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第六战区
外观
抗日战争第六战区是指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因应战争形势,与日军作战的战区之一。1937年设立,实际未能正式组建。1939年设立不久,便归入抗日战争第九战区。直到1940年才为屏障拱卫重庆稳定下来。
1937年
[编辑]1937年9月17日,军事委员会划津浦路北段为第六战区,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任命意外遭到西北军将领反对,使战区迟迟未能筹建。因此于1938年2月正式撤销。
1939年以后
[编辑]1939年10月,为防御日军进攻湘西,再次设立第六战区,陈诚为司令长官。战区参谋处处长戴朴。
敌后战场建制游击总指挥、挺进军[1]:409-410。
1940年4月并入第九战区。06月,宜昌失陷。07月1日,第三次设立第六战区,辖区为:鄂西、鄂中、鄂南、湘北及湘西、川东、黔东,陈诚为司令长官。
1943年2月,陈诚转任远征军司令,孙连仲代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1944年
[编辑]1945年
[编辑]1945年9月17日由恩施移驻武汉,主持武汉地区及湖北全省的对日受降与接收工作。1945年9月13日订定之受降计划。9月15日, 该部所属第十集团军第六十六军先行进入汉口、汉阳,第九十二军进驻武昌,担任武汉三镇及其周围地区之警备任务。第六战区驻武汉期间司令长官为孙蔚如,副长官为王东原、郭忏(兼参谋长)、陈继承,王陵基、周嵒。 9月18日,该部司令长官在汉口中山公园主持受降典礼,接 受武汉地区日军的投降。在受降接收工作中,该部拒绝新四军第五师参加,并成立第六战区接管日方物资委员会(驻汉口庆平里6号),垄断对日伪物资的接收,大量收编伪军补充地方保安团队和正规军。
- 司令部驻球场街上智中学(今市第六中学)
- 政治部驻汉口中山路,政治部主任鲁宗敬
- 军法执行监部驻汉口统一街32号,军法监冯嶷
- 第六战区兵站总监部,总监刘翼峰。1945年9月第六战区兵站总监部由恩施移驻武汉,驻汉口 江汉路2号,负责第六战区辖区内部队的后勤补给。总监刘翼峰。 下辖兵站分监部3个,兵站支部8个,甲分站24个,乙分站19个, 粮库29个,军械库26个。1946年1月奉命改组为后方勤务总司令部第二补给区湖北供应局,驻江汉路2号,负责湖北省区内部队的后勤补给。局长先后为刘翼峰、袁景凡。
- 特种汇报秘书处驻汉口昌年里特1号,处长张家驹
- 炮兵指挥部驻中山路积庆里,指挥官刘倚衡。
- 第十集团军 总司令王敬久
- 第十八军 军长胡琏。1945年10月底由湖南岳阳进驻武汉地区,至1946年6月担任武汉警备工作。军部驻武昌旧督军署(今武昌造船厂),下辖第十一、十八、 八3个师,分驻咸宁、孝感、黄陂。
- 第六十六军 军长宋瑞珂。1945年9月15日至10月底驻汉口。军部及军直 属队驻汉口璇宫饭店及日伪市政府附近;第一九九师驻硚口,担任硚口地区及汉阳警备任务;第一八五师师部驻汉口一元路,该师第五五五团担任六渡桥至旧日租界之间地区警备工作,该师第五五三团驻汉口姑嫂树,第五五四团驻汉口刘家庙、谌家矶。10月,该军推进至河南信阳地区,包围新四军第五师。
- 第九十二军 军长侯镜如。1945年9月15日至10月驻武昌。军部驻武昌紫 阳湖烈士祠,直属部队驻起义门附近,第一四二师驻金口,第五十六师驻咸宁,第二十一师驻武昌司门口。10月,全军空运至北平, 担任北平警备任务,并抢占战略要点。
- 第二十六集团军 总司令周喦
- 第三十三集团军 总司令冯治安
- 第六战区军官总队:1945年7月1日组建于鄂西建始,收训整军编余的军官,11月迁驻汉阳蔡甸。1946年1月改隶军政部,称军政部第八军官总队,5月更名为中央训练团第八军官总队。其任务为训练编余军官及自新、无职军官,使其转业安置或重任军职。 总队辖11个大队,军官515人,兵士1410人。从将官到准尉的学员各期累计12964人。1947年元月底,第八军官总队撤销,尚未处理与安置的学员有1865人,并入湖北金口第七军官总队。
1946年2月,该部奉命撤销,改为武汉行营。
合并
[编辑]1945年底,合并入武汉行辕。
参考文献
[编辑]- ^ 刘凤翰:〈论抗战期间国军游击队与敌后战场〉,《近代中国》第90期,刊张玉法:《中华民国史稿》,台北:联经出版,1998年6月,ISBN 978-957-08-1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