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青礁慈济宫

坐标24°29′17″N 117°58′05″E / 24.48806°N 117.96806°E / 24.48806; 117.96806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4°29′17″N 117°58′05″E / 24.48806°N 117.96806°E / 24.48806; 117.96806

青、白礁慈济宫
青礁慈济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龙海市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第四批第104项
认定时间1996年11月20日

青礁慈济宫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青礁村,距白礁慈济宫约3千米,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清代重建,部分石构为宋代遗物。青、白礁慈济宫是各地慈济宫的祖宫,祀奉保生大帝。1996年共同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青礁慈济宫俗称“慈济东宫”,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中殿、后殿,共三进,两侧为魁星楼和武圣楼,占地6332平方米[1]

沿革

[编辑]

青礁慈济宫的前身是龙湫庵,在吴夲逝世后,当地居民在该庵塑像供奉[2]:20。南宋绍兴廿一年(1151年)吏部尚书颜师鲁以吴真人显灵助地方抵御盗贼有功,乃上书请为吴真人立庙[2]:39、40。而原本众人选在云峤院旁,但据说因神明显灵表示已选定他处,最后在龙湫庵南边建庙,称“龙湫庙”[2]:40、41。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宰相梁克家上奏请庙额,朝廷乃赐庙额“慈济”,庙名因而改称“慈济庙”[2]:41淳熙十二年(1185年),承事郎颜唐臣曾发起整修[2]:41。淳祐元年(1241年),下诏将“庙”改为“宫”,因而有“慈济宫”之名[2]:41

清初施行迁界时,青礁慈济宫受影响,成为荒墟[2]:44。后来在康熙卅六年(1697年),青礁颜氏再发起重修[2]:44。该次整修留下的〈吧国缘主碑记〉,留有新加坡甲必丹郭天榜、林应章等东南亚华侨之姓名,显见当时保生大帝信仰随着华侨也分布到东南亚一带[2]:44。之后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咸丰四年(1854年)、光绪廿二年(1896年)都有重修过[2]:44

1988年4月,台中市元保宫主委赖焕樟率团谒祖[2]:46。他们先是前往白礁慈济宫,却发现在该庙找不到元保宫母庙平和心田宫的踪迹,遂来到青礁慈济宫,找到心田宫的资料,遂向青礁慈济宫办认祖仪式[2]:46。而后赖焕樟发现青礁慈济宫庙貌残破,遂募款发起重修,先修后殿,再修中殿、前殿与拜亭[2]:46。1996年,屏东海埔万寿宫管委会主委吴传辉捐资重建龙湫庵,于该年6月完工[2]:46

传说

[编辑]

根据杨志〈慈济宫碑〉的记载,据说当时要为保生大帝吴夲立像时,雕刻师父因为不知其长像而苦恼,后来保生大帝托梦告知他长得像东村的王汝华,只是额头更为宽广[2]:21。此外据说在南宋绍兴年间,在青、白礁一带有盗贼猖獗,居民只好祈求保生大帝保祐,之后官军成功讨伐盗贼,并且击毙首领李三大将,居民认为这是保生大帝保祐让官军有如神助一般讨贼成功,于是更加虔诚,而盗贼首领被击杀之处,也就是青礁慈济宫的所在地[2]:21、22。南宋绍兴廿一年(1151年),青礁出身的吏部尚书颜师鲁奏请立庙,原本大家打算将庙盖在云峤院旁,但有一名请来的工人叫高宁,突然像是喝醉发狂似地大喊:“此非吾所居。龙湫之阳,昔有盟焉。”然后将大家带到龙湫庵南边,挖出三个瓦罐且里面还有一条青蛇,众人于是依照神明指示在此建庙[2]:21、22。据说过去保生大帝生前与好友黄驭山经过此处发现是风水宝地,约定日后谁先到这里则地归他所有,然后两人将誓词放入瓦罐埋入土中,以待日后相验[2]:21、22

据说在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郑成功北伐失败,听取何斌建议打算攻打荷兰东印度公司取得大员时,因建造战舰的木材不够,于是郑成功“借用”青礁慈济宫第一、第二大殿的木材,待日后再重修两座大殿[2]:44、45。而被拆除的大殿地基仍规模宛在[2]:4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Ⅱ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190–191. ISBN 7-5010-1525-2.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周茂钦. 《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ISBN 978-986-03-9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