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樱花钩吻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台灣鱒
樱花钩吻鲑
化石时期:Ma
樱花钩吻鲑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目: 鲑形目 Salmoniformes
科: 鲑科 Salmonidae
属: 麻哈鱼属 Oncorhynchus
种:
樱鳟 O. masou
亚种:
樱花钩吻鲑 O. m. formosanus
三名法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
Jordan & Oshima, 1919
异名

Salmo formosanus Jordan & Oshima, 1919
Oncorhynchus formosanus (Jordan & Oshima, 1919)

樱花钩吻鲑学名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也称梨山鳟,其他俗名尚有台湾鲑鱼台湾鳟次高鳟台灣山女 Taiwan Yamame次高山女[2](p. 88)台湾陆封型樱鲑本邦泰雅语BunbanMnbangn'bang等拼写法[3]:116,157)和沙拉茅鳟/斯拉茂鳟原住民泰雅语对梨山称呼的日文转写サラマオ鱒 Saramao masu和汉字二次音译),是位于亚热带台湾内唯一一种冷水性淡水鱼,也是只产于台湾的特有樱鳟亚种,为末次冰期消退后的孑遗生物

由于樱花钩吻鲑相当稀有且濒临绝种,加上它的生活习性迥异于其他鱼类,遂得“国宝鱼”之美誉。

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所发行的新台币2000元钞票,背面印有樱花钩吻鲑。

简介

[编辑]
樱花钩吻鲑幼鱼
樱花钩吻鲑成鱼

台湾樱花钩吻鲑成鱼约莫30公分长,幼鱼身长约15公分。身体侧扁呈纺锤状,背部青绿色如深绿松石,腹部为银白色。沿身体两侧有9个垂直椭圆形的深色斑点和11到13个较小的黑点,在交配季节,雄性的身体侧面变成深红色。嘴宽口部斜裂而广至眼睛下方。[4]

鲑鱼是冷水鱼类,必须生长在水温摄氏16度以下的溪流中。而处于亚热带的台湾只有在海拔1,500以上的河川上游才可能符合条件。理论上台湾应该不会有鲑鱼。樱花钩吻鲑原来与一般温带的鲑鱼一样,有洄游性,会从大海溯河而上回到牠出生的河流上游交配、产卵。雌鱼产卵后不久就会死亡,雄鱼则顺河而下回到大海。鱼卵在河流上游孵化后,稍长会再往下游出海,成熟后又回老家交配、产卵,如此循环不已。大岛正满推论,冰河时期台湾溪流里的鲑鱼也是这样来回溯河、生生不息。在大约1万5千年前,冰河期接近尾声,由于地壳的剧烈升降,台湾地形隆起、气温升高,平缓的河川变为陡峭、短急,樱花钩吻鲑无法生存,唯独大甲溪上游相对上平坦的地形,保存了樱花钩吻鲑的生活环境,但该溪的中、下游水温又过高,中游在今天的谷关德基水库中间又形成一个小断层,阻止了樱花钩吻鲑洄游大海的机会,于是樱花钩吻鲑遂成为“陆封性鲑鱼”,由于其在冰河时期来到台湾,因此被称为“冰河孑遗生物”。另有一说由国立中山大学海洋资源所教授方力行及学生经13年田野调查研究提出,认为冰河时期樱花钩吻鲑是在兰阳溪[洄游,经数次河川袭夺后少数鱼群被陆封栖身在大甲溪上游,学界对此说法仍有争议。

在分类学上,现存于七家湾溪之樱花钩吻鲑被分类为俗名“樱鲑”的Oncorhynchus masuOncorhynchus masu家族主要分布在环日本海地区,包括日本全岛、库页岛堪察加半岛南部、东西伯利亚韩国东部的溪流中与沿海。台湾则是唯一分布该种鱼类的亚热带地区,也是鲑科鱼类在东亚自然分布所及的最南端;与樱花钩吻鲑物种形成机制类似,同样是冰川期来自北方、孑遗于东亚暖温带的另两种鲑鱼分别为川陕哲罗鲑秦岭细鳞鲑[5]

发现与命名过程

[编辑]

1908年,日本大岛正满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到台湾来服务。起先他从事白蚁防治的工作,后来又转攻淡水鱼的研究。1917年,大岛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跟随鱼类大师大卫·斯塔尔·乔丹攻读博士学位。同年大岛的助手青木赳雄在调查宜兰一带淡水鱼类时,在叭哩沙(今三星乡)遇到四季社驻在所的津崎友松警察,谈到大甲溪上游比亚南鞍部附近的斯拉茂社サラマオ社,今梨山),有一种类似日本国内鳟鱼的存在,津崎后来并送了一尾用盐腌制的鲑鱼标本给青木。青木当下即向正于斯坦福大学研究的大岛报告,但是大岛当时并无法实际看到该标本,故无法鉴定其种类。

直到1918年大岛回到台湾绘制详细的鱼图,并叙述其形态特征为鱼身上有“red spots”寄给美国的导师乔丹,共同发表了这个模式标本报告。[来源请求]

1919年6月,大岛以日文发表在当时的《台湾农事报》和《台湾博物学报[永久失效链接]》所记载的学名为Salmo saramao Jordan and Oshima,日文名即为“サラマオ鱒”(Saramao masu)意指是在日领期Saramao驻在所采得的鳟鱼标本。而大岛与乔丹博士1919年11月于美国发表时[6]学名却为Salmo formosanus,1919年日文与英文两报告内容与学名都有差异。

1962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动物系边克教授等,比较手边1960年代采自大甲溪上游的五条标本与1919年发表的模式标本(U23059)和其他的Oncorhynchus属鲑鱼而发表一篇学术研究报告[7]认为有关大甲溪上游鳟鱼过去报告内容有描述“有牙齿(基鳃骨齿)”、“无牙齿”、“有红点”、“无红点”各种形态。因此,边克教授等人提出研究报告,认为如果这四种不同性状都属于同一种鱼,那就应归类为台湾特有亚种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8];但该报告认为大甲溪上游不像只存有一种鳟鱼,甚至有可能存在过三种不同的鳟鱼[9]

2007年,中央研究院执行“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第二期计划, 在寻回散佚在海外的台湾鱼类模式标本[永久失效链接]计划内容中,已经把“台湾樱花钩吻鲑模式标本”的重新探讨,列为计划重点,希望厘清当年发现史及命名的疑点。

保育工作的展开

[编辑]
七家湾溪流域的樱花钩吻鲑

1938年台湾总督府发行刊物,随于1941年将撒拉茂鳟指定公告为天然纪念物[10]二战后国内渔业界多认为台湾日治时期的天然纪念物便是是日本樱鳟亚种。但在2005年两岸鱼类研讨会中锺荣峰研析《天然纪念物调查报告》内容而提出不同的论点,认为当时的天然纪念物撒拉茂鳟与虹鳟更相似[11]

泰雅语称樱花钩吻鲑为BunbanMnbangn'bang,其栖息地大甲溪上游各支流,为泰雅族志佳阳社群(泰雅语:Sqoyaw,现汉名环山部落及周边社群)以及兰阳溪流域溪头群匹亚南社群(Pyanan,现汉名南山村及周边社群,为1959年蒋经国50大寿来此避寿而改称)的传统猎区。由七家湾遗址的出土文物显示,远古以来,自2000年前的居民,即为部落族人所食用的寻常鱼,为重要蛋白质来源。1950年代以前,在七家湾溪高山溪有胜溪司界兰溪南湖溪耳无溪,甚至远到合欢溪等溪流,各溪流内鱼群的数量也很多。自退辅会在七家湾溪经营武陵农场后,周边也争相开始滥垦、种果树、种菜,因为树都砍光,森林变秃头,溪流水量变小,短短的数公里河道兴建十多道拦砂坝,鱼群无法迁移回流,鱼就开始变得渐渐稀少。[3]:38-39,116-117,154-180另也有认为是在中横公路开通开发果园之后,部落舍弃传统改用化学毒剂毒鱼,在很短的时间内部落所有溪流的鱼都不见了,几乎到了绝种的地步。[2]:56-59

为了对珍贵而日益稀少的国宝鱼进行复育的工作,林务局首先在1977年将樱花钩吻鲑的栖息地划为“国有林自然保护区”。1985年,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接办自然生态保育工作,开始对实施人工复育及放流工作,以增加溪流鲑鱼族群数量。1997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樱花钩吻鲑野生动物保护区”,是当时台湾面积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以更制度化的方式进行保育工作。经过多年来的努力,目前樱花钩吻鲑已能在雪霸国家公园中的七家湾溪悠游自在的生活。

雪山国家公园管理处司界兰溪南湖溪罗叶尾溪伊卡丸溪乐山溪等樱花钩吻鲑曾经存在的溪流进行幼鱼放流作业,目前已有一定成效[12][13]

近年台湾引入虹鳟做为食用鱼,因为部分养殖区域与樱花钩吻鲑重叠,且有部分个体已出现在野外,对樱花钩吻鲑生存可能造成威胁[14][15]

由于拦砂坝造成生存河段分割而使得鲑鱼无法自由迁徙上溯,整个七家湾溪流域上原有11座拦砂坝(1999-2001年已陆续拆除4座),这些拦砂坝挤在这短短7~8公里的河段,将整个七家湾溪流域切割成一个个小河段,虽然樱花钩吻鲑不会洄游,但依然会季节性迁移寻找合适的栖息地。拦砂坝的阻隔也造成台湾钩吻鲑近亲交配,导致基因窄化的问题。在繁殖时期除了寻觅合适的栖地环境之外,更必须寻求合适的水温环境。拦砂坝会造成上游河段遭豪雨冲移到下游的鲑鱼族群无法上溯回原本的栖息地。这样的现象将造成上游族群逐渐萎缩,使得大多数族群集中在比较下游的河段,若下游族群自然更新不良,则对整个鲑鱼族群将造成大危机。

2020年,根据雪霸国家管理处的野外族群普查,数量共有12,587尾。[16]2023年3月,樱花钩吻鲑野外族群数量再创历史新高,总计15,374尾,是1995年复育时的60倍,逐步达成复育第三阶段目标“复原大甲溪上游曾经存在的历史溪流族群”。[17]

相关条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Oncorhynchus formosanus,载IUCN红色名录,2008年12月18日查阅。
  2. ^ 2.0 2.1 高日昌. 台灣櫻花鉤吻鮭與部落文化關係之調查——以台中市和平區環山部落及宜蘭縣大同鄉南山部落為例 (PDF) (报告). 管理·雪霸国家公园武陵管理站;连络·平等里办公处;指导·洪翠苹. 雪霸国家公园. 2011 [2022-06-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14). 
  3. ^ 3.0 3.1 雪霸國家公園鄰近地區(尖石、大同等)泰雅族口述歷史訪談暨部落發展規劃 (PDF) (报告). 台湾原住民族学院促进会 执行;林益仁 主持;嘎义·亚威 研究员. 内政部营建署雪霸国家公园管理处. 2008-12. 
  4. ^ 櫻花鉤吻鮭. 台湾鱼类数据库. [2023-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5. ^ 李思忠. 中国鲑科鱼类地理分布的探讨. 动物学杂志. 1984, (1) [2016-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4). 
  6. ^ Salmo formosanus. Catalog of Fishe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4-30). 
  7. ^ Copeia 1962 No1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8-26.
  8. ^ 原报告论点[永久失效链接]
  9. ^ 原報告內容分析. [200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 
  10. ^ 天然紀念物:台灣高地產鳟 – 撒拉茂鳟. [2007-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2). 
  11. ^ 台湾樱花钩吻鲑(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的身世之谜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2-07.
  12. ^ 国宝鱼重返悠游在历史溪流中
  13. ^ 放流百对国宝鱼 乐山溪有生机[失效链接]
  14. ^ 扯!雪霸国家公园复育池竟养虹鳟 国宝鱼栖地恐破坏
  15. ^ 櫻花鉤吻鮭的最大對手—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 [201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7). 
  16. ^ 吴姿贤. 復育有成 櫻花鉤吻鮭數量創新高. 联合报 (联合线上公司). 2021-09-23 [2021-09-22]. 
  17. ^ 胡蓬生. 台灣櫻花鉤吻鮭 野外數量創新高. udn.com. 联合线上公司. [202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