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宪政会
外观
中华帝国宪政会 | |
---|---|
总裁 | 载沣(国内)、康有为(境外) |
干事长 | 杨度 |
成立 | 1907年3月 |
解散 | 1911年 |
前身 | 保皇会 |
继承者 | 帝国统一党 |
意识形态 | 宪政主义 君主主义 |
政治立场 | 右翼至极右翼 |
清朝政治 政党 · 选举 |
帝国宪政会,全称中华帝国宪政会,是中国清末民初立宪派的政治团体。
帝国宪政会的前身是康有为于1899年在加拿大成立的“保救大清皇帝会”(Chinese Empire Reform Association),通称保皇会,初期主张变法、恢复光绪亲政,并以海外华人为基础反对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朝廷,在1900年曾参与策划国内的起义,但失败。在1900年以后,由于清廷对宪政态度转为温和,因此保皇会将斗争矛头转向革命派,并与清廷逐渐和解。1906年清廷决定预备立宪后,康有为在1907年3月主持将保皇会改组为帝国宪政会并在中国国内转为地上活动团体。其海外组织没有改变,并继续以同样的英文名称活动到1911年以后。
帝国宪政会以君主立宪为宗旨,其党派的纲领是:尊崇皇室,扩张民权;巩固国防,奖励民业;要求善良之宪法,建设有责任之政府。经帝国宪政会党内选举和协商,任命杨度为干事长兼主持,徐勤为会议长,载沣为总裁,载泽为副总裁。帝国宪政会的党派总部设在中国上海。
帝国宪政会建党的目的是领导和代表中国国内的立宪派、维新派,联合以光绪帝和溥仪为首的清朝的皇室贵族进行君主立宪制度改革,并与好战的革命派相抗争。1911年,帝国宪政会改为帝国统一党,但不久就改为宪友会,同年获得清朝内务部注册为中国的第一个合法政党。辛亥革命后,以政闻社社长梁启超为代表的帝国宪政会党员开始支持袁世凯领导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组建民主党,后来并入进步党。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