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霦
外观
刘霦(1621年5月20日—17世纪),字潜夫,号玺楚,北直隶保定府安州高阳县渡口村人[1],清朝政治人物。
生平
[编辑]刘霦个性孝友,为诸生时孝顺侍奉双亲得欢心,是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科顺天乡试举人,三年(1646年)丙戌科进士[2],先在吏部观政,后获授武陟知县,勤于安抚经历战乱的平民,又打通河水以救旱灾,改任文县知县,重修地方文庙、拆毁淫祠觉醒愚民,表彰灵石以开乡试,立八比法宽限期劝输,同时增补县志,广集生童给予食廪,按时教学,使当地文风变改,又改建阴平桥、设置建靖江楼控制番民;文县土地贫瘠,他到任后劝喻务农、教种庄稼,到丰年时则上请免除屯卫逃亡的户口,代缴积欠钱粮。
之后刘霦升任随州知州,除却荒粮、讨平流寇,请求豁免军需二十万以安定随州民众,于成龙称赞他实心实政,不久他入朝任职礼部员外郎,康熙十五年(1676年)会试正值三藩之乱,云南、贵州士子到京赴考,同僚以为有伪打算拒绝,他却让两地举人入场。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自工部郎中外转浙江按察司佥事、提调学政[3],谢绝请托,提拔才俊不遗余力,而未能中举者均解囊给与援例,三次乡试及会试担任同考官,并担任二十年(1681年)辛酉科武乡试正考官,人们皆知他有藻鉴之识。
刘霦生平外和内刚,老成持重,同乡李霨、魏象枢皆称为畏友,辞官回乡后谦逊有礼,持家俭朴、恬静耿介,不再出现在公庭,又乐善好施,和睦宗族、周济贫者,三次出粟赈灾于所,又在东边渡口村聘师教学,仕宦三十八年声誉卓著,家居六年多行善,文县入祀名宦祠,死后高阳县入祀乡贤祠,孙刘柟曾任江南安徽布政使[1][4][5]。
家族
[编辑]曾祖刘性;祖父刘汉;父刘文盛[2]。
引用
[编辑]- ^ 1.0 1.1 民国《高阳县志·卷四》:刘霦 字潜夫,世居城东南边渡口村,性孝友,为诸生时善事亲色,养周至得欢心,顺治乙酉举人,丙戌成进士,初任河南武陟令,兵燹初平民未复业,勤抚字以招徕,复决河水以救旱,全活者多,改补陕西文县,重修文庙、增补县志,斥淫祠以觉愚民,表灵石以开秋榜,立八比之法宽期劝输,民德之;士多废业,广集生童厚以廪饩,按期会课,文风大变,邑有百顷里俗刁顽,教化之改名向化,葺阴平桥民不病涉,建靖江楼控制诸番,烽烟无警,勒石传为刘公路,文邑民贫土瘠岁不登,莅任劝农教稼时和年丰,编审时豁除屯卫逃亡户口,代䌯逋欠钱粮。升湖广随州牧,除荒粮、平巨寇,请豁免军需二十万以安随民,中丞北溟于公嘉其实心实政,内擢礼部副郎,丙辰会试吴逆未平,滇黔公车投牒,同官疑其伪不欲收身,任之皆得与试,督学浙江,屏贿赂绝请托,所拔皆才俊童生有文可录,而限于额者解囊为之援例,藻鉴精详,乡会试三次同考官,辛酉主两浙武闱,海内推知。人生平外和内刚,老成端重,同里相国文勤李公霨、蔚州大司寇魏公象枢皆称畏友,居乡谦而有礼,持家俭朴恬静耿介,绝竿牍于公庭,好施乐义,睦族赒贫,康熙己未庚申甲子出粟赈荒于所,居东边渡口村建学延师,性喜读书,耄期不倦,与诸生刻日论文时加奖励,寒暑弗辍,内外宗亲咸感之,游宦三十八年循声茂著,里居六载善行多端,前任文县崇祀名宦祠,卒后崇祀本县乡贤祠,孙柟任江南安徽布政使司布政使。
- ^ 2.0 2.1 《顺治三年丙戌科进士三代履历》:刘霦,曾祖性;祖汉;父文盛。玺楚,书一房,辛酉年三月二十九日(生),高阳人,乙酉三十一名,会(试)三百二十六名,三甲一百十九名,吏部观政,授河南武陟知县。
- ^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七十八》:(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庚辰)工部郎中刘霦,为浙江按察使司佥事、提调学政。
- ^ 四库全书《畿辅通志·卷七十四·政事》:刘霦 字玺楚,高阳人,顺治丙戌进士,授河南武陟知县,悉心抚字,值岁饥赈活甚众,累迁浙江提学佥事,登拔才俊得人称极盛云,卒祀乡贤。
- ^ 光绪《文县志·卷四》:刘霦,直隶高阳进士,十三年任(文县知县),兵燹之余百废俱举,爱民课士、洁己廉明,升湖广随州知州,后陞浙江提学道,祀名宦。 自徐矩至此删订江景瑞旧志
参考文献
[编辑]官衔 | ||
---|---|---|
前任: 和鸣喈 |
清朝武陟县知县 1646年-顺治年间 |
继任: 吴用光 |
前任: 崔玮 |
清朝文县知县 1656年-1665年 |
继任: 吴圣楫 |
前任: 李度 |
清朝随州知州 1665年-1670年 |
继任: 张汝瑚 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