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草稿:應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胡文煥(明)所繪之應龍

應龍,又可稱為黃龍庚辰等別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一種有翼的神龍。曾相繼為伏羲兄妹、黃帝禹王效力,殺蚩尤夸父,擒無支祁,戰虎、豹、熊、羆,開闢長江龍門,生麒麟鳳凰。另外要注意的一點是,應龍雖然別名為黃龍,但並非所有黃龍都指應龍。

外形[編輯]

應龍的形象一般與同時期流行的中國龍形象無二,只是多了一雙羽翼。但一般而言,應龍鱗片為黃色,羽翼為五彩。[1]。有人說其武器為鉞,可見於《文苑英華》「應龍秉鉞」、《鳳翔出師紀聖功頌(並序)》全句:「帝乃開天牢,回豹尾,陵顥氣,掃欃槍。應龍秉鉞,元女侍坐。」,此處的應龍只是用來比喻侍衛或大將,而不是真正的應龍。

龍之真祖?[編輯]

應龍是毛犢、羽嘉所生的神獸,生下了麒麟、鳳凰[2][3]。麒麟是走獸之長,鳳凰是飛禽之長,應龍則是飛禽走獸的共祖。根據《淮南子:墬形訓》[4],可以發現應龍跟蛟龍、先龍等其他龍族是並排的,並沒有應龍為所有龍類祖先的說法,且到了南宋才有將飛龍視為應龍的說法,可得知應龍並非祖龍。另外,應龍是天之九龍之一,有龍中之貴稱號,也同時是天官五獸中的中央黃龍。

應龍生盤古?[編輯]

有些說法聲稱桐柏一帶流傳「老龍孵化盤古「的傳說,且莊子曰「老龍吉,即應龍吉也。」,所以應龍孵化了盤古。但其實桐柏並沒有任何能查閱到的文獻記載,「龍生盤古」最早現身於百度百科,並不是什麼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百科。另外,莊子中也沒有「老龍吉,即應龍吉也。」這段話,有關老龍吉的紀載可見於《莊子: 外篇: 知北遊》[5],並沒有出現任何有關應龍的文字。

應龍創世?[編輯]

有人稱在某次乾坤破碎之後,應龍重新開闢了蒼天,並且創造了供世人居住的大地,此為救世,亦為創世。應龍開天的故事出自《左副元帥祁陽賈侯神道碑銘》[6],但這篇文章是《陵川集》裡的一篇墓志銘,第一段形容這個侯爺應時而生,第二段歌頌這個侯爺非常厲害,第三段是說這侯爺死了多惋惜,一樣是用應龍比喻人,不是真正的應龍。至於應龍辟壤許多文獻都有記載[7][8],意謂應龍開闢大地,讓人擁有可以宅居的土地,治理洪水,使得低地不受洪水影響,讓人們可以在低地安居,而不是說其創造了大地。

應龍滅世?[編輯]

有人說根據《錢塘集》紀載[9],一旦惹怒應龍,將招致天地萬物的終結。但此說法卻忽略了中間的內容以及該段文字的本意,《錢塘集》是韋驤的筆記,原文是他寫的一首詩[10],並非神話故事,而且也一樣是借用應龍比喻皇帝,罵那些給皇帝進讒言的人。

應龍是太一之妃?[編輯]

網路上流傳著應龍是太一之妃的說法,說根據《雲笈七籤》[11],黃龍之神就是應龍,所以可知應龍是太一的妃子。但其實這不是正確的,后妃等詞在此皆為星象中的術語,可見於許多紀錄星象的文字[12][13],說的其實都是黃龍星象主導「後宮」,而不表示應龍就是太一的妃子。歷史上並無任何圖畫或文字記載應龍的真正性別。

應龍神權?[編輯]

有謠言聲應龍是司掌四季、中嶽、中土、黃河、長江、漢水、淮河、濟水、黃帝之子孫,以及倮蟲三百六十的天神,被稱為順天佑畿輔時應龍神,作為最高級的龍神被祭祀。前段出自《文獻通考》[14],文中提及主導中宮的是黃帝,輔佐的是后土,星神是鎮星(土星),獸是黃龍,司掌神職的都是說黃帝,不是黃龍,而且也不能斷言這邊的黃龍就是應龍。

應龍三下凡[編輯]

伏羲時代第一次下凡,為伏羲送上了《河圖》,啟發了八卦的發明[15][16],並協助伏羲之妹女媧進行補天壯舉,帶女媧進入天界朝見了當時的天帝。[17] 在黃帝時代,應龍再次下凡為黃帝征戰,殺蚩尤、斬夸父[18],一力鏖戰炎帝麾下虎豹熊羆四獸[19]。最後黃帝於鼎湖鑄鼎,便乘坐應龍升天成神,得了「太一君」這一神號,並成了居中位而主四方的五方天帝之一,道教稱之為元圃真人。[20]而帶著黃帝及其一乾重臣,一同上升天界的應龍,則成為了中央七宿魁魓之精[21],居住於高皇天之中[22],可以召喚土行大帝所居的神宮顯現於世。當應龍再度下降,並召喚中央土帝之宮顯現之時,將使萬民心願俱足,災病全消,鎮星注籍,令人福生[23]。 大禹時期,應龍三度下凡幫助大禹治水,導決水之所出,以其龍尾畫地成江[24],如今的長江就因之而來,並以偉力開闢了傳說中能使水族化龍的龍門,《龍門賦》中就讚美應龍說:「闕之所成兮,得應龍之偉力」,闕即伊闕,即指龍門[25][26]。 除了長江與龍門的開闢之外,應龍還擒獲阻撓禹王治水的淮水水神無支祁,桐柏之君為之求情,才從應龍手上保全了無支祁的性命[27][28]

最終之龍[編輯]

以上說法皆是特指應龍庚辰,但在魏晉之後、南北朝時期,從應龍神話衍生出了一種尋常龍族修煉一千五百年而成的應龍,這種應龍是龍類進化的最終階段,但並不唯一[29]
應龍創世? 謠言說法:應龍在乾坤破碎、溟涬茫昧,仙人、真人盡數避世時重開天地,並且說他通過降雨創造萬物。

神通廣大[編輯]

應龍不只能夠發光,還能縮到非常小,長大到包含天地[30][31]。另外所有龍族都能飛,還能潛入深水[32]


應用[編輯]

標誌[編輯]

中華民國海巡署臂章:金黃色應龍象徵保護疆域和沿海以及維護人民的安全。

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海巡署使用象徵水神與戰神的應龍為其標誌,而這隻金色的雙翼神龍,早在海岸巡防司令部時,就是海巡的象徵了。

遊戲[編輯]

宇峻奧汀製作的電腦遊戲──幻想三國志II,參考了山海經所載的應龍與女魃,並結合三國演義改編成的愛情故事。[33]在此遊戲中,首創了應龍與女魃的愛情故事。

===書籍===

寺島良安《和漢三才圖會》

根據《最萌的龍事典》所述,因中文的「應」與「鷹」音近,日本人似乎認為應龍是有鷹翼的神龍。[34]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順天府志》:「黃龍五采曰應龍」
  2. ^ 《淮南子》:「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凰
  3. ^ 《鐔津文集》:「羽嘉生應龍,應龍生鳳凰」
  4. ^ 《淮南子:墬形訓》「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皇,鳳皇生鸞鳥,鸞鳥生庶鳥,凡羽者生於庶鳥。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於庶獸。介鱗生蛟龍,蛟龍生鯤鯁,錕鯁生建邪,建邪生庶魚,凡鱗者生於庶魚。介潭生先龍,先龍生玄黿,玄黿生靈龜,靈龜生庶龜,凡介者生於庶龜。」
  5. ^ 《莊子: 外篇: 知北遊》:婀荷甘與神農同學於老龍吉。神農隱几闔戶晝瞑,婀荷甘日中奓戶而入,曰:「老龍死矣!」神農隱几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曰:「天知予僻陋慢訑,故棄予而死。已矣!夫子無所發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6. ^ 《左副元帥祁陽賈侯神道碑銘》:嗟嗟賢侯,嶷然而立。應龍騰驤,捧天開闢。激水轉背,垂雲矯翼。廓清氛祲,剷除荒棘
  7. ^ 《陝州言河水變清司空無忌等詣闕上》:瑞馬開圖,發榮光於遠代。應龍辟壤,致宅土於遐年。
  8. ^ 《楚辭》:河海應龍,何畫何歷?
  9. ^ 《錢塘集》:「應龍聞之…………變化赫日成昏曚。天地昏曚而萬物否矣。否,壞也」
  10. ^ 《錢塘集:饞龍》:退之昔日讒風伯,今日吾友讒應龍。應龍聞之兩耳卓,急卷海水飛長空。陰雲曀曀爲後先,變化赫日成昏曚。田間槁穗有生意,虢子屬纊盧醫逢。望霓萬口動一喜,往往備賽求豜豵。頃之氣象復舒霽,飄灑尚不遭溟濛。龍乎奚爾不努力,遽若有稟還收蹤。天豈虐斯民,不欲爲年豐。林林未必皆咎戾,必有任責當其凶。蘄君勿龍讒,讒龍非無從。旱乾水溢各有召,應答不謬如洪鐘。昭昭之鑑明且威,詎敢曠久而忘功。一欲竊弄權,霶霈私羣農。震怒起旋踵,葅醢災誰躬。慎無凝土像夭矯,晝夜狂舞青衣童。精誠修警感畢聽,朝暮膏澤盈寰中。
  11. ^ 《雲笈七籤》:「黃龍之神,曰軒轅星……軒轅星,天之后妃」
  12. ^ 《天官書山海經校注》曰:「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後勾四星,末大星正妃,餘三星後宮之屬也。環之匡衛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宮。」
  13. ^ 《荊州占》曰:「鉤陳,天子大司馬,鉤陳者,黃龍之位也。」
  14. ^ 《文獻通考》引《中興天文志》:石氏雲,中宮黃帝,其精黃龍,為軒轅。首枕星、張,尾掛柳、並,體映三台,司四季、司中嶽、司中土、司黃河、江、漢、淮、濟之水、司黃帝之子孫、司倮蟲三百六十。
  15. ^ 《書史會要》:「應龍負圖出於河,帝則之以畫八卦」
  16. ^ 《漢書》:「伏羲擊天而王,河出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
  17. ^ 《淮南子》:「女媧乘雷車,服駕應龍,驂青虬,援絕瑞,席蘿圖,黃雲絡,前白螭,後奔蛇,浮游消搖,道鬼神,登九天,朝帝於靈門,宓穆休於太宜之下」
  18. ^ 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19. ^ 《宋書》:「應龍攻蚩尤,戰虎豹熊羆四獸之力」
  20. ^ 《雲笈七籤》:「黃帝居代總百一十一年,在位一百年。自上仙后,升天為太一君,其神為軒轅之宿,在南宮。黃龍之體象。後來享之,列為五帝之中方君也,以配天。黃帝土德,居中央之位,以主四方。以鎮星配為子,名樞紐之神,為佐配享於黃帝。」
  21. ^ 《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版黃龍條目:「一名應龍,中央七宿魁魓之精」
  22. ^ 《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版高皇天條:「仙宮名,一名土帝宮,中央七宿之精黃龍所居」
  23. ^ 《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版黃龍條:「此龍神黃龍者,掌領黃色之寶及五方庫藏之珍,供給萬姓衣食俸祿。隨人居處房室之中,及名山珍寶窟穴之中。及其居世,能招中央土帝之宮,貴極王祚,萬願從心,消除五臟百病之厄、及五星臨命之災,鎮星注籍,令人福生」
  24. ^ 《楚辭》云:「應龍何畫?河海何歷?」《拾遺記》卷二:「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岳,黃龍曳尾於前,玄龜負青泥於後」
  25. ^ 《禹貢會簡》:「伊闕,水經注兩山相對,望之若闕,謂之龍門」
  26. ^ 《北河紀》:「應龍畫而伊闕鑿」
  27. ^ 《太平廣記》:「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鳥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庚辰以戰逐去。頸鎖大索,鼻穿金鈴,徙淮陰之龜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
  28. ^ 《太平廣記》:「禹理水,三至桐柏山……五伯擁川,天老肅兵,不能興。禹怒,召集百靈,授命應龍。桐柏之君長稽首請命,禹因囚鴻蒙氏、章商氏、兜盧氏、犁婁氏。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
  29. ^ 《述異記》:「水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
  30. ^ 《潏水集》:應龍出重淵,矯矯升天行。奮迅彌宇宙,收藏入無間。
  31. ^ 《說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短能長。
  32. ^ 《管子》:龍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如蠶蠋,欲大則函天地,欲上則凌雲,欲沉則伏泉。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
  33. ^ 山海經。大荒北經:「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34. ^ 王藝霏(譯)(民國97年)。最萌的龍事典。臺中市:銘顯文化。(ドラゴン事典製作委員會,平成20年)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