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佛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張佛泉

張佛泉(1908年—1994年),初名張葆桓,男,直隸寶坻人,中國政治學者,自由主義政論與著作家。1950年代曾在台灣出版過《民主與選舉》[1]、《民權初步釋義》[2]、《自由民主論叢》[3]、《無法出讓的權利》[4]、《自由與人權》[5]等專著。他對自由主義的詮釋不僅奠定了戰後台灣自由民主理念的根基,而且對台灣後來的社會轉型具有重要作用。[6]清華大學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他的代表作《自由與權利:憲政的中國言說》[7]。這是一位不可忽視的中國自由主義政治學家。

生平

[編輯]

1908年生於直隸寶坻。高中畢業後獲保送入燕京大學哲學系。大學畢業後進入天津大公報》擔任編輯,在此期間由他主編的《現代思潮》周刊在知識界影響很大。1932年《現代思潮》停刊後,他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留學。

1933年11月6日,胡適在《國聞周報》上看到張佛泉的文章——《民元以來我國在政制上的傳統錯誤》,曾在日記中紀錄該文要點,並指出「此文為近年政論中最有見地之文」。此後胡適到處打聽張的情況。

1934年3月7日,胡適赴天津演講。兩天後他在日記中寫道:「十二點半,到大華飯店,赴胡政之張季鸞約,會見《大公報》與《國聞周報》的一些年青朋友,去年我在《國聞》四十四期上見張佛泉先生一文,曾到處揄揚他,且寫信到哈佛裘開明打聽此人。今日也見着了。他是《大公報》派出去的。《大公報》一班人有魄力,有遠見,可(所)以能造成這樣一個大勢力。」

胡適認識張佛泉以後,便邀請他到北京大學政治系任教。此時胡適正在《獨立評論》發起「民主還是獨裁」的大討論。討論的核心內容是如何敦促國民黨儘快結束訓政實行憲政。參與討論的既有孟森丁文江陶孟和張奚若蔣廷黻吳景超錢端升陶希聖常燕生張忠紱等「知識界巨子,言論界領袖」(陶孟和語),也有張佛泉、陳之邁等學界新秀。當時老一代學者在這個問題上產生明顯分歧。許多人認為,因為中國人素質低下,所以要實行憲政需要幾十年的準備。對於這種觀點,胡適持反對意見。他認為所謂憲政,是一種「幼兒園的政治」。這種東西一學就會,不需要做任何準備。

站在胡適一邊的主要是二十多歲的張佛泉和陳之邁。當時張佛泉在《獨立評論》上發過兩篇文章,一篇是《我們究竟要什麼樣的憲法》,另一篇是《論政治之制度化》。前一篇文章認為,民主憲政並不是高不可攀的理想,而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只要有一分可能,就應該實行一分民主政治。後一篇文章指出,由於城市的知識水平比鄉下高出許多,所以憲政應該先從城市開始,然後再逐步推廣到鄉下。

抗日戰爭爆發後,胡適出任駐美大使,而張佛泉則赴西南聯大擔任政治系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張佛泉和胡適先後返回北平,共同創辦了「獨立時論社」。作為一家註冊新聞通訊機構,該社將其成員(以北大、清華南開的教授為主)的文稿發予全國許多報刊電台。由於「獨立時論社」繼承了1930年代《獨立評論》雜誌的公共關懷和批評精神,因此在當時影響很大。1947年,張佛泉和崔書琴在胡適的支持下,還成立了「平津市民治促進會」,目的是儘快在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實行市民自治。

1948年12月,張佛泉和胡適等人乘坐國民政府派來的飛機前往南京。隨後離開大陸赴台灣。在台灣參與《自由中國》雜誌的創辦工作。1954年,他出任台北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1956年,擔任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1961年獲福特基金會資助前往美國,擔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1965年始擔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系教授直至1977年退休。

1994年1月6日,在加拿大去世,享年86歲。

參考來源

[編輯]
  1. ^ 《民主与选举》,1954年,台北,中央文物。. 
  2. ^ 《民权初步释义》,1955年,台北,中央文物。. 
  3. ^ 《自由民主论丛》,1957 年,香港九龙,友联。. 
  4. ^ 《无法出让的权利》,1971年,台北,仙人掌。. 
  5. ^ 《自由与人权》,1993年,台北,商务印书馆。. 
  6. ^ 例見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簡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7. ^ 《自由與權利:憲政的中國言說》,2010年9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ASIN: B00871BS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