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130空中炮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AC-130空中炮艇
一架隶属于美国空军第4特战中队英语4th Special Operations Squadron的AC-130U空中炮艇正向四周发射热焰弹
类型 攻击机
炮舰机
制造商 洛克希德
首飞 1966年
起役日期 1968年
主要用户  美国
制造数量 43架
单位成本 AC-130H:1亿3240万美金
AC-130U:1亿9100万美金
发展自 C-130 Hercules

洛克希德AC-130空中炮艇(Lockheed AC-130 Gunship)是一个由美国空军所操作的重型对地攻击机系列,是以洛克希德C-130“大力士型”(Hercules)运输机为基础所进一步改装而成,主要用于密接空中支援与武装侦察等用途。AC-130装置有各型口径不同的机炮,乃至于后期机种所搭载的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M102 105毫米榴弹炮英语M102 howitzer等重型火炮,对于零星分布于地面、缺乏空中火力保护的部队有毁灭性的打击能力。在接近半世纪的服役期间,AC-130迄今共出现过六种不同的版本,分别是洛克希德负责改装的AC-130A/E/H三型,与由洛克威尔(Rockwell)操刀的中期版本、AC-130U“幽灵II式”(Spooky)。至于最新一代的则为洛克希德负责改装的AC-130J“幽灵骑士式”(Ghostrider)与AC-130W“螫刺II式”(Stinger II),新加入了导向导弹与精准炸弹的发射能力,成为具有视距外作战能力的机种。

历史[编辑]

一架停在地面作为展示用途的AC-130A
一架飞越在佛罗里达州海岸线上空的AC-130H
一架隶属于美国空军第16特战中队英语16th Special Operations Squadron的AC-130H在编队训练中投射热焰弹

早期的空中炮艇概念[编辑]

AC-130的发展源起于越战。从越战早期的战场经验中,美国空军意识到他们需要一架能快速地飞抵战场,并以集中火力歼灭零星地面抵抗的工具。最早的空中炮艇一代(Gunship I)改装,是以一架道格拉斯C-47运输机为基础所改良,绰号魔法龙帕夫(Puff, the Magic Dragon)的AC-47“幽灵”式(Spooky)空中炮艇,装备3挺M134迷你炮机枪,之后美国空军又以费尔柴德C-119“飞行篷车”(Flying Boxcar)运输机为基础开发了AC-119G“暗影式”(Shadow)与AC-119K“蛰刺式”(Stinger)空中炮艇[1],前装备4挺M134迷你炮机枪,后加装2门M61火神式机炮

AC-130A[编辑]

1965年时,美国空军的航空系统部(Aeronautical Systems Division)开始将第13架次的量产型C-130A(机身编号54-1626)改装成空中炮艇二代标准,改装范围包括加装4门20毫米M61火神式机炮、4挺7.62毫米M134迷你炮机枪、热焰弹发射装置及改良过的目视瞄准系统,这架试验机在1967年末于越南进行实测成功之后,LTV电子系统英语Ling-Temco-Vought(LTV Electrosystems)立刻获得一纸合约,将7架JC-130A导弹追踪机改装为AC-130A,实际量产版本的AC-130A拥有与试作机相同的火力设定,但多了包括APQ-133信标追踪器、AN/APQ-136移动目标显示雷达(MTI radar)与新式的类比式电脑及其他感测设备。在1968年底之前,已有4架AC-130A开始在驻扎于泰国乌汶(Ubon)的第14空中突击大队英语14th Flying Training Wing(14th Air Commondo Wing)服役。之后,空军试验性地在一架C-130上装上两具电脑火控的M1 40毫米70倍径机炮,以取代原本的20毫米M61火神式机炮(Surprise Package,“惊喜套件”计划),并又在“快速铺路”计划(Pave Pronto program)中根据前述标准追加改装了9架C-130A,并加强其雷达火炮控制系统[1]

AC-130E/H鬼怪式[编辑]

由于AC-130计划的成功,美国空军在“铺路鬼怪”(Pave Spectre)计划中将11架C-130E改装为空中炮艇,而成为AC-130E“鬼怪”式(Spectre)。新的规格包括更重的装甲、包括APQ-150信标追踪雷达在内的更优异航电功能、与更大的载弹量。自1973年起,10架在战火中幸存的AC-130装上了升级版的艾利森(Allison)T56-A-15涡桨发动机英语Allison T56,成为AC-130H。AC-130在越战期间的最后一次改良,是在“铺路神盾”(Pave Aegis)计划中,换上了火力惊人的105毫米M102榴弹炮英语M102 howitzer激光瞄准定标器。

在越战结束之后,所有幸存的AC-130A与AC-130H型机全都返回美国本土,由驻扎于佛罗里达州艾格林空军基地(Eglin AFB)的第1特殊任务大队英语1st Special Operations Wing(1st Special Operation Wing)操作。原本机上所装的前射与后射机炮陆续被撤除,并在1978年时加装空中加油口。在1990年代前期的“特殊任务火力加强”(Special Operations Force Improvement, SOFI)计划中,这些AC-130H改装了最现代化的各种感应器、火控电脑、电子反制装置英语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ECM)与导航、通讯设备。

在越战之后AC-130曾陆续参与过包括1983年10月时美军出兵格瑞纳达紧急狂暴行动(Operation Urgent Fury),1989年出兵巴拿马正义之师行动(Operation Just Cause),与1991年的沙漠风暴行动(Operation Desert Storm)。有5架AC-130H曾参与过沙漠风暴行动,负责在夜间任务中攻击地面目标,但不幸折损了其中一架。之后,又有另一架AC-130H在1994年美军出兵索马里时折损。除此之外,AC-130H也曾在波斯尼亚北约维和任务中,进行过夜间巡逻任务[2]

机龄老旧的5架AC-130A在1995年9月10日时全部除役,军方还正式替它们举办了一场纪念仪式。在5架退役的飞机中,机尾编号53-3129、昵称为“第一夫人”(The First Lady)的AC-130A其实是以1953年时第一架从洛克希德位于乔治亚州的厂房滑出的C-130原型机改装而来。在除役后第一夫人号被安置在艾格林空军基地武器博物馆中,作为永久展览用途。

但较新颖的AC-130H则在改过编号的第16特战中队英语1st Special Operations Wing中继续服役,驻扎于佛罗里达州赫伯机场英语Hurlburt Field(Hurlburt Field)。

自从升级为AC-130E并取消了前向与后向的机炮之后,AC-130的武装就全都集中在机身左舷侧。因此,当AC-130在进行攻击时,是以逆时针方向围绕着欲攻击的目标绕圈旋转,以便施予定点目标集中且来自四面八方的密集炮火,瞬间将地面武力瓦解。在越战期间,AC-130机群共击毁超过10,000辆的敌军车辆。

AC-130U幽灵II式[编辑]

AC-130U在训练任务中飞越第4特战中队的主场──赫伯机场
在赫伯机场上空一边转向一边进行火力试射的AC-130
AC-130U机上的侦察设备操作员正在进行飞行前的检查
AC-130U上的武器人员正在装填40毫米博福斯炮(后方)与105毫米榴弹炮(前方)的弹药
正在AC-130U上进行测试,之后被用于取代机上20毫米与40毫米两种火炮、空军版本被命名为GAU-23/A的Mk 44巨蝮二式链炮(Bushmaster II)机炮。

相较于越战时代开始发展的几型AC-130前期版本,AC-130U“幽灵II式”(Spooky)空中炮艇是在1980年代中期才开始发展。为了活化特殊任务部队的作战能力,1987年7月洛克威尔获得合约开始新机种的建造,以13架新出厂的C-130H为基础进行武装化,而第一架AC-130U是在1990年12月20日首度试飞,并自1991年9月起在加州爱德华空军基地(Edwards AFB)进行密集测试。

同样是使用四具艾利森T56-A-15涡轮螺旋桨发动机,AC-130U的武装包含了1门侧向的M1博福斯40毫米70倍径机炮(Bofors cannon)与M102 105毫米榴弹炮,但原本在AC-130H上的2门M61火神式机炮被单一的一门25毫米GAU-12平衡者机炮所取代,拥有3,000发弹药,这门新机炮装置在一具有学习功能的炮座上,拥有高达每分钟1800发的自动填弹能力,射程超过12,000呎(3657米)。

除了强大的火力外,新版的空中炮艇也在电战能力上拥有大幅的提升,主要的设备包括休斯AN/APQ-180主要火控雷达(是F-15E打击鹰式战斗轰炸机上的APG-70之衍生版本),德州仪器AAQ-117前视红外仪英语Forward looking infrared(FLIR),波尔航太英语Ball Aerospace & Technologies(Ball Aerospace)附有激光定标仪与测距功能的全主动微光夜视摄影机(All-Active Low-Light-Level TV,装置在机首下方突起的炮座上,拥有360度的环景视野)与洛克威尔ALQ-172电子干扰器及其他反制干扰物(热焰弹等)的发射装置。以4架IBM IP-102任务电脑串连起来的主控单元让AC-130拥有同时攻击两个目标的能力,而组合了惯性导航系统与美国国防部的导航之星(NAVSTAR)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提供AC-130U全天候的任务飞行能力。由于设有加压舱,AC-130U能巡航于较高的空域以降低巡航时的油耗,进而提升最大航程[3]

由于机上装置有大量的武器与设备,AC-130是美国空军所拥有有攻击武力的机种中操作人员数最多的一架。其中AC-130U需要13名人员,包括5名军官(驾驶与副驾驶、导航员、火控官与电战官)与8名士兵(飞航工程师、微光夜视系统操作员、红外线侦察设备操作员、4名炮手与1名填弹手)。至于AC-130H则因为多了一具机炮,因此成员数也比AC-130U还多,为14人[4]

未来发展[编辑]

为了强化AC-130炮艇的攻击火力与战场生存率,2005年起空军特种作战司令部(AFSOC)也开始评估在AC-130上换装120毫米火炮系统。除了拥有更远的攻击距离与较佳的破坏力/重量比之外,120毫米的主炮能与美国其他军种所使用的弹药拥有更高的通用性(例如陆军的M1主力战车M256战车炮)。除此之外,军方也在评估替AC-130装上例如AGM-65导弹AGM-88反辐射导弹AGM-114导弹之类拥有视距外打击能力的武装系统,提升该机种的使用弹性与战力[5]。另外,为了简化目前同时配置有20毫米与40毫米两种火炮系统所造成的弹药补给问题,军方也正在实际测试以GAU-13机炮Mk 44机炮机炮同时取代20、40毫米两种火炮的可行性[6]

服役状况[编辑]

迄今为止,美国空军共有22架各型AC-130处于服役状态。其中包括8架AC-130H,与13架配属到美国空军第16特种作战大队英语16th Special Operations Squadron第4特战中队英语4th Special Operations Squadron的AC-130U[4]、1架新生产的AC-130J。

技术规格[编辑]

AC-130U幽灵II式攻击机

参考资料:USAF Fact Sheet[4]

基本信息

  • 机组:13
    • 驾驶: 5 (驾驶, 副驾驶, 导航官, 武器官, 电子官)
    • 兵员: 8 (工程师,摄影机监视员, 红外线操作员, 装弹员, 四名炮手)
  • 长度:97英尺9英寸(29.79米)
  • 翼展:132英尺7英寸(40.41米)
  • 高度:38英尺6英寸(11.73米)
  • 机翼面积:1,745.5平方英尺(162.16平方米)
  • 总重:122,400英磅(55,520千克)
  • 最大起飞重量:155,000英磅(70,307千克)
  • 发动机:4台Allison T56-A-15涡轮螺旋桨引擎,每台4,910匹轴马力(3,660千瓦特)(具)
  • 螺旋桨:4桨叶恒速螺旋桨

性能

  • 最大速度:260节(299英里每小时;482千米每小时)
  • 航程:2,200海里(2,532英里;4,074千米)
  • 升限:39,000英尺(12,000米)

武器

AC-130A专案炮艇机II式:
AC-130A惊喜套件、弹指铺路套件及AC-130E铺路幽灵式:
AC-130E铺路神盾式
AC-130H毒刺式[7]

(2000年前)

  • 2×20毫米M61火神式机炮
  • 1×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
  • 1×M102 105毫米榴弹炮

(2000年升级后)

  • 通用电气GAU-12 25毫米机炮
  • 1×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
  • 1×M102 105毫米榴弹炮
AC-130U 幽灵II式
  • 1×通用电气GAU-12 25毫米机炮
  • 1×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
  • 1×M102 105毫米榴弹炮
AC-130W毒刺II式/AC-130J 幽灵骑士式[8]

航电

AC-130H幽灵式
  • 任务系统:
    • 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 AN/APN-241 多模式导航雷达 – 衍生于 AN/APG-66 雷达 (用于F-16A早期战机上) 支援导航和空对地单脉冲地面测绘 (MGM), 杜普勒波束清晰化能力 (DBS),高解析合成孔径雷达 (SAR), 地形规避/地形追踪 (TA/TF), 地表测量(SKE), 海上探测,天气/湍流探测,风切变警报和弹道风偏测量(用于精确投弹)[16]
    • 摩托罗拉公司 (现在供应商换成通用动力) AN/APQ-150 信标跟踪雷达 (BTR) – 装于单侧机身的此款雷达设计用于搜索,获取和跟踪位于10海里内友军发送的位置地面信标信号(X波段转发器),信标用作地面部队的参考点,使本机具有准确打击目标能力 (导引 40 mm 机炮 和105 mm 榴弹炮)[17][18]
    • 立方体公司 AN/ARS-6 人员定位雷达 (PLS) – 附于雷达导航套件包内[18]
    • 雷神公司 AN/AAQ-26 红外线侦查套件包 (IDS) – 长波红外线 (LWIR) 波段 追踪能力 (FLIR) (挂于后舱门)[18][19]
    • 通用电力公司 (现在供应商换成洛克希德马丁) AN/ASQ-145低亮度电视 (LLLTV) – 接收火控系统摄影机画面 (CCD-TV), AN/AVQ-19 激光目标指示器 (LTD/R – 1064 nm 激光发射器,具有永久预设的PRF代码) 使用护眼模式(1570 nm 以下波长), AN/AAT-3 环境温差夜视器 (ATI – 宽波 860 nm 激光描绘), 红外线变焦激光照明器指示器(IZLID空用版 860 nm 窄光束激光指示标记和照明器配合 AN/PEQ-18) (附挂于人员舱门外)[17][18]
  • 导航系统:
  • 内建系统:
    • AN/APN-59 雷达 –搜索和天气雷达[18]
AC-130U幽灵II式
  • 任务系统:
    • 雷神公司 AN/APQ-180多模式攻击雷达 – 一种 AN/APG-70的强化版雷达 (用于F-15E打击鹰式战斗轰炸机) 结合多种增强型空对地模式,如固定目标航迹,地面移动目标指示和航迹,炸弹撞击点位置推算,信标航迹和天气检测[18][20][21]
    • 雷神公司 AN/AAQ-26 IDS – 一种LWIR FLIR 红外线侦测器,安装在前起落架门的左舷侧[18][19]
    •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AN/AAQ-39 多光谱传感器系统 (GMS2) – EO/IR火控系统由中波红外(MWIR)FLIR,两个图像强化电视(I2TV)摄像机组成(CCD-TV), 具有眼睛安全模式的激光目标指示器/测距仪(1064和1570纳米双模激光发射器)和近红外(NIR)激光指示器/标记器(860纳米激光发射器)安装在起落架舷舱下方[22]
  • 内建系统:
    • 马可尼电子系统 全亮度电视 (ALLTV) –接收火控系统摄影机画面 CCD-TV, 也接收激光目标指示器/测距仪 (LTD/RF – 1064 nm 具有飞行中可编程PRF代码的激光发射器) 画面 和激光地形描绘画面 (LIA – 860 nm 激光器)[18]
  • 导弹防御系统:
    • 雷神公司 AN/ALR-69 – 数字化雷达警告装置 (RWR)[20][23]
    • L-3通讯公司 AN/AAR-44 – UV基础的导弹来袭警告系统 (MAWS)[24]
    • ITT Exelis公司 AN/ALQ-172 – 数字射频存储器 (DRFM) 一种电子战干扰装备 (ECM) 属于整合电子战(EW)范畴的装备可以让机体拥有瞬间同时完成检测,处理,警告,优先级,干扰、威胁显示的自我保护能力[20][25]
    • BAE Systems AN/ALQ-196 低频率干扰机 (LBJ) – 低频率 ECM干扰发射器[26]
    • 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 AN/AAQ-24复仇者–激光型红外线照射警告器 (DIRCM) (安装在左舷和右舷机身上)[27]
    • BAE Systems AN/ALE-47 导弹防御器系统 (CMDS) – 发射铝箔诱饵和热焰弹[28]

其他[编辑]

流行文化[编辑]

电影[编辑]

  • 在美国动作电影变形金刚 (2007年电影)中,当美国陆军特战部队的蓝尼队长(Captain Lennox,由乔许·杜默饰演)与他的队员在卡达的沙漠中遭到狂派机器人蝎子(Scorponok)的袭击而溃不成军时,他们叫来了一架AC-130U前来驰援而将敌人击退。
  • 在2013年上映的美国动作片《孤独的生还者》(Lone Survivor)剧情后段,有AC-130H/U登场支援救援行动的片段。
  • 在美国动作电影《全面攻占:倒数救援》中,美国总统本杰明·亚瑟(由艾伦·艾克哈特饰演)和韩国李总理(由沈庚(심경)饰演)正在白宫会晤时,一架不明AC-130空中炮艇突然飞进华盛顿特区,击落两架前来驱离的F-22猛禽战斗机后,开始用两门空对地机枪对白宫一带扫射。

电子游戏[编辑]

  • 在电脑/电视游乐器射击游戏《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Call of Duty 4: Modern Warfare)的“死神天降”关卡(Death From Above)中,玩家可以扮演AC-130上的炮手,使用机上的红外线热成像或微光夜视系统支援被困在地面上的友军,攻击追缉与拦截的敌军。类似的桥段也陆续出现在其续作《现代战争2》、《现代战争3》。在2019年《决胜时刻:现代战争》和2022年的《决胜时刻:现代战争II》中,在联机模式中,AC-130可以作为连杀奖励并由玩家操作。
  • 美商艺电即时战略游戏终极动员令:将军 绝命时刻》中,AC-130E/H会以美国阵营的将军支援能力“鬼魅炮艇机”登场 [1]
  • 终极动员令:红色警戒3:起义时刻盟军新增单位,先锋武装战艇机:一些盟军官员强烈反对核发许可给这些巨大的重型支援飞行器。
  • 在美商艺电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荣誉勋章2010》中,AC-130E/H会以空中支援武力登场。
  • UBISOFT于2010年推出的《H.A.W.X.2》(鹰击长空2)中,玩家可以操控AC-130执行空对地掩护和攻击任务。
  • AC-130作为一种支援能力在《战地风云3》(Battlefield 3)的资料片《Armored Kill》与其续集《战地风云4》本体中出现。玩家仅能操作火炮,不能驾驶。
  • 在日本游戏公司南梦宫(NAMCO)所推出的空战射击类游戏《皇牌空战:突击地平线》(Ace Combat: Assault Horizon)中,玩家可以操控AC-130执行空对地掩护和攻击任务。
  • 在手机游戏《僵尸炮艇》(Zombie Gunship)中,玩家所操控的炮艇正是AC-130空中炮艇。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David Donald; Jon Lake.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Military Aircraft. Aerospace Publishing Ltd. UK. : p.229. ISBN 1-84013-393-7. 
  2. ^ AC-130H/U GUNSHIP. [2008-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6). 
  3. ^ David Donald; Jon Lake.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Military Aircraft. Aerospace Publishing Ltd. UK. : p.364. ISBN 1-84013-393-7. 
  4. ^ 4.0 4.1 4.2 AC-130H Spectre / AC-130U Spooky. [2008-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5. ^ AC-130. [2008-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5). 
  6. ^ Spooky gunship armed with new cannons. Air Force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 Public Affairs. 2007-02-01 [2008-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2). 
  7. ^ AC-130H/U Gunship (fact sheet), US: Air Force, December 2015 [201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6)  (20 mm guns were removed).
  8. ^ ghostrider. [201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7). 
  9. ^ ATK's GAU-23 30mm Automatic 機砲 Receives Type Classification for Use on U.S. Air Force AC-130W Gunships. PR NewsWire. [2012-07-09]. [永久失效链接]
  10. ^ Ghostrider's Big Gun: AC-130J Gets 105 ASAP; Laser Later. Breaking Defense. [2016-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1). 
  11. ^ Tyler Rogoway. The AC-130J Ghostrider Will Get A Big Ass Gun Afterall. Foxtrot Alpha. [2016-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7). 
  12. ^ 存檔副本. [201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7). 
  13. ^ 13.0 13.1 MC-130W Dragon Spear. [201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7). 
  14. ^ BRU-61/A Bomb Rack. Armed Forces International. [2011-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4). 
  15. ^ Daytime Gunships Galore, Strategy page, 2012-11-29 [201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1) 
  16. ^ Aircraft Procurement, vol 2 part 2, FY05 (PDF). USAF. [2013-07-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2-17). 
  17. ^ 17.0 17.1 Boyne, Walter J. Encyclopedia of Modern U.S. Military Weapons, pp. 10–12. Barkley Books, 1995. ISBN 0-425-16437-3. Retrieved 1 July 2013.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U.S. Air Force Career Fiel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lan: Communication/Navigation/Mission Systems, pp. 257–291. U.S. Air Force, 2006. Retrieved 25 July 2013.
  19. ^ 19.0 19.1 AN/AAQ-26 Infrared Detecting Set. Raytheon. [2013-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3). 
  20. ^ 20.0 20.1 20.2 Pushies, Fred J.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Special Ops, pp. 42–26. Zenith Press, 2007. ISBN 0-760-32947-8. Retrieved 12 June 2013.
  21. ^ AN/APQ-180 雷達. Raytheon. [2013-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3). 
  22. ^ AN/AAQ-39. Lockheed Martin. [2013-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5). 
  23. ^ AN/ALR-69A(V) 雷達 Warning Receiver. Raytheon. [2013-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24. ^ AN/AAR-44 – Infrared Warning Receiver. American Special Ops.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1). 
  25. ^ ALQ-172 (EW Integrated Self Protection System). ITT Exelis. [2013-06-12]. [永久失效链接]
  26. ^ BAe Systems Jammer for Special Hercs. Aero News Network. [2013-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4). 
  27. ^ Parsch, Andreas. AN/AAQ – Airborne Infrared Multipurpose/Special Equipment. Designation systems. [2013-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8). 
  28. ^ Pike, John. AC-130 Project Gunship II. Global security. [2013-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2). 

注解[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