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滿文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滿文字母
滿文
「滿洲」一詞的滿文寫法
ᠮᠠᠨᠵᡠ(manju)
類型
使用時期
1599年至今
語言滿語
相關書寫體系
父體系
子體系錫伯文
Unicode
範圍U+1800至U+18AA(包含在蒙古文區段中)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滿文滿語ᠮᠠᠨᠵᡠ
ᡥᡝᡵᡤᡝᠨ
穆麟德轉寫Manju hergen大詞典轉寫Manzhu hergen)是滿語的文字,16世紀由蒙古文改造而成,是全音素文字。由上至下豎寫,各列由左至右排列。

歷史

[編輯]

據《滿洲實錄》卷三,1599年努爾哈赤額爾德尼噶蓋兩人將蒙古文字借來創製滿文。雖然兩位顧問有反對,努爾哈赤仍然繼續把蒙古文改為無圈點文字(滿語ᡨ᠋ᠣᠩᡴᡳ
ᡶ᠋ᡠᡴᠠ
ᠠᡴᡡ
ᡥᡝᡵᡤᡝᠨ
穆麟德轉寫tongki fuka akū hergen),也稱老滿文(或稱為舊滿文)。這種新文字通行當時的建州,為後金國建立及滿族形成有深遠影響。後來達海更增補了十二個字頭,並於老滿文字旁邊加以圈點,使滿文更加完善,這種新文字被稱為「新滿文」(滿語ᡨ᠋ᠣᠩᡴᡳ
ᡶ᠋ᡠᡴᠠ
ᠰᡳᠨ᠋ᡩ᠋ᠠᡥᠠ
ᡥᡝᡵᡤᡝᠨ
轉寫tongki fuka sindaha hergen),並通行於後金。

清代前中期大多用滿文發佈等,成為奏報、公文、教學、翻譯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在中原乾隆以前期間滿文奏摺繁多,遠超過單獨漢文奏摺。其中順治朝及以前多單獨的滿文奏摺,康熙雍正兩朝滿漢合璧類奏摺居多,單獨滿文或單獨漢文均很少[1]

無圈點滿文

[編輯]
努爾哈赤時期所發行的天命通寶上的無圈點滿文ᠠᠪᡴᠠᡳ
ᡶ᠋ᠣᠯᡳ᠍ᡢᡴᠠ
ᡴᠠᠨ
ᠵᡳᡴᠠ
,對應後來的有圈點滿文ᠠᠪᡴᠠᡳ
ᡶ᠋ᡠᠯᡳ᠍ᡢᡤᠠ
ᡥᠠᠨ
ᠵᡳᡥᠠ

金太祖阿骨打時期,根據漢字契丹大字創造了女真文元朝滅金後,女真文繼續在遼東地區使用,直到明中葉。

努爾哈赤時,女真文使用幾近消失,女真族之間書面交流是借用蒙古文漢文大多數女真人講女真語,寫蒙古文,也有少部份人使用漢文。[來源請求]但這十分不利於政令的通行,特別是戰爭時期,常常貽誤軍機。女真人語言和文字的扞格,對努爾哈赤的統一大業產生侷限,無法滿足女真社會發展的需要。

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開始對原本不相隸屬又各自為政的女真各部落的戰爭,1587年建立一個新的政權

政權建立之後,努爾哈赤的內外聯絡更為頻繁。內外發佈政令、佈告,記錄各項公務事宜等,沒有自己的文字,而事事都需藉助蒙古文來完成,這不僅給新政權帶來諸多不便,而且因為缺少眾多懂蒙古文的人使得上下難於溝通,嚴重阻礙新政權的發展。為因應客觀上的需求,迫使努爾哈赤政權急需一種與滿語搭配的文字,如同漢語有漢文,蒙語有蒙古文一般。因此,努爾哈赤決定創造滿族的文字。

額爾德尼、噶蓋二人,遵照努爾哈赤的旨意,根據滿族語言的特色,以仿蒙古文的方式,創造滿文,此即所謂「老滿文,或無圈點滿文」。[註 1]這是滿族文化史上的里程碑,它促進滿族社會的進步,擴大鄰近民族的連絡,並導致後來女真人的全面統一,建立「後金」政權,甚至入主中原,影響極為深遠。

無圈點滿文正字法有一些特別的寫法,例如ᠠᡧᡧᠠᡥᠠ(穆麟德:aššaha)有寫為ᠠᡧᡧᠠᠬ᠎ᠡᠵᠠᠯᠠᠨ(穆麟德:jalan)有寫為ᠵᠠᠯᠠ᠎ᠡ的,形態上類似蒙古文正字法。[2]:4,5

有圈點滿文

[編輯]

額爾德尼噶蓋創造的滿文,一經推行就對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產生強烈影響,對統一大業產生很大的幫助。但是,這種老滿文創製於戰事頻繁的年代,又無可借鑑的經驗,故而有許多先天不足。在推廣使用過程中,逐漸發現許多問題。如,字母數量少、書面上無法區分送氣與不送氣的清輔音、上下字無別、語法不規範、字型不統一等等,這些問題亟需改進。特別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匆匆忙忙走進幅員廣大的地域之後,其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對文字的需求與日劇增,老滿文越來越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改革老滿文已勢在必行。額爾德尼、噶蓋於1599年創製滿文後,經過三十多年的推廣,在累積一定經驗的基礎上,達海皇太極之命進一步改善滿文。

老滿文的改革完善者是達海,老滿文的改革完善工作中主要有三個項目:其一,改進、完善老滿文,以加圈點、改變字母寫法等方法,對原本寫法相同的不同音節(ᡨᠠ「塔達特德」、ᠵᠠ「扎哲」、ᠶᠠ「雅葉」等)加以區分,使字母對應的音位是唯一確定的;其二,為漢語借詞增加10個特定字母;其三,規定一些音節的連讀,創造了一套語音規則[註 2]。這樣一改,使得滿文在字型結構、語音拼讀、語法規則上得到完善,解決老滿文在過去應用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使滿文更合理、方便與實用。

滿文的創製和頒行,是滿族文化發展史上重要里程碑,對滿族共同體的促進與推廣,產生很大的影響。從額爾德尼、噶蓋初創老滿文到達海的改進完善,其間經歷了30年左右的時間,滿文是參照蒙古文字母創製,雖然對老滿文進行改革完善形成了新滿文,但滿文仍然繼承了回鶻式蒙古文的一系列缺點,如字母在詞的首、中、尾的書寫不一,字母之間辨識度低,學習滿文,先要學習「十二字頭」(音節表)單獨記憶語言中所有音節的形狀增加學習負擔;由於滿文字牙結構方向各異,有些字母詞尾形式,擺尾方向是向左,有些是向右,導致行間距較寬,佔用較多的空間,增加了紙張的使用。[3][4]

  1. ^ 「太祖起兵之十六年,歲己亥二月辛亥朔,召巴克什額爾德尼、扎爾固齊噶蓋使制國書。額爾德尼、噶蓋辭以夙習蒙古文字,未易更制。上曰:「漢人誦漢文,未習漢字者皆知之;蒙古人誦蒙古文,未習蒙古字者皆知之。我國語必譯為蒙古語,始成文可誦;則未習蒙古語者,不能知也。奈何以我國語制字為難,而以習他國語為易耶?」額爾德尼、噶蓋請更制之法,上曰:「是不難。但以蒙古字協我國語音,聯屬為句,因文以見義可矣。」於是制國書,行於國中。滿洲有文字自此始。」(引自《清史稿-列傳十五》)
  2. ^ 《滿文老檔》中記載:「十二字頭,原無圈點。上下字無別,塔達特德、扎哲雅葉等雷同不分。書中尋常語言,視其文義,易於通曉。至於人名、地名,必至錯誤。是以金國天聰六年春正月,巴克什達海奉汗命加圈點,以分晰之,將原字頭,即照舊書於前。使後世智者觀之,所分晰者,有補於萬一則已。倘有謬誤,舊字頭正之。是日,繕寫十二字頭頒佈之。」

無圈點滿文、有圈點滿文的對應關係

[編輯]

不同的無圈點滿文文件中有些詞彙的拼法有多種變體。例如有圈點滿文(f) 所對應的輔音,在無圈點滿文中可以寫作(B)、(W)甚至是字母B右側加圈的°(B°)[註 1]。輔音的對應關係如下表。[5]:378,379,314-332

無圈點滿文 (B) (W) °(B°) (T) (S) (J) (K) ᡤ᠊(K)
有圈點滿文 (b) (p) (f) (w) (f) (p) (f) (t) (d) (s) (š) (j) (y) (k) (g) (h) ᡴ᠊(k) ᡤ᠊(g) ᡥ᠊(h)
無圈點滿文 (L) (M) (N) (C) (R) (NK)
有圈點滿文 (l) (m) (n) (c) (r) (ng)

字母表

[編輯]
滿文字母表,摘自《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
字母 轉寫穆麟德/太清/新滿漢大詞典/五體清文鑑譯解) Unicode編碼 說明(穆麟德/太清轉寫)
獨立 詞首 詞中 詞尾
元音字母
ᠠ᠊ ᠊ᠠ᠊ ᠊ᠠ a 1820
᠊ᠠ᠋ b、p、kʽ/kʻ、gʽ/gʻ、hʽ/hʻ之後用陰性字尾
ᡝ᠊ ᠊ᡝ᠊ ᠊ᡝ ᠊ᡝ᠋ e 185D k、g、h、t、d之後不加點;k、g、h、b、p之後用陰性字尾
᠊ᠠ᠋
ᡳ᠊ ᠊ᡳ᠊ ᠊ᡳ i[注 1] 1873
‍ᡳ‍᠌‍᠌ 用於元音後
᠊ᡳ᠍᠊ ᠊ᡳ᠋ 用於k、g、h、b、p後
᠊ᡳ᠌ 用於dz/z後
ᠣ᠊ ᠊ᠣ᠊ ᠊ᠣ o 1823
᠊ᠣ᠋ 用於b、p、kʽ/kʻ、gʽ/gʻ、hʽ/hʻ後以及輔音和o拼成的單音節詞中
ᡠ᠊ ᠊ᡠ᠊ ᠊ᡠ᠋᠊ ᠊ᡠ ᠊ᡠ᠋ u 1860 k、g、h、t、d之後不加點;第二行用於b、p、k、g、h後以及單音節詞中
?? ??
ᡡ᠊ ᠊ᡡ᠊ ᠊ᡡ ū/v/uu/ů 1861
[注 2] ᠊ᡟ᠊ ᠊ᡟ y[注 3]/yʻ/y/ 185F 只在音節ts/cyʻ和sy/syʻ(漢語拼音ci和si)中出現
輔音字母
[注 2] ᠨ᠊ ᠊ᠨ᠋᠊ ᠊ᠨ᠊ ᠊ᠨ ᠊ᠨ᠌ n 1828 在音節末尾不加點(個別情況除外);左邊帶有點的詞尾型用於音譯漢語
[注 2] ᠊ᠩ᠊ ᠊ᠩ ng 1829 沒有詞首形;只出現在元音後
[注 2] ᡴ᠊ ᠊ᡴ᠊ k 1874 在a、o、ū前
᠊ᡴ᠋᠊ ᠊ᡴ 在a、i、o、u後且不在元音前[注 4]
ᡴ᠌ ᠊ᡴ᠌᠊ ᠊ᡴ᠋ 在e、i、u前[注 5];在e、ū/v後且不在元音前[注 4]
[注 2] ᡤ᠊ ᠊ᡤ᠊ g 1864 用於a、o、ū前
?? ?? 用於e、i、u前
[注 2] ᡥ᠊ ᠊ᡥ᠊ h 1865 用於a、o、ū前
?? ?? 用於e、i、u前[注 5]
[注 2] ᠪ᠊ ᠊ᠪ᠊ ᠊ᠪ b 182A
[注 2] ᡦ᠊ ᠊ᡦ᠊ p 1866
[注 2] ᠰ᠊ ᠊ᠰ᠊ ᠊ᠰ s 1830
[注 2] ᡧ᠊ ᠊ᡧ᠊ š/x/sh/š 1867
[注 2] ᡨ᠋᠊ ᠊ᡨ᠋᠊ t 1868 用於a、i、o前
᠊ᡨ᠌᠊ ᠊ᡨ 前有元音、後有輔音
ᡨ᠊ ᠊ᡨ᠍᠊ 用於e、u、ū/v前
[注 2] ᡩ᠊ ᠊ᡩ᠋᠊ d 1869 用於a、i、o前
ᡩ᠋᠊ ᠊ᡩ᠊ 用於e、u前
[注 2] ᠯ᠊ ᠊ᠯ᠊ ᠊ᠯ l 182F
[注 2] ᠮ᠊ ᠊ᠮ᠊ ᠊ᠮ m 182E
[注 2] ᠴ᠊ ᠊ᠴ᠊ c/q/ch/c 1834
[注 2] ᠵ᠊ ᠊ᠵ᠊ j/j/zh/j 1835
[注 2] ᠶ᠊ ᠊ᠶ᠊ y 1836
[注 2] ᡵ᠊ ᠊ᡵ᠊ ᠊ᡵ r 1875 本族語沒有以r打頭的詞
[注 2] ᡶ᠊ ᠊ᡶ᠊ f 1876 用於a、e前
ᡶ‍᠋ ᠊‍ᡶ‍᠋ 用於i、o、u、ū/v前
[注 2] ᠸ᠊ ᠊ᠸ᠊ w 1838 只出現在a、e前
[注 2] ᠺ᠊ ᠊ᠺ᠊ kʽ/kʻ/kk/k῾ 183A 借詞字母(漢語拼音k音),只出現在a、o前
[注 2] ᡬ᠊ ᠊ᡬ᠊ gʽ/gʻ/gg/ǵ 186C 借詞字母(漢語拼音g音),只出現在a、o前
[注 2] ᡭ᠊ ᠊ᡭ᠊ hʽ/hʻ/hh/h́ 186D 借詞字母(漢語拼音h音),只出現在a、o前
[注 2] ᡮ᠊ ᠊ᡮ᠊ tsʽ[注 3]/c/c/ts῾ 186E 借詞字母(漢語拼音c音)
[注 2] ᡯ᠊ ᠊ᡯ᠊ dz/z/z/dz 186F 借詞字母(漢語拼音z音),在詞中形的i前用第二行
[注 2] ᡰ᠊ ᠊ᡰ᠊ ž/rʻ/rr/ž 1870 借詞字母(漢語拼音r音)
[注 2] ᡱ᠊ ᠊ᡱ᠊ cʽ/q (qʻʻ)/ch/c῾ 1871 借詞字母,用於音節c'y/qyʻ (qʻʻi)(漢語拼音chi)
[注 2] ᡷ᠊ ᠊ᡷ᠊ j/j (jʻʻ)/zh/j̊/j' 1877 借詞字母,用於音節jy/jyʻ (jʻʻi)(漢語拼音zhi)
  1. ^ 穆麟德/《新滿漢大詞典》把借詞音節ᡱᡳ c'y/chy和ᡷᡳ jy/zhy中的᠊ᡳ i寫作y。《新滿漢大詞典》/《五體清文鑑譯解》把ᡯᡳ寫作zy/dzy。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元音字母y和輔音字母沒有獨立形式,這裏給出的是Unicode字元。
  3. ^ 3.0 3.1 穆麟德轉寫把ts'和元音y相拼寫作ts
  4. ^ 4.0 4.1 這條規則有一些特例:音節tek用第一種詞尾;音節kuk、guk、huk用第二種詞尾。此外還有一些不規則的情況。
  5. ^ 5.0 5.1 在個別詞(bukūn/bukʻvn、kūke/kʻvhe、nehū/nehʻv等)中和ū相拼。

滿文多數音節結構是(輔)元(元/輔),在元音後出現比較多的字母有i, r, n, ng, k, s, t, b, o, l, m十一個。

轉寫梵文藏文字母

[編輯]

為了轉寫梵語藏文字母,參照蒙古阿禮嘎禮字母,創造了以下字母。使用範圍有限。《同文韻統》有轉寫方案的介紹。《五體清文鑑》所收藏文都配有滿文轉寫。

字母 Unicode編碼 轉寫 天城文 國際梵語轉寫 藏文字母 EWTS 說明
獨立 詞首 詞中 詞尾 太清 五體清文鑑譯解
ᢇ᠊ 1887 ʼ 'a/' 獨立形表示音節'a,詞首形表示輔音'
᠊ᢇ a (आ) (ā) (ཨཱ) (A) 加長元音a
ᠷ᠊ ᠊ᠷ᠊ 1837 r^ (ऋ) (ṛ) (རྀ) (r-i) 與i連用;和蒙古文r編碼相同,比滿文r分叉小
1880 ~ (अँ) (ཨྃ) ~M
ᢀ᠋ ~^ (अं) (ཨཾ) M
1881 $ (अः) (ཨཿ) H
ᢚ᠊ ᠊ᢚ᠊ 189A gʻʻ g῾ gh གྷ g+h 在e前附點的位置提高(詞首形從右下提升到右側,詞中形從第二字牙提升到第一字牙)
ᢛ᠊ ᠊ᢛ᠊ 189B ng ng 不用於元音後
ᢜ᠊ ᠊ᢜ᠊ 189C ʣ̣ c ts
ᢝ᠊ ᠊ᢝ᠊ 189D zʻʻ jh ཛྷ dz+h
ᢞ᠊ ᠊ᢞ᠊ ᠊ᢞ[二 1] 189E jʻʻʻ ǰ̊ T
ᢟ᠊ ᠊ᢟ᠊ 189F jʻʻʻʻ ḍh ཌྷ D+h
ᢏ᠊ ᠊ᢏ᠊ 188F nʻʻ N
ᢠ᠊ ᠊ᢠ᠊ ᠊ᢠ[二 2] 18A0 t t 在a、i、o前
?? ?? 在e、u前
ᢡ᠊ ᠊ᢡ᠊ 18A1 dʻʻ d῾ dh དྷ d+h 在a、i、o前
?? ?? 在e、u前
ᢒ᠊ ᠊ᢒ᠊ 1892 p p
ᢨ᠊ ᠊ᢨ᠊ 18A8 bʻʻ b῾ bh བྷ b+h
ᢢ᠊ ᠊ᢢ᠊ 18A2 sʻʻ š̤ Sh
ᢣ᠊ ᠊ᢣ᠊ 18A3 ǰ c
ᢤ᠊ ᠊ᢤ᠊ 18A4 ṣ̌ zh 也作ᡰ᠊
ᢥ᠊ ᠊ᢥ᠊ 18A5 z
ᢪ᠊ ᠊ᢪ᠊ 18AA lʻʻ ལྷ lh 也作ᠯᡥ᠊ lh
  1. ^ 見《大藏全咒》第一套第七卷第52頁、55頁、63頁、93頁,第八卷第35頁,第九卷第10頁、14頁、20頁、45頁;第八套第一卷第9頁、12頁、34頁、35頁、57頁、71頁。
  2. ^ 見《大藏全咒》第一套第一卷第47頁。

十二字頭

[編輯]

十二字頭是滿文的音節表,每個字頭對應一個韻尾。

序號 十一 十二
韻尾 i r n ng k s t b o l m

第一字頭有131個音節,順序如下:

a e i o u ū/v ᠨᠠ na ᠨᡝ ne ᠨᡳ ni ᠨᠣ᠋ no ᠨᡠ᠌ nu ᠨᡡ nū/nv
ᡴᠠ ka ᡤᠠ ga ᡥᠠ ha ᡴᠣ᠋ ko ᡤᠣ᠋ go ᡥᠣ᠋ ho ᡴᡡ kū/kv ᡤᡡ gū/gv ᡥᡡ hū/hv
ᠪᠠ ba ᠪᡝ be ᠪᡳ bi ᠪᠣ bo ᠪᡠ bu ᠪᡡ bū/bv ᡦᠠ pa ᡦᡝ pe ᡦᡳ pi ᡦᠣ po ᡦᡠ pu ᡦᡡ pū/pv
ᠰᠠ sa ᠰᡝ se ᠰᡳ si ᠰᠣ᠋ so ᠰᡠ᠌ su ᠰᡡ sū/sv ᡧᠠ ša/xa ᡧᡝ še/xe ᡧᡳ ši/xi ᡧᠣ᠋ šo/xo ᡧᡠ᠌ šu/xu ᡧᡡ šū/xv
ᡨ᠋ᠠ ta ᡩᠠ da ᡨᡝ᠋ te ᡩ᠋ᡝ᠋ de ᡨ᠋ᡳ ti ᡩᡳ di ᡨ᠋ᠣ᠋ to ᡩᠣ᠋ do ᡨᡠ᠍ tu ᡩ᠋ᡠ᠍ du
ᠯᠠ la ᠯᡝ le ᠯᡳ li ᠯᠣ᠋ lo ᠯᡠ᠌ lu ᠯᡡ lū/lv ᠮᠠ ma ᠮᡝ me ᠮᡳ mi ᠮᠣ᠋ mo ᠮᡠ᠌ mu ᠮᡡ mū/mv
ᠴᠠ ca/qa ᠴᡝ ce/qe ᠴᡳ ci/qi ᠴᠣ᠋ co/qo ᠴᡠ᠌ cu/qu ᠴᡡ cū/qv ᠵᠠ ja ᠵᡝ je ᠵᡳ ji ᠵᠣ᠋ jo ᠵᡠ᠌ ju ᠵᡡ jū/jv
ᠶᠠ ya ᠶᡝ ye ᠶᠣ᠋ yo ᠶᡠ᠌ yu ᠶᡡ yū/yv ᡴᡝ ke ᡤᡝ ge ᡥᡝ he ᡴᡳ ki ᡤᡳ gi ᡥᡳ hi ᡴᡠ ku ᡤᡠ gu ᡥᡠ hu
ᠺᠠ k῾a/kʼa ᡬᠠ g῾a/gʼa ᡭᠠ h῾a/hʼa ᠺᠣ k῾o/kʼo ᡬᠣ g῾o/gʼo ᡭᠣ h῾o/hʼo ᡵᠠ ra ᡵᡝ re ᡵᡳ ri ᡵᠣ᠋ ro ᡵᡠ᠌ ru ᡵᡡ rū/rv
ᡶᠠ fa ᡶᡝ fe ᡶ᠋ᡳ fi ᡶ᠋ᠣ᠋ fo ᡶ᠋ᡠ᠌ fu ᡶ᠋ᡡ fū/fv ᠸᠠ wa ᠸᡝ we
ᡮᠠ ts῾a/ca ᡮᡝ ts῾e/ce ᡮᡟ ts/cyʼ ᡮᠣ᠋ ts῾o/co ᡮᡠ᠌ ts῾u/cu ᡯᠠ dza/za ᡯᡝ dze/ze ᡯᡳ dzi/zi ᡯᠣ᠋ dzo/zo ᡯᡠ᠌ dzu/zu
ᡰᠠ ža/rʼa ᡰᡝ že/rʼe ᡰᡳ ži/rʼi ᡰᠣ᠋ žo/rʼo ᡰᡠ᠌ žu/rʼu ᠰᡟ sy/syʼ ᡱᡳ c῾y/qyʼ ᡷᡳ jy/jyʼ

第一字頭外加音節:ᡨᡡ tū/tv, ᡴ᠋ᡡ k῾ū/kʼv, ᡥ᠋ᡡ h῾ū/hʼv。

電腦顯示

[編輯]

微軟Windows Vista及更新的Windows系統已經能夠正確顯示滿文(蒙古字母)。而對於Windows XP/2003系統,若想正確顯示滿文,必須更新系統的Uniscribe的核心檔案usp10.dll。

LinuxMac OS X系統只要安裝字型亦可正確顯示滿文。

現在非Unicode的滿文字型(蒙文字型)仍然佔據着部分市場。

相關條目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老滿文雖然也稱作無圈點滿文,但老滿文的文件中確實存在字母B右側加圈的寫法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莊吉發 雍正朝滿漢合璧奏摺校注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十月初版
  2. ^ 河內良弘; 清瀬義三郎則府. 満洲語文語入門. 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2014-4-10. ISBN 9784876984459 (日語). 
  3. ^ Мөнхбат, Азжаргал. 20世纪苏联对蒙古国的影响.pdf. [2024-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1). 
  4. ^ Manchu alphabet and language. www.omniglot.com. [2024-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27). 
  5. ^ 莊聲. 帝国を創った言語政策. 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2016-03-31. ISBN 9784814000180 (日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