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東北工作委員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共中央東北工作委員會(簡稱「東委」、「東工委」)是1939年至1945年期間,負責開展對東北淪陷區工作的中共中央機關。

歷史[編輯]

1939年1月26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聽取了關於東北抗日聯軍問題的報告,決定成立中共中央東北工作委員會,主要任務:[1]

  1. 搜集、了解、研究日偽統治下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等情況,
  2. 設法聯絡東北抗日聯軍。1939年五、六月間,東北工作委員會派王有(鍾子云)等到晉察冀邊區建立交通站,專門負責聯繫東北抗日聯軍的工作,曾多次派人到東北與抗聯聯繫,但始終未果。

1939年4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由張學思領導的抗大東北幹部隊,簡稱「東干隊」,並確定由周恩來直接領導籌備,具體工作由中央東工委劉瀾波和張學思負責。經張學思、王岳石金浪白等聯繫,5月間即有50多名在抗大學員願意參加東干隊。抗大總校挺進敵後之後,東干隊編為留在陝北的抗大三分校直屬二隊。隊長高存信(原抗大一大隊二隊即高級政治隊隊長),政治指導員張熾昌/徐健生。7月,擬定學習6個月後挺進冀東的計劃。鑑於敵後形勢,1940年初決定延長東干隊學習時間,張學思任隊長,高存信改任軍事教員。東干隊80餘人來自13個省市,東北人僅占70%。1939年底被評為抗大三分校的模範隊。1940年9月14日東干隊離開延安出發,共87人,其中幹部85人(其中5名女性)和炊事員、勤務員各1人,編為3個區隊、9個班。隊長張學思,指導員高存信,副隊長羅文,3名區隊長史存真(林千)、楊國治王軍黃新廷的第一二〇師七一六團和晉察冀二分區第十九團負責在北同蒲路忻縣平社以南過封鎖線無人區,連續走了2個白晝1個夜晚240里地,進入晉察冀二分區,10月下旬抵達靈壽縣陳莊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聶榮臻表示東干隊經冀熱遼去東北,從現時情況看還不行,已請示中央軍委東干隊先去冀中軍區參加工作,以後看情況再說。聶榮臻、彭真接見了東干隊全體成員並做了形勢講話。11月底輕易通過平漢路封鎖線,抵達冀中軍區駐地定縣甄村,84名幹部,分配到冀中軍區司令部的軍事幹部47人,分到政治部33人,分到衛生部4人。其中3名朝鮮籍幹部懂日語,分到了冀中軍區敵工部。隨後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15人,積勞成疾病故12人,被俘後動搖投敵2人。張學思分配到冀中軍區司令部任參謀處長。[2]

1942年初,中央決定東工委進駐距東北較近的晉察冀邊區,由晉察冀中央分局代管。[3]1942年1月,中央組織部從中央各機關抽調了一些幹部,韓光在延安開辦東委幹部短訓班,培訓三個月後,韓光率全體幹部赴晉察冀分局,1942年7月抵達河北省平山縣。[4]1942年8月,東工委在平山縣正式成立。主要任務是:從延安和晉察冀邊區選調在東北有社會關係或熟悉東北情況的幹部,經過短期培訓後派往東北,在東北站住腳,長期埋伏,進行秘密建黨工作。[來源請求]1942年到1945年,東委向東北、平津等地派遣了100餘人開展秘密工作。

1944年9月4日,中共中央分別給晉察冀分局山東分局膠東區委發出指示,指出:「滿洲工作之開展,不但關係未來中國之局面至巨,而且已成刻不容緩之緊急任務」;指示晉察冀分局冀中區黨委冀熱遼區黨委山東分局膠東區黨委,各自組成滿洲工作委員會,「負責動員和領導一切可能的力量開展滿洲工作」。[5]

向遼寧派遣的主要有:邊兆祥奉天韓昌和鞍山於寶琪孫玉明阜新張霖邊江營口王光石遼中趙子卿朝陽趙文隆溝幫子,張緊、王晉、王英齋到鐵嶺等。

向吉林派遣的主要有:膠東區委社會部派遣李光到吉林市;中央某部派遣李維民帶報務員到吉林市;東工委派李冀到柳河,鄭墉到吉林市,傅海齡(化名傅根深)和王永生到長春,許筠到長春,派申東黎和蘇東夫婦到長春,李發禹、李桂珠、李小珠到舒蘭,徐慎到長春;八路軍前方總部派遣劉健民到德惠、扶餘、農安、郭前旗、長嶺、乾安等地做交通員;晉察冀分局社會部派遣李煥章和王習、梁若本到長春,趙東黎到農安;膠東區黨委派遣劉仲武(閆維國)、丁化一(閆培桐,劉仲武叔叔)到吉林市、舒蘭縣二道河子礦區等地;膠東區東海地委統戰部派梁海橋到長春、吉林。

1942年2月,中共膠東區委統戰部成立了群眾性外圍組織「海外各界抗日同盟會」(簡稱抗盟),派遣姚黎明到通化、輯安一帶活動,成立抗盟遼東總會,姚黎明擔任主任委員,設大連、瀋陽、安東、通化4個分會。膠東區委統戰部派羅衡到東北為遼東總會組織委員,李劍云為宣傳委員。姚黎明在輯安為據點開展工作,李劍雲以通化為據點開闢鐵廠子二道江一帶的工作,羅衡和劉仁宏以七道溝為據點開闢石人、八寶、大栗子工作,李鵬飛負責通化地區的交通聯絡工作,張壽山負責大連工作,王錫禮負責大連交通站與膠東、七道溝的交通聯絡工作。1944年10月末,中共膠東區委統戰部派劉芝翔到東北,與呂嵩、羅衡共同組建中共遼東支部。根據羅衡的匯報,遼東支部批准姚黎明、李劍雲、李鵬飛、王錫禮、劉仁宏、楊德廣、張壽山等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決定成立中共通化分支部,再組建抗盟輯安分會和七道溝特別小組。遼東支部分工:羅衡負責通化分支部和抗盟遼東總會工作及通化、大連、瀋陽已有工作,劉芝翔負責建立抗盟瀋陽分會並開闢本溪工作,呂嵩負責建立抗盟安東分會並開闢安東一帶工作。同時指定李劍雲、姚黎明、張壽山分別為通化、輯安、大連黨小組組長兼抗盟分會主任,楊德廣為七道溝黨小組和抗盟特別小組組長,王世昌為瀋陽抗盟小組組長,李鵬飛、王錫禮、劉仁宏分別負責交通和情報工作。

領導人[編輯]

1939-1941年的組成:

1941-1945年的組成: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編:《中國共產黨歷史系列辭典》,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年版。
  2. ^ 高存信:「抗戰中一支特殊隊伍的足跡——憶東北幹部隊」,《黨史縱橫》,1990年1期,第12-21頁。
  3. ^ 「中央東北工作委員會」,《共產黨員·上》 2015年9期
  4. ^ 《韓光黨史工作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5月版。
  5. ^ 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著 《中国共产党吉林历史 第一卷》. [2022-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