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河之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河之战
日期1858年11月4日-1858年11月15日
地点
结果 湘军惨败,提督李续宾自裁,大清安徽江西战情全面吃紧。
太平天国安庆脱困,天京粮荒抒解,李秀成陈玉成都封王。
参战方
大清 太平天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湘军提督李续宾(自杀)
总兵曾国华 
李秀成陈玉成
捻军张乐行
兵力
6,000人(援军绿营15,000人未至) 100,000人
伤亡与损失
6,000人全军覆没 2,000人阵亡或受伤

三河之战太平天国晚期战役之一,太平军湘军安徽三河镇交战。此役湘军战败,湘军将领李续宾曾国藩曾国华皆阵亡。

三河:战略据点

[编辑]

三河镇距庐州不足百里,位于庐江肥西舒城三县交界,有杭埠河中河丰乐河流贯,水陆要冲,故名三河;东接无为巢县,西接舒城,南通庐江,“为水陆冲途,实扼庐州总要”[1],自古为军事必争之地。

战斗始末

[编辑]

咸丰八年(1858年)8月陈玉成等人在安徽枞阳镇集会,决定攻破江北大营,保护天京(今南京)粮道。9月陈率军进攻浦口,败清军德兴阿部,遂占浦口、扬州湘军曾国藩乘太平军东下,派李续宾率精兵六千援庐州(今合肥),连陷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并进攻庐州三河镇(今肥西县三河镇),“深入四、五百里,寇城垒望风溃破”[2]。九月廿八日李续宾部湘军逼近三河。太平军三河守将吴定规一日五文向陈玉成告急。

陈玉成在浦口大捷后迅速率兵近三万回救,并奏准天王约李秀成同来,李秀成与庐州(今合肥市)守将吴如孝捻军张乐行亦领兵前来助战,陈玉成经巢县、庐江,绕过了金牛镇(三河镇西南15公里)、白石山(三河镇东南12.5公里),至清军背后,十月初陈玉成部亦抵三河。李续宾发现被陈玉成反包围,湘军“合计兵勇,一分于九江、湖口、彭泽、再分于蕲州、黄州、又分于桐城、舒城,所带不过五千人”[1],“力战太苦,后路太单,壮士受伤太多”[3],急从九江、桐城调兵增援。李续宾部将劝其退兵桐城,待援军到达后再攻三河,李续宾不听[4]

李续宾、曾国华犯一兵法大错,即孤军深入,猛追穷寇,十月初九日(1858年11月14日),湘军逼近金牛镇,李续宾部将赵国栋主张五更开战,但李续宾见陈玉成兵强马壮,决定黎明开仗。十月初十日(1858年11月15日)黎明,李续宾部由金国琛毛有铭等人率领,分左中右三路偷袭金牛镇,在樊家渡、上家祠堂打败陈玉成军,忽大雾迷漫,咫尺莫辨,鼓角相闻,敌我难分,李续宾军冲过金牛镇,这时陈玉成部迅速击溃左路湘军,李秀成率军赶到,及时投入战斗,将其围困在烟墩岗一带,斩杀湘军副将刘神山、参将彭友胜、游击胡廷槐邹玉堂杜廷光。三河守将吴定规率军从城中出击,把李续宾内外围定,逐一攻破李续宾的七座营垒。李续宾连续冲击数十次,斩杀两千多名太平军,均为太平军所阻,只得撤回。

绿营官兵一万五千人并未依约援助李续宾、曾国华[5],“飞檄召赵克彰以六营赴援,克彰不进”[6]胡林翼“急走书官文[6],力促速赴援三河,但官文始终未发一兵一卒。血战一昼夜,陈玉成大破湘军,激战至深夜三更,李续宾于战地枯树自缢而死(一说投水),所部湘军副将曾国华以下六千余人于三河郊外烟筒岗全部覆没。虽阵亡仅约6000人,但其中军官竟达400余人,全部战死。如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以及知府何忠骏、知州王揆一杨德訚,道员孙守信丁锐义等人皆同时殉难,曾国华因耽心自若被俘定遭太平军拿他勒索哥曾国藩,竟于战场一枯树上吊自裁。在知弟已领军追击太平军时,曾国藩竟预知弟凶多吉少,悲叹完矣,并派援兵追李续宾、曾国华,但消息传来,曾国藩提笔写了“自三河败后,元气大伤,全军皆寒,不可复战”。胡林翼极度恐慌,旧病复发吐血不止,他哀叹道:“三河败溃之后,元气尽伤,湘军四年的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尽。”

陈玉成乘胜占领舒城桐城湘军大将都兴阿弃围安庆败逃,退至宿松、太湖。太平军扭转了皖南被动的局面[7]。次年1859年陈玉成、李秀成封赠为“英王”、“忠王”。

注释

[编辑]
  1. ^ 1.0 1.1 《胡林翼集》卷一,第527页
  2. ^ 王闿运:《湘军志》,第37页
  3. ^ 《胡林翼集》卷二,第193页
  4. ^ 《湘军人物年谱》卷一:“公曰:‘贼能战,我亦能战。退,必为所蹑’。”
  5. ^ 《出自敌对营垒的太平天国史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8页
  6. ^ 6.0 6.1 《湘军人物年谱》第一册,第182页
  7. ^ 郦纯指出:“三河之胜,歼灭敌军主力,逼其退守鄂东,制止其长驱直入之势,扭转了自‘内讧’及石达开出走以来的艰危局势。”(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第一册,第80页)

参考

[编辑]
  • 《藤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