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应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胡文焕(明)所绘之应龙

应龙,又可称为黄龙庚辰等别名,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神龙。曾相继为伏羲兄妹、黄帝禹王效力,杀蚩尤夸父,擒无支祁,战虎、豹、熊、罴,开辟长江龙门,生麒麟凤凰。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应龙虽然别名为黄龙,但并非所有黄龙都指应龙。

外形[编辑]

应龙的形象一般与同时期流行的中国龙形象无二,只是多了一双羽翼。但一般而言,应龙鳞片为黄色,羽翼为五彩。[1]。有人说其武器为钺,可见于《文苑英华》“应龙秉钺”、《凤翔出师纪圣功颂(并序)》全句:“帝乃开天牢,回豹尾,陵颢气,扫欃枪。应龙秉钺,元女侍坐。”,此处的应龙只是用来比喻侍卫或大将,而不是真正的应龙。

龙之真祖?[编辑]

应龙是毛犊、羽嘉所生的神兽,生下了麒麟、凤凰[2][3]。麒麟是走兽之长,凤凰是飞禽之长,应龙则是飞禽走兽的共祖。根据《淮南子:墬形训》[4],可以发现应龙跟蛟龙、先龙等其他龙族是并排的,并没有应龙为所有龙类祖先的说法,且到了南宋才有将飞龙视为应龙的说法,可得知应龙并非祖龙。另外,应龙是天之九龙之一,有龙中之贵称号,也同时是天官五兽中的中央黄龙。

应龙生盘古?[编辑]

有些说法声称桐柏一带流传“老龙孵化盘古“的传说,且庄子曰“老龙吉,即应龙吉也。”,所以应龙孵化了盘古。但其实桐柏并没有任何能查阅到的文献记载,“龙生盘古”最早现身于百度百科,并不是什么从古代流传至今的百科。另外,庄子中也没有“老龙吉,即应龙吉也。”这段话,有关老龙吉的纪载可见于《庄子: 外篇: 知北游》[5],并没有出现任何有关应龙的文字。

应龙创世?[编辑]

有人称在某次乾坤破碎之后,应龙重新开辟了苍天,并且创造了供世人居住的大地,此为救世,亦为创世。应龙开天的故事出自《左副元帅祁阳贾侯神道碑铭》[6],但这篇文章是《陵川集》里的一篇墓志铭,第一段形容这个侯爷应时而生,第二段歌颂这个侯爷非常厉害,第三段是说这侯爷死了多惋惜,一样是用应龙比喻人,不是真正的应龙。至于应龙辟壤许多文献都有记载[7][8],意谓应龙开辟大地,让人拥有可以宅居的土地,治理洪水,使得低地不受洪水影响,让人们可以在低地安居,而不是说其创造了大地。

应龙灭世?[编辑]

有人说根据《钱塘集》纪载[9],一旦惹怒应龙,将招致天地万物的终结。但此说法却忽略了中间的内容以及该段文字的本意,《钱塘集》是韦骧的笔记,原文是他写的一首诗[10],并非神话故事,而且也一样是借用应龙比喻皇帝,骂那些给皇帝进谗言的人。

应龙是太一之妃?[编辑]

网络上流传着应龙是太一之妃的说法,说根据《云笈七签》[11],黄龙之神就是应龙,所以可知应龙是太一的妃子。但其实这不是正确的,后妃等词在此皆为星象中的术语,可见于许多纪录星象的文字[12][13],说的其实都是黄龙星象主导“后宫”,而不表示应龙就是太一的妃子。历史上并无任何图画或文字记载应龙的真正性别。

应龙神权?[编辑]

有谣言声应龙是司掌四季、中岳、中土、黄河、长江、汉水、淮河、济水、黄帝之子孙,以及倮虫三百六十的天神,被称为顺天佑畿辅时应龙神,作为最高级的龙神被祭祀。前段出自《文献通考》[14],文中提及主导中宫的是黄帝,辅佐的是后土,星神是镇星(土星),兽是黄龙,司掌神职的都是说黄帝,不是黄龙,而且也不能断言这边的黄龙就是应龙。

应龙三下凡[编辑]

伏羲时代第一次下凡,为伏羲送上了《河图》,启发了八卦的发明[15][16],并协助伏羲之妹女娲进行补天壮举,带女娲进入天界朝见了当时的天帝。[17] 在黄帝时代,应龙再次下凡为黄帝征战,杀蚩尤、斩夸父[18],一力鏖战炎帝麾下虎豹熊罴四兽[19]。最后黄帝于鼎湖铸鼎,便乘坐应龙升天成神,得了“太一君”这一神号,并成了居中位而主四方的五方天帝之一,道教称之为元圃真人。[20]而带着黄帝及其一干重臣,一同上升天界的应龙,则成为了中央七宿魁魓之精[21],居住于高皇天之中[22],可以召唤土行大帝所居的神宫显现于世。当应龙再度下降,并召唤中央土帝之宫显现之时,将使万民心愿俱足,灾病全消,镇星注籍,令人福生[23]。 大禹时期,应龙三度下凡帮助大禹治水,导决水之所出,以其龙尾画地成江[24],如今的长江就因之而来,并以伟力开辟了传说中能使水族化龙的龙门,《龙门赋》中就赞美应龙说:“阙之所成兮,得应龙之伟力”,阙即伊阙,即指龙门[25][26]。 除了长江与龙门的开辟之外,应龙还擒获阻挠禹王治水的淮水水神无支祁,桐柏之君为之求情,才从应龙手上保全了无支祁的性命[27][28]

最终之龙[编辑]

以上说法皆是特指应龙庚辰,但在魏晋之后、南北朝时期,从应龙神话衍生出了一种寻常龙族修炼一千五百年而成的应龙,这种应龙是龙类进化的最终阶段,但并不唯一[29]
应龙创世? 谣言说法:应龙在乾坤破碎、溟涬茫昧,仙人、真人尽数避世时重开天地,并且说他通过降雨创造万物。

神通广大[编辑]

应龙不只能够发光,还能缩到非常小,长大到包含天地[30][31]。另外所有龙族都能飞,还能潜入深水[32]


应用[编辑]

标志[编辑]

中华民国海巡署臂章:金黄色应龙象征保护疆域和沿海以及维护人民的安全。

中华民国海洋委员会海巡署使用象征水神与战神的应龙为其标志,而这只金色的双翼神龙,早在海岸巡防司令部时,就是海巡的象征了。

游戏[编辑]

宇峻奥汀制作的电脑游戏──幻想三国志II,参考了山海经所载的应龙与女魃,并结合三国演义改编成的爱情故事。[33]在此游戏中,首创了应龙与女魃的爱情故事。

===书籍===

寺岛良安《和汉三才图会》

根据《最萌的龙事典》所述,因中文的“应”与“鹰”音近,日本人似乎认为应龙是有鹰翼的神龙。[34]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顺天府志》:“黄龙五采曰应龙”
  2. ^ 《淮南子》:“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凰
  3. ^ 《镡津文集》:“羽嘉生应龙,应龙生凤凰”
  4. ^ 《淮南子:墬形训》“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皇,凤皇生鸾鸟,鸾鸟生庶鸟,凡羽者生于庶鸟。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介鳞生蛟龙,蛟龙生鲲鲠,锟鲠生建邪,建邪生庶鱼,凡鳞者生于庶鱼。介潭生先龙,先龙生玄鼋,玄鼋生灵龟,灵龟生庶龟,凡介者生于庶龟。”
  5. ^ 《庄子: 外篇: 知北游》:婀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婀荷甘日中奓户而入,曰:“老龙死矣!”神农隐几拥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曰:“天知予僻陋慢𫍙,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6. ^ 《左副元帅祁阳贾侯神道碑铭》:嗟嗟贤侯,嶷然而立。应龙腾骧,捧天开辟。激水转背,垂云矫翼。廓清氛祲,铲除荒棘
  7. ^ 《陕州言河水变清司空无忌等诣阙上》:瑞马开图,发荣光于远代。应龙辟壤,致宅土于遐年。
  8. ^ 《楚辞》:河海应龙,何画何历?
  9. ^ 《钱塘集》:“应龙闻之…………变化赫日成昏曚。天地昏曚而万物否矣。否,坏也”
  10. ^ 《钱塘集:馋龙》:退之昔日谗风伯,今日吾友谗应龙。应龙闻之两耳卓,急卷海水飞长空。阴云曀曀为后先,变化赫日成昏曚。田间槁穗有生意,虢子属纩卢医逢。望霓万口动一喜,往往备赛求豜豵。顷之气象复舒霁,飘洒尚不遭溟蒙。龙乎奚尔不努力,遽若有禀还收踪。天岂虐斯民,不欲为年丰。林林未必皆咎戾,必有任责当其凶。蕲君勿龙谗,谗龙非无从。旱干水溢各有召,应答不谬如洪钟。昭昭之鉴明且威,讵敢旷久而忘功。一欲窃弄权,霶霈私群农。震怒起旋踵,葅醢灾谁躬。慎无凝土像夭矫,昼夜狂舞青衣童。精诚修警感毕听,朝暮膏泽盈寰中。
  11. ^ 《云笈七签》:“黄龙之神,曰轩辕星……轩辕星,天之后妃”
  12. ^ 《天官书山海经校注》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后勾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
  13. ^ 《荆州占》曰:“钩陈,天子大司马,钩陈者,黄龙之位也。”
  14. ^ 《文献通考》引《中兴天文志》:石氏云,中宫黄帝,其精黄龙,为轩辕。首枕星、张,尾挂柳、并,体映三台,司四季、司中岳、司中土、司黄河、江、汉、淮、济之水、司黄帝之子孙、司倮虫三百六十。
  15. ^ 《书史会要》:“应龙负图出于河,帝则之以画八卦”
  16. ^ 《汉书》:“伏羲击天而王,河出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
  17. ^ 《淮南子》:“女娲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黄云络,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宜之下”
  18. ^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19. ^ 《宋书》:“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
  20. ^ 《云笈七签》:“黄帝居代总百一十一年,在位一百年。自上仙后,升天为太一君,其神为轩辕之宿,在南宫。黄龙之体象。后来享之,列为五帝之中方君也,以配天。黄帝土德,居中央之位,以主四方。以镇星配为子,名枢纽之神,为佐配享于黄帝。”
  21. ^ 《道教大辞典》华夏出版社版黄龙条目:“一名应龙,中央七宿魁魓之精”
  22. ^ 《道教大辞典》华夏出版社版高皇天条:“仙宫名,一名土帝宫,中央七宿之精黄龙所居”
  23. ^ 《道教大辞典》华夏出版社版黄龙条:“此龙神黄龙者,掌领黄色之宝及五方库藏之珍,供给万姓衣食俸禄。随人居处房室之中,及名山珍宝窟穴之中。及其居世,能招中央土帝之宫,贵极王祚,万愿从心,消除五脏百病之厄、及五星临命之灾,镇星注籍,令人福生”
  24. ^ 《楚辞》云:“应龙何画?河海何历?”《拾遗记》卷二:“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
  25. ^ 《禹贡会简》:“伊阙,水经注两山相对,望之若阙,谓之龙门”
  26. ^ 《北河纪》:“应龙画而伊阙凿”
  27. ^ 《太平广记》:“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鸟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
  28. ^ 《太平广记》:“禹理水,三至桐柏山……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授命应龙。桐柏之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
  29. ^ 《述异记》:“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30. ^ 《潏水集》:应龙出重渊,矫矫升天行。奋迅弥宇宙,收藏入无间。
  31. ^ 《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短能长。
  32. ^ 《管子》:龙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如蚕蠋,欲大则函天地,欲上则凌云,欲沉则伏泉。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33. ^ 山海经。大荒北经:“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34. ^ 王艺霏(译)(民国97年)。最萌的龙事典。台中市:铭显文化。(ドラゴン事典制作委员会,平成20年)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