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注视着自己倒影小狗

自我认知(英语:Self-consciousness)或自我凝视自我窥探自我觉察,指的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高度认识。这个概念很容易和感质概念下的认知(consciousness,或意识)相混淆,但是感质面对的对象不仅是自己而是更多人,也更加的非理性;而自我凝视仅仅是观察并清醒的认知自己,且会从中立的角度来看待自己。

历史上看,自我认知这个词与最初与自我意识同义[1]。而即使在目前二者也仍经常混同使用,尤其是在哲学中。但现在的“自我认知”也常用于指对自己的关注,尤其是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外表行为。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正在被监视观察时,可能会出现一种不愉快感觉,也可能出现自恋的感受,即“每个人都在看着”自己的感觉。不愉快的自我认知有时与害羞偏执有关。

自我认知出现的时候[编辑]

当一个人感到自我认知时,甚至会对自己的最小行为都有所察觉。这种意识会削弱一个人执行复杂动作的能力。青春期被认为是自我认知的增强时期,长期有自我认知倾向的人可能会存在内向自恋等性格特征[2]

心理学[编辑]

斯韦特兰娜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卡尔·布留洛夫的画作,1836年

与自我意识不同,自我认知在哲学语境中是更加把自己当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的个体,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识放在他人之前,但自我凝视也有缺点,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表、举止是否得体会成为一个严重的拖延症问题[3]。自我认知通常与害羞尴尬等捎带负面的情感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自豪感的缺失和自卑感。在积极的背景下,自我认知可能会进一步肯定自己的身份认同,在侧面强化了拥有者的自信心理。在一个人处于高度自我认知的时间中,人们最能客观地的了解自己、评价自己。自我认知虽然是是个复杂的哲学概念,但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地球人类,因为有些人不断的自我监控或自我参与,强迫自己参与某个团体并在乎自己在其中的表现;而另一些人则完全没有自我凝视,忘记了自己存在[4]

心理学家经常区分两种自我认知,即“私人的”和“公共的”。私人型的自我认知更多的是一种反省,并温和的审视自己内心感受。而公众型的自我认知则是对他人展现出最好的自己,在享受被他人凝视的快感的同时,也有可能让自己变得社交焦虑。私人和公共的自我认知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为稳定的人格特质,由于自我认知本身足够客观,所以会影响所有者的心理。自我认知不也会仅仅因为自己在一个维度上有着高价值,就傲慢的吹捧自己在另一个维度上也是这样[5]

不同程度的自我认知会影响行为,因为人们在“迷失在人群中”时通常会有不同的行为。在人群中,在黑暗的房间里,或者穿着伪装会产生匿名性并暂时降低自我意识(见去个性化)。这可能导致不受约束的、有时是破坏性的行为。

情绪[编辑]

另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Richard P. Lipka/Thomas M. Brinthaupt Self-perspectives Across the Life Span, p. 228, SUNY Press, 1992 ISBN 978-0-7914-1003-5
  2. ^ W. Ray Crozier Shyness: Development, Consolidation, and Change, p. 71, Routledge, 2000 ISBN 978-0-415-22432-1
  3. ^ Campbell, J. The body image and self-consciousness. In J. L. Bermúdez, A.J. Marcel, & N. Eilan (Eds.). The Body and the Self. 1995: 29–42 –通过Cambridge, MA, U.S: The MIT Press. 
  4. ^ Nathaniel Branden Th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 p. 42, Nash Publishing Corp., 1969 ISBN 0-8402-1109-0
  5. ^ Bernd Simon Identity in Modern Society, p. 30,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ISBN 978-0-631-22747-2

参考文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