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庄培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庄培初
汉字 莊培初
白话字 Chng Pôe-chho͘
台语罗马字Tsng Puê-tshoo
笔名
汉字 青陽哲
白话字 Chheng-iông-tiat
台语罗马字Tshing-iông-tiat
笔名
汉字 嚴墨嘯
白话字 Giâm-be̍k-siàu
台语罗马字Giâm-bi̍k-siàu

庄培初(1916年—2009年)[1],笔名青阳哲严墨啸、庄讯浓,于大正5年生于今佳里区营顶。他是日治时期盐分地带文学作家群之中,相当重要的一位诗人,也被后人列入北门七子

生平事迹

[编辑]

就读州立台南一中(今台南二中),曾任《台湾新民报》、《台湾日日新报》等报的社会部记者。昭和10年台湾文艺联盟佳里支部成立,庄培初成为该会会员,与王登山林精镠郭水潭吴新荣等人积极创作投稿,分别在分别在当时的文艺刊物《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台湾文学》、《文艺台湾》等,以及《台湾新民报》、《台湾新闻》、《台南新报》发表作品,有〈一个女性的画像〉、〈冬月〉、〈冬晴〉、〈壶〉等诗作问世,可惜作品不曾集结出版。文学活动的参与方面,除了台湾文艺联盟佳里支部所办的活动,2011年时可知的,还有:1941年9月7日庄培初应吴新荣的邀请,与郭水潭林芳年王登山王碧蕉陈岸黄清泽等人开欢迎会,招待来访的张文环黄得时王井泉巫永福陈逸松,以及杨逵[2] 战后,庄培初“为保持祖先遗下来的田地曾当过一段农夫生活”[3],之后从商远离文学创作,不愿与任何人谈论自身过往的文学活动,即使后来盐分地带文艺营开办以后,情况也是如此。庄培初不愿与任何人谈论自身过往文学活动的原因,由于欠缺个人说法,迄今仍是个谜,究竟是个人因素还是战后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刺激,莫衷一是。

主要作品

[编辑]
  • 主要作品:庄培初的文学创作几乎是在日治时期完成,战后不仅远离文坛,而且罕有文学活动与创作,因此绝大部分作品是在日治时期创作。〈一个女性的画像〉、〈冬月〉、〈冬晴〉、〈壶〉、〈一片感伤〉、〈想着〉等作是他几篇被伙伴及后人记住的诗作,另有小说〈鄙地世俗事〉。可惜这些作品,目前尚未被集结出版,因此除了林芳年、郭水潭等文友,以及少数的研究者,社会大众无缘一睹其作品风采。
  • 目前(2011/6/29)可知的刊载情况,有:〈一个女性的画像〉发表在《台湾文艺》(※但是提到此事的林芳年却没有注明报纸的年份与日期)(※1982年出版《广阔的海》羊子乔、陈千武编有收录,上面写到“载于台湾新闻,一九三五年”);1936年2月的《台湾文艺》刊载了庄培初的〈冬月〉、〈冬晴〉、〈壶〉等作品。[4]
  • 评价:对于他的作品,文友及研究者均有正面的评价。
    • 文友之一的林芳年,曾在民国71年(第4届)盐分地带文艺营文学展评论里说:“庄培初的作品措辞优美、构造完璧,有极生动的诗情,给人像诵读外国名家诗朵一样的感觉;的确,庄培初的诗甚有奇特之处,他在盐分地带文学同仁中,是一位极被器重的人物,可惜因光复之后热中商场,已经挽不回他回来文坛的心了。”[5]
    • 当地的后辈作家羊子乔曾评论说:“从庄培初这首〈有一天早晨的感情〉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写作技巧凝练了,写作内容扩张了,在抒写个人的观感上,亦受到西洋文学作品的影响,大概庄培初的英文能力不错所致吧。”[5]
    • 佳里区中山公园文学步道碑文上的评语:“1935年与林芳年创刊《易多那》文学杂志。创作以新诗为主,间及小说、评论。其诗作受西方诗人创作理论影响,抒写个人浪漫情感,追求纯文学创作,重视写作技巧。终战之后,全盘放弃写作,在台南从事贸易工作,绝口不谈文学。”[5]

作品的发表与出版

[编辑]
  • 目前为止(2011/6/29),要读到庄培初的作品,需要去翻阅日治时期台湾文艺刊物、报纸及其影印、复刻本,或者是透过林芳年羊子乔黄劲连等人的转引,还有羊子乔张恒豪所编的《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
  • 目前为止(2011/6/21),使用“全国图书书目资讯网”搜寻,查无作品出版。
  • 目前为止(2011/6/22),使用“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搜寻,没有找到庄培初在1945年以后所撰写、翻译的文章。
  • 以“青阳哲”为笔名,所写的日文诗作〈想着〉、〈一片伤感〉、〈有一天早晨的感情〉,战后由台湾诗人陈千武翻译成中文,之后被收录在陈明台主编的《陈千武译诗选集》里。[6]
  • 在1982年羊子乔、陈千武编的《广阔的海》当中,有收录“青阳哲”为笔名的诗作〈有一天早晨的感情〉、〈一片伤感〉、〈想着〉、〈一个女性的画像〉、〈冬月〉、〈冬晴〉、〈壶〉,(远景出版,1982)

延伸阅读

[编辑]
  • 相关研究与介绍:
    • 许献平,〈盐分地带新文学拓荒者—北门七子〉,民国94年9月的《南瀛文献》,页146~173。
    • 羊子乔,〈战前的台湾新诗〉,民国89年10月的《国文天地》,页16~25。
  • 博硕士论文:
    • 庄晓明,《日治时期盐分地带诗人群和风车诗社诗风之比较研究》,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2008年硕士论文。
    • 蔡惠甄,《盐窝里的灵魂—北门七子文学研究》,私立佛光大学文学系,2008年硕士论文。
    • 王秀珠,《日治时期盐分地带诗作析论—以吴新荣郭水潭王登山为主》,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教学硕士班,2004年硕士论文。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台南鹽分地帶文學作家「北門七子」莊培初故居掛牌. 自由电子报. 2018-05-12 [2018-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4). 
  2. ^ 林慧姃,〈吴新荣先生年表(1907~1967年)〉,《一个台湾知识分子精神历程:吴新荣研究》,页172~262。
  3. ^ 林芳年〈盐分地带作家论〉,《南瀛文学选—论评卷(一)》,页54。
  4. ^ 林芳年,〈盐分地带作家论〉,《南瀛文学选论评卷(一)》,页51~52。
  5. ^ 5.0 5.1 5.2 谢玲玉,《盐分地带艺文人物志》,页43。
  6. ^ 陈明台主编,《陈千武译诗选集》,台中市文化局,2003年8月初版。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