摧坏田,禾不留一菑。事闻,遣官赈恤。
  • 民国《平阳县志》:宋乾道二年丙戌八月十七日(旧志)丁亥,大风雨驾海潮,杀人覆舟,坏庐舍(宋史五行志)漂盐场(又五行志)潮退浮尸蔽川,禾不留一菑(旧志)无收三年(吴氏谱)。
  • 清光绪《永嘉县志》:二年八月丁亥,大风雨海溢,漂民庐、盐场、龙翔寺,覆舟溺死二万余人,江滨胔骼尚七千余。九月遣官案视水灾,振贫民,决系囚。
  • 清光绪《乐清县志》:乾道二年夏,海门有蛟出水,长丈余。既而塔头斗门吼二日,海上XX成钱,有父老识之,曰:‘海将以钱鬻人也,风潮必作矣。’ 至八月十七日,飓风挟雨,申酉益甚,拔木飘瓦,人立欲仆,市店、僧刹摧压相望。夜潮入城,沉浸半壁,人方上屋升木以避,俄而屋漂木没,四望如海。四鼓,风回南,潮退,浮尸蔽川,存者什一。(康熙志一父老识海钱之异,系舟于屋,里人笑之。既而一县尽漂,其家独得免)
  • 《八水周氏族谱·草斋公谱序》:十七日申酉时,果一声惊震,顷刻飓风挟雨,溢甚。海浪潮翻,拔木漂瓦,人立欲作摧倒。市店、公廨、民居、僧刹,夜潮入城,沉浸半壁,人方上屋升木以避,俄而屋漂木没,四望如海。四鼓,风回南,潮退,浮尸蔽川,存者什一。其居山原者,虽潮不及,亦为风雨摧坏,田禾无收。瑞安、平阳、乐清皆然。

Cat on Mars 2023年6月9日 (五) 04:22 (UTC)[回复]


未通过的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