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总统号
胡佛总统号 | |
---|---|
概观 | |
拥有国 | 美国 |
拥有者 | 美国总统轮船公司[1][2][3] |
制造厂 | 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4] |
动工 | 1930年3月25日 |
下水 | 1930年12月9日 |
服役 | 1931年7月11日 |
结局 | 1937年12月12日因搁浅终止服务[5] |
技术数据 | |
全长 | 187.5米 |
全宽 | 17.98米 |
吃水 | 15.8米 |
动力 | 涡轮电动变速器、螺旋桨2台,9,185匹马力 |
最高速度 | 20.5节,极速:22.2节 |
载重容积 | 988名乘客、330船舱人员 |
胡佛总统号(英语:SS President Hoover)是一艘由美国总统轮船公司建造的远洋定期船。它于1930年完工,提供美国和远东地区之间的跨太平洋服务。 1937年,它因天候不佳期间在台湾附近的火烧岛(绿岛)外海搁浅。
其姊妹船名为柯立芝总统号,该舰于1931年完工,于1941年成为一艘军舰,后在1942年因试图进入圣灵岛时因触雷而沉没。
历史
[编辑]制作
[编辑]美国总统轮船公司于1929年10月26日订购了两艘远洋定期船[6],此后两艘船只随后选定于位于弗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建造,并分别1930年和1931年完成,它们是当时美国所建造最大的商船。其中第一夫人卢·亨利·胡佛则在1930年12月9日,将第一艘完工的商船命名为“胡佛总统号”。
胡佛总统号设有一台涡轮电动变速器,并借由一对台蒸汽涡轮发电机产生电流,为双螺旋桨轴上的推进电机提供动力。当时,西屋电气为柯立芝总统号制造涡轮发电机和推进电机,然而胡佛总统号的发电机则是由通用电气负责制造。 12台由巴布柯克-威尔科斯公司制造的高压锅炉,则为胡佛总统号的涡轮发电机提供蒸汽。该电力推进电机在133时将会产生26,500轴的马力转速。
完工后,胡佛总统号的住处设有空调,每间乘客舱房间设一部电话,方便乘客向服务人员提供服务。[7]此外,甲板上设有游泳池、体育馆、舞池和奥的斯电梯公司制作的电梯提供给予乘客使用。船舱装饰采用当代艺术装饰风格,头等舱休息室的装饰则设有纽约艺术家弗兰克·伯格曼 (Frank Bergman)的壁画。
1931年8月6日,即胡佛总统下水前三天,美国总统轮船公司创立者罗伯特·多拉亲自参观了胡佛总统号,并宣称“这艘船是一个奇迹”。
跨太平洋航线
[编辑]船只完工后,胡佛总统和柯立芝总统负责跨太平洋航线,提供乘客从旧金山和马尼拉之间,途经日本和中国之间的远洋服务。其中美国邮政署资助它们运送邮件,以帮助美国总统轮船公司营运这两艘船以获得盈利。期间曾载运不少知名人士,包括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与其家人[8]、吴健雄[9] 等人。
然而,随着九一八事变、1933年长城战役以及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导致跨太平洋航线的经营进入了困难状态。
长江袭击
[编辑]1937年8月,上海战役爆发后,胡佛总统号被调离香港,安排协助美国侨民从上海撤离的协助任务。8月30日,班轮停泊在长江,等待清关进入吴淞江到达上海港时,尽管该船只设有一个9.1米的美国国旗挂在舰桥后的顶层甲板,向飞机识别自己是中立的美国舰船,然而,中华民国空军却将其将误认为外观相似的日本运兵船浅间丸,并随即下达进行了攻击任务。[10]
当时,空军发射的一枚炸弹击中了胡佛总统号的顶层甲板,炸死了食堂的一名船员。另一枚炸弹的碎片则穿透主船舱,造成六名船舱人员和两名乘客受伤。胡佛总统号的一名无线电官员随即发出求救信号,称中国飞机正在攻击船只。 尽管随后大日本帝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都到场协助,但胡佛总统号在此袭击事件中仅需医疗帮助。船体中并无大致损伤,但最后该船只前往上海的救援任务被迫中止,并因此返回旧金山进行维修。此次事件中,国民政府最终赔偿10万美金,并将6名肇事飞行员收监。[11]
中国国家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曾经接见过罗伯特·多拉,根据报导,蒋介石对自己军队的飞机袭击了其已故朋友的船只感到愤怒。并威胁要处决对此事件负责的军官,直到他发现该事件的负责任人则为首席空军顾问克莱尔·李·陈纳德。顾虑到妻子宋美龄仅在两个月前雇用了他,蒋介石此后心软了,不久之后,蒋介石向陈纳德支付了约10,000美元的奖金。[2]
搁浅火烧岛
[编辑]在旧金山短暂维修后,胡佛总统号于1937年11月22日再次从旧金山出发,前往神户市和马尼拉。当时船上仅载了约半数以上的人员,只有503名乘客搭乘船只。在航行期间,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管理层曾向胡佛总统号的船找乔治·W·亚德利(George W Yardley)发出信号:“您必须前往马尼拉,绝对紧急,您必须在12月12日早上6点之前到达,尽一切可能的速度。”
因此,胡佛总统号在此次航线避开了香港、上海和台湾海峡,以避开战况激烈中日战区。相反,胡佛总统号则从沿着台湾东海岸海域走上一条陌生路线,由于当时日本政府已关闭台湾的灯塔,因此胡佛总统号在此次的航程中,仅能靠推算航法航行。然而,伴随着强烈的东北季风使船只难以准确计算航向,同时因浓雾的缘故,从而导致船只周围的能见度极差。
12月11日清晨1时,胡佛总统号在距台东市约18海里(33公里)的火烧岛(绿岛)西北岬,约中寮湾沿岸约500米海域处触礁,船舱部分被撕开,并向左舷倾斜。大约清晨2时,胡佛总统号发射了信号枪,奇无线电官员同时发出了求救信号。 汉堡-美洲航运公司的货船D/S Preußen在收到了求救讯号后,并在黎明时分抵达绿岛海域,然而因处于浅水海域,使得该船无法接近胡佛总统号提供帮助。 最初,亚德利船长和船员们试图将货物和燃料油抛到船外,希望能减轻胡佛总统号的重量,让船维持飘浮状态。但是强劲的东北季风和大浪,反而更将她推上绿岛海岸。最终船只在距离柴口岸上100米处搁浅。
事务长部门的一名成员尤金·卢克斯(Eugene Lukes)曾回忆道:
“ | 当然马上就拉警报了,我们立即通知所有的旅客,让每个人都上了甲板,当时海浪不停的拍击船边,四周一片漆黑。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海看到岸上有些闪烁的灯光,是那种手提的小油灯,显然我们吵醒了当地居民。随着天色渐渐亮了起来,我们才看到船底已经被撕裂,大量泄漏的油料浮在海面,也污染周围海滩。没有退路的我们最后不得不让乘客上岸。并放下了救生艇。 | ” |
当时,中寮的一些村民在夜间看到胡佛总统号的信号弹,误以为战争爆发的居民则纷纷逃到草山(现牛头山)、观音洞躲避。随着黎明的到来,村民们在看见搁浅在柴口岸边的邮轮后,乘坐渔船出海协助抢救。[12]
救援
[编辑]为了准备疏散乘客。胡佛总统号的船员将一根钢丝绳放在岸上,并使用船上的绞缆机将其拉紧挂在水面上。在每艘救生艇上,派出两名船员戴着厚手套抓住缆绳,由船头和船尾各一名操控以引导救生艇从到达岸上。不过,一些乘客声称胡佛总统的船员缺乏经验,当他们试图将电缆拉上岸准备撤离时,他们不小心让两艘救生艇因而倾覆。
大约下午1点退潮时,亚德利船长下令疏散乘客。胡佛总统的船员放下了她的救生艇,中寮的村民们驾驶机动渔船接近船只,协助乘客上岸。救生艇沿着电缆从船到岸每次旅行大约需要15分钟的时间。由于水面油,起初部分女乘客因客不愿踩到污油不愿搭乘救生艇,最终则被船员抬着上岸。大约下午3时,日本第四舰队所属旗舰妙高级重巡洋舰足柄号和睦月型驱逐舰抵达事故现场,负责监视和保护胡佛总统号的状况。当最后一名乘客被带上岸后,救援行动总计约花了36个小时之久。
此次事件中被没有人丧生,由于12月的寒冷气候,使得部分乘客体温过低,并接受船上医生的治疗。所有人不得不步行到约3公里远的中寮村。被安置在村学校及村民家中休息。
据《时代杂志》报导,当一些乘客被带上岸时,胡佛总统号上一些不守规矩的船员,闯进船上的酒吧狂饮而喝醉,根据华盛顿特区的传教士官员克劳德·康拉德博士的说法:
“ | 有部分船员进入营地时,因喝醉的影响而丧失了行动能力和滥用职权。有部分处于相同状态的军官失去了控制,许多喝醉的船员在夜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恐吓乘客和当地人。然而,当喝酒过后的船员开始寻找睡在岸边零散房屋中的女乘客时,一些军官和其他乘客组成了一个自卫队来保护自己。一些乘客说,如果日本警察早一点让胡佛轮的官员带枪上岸,就不会有这些骚扰事件。 | ” |
其他目击者则报告,一些乘客当时也喝醉了。
乘客遣返
[编辑]在得知胡佛总统号的遇难状况后,美国海军派出了两艘克莱门森级驱逐舰协助:来自马尼拉的奥尔登号和苏比克湾海军基地的巴克号。然而因天候恶劣,两艘舰船仅以12节(22 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直到事发第二天(12月12日)12时45分时才到达事发现场。来自足柄号的日本军官登上奥尔登号,许可两艘美国军舰进入日本领海。奥尔登号则派出一支由两名军官和15名士兵组成的队伍登上胡佛总统号,以保护船上的保险库,包括挂号邮件和其他贵重物品,两艘驱逐舰都派登陆小队上岸协助所有的人员。
12月12日约15时,一艘日本货船鸟山丸抵达火烧岛,为幸存者运送食物和其他必需品。 12月13日,美国邮政的 麦金来总统号抵达火烧岛,并在第二天载着700位旅客和船员驶往马尼拉。
12月14日上午,奥尔登号和巴克号收到两天前,日本飞机在南京附近的长江击沉了美国炮艇帕奈号的消息。因此两艘战舰小心翼翼地准备4 英寸/50口径火炮准备弹药架,保持待命状态。后在日方配合的态度后,紧张的情势才被化解。麦金莱总统号随后启程前往马尼拉,并留下胡佛总统号的统舱乘客、军官和其余船员。
12月15日,皮尔斯总统号到达火烧岛,并接运剩下的统舱乘客、军官和其余船员,于12月16日离开火烧岛。此后,奥尔登号一直留守胡佛总统号的残骸到12月23日,最终交由日本当局看管。
下场及遗产
[编辑]尽管曾有尝试将胡佛总统号保存的方法,但最后几乎都失败告终。1938年2月,麦金莱总统号轮载一批中国劳返回火烧岛,试图对胡佛总统号做最后的捞救作业,然而经全力尝试后,该船最终被推定全损,最终胡佛总统号在运走重要的物品和人员后,以500,000 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北川打捞株式会社”。日方在接下来的三年后才拆解船体。
事后,美国民众因感念岛民奋勇救人义举及纪念胡佛总统号,特地向美国红十字会捐款,于中寮村附近建造绿岛灯塔。 绿岛灯塔是由日本工程师设计,由当地岛民于1939年建造,高33.3米(109英尺)。[13]
由于胡佛总统号搁浅的水域至今还有留下部分文物及残骸,当代,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将该地区列为重要水下文化资产保护场域,并在2020年7月于沉船遗址处设立台湾第一座水下遗址告示牌,并研讨将水下资源做为观光发展的后续维护。[14][15]
参考资料
[编辑]- ^ Lloyd's Register, Steamships and Motor Ships (PDF). London: Lloyd's Register. 1933 [7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9-11).
- ^ 2.0 2.1 The Takao Club: The Wreck of the SS President Hoover: Part Two. www.takaoclub.com. [202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7).
- ^ Naval War in China. www.combinedfleet.com. [202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6).
- ^ San Francisco Public Library; Shipowners Association of the Pacific Coast. Pacific marine review. San Francisco, Calif. : J.S. Hines http://archive.org/details/pacificmarinerev2831paci.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 ^ archive.ph. archive.ph. [202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8.
- ^ The Takao Club - The Wreck of the SS President Hoover: Part One. www.takaoclub.com. [202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archive.ph. archive.ph. [202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7.
- ^ 佩雷特(2004年),第136页
- ^ Chiang 2014,第31–34页.
- ^ Naval War in China. www.combinedfleet.com. [202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6).
-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1937, The Far East, Volume IV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history.state.gov. [202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2).
- ^ 中华民国文化部. 綠島胡佛總統號事件-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1) (中文(台湾)).
- ^ Chen, Lilian. 【台灣沉船機密檔案-中】綠島及蘭嶼. 女子的海Ms.Ocean. 2021-08-17 [202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1) (中文(台湾)).
- ^ 中时新闻网. 胡佛總統號遺址設告示牌拚觀光 - 地方新聞. 中时新闻网. [202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1) (中文(台湾)).
- ^ 潛水好手綠島水下考古 探查胡佛總統號沉船遺跡|蘋果新聞網|蘋果日報. AppleDaily. 2020-08-26 [202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1)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编辑]- Photo: Turbo-Electric Passenger Liner President Hoover
- "America's Finest For Transpacific Service" (August 1931 feature article on ship with photos)
- "A New Spirit in the Architectural Treatment of Passenger Accommodations" (August 1931 feature article, pages 317–326, on ship's passenger spaces with photos)
- "Outfitting A Modern American Liner" (series of pieces, pages 327–339, on ship equipment and systems, photos)
- Ship profile & pl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