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模板:Potweek/2006-0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請按照如下時間表更換首頁圖片
1 2 3 4 5 6 7 8 9
7月1日 7月5日 7月8日 7月12日 7月15日 7月19日 7月22日 7月26日 7月29日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的主要大型會議及展覽場地,位於香港島灣仔區北岸,是香港主要地標之一,也是香港首個為會議及展覽而建的場地。會展第1期於1988年11月在灣仔的海旁建成。當時會展向海一面的玻璃幕牆是全世界面積最大的。1994年1997年,會展耗資48億港元進行第2期擴建,將建築面積加倍。第2期會展在維多利亞港上一個面積為6.5公頃的人工島上建成。會展2期的屋頂以4萬平方呎的合金造成,形狀像是一隻飛鳥。二期的新設施中,包括擁有30米高玻璃幕牆、180度海景的會議前廳;和可以容納4300人進行大型會議的大禮堂。香港1997年7月1日主權回歸儀式便是在該大禮堂舉行。


台灣雕塑家朱銘的作品「太極拱門」

朱銘1938年-)台灣苗栗縣通霄鎮人,知名的雕塑家。拜雕塑家楊英風為師,早期以鄉土主題,如「牛」、「牧童」等雕刻出名,近期則以融合了中國哲學如「太極」等的現代雕刻聞名。1978年,朱銘在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展出,作品「單鞭下勢」被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收藏。他所創作的「人間」系列作品,成為他生涯中最受讚譽的經典代表。1989年,他與建築師貝聿銘合作,在香港中銀大廈前使用青銅為材質,創作「和諧共處」的人間系列作品。


門墩

門墩,又稱門座,門台,門鼓,是用於中國傳統民居,特別是四合院大門底部,起到支撐門框門軸作用的一個石質的構件。整體稱門枕石,門外部分稱為門墩,主要有箱形和抱鼓形兩種。門枕石在中間有一個槽用於支撐門框,門內部分有一海窩用於插入門纂(門軸的下端),與固定在中檻上的連楹一起起到固定門軸,便於門的開關的作用。

門墩是門樓中比較有特色的一個組成部件,門礅上通常雕刻一些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因此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石刻藝術品。北京的門礅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居多,但還有獅子形,多角柱形,水瓶形門礅。


香港海底隧道九龍入口

海底隧道又名紅磡海底隧道(簡稱紅隧舊隧),是香港第1條過海行車隧道,於1972年8月通車,耗資港幣3億2千萬元興建。隧道全長1.86公里,跨越維多利亞港,將九龍半島香港島兩岸獨立的道路網絡連接起來。該隧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4線行車隧道之一,也是香港最繁忙、使用率最高的道路。然而,因其舊式設計,只有雙程雙線行車,早於通車10年後行車流量已經飽和,往香港島方向每天上下午繁忙時間(尤其是早上8點至10點)出現擠塞情況已是家常便飯。因此,除隧道收費外,由1984年6月1日起,當局向所有車輛徵收隧道稅,以求減低流量。


台灣神社

臺灣神社建於1901年,位於台北劍潭附近的劍潭山圓山)山頂,是台灣日治時期所建神社裏面,最為重要的神社。該神社燬於1944年。戰後,臺灣神社原址迅速改建為台灣大飯店,並於1952年正式擴建為圓山大飯店。如今現址已看不到任何有關可見證臺灣神社的蛛絲馬跡。而唯一僅存下來的是原本放置於神社入山口的兩尊銅牛,後來也被移到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門口。


枇杷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中文古名蘆橘,又名金丸蘆枝,是薔薇科中的蘋果亞科的一個屬,,為常綠小喬木。樹冠呈圓狀,樹幹頗短,一般樹高3至4米。葉厚,深綠色,背面有絨毛,邊緣成鋸齒狀。枇杷原產中國東南部,因果子形狀似琵琶樂器而名。

枇杷與大部份果樹不同,在秋天或初開花,果子在春天至初成孰,比其他水果都早,因此被稱是「果木中獨備四時之氣者」。枇杷的花為白色或淡黃色,有五塊花瓣,直徑約2 厘米,以五至十朵成一朿。


File:Tai cheong eggtart.jpg
牛油蛋撻

蛋撻台灣稱為蛋塔,「撻」為英語「tart」之音譯,意指餡料外露的餡餅;蛋撻即以蛋漿為餡料的"tart"。做法是把餅皮放進小圓盆狀的餅模中,倒入由砂糖雞蛋混合而成之蛋漿,然後放入烤爐;烤出的蛋撻外層為鬆脆之撻皮,內層則為香甜的黃色凝固蛋漿。蛋撻為香港英國殖民地時代洋涇濱飲食文化影響之產物, 現已成為香港及澳門的著名小吃。而圖中顯示的牛油蛋撻,其撻皮比較光滑和完整,好像一塊盆狀的餅乾,有一陣牛油香味,類似西點常用之餡批底皮。


豬籠草

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mirabilis (Lour.) Druce。是一種豬籠草科能夠捕食昆蟲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產地是熱帶亞洲地區。豬籠草為附生植物,是攀援狀的亞灌木。豬籠草擁有一幅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囊,捕蟲囊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為形狀像豬籠,故稱豬籠草。在中國的產地海南又被稱作雷公壺,意指它像酒壺。這類不從土壤等無機界直接攝取和製造維持生命所需營養物質,而依靠捕捉昆蟲等小動物來謀生的植物被稱為食肉植物


仁慈堂大樓

仁慈堂大樓,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議事亭前地旁邊的磚石建築物,為澳門慈善機構仁慈堂的物業。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仁慈堂大樓的地下是澳門政府部門公證署的辦公室,二樓則為仁慈堂博物館。仁慈堂博物館於2001年12月14日正式揭幕,展出了大部份來自飛安達的仁慈堂珍藏。其中珍藏了;印有耶穌會徽號的陶瓷器皿、仁慈堂的歷史文獻「澳門仁慈堂章程」手抄原件、白馬行醫院的銅鐘、天主教的一些祭器用品和聖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