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救國會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2月25日) |
中國人民救國會,原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簡稱全救會或救國會,是統一戰線中的左翼政派。
歷史
[編輯]1935年的《何梅協定》使國民政府黨政軍力量退出華北,華北特殊化危局深化,爆發了平津學生抗日救亡的一二九運動,國內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中共領導的左翼文化運動根據《八一宣言》迅速轉向建立文化界抗日救亡統一戰線。1935年12月12日,陶行知與馬相伯、胡愈之、沈鈞儒、鄒韜奮、王造時、李公朴等280餘人聯名發表《上海文化界救國運動宣言》,提出八項抗日主張。1936年1月,上海文化界救國會通過陶行知草擬的《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國難教育方案》。1936年2月,以陶行知創辦的教育機構為核心成立國難教育社,通過《國難教育社成立宣言》,張勁夫在國難教育社擔任黨團書記。
1936年5月31日在上海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是以上海為中心的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全國性抗日救亡團體。宋慶齡、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時、陶行知等15人被推選為常務委員。1936年7月15日,香港《生活日報》刊發了陶行知、鄒韜奮、沈鈞儒、章乃器四位救國會領導人聯署的《團結禦侮的幾個基本條件與最低要求》一文,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八一宣言》。 1936年8月10日,中國共產黨在巴黎出版的中文報紙《救國時報》刊發了毛澤東回應章、陶、鄒、沈四先生及救國會全體會員的公開信,表示「誠懇希望一致聯合,共同鬥爭,以挽救祖國的生命」。陶行知在歐美兩年多的時間裡,向華人華僑和留學生全面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推動成立全美華僑救國會、1936年9月20日成立全歐華僑抗日救國會。
1941年參加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後改稱中國民主同盟),是民主同盟內部的進步力量。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後,改稱中國人民救國會,致力於民主和平愛國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949年12月18日,沈鈞儒領導的中國人民救國會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同時舉行茶話會,鑑於救國會的政治主張已全部實現,遂宣布中國人民救國會結束;[1][2]並推舉沈鈞儒等九人組織中國人民救國會紀念委員會,辦理永久紀念鄒韜奮、陶行知、李公朴、杜重遠及其他為救國運動而犧牲的同志的事項。[3][4]
參考文獻
[編輯]- ^ 八大民主党派最终如何形成的?1949年曾有11个. [2019-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3).
- ^ 王承仁, 曹木清, 吳劍傑.中國近百年史辭典.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08-01.
- ^ 北京法院网:最高人民法院第一任院长沈钧儒简历. [2017-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5).
-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党派工作. [2019-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