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志願軍編制序列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7月2日) |
中國人民志願軍編制序列,列舉了參加韓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序列。
總部機關
[編輯]司令部
[編輯]- 司令員:
- 政治委員:
- 副司令員:
- 副政治委員:
- 參謀長:
- 副參謀長:王政柱
司令部設機要科、通信科、作戰科、警衛營;政治部設宣傳科(對過江集結部隊的宣傳鼓動)、保衛科、入朝人員登記簽證辦公室(停戰後);後勤部設行政科、工程科(負責安東火車站與鴨綠江大橋的轟炸搶修)、民運科、運輸科、衛生所、幼兒園、招待所。
1950年12月4日成立「中朝聯司」,名義對內不對外。
志司駐地:
- 1950年10月19日17日30分,彭德懷帶精幹指揮所(稱「八一辦公室」)乘3輛車在安東過鴨綠江,朝鮮外務相朴憲永迎接,通知去水豐水電站等待撤出平壤的金日成。10月20日清晨抵達水豐水電站。10月20日傍晚出發去北鎮附近的大洞約見金日成。彭率指揮所住溝里的草房內。彭、金10月21日清晨在大洞會見。金日成委派朴一禹為代表常駐志司。按毛澤東電示,鄧華、洪學智從安東抵大洞。彭德懷指示鄧華、洪學智立即到大榆洞開設、組建志願軍司令部。
- 第一次戰役在大榆洞附近的礦洞;10月24日上午,彭德懷、朴一禹率「八一辦公室」抵達大榆洞。10月24日下午,第十三兵團機關與「八一辦公室」留守人員從安東抵大洞。
- 第二次戰役的12月上旬遷移至妙香山與球場之間玉泉站附近的約200米長的南北走向的火車隧道,南端停用設警衛哨,人員都從北端進出。戰役還未結束,12月下旬又前移到成川郡君子裡附近的礦洞;
- 第三次戰役開始後,前移至伊川郡甘鳳里。
- 第四次戰役的1951年4月下旬遷至伊川郡空寺洞;
- 1951年8月遷至檜倉幾個廢棄的金礦洞,一直到1958年9月撤軍。
政治部
[編輯]- 政治部主任:
- 政治部副主任:杜平(1951年秋)/任榮
- 組織部:部長任榮
- 宣傳部:部長卓明/錢抵千/李唯一,副部長李唯一/石仰天/丁池/黃遠(負責對敵宣傳)
- 文化部:1952年初從宣傳部分立。部長羅文斌
- 幹部部
- 幹部處:處長李明
- 民運部(友好工作部):部長楊文漢/張少庭
- 敵工部:1952年成立。部長張梓楨
- 俘虜管理處:主任王央公
- 保衛部:部長葉運高/張俊才
- 軍法處:1950年12月14日設立,處長杜平(兼)
- 秘書處:
- 直屬政治部:主任趙敬璞
後方勤務司令部
[編輯]初期,東北局抽調6個東北局委員、4名東北人民政府的部長投入戰勤保障。從東北各市、縣抽調一批主官擔任入朝的後勤各單位領導。隨第一批部隊入朝的支前職工、民工就達10萬人,其中有擔架、運輸、修路民工,翻譯、嚮導、司機、技工、醫護等專業技術人員。在東北境內緊急動員、開設了91所後方醫院,每所設有500-1000餘張病床,接收志願軍及朝鮮軍民的傷病員;全國支援的手術隊80多個。渡江進入朝鮮的醫院39所,9個醫療大隊,36個手術隊。動員、徵集了700餘輛萬國造汽車隨軍入朝。入朝後第一周,被炸毀汽車180台,第一至第三次戰役損失汽車1200餘台。
初入朝時,後勤工作在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高崗、副政委李富春領導下,由「東北軍區後勤部」(簡稱「東後」,1950年8月成立)負責。1950年10月由東北軍區後勤部組成志願軍司令部後勤科,1950年11月改為「東北軍區後勤部前勤指揮所」,主任為軍人張明遠,政委杜者蘅,政治部主任張平凱。下轄三個分部、七個大站、六個醫院、三個汽車團及其他輜重、警衛部隊。
1951年2月4日經周恩來提名,周純全為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李聚奎為第一政委,東北局的張明遠為第二政委,周玉成為第一副部長,軍人張明遠為第二副部長,杜者蘅(東北人民政府農業部長)為副政委。後來有蘇煥清副政委、張濟民副政委等。其中,周純全、軍人張明遠、杜者蘅駐前方,李聚奎、周玉成駐後方,東北局張明遠往來前後方。
1950年4月中旬,志願軍已經擁有16個軍48個師,7個炮兵師,4個高炮師,4個坦克團,9個工兵團,3個鐵道兵師和2個直屬團,總兵力高達95萬人。洪學智回北京向周恩來建議之下,1951年5月19日中央軍委決議:(1)志願軍前線後勤指揮部改為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負責管理在朝鮮境內之一切後勤組織與設施;(2)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直接受志願軍首長領導;(3)撤銷各兵團後勤部,所屬部隊統歸後勤司令部。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於6月成立。
- 志願軍後勤司令部
- 司令員:洪學智(兼)
- 政委:周純全
- 副司令員:張明遠/楊恬、吳先恩
- 副政委:杜者蘅
- 政治部主任漆遠渥
- 財務部:部長況開田,副部長蕭大荃
- 衛生部:部長吳之理(51.6-54)/張步峰
- 醫院管理局:局長林茂
- 運輸部:部長劉玉堂,副部長蔣澤民
- 油料部:部長邱南章(1952年8月-1957年11月),政委閻玉森
- 軍械部
- 第1分部:1950年10月由東後駐輯安辦事處及一批地方幹部組成,駐龍興洞。部長王強珠/孫力余,政委馬紹華/李承琨,副部長孔慶隆/張振宇、尹閑邪、王強珠,副政委曾茂林/王忠番
- 第2分部:1950年10月由第47軍後勤部組成。部長王希克/沈開榮,政委李綱,副部長廖德桂、於壽康,副政委霍嘉霖
- 第3分部:1950年11月由東北地方幹部組成。駐定州安興里、沙里院。部長毛普安,政委胡廷,副部長孔慶隆,副政治委員陸敬軒,政治部主任牛常學
- 第4分部:1950年11月由第九兵團後勤部改編組成。部長鍾羽一,政委賀有元,副部長陳耀漢,政治部主任馮村
- 第5分部:1950年12月10日由東北抽調地方幹部和西南軍區的幹部組成。部長鄧禹/呂其恩/王仁興,政治委員張天民,副部長袁國才/鄧禹/李永春,副政治委員袁國才、曾茂林。
- 第6分部:1951年1月25日成立,由華東軍區後勤部組成。4月合併到第4分部。部長何震光,政治委員敖得勝/劉水,副部長孫壽昌/王力華,副政治委員開城。1951年2月部長兼政委況開田。
- 第7分部:1951年1月26日成立。由第三軍、第七軍及新疆軍區、陝西軍區抽調組成。1951年7月,原第7分部改番號為第6分部。1951年底,第6分部合併到第4分部。部長白振華/況開田,政治委員吳桂三,副部長史德洲/白振華,副政治委員吳桂三
- 公安第18師:1951年2月從東北駐地入朝。
- 公安第52團
- 公安第53團
- 公安第54團
- 公安第9團
- 公安糾察團:1951年4月10日公安部隊組建公安糾察團。5月25日赴朝。佩戴「志糾」標誌,向各戰區派遣巡邏糾察組。對志願軍軍人執行糾察、收容、逮捕或扣留;對朝鮮軍人交其警務部處理;對朝鮮群眾違法者交其內務部處理。
- 公安第1師:1952年12月入朝接替公安第12師。
- 公安第1團
- 公安第2團:負責城市糾察、收容、看押、交通檢查、列車糾察等任務。
- 公安第5團
- 公安第32團
- 公安第43團
1951年10月整編完成。直屬部隊包括:6個分部、28個大站、4個警衛團另9個營、13個汽車團、27個輜重團、3個公路工程大隊、39個兵站醫院、3個通信營、8個運輸營,以及3萬多民工,共計18.2萬餘人;另外配屬後勤部直接指揮的部隊還有:公安第18師(負責交通沿線治安)、步兵第149師(負責交通沿線防空襲警戒)以及11個工兵團(道路橋梁維修)和4個高炮師(11個營負責防空襲),總人數達22萬餘人。
炮兵司令部
[編輯]炮兵指揮所(自五次戰役):司令員萬毅/主任匡裕民,政委邱創成,副司令員匡裕民,參謀長匡裕民(兼),政治部主任吳濤,政治部副主任李儉珠,副參謀長賈克。炮兵第21、31師及高炮第61、62、63師於第四次戰役末期入朝,未參加第四次戰役。
各兵種指揮所
[編輯]- 裝甲兵指揮所:1951年3月以坦克第1師機關組成裝甲兵指揮所,未參加第四次戰役。主任黃鵠顯,副主任羅傑,政治部主任毛鵬飛,副參謀長李自群。轄坦克第1、2、3團、獨6團、摩托步兵團
- 工兵指揮所:第一批入朝參戰的工程兵部隊於1950年10月23日入朝,有工兵第4團(後改為第14團)、第6團(後改為第16團)。10月30日誌願軍組成工程兵指揮部,主任陳正峰,副主任蘇旺,參謀長馬駿馳。率領入朝指揮所有工兵部隊。從1951年6月到9月,工程兵部隊有:第1、第4團、第7團、第10團、第14團、第15團、第16團、第17團、第18團、第21團、第22團,共計11個工兵團。1951年10月,志願軍組織了七個工兵團(第4、7、10、15、16、17、18團)和在二線輪休的各軍、志願軍總部直屬部隊和國內朝鮮民工共計20萬人普遍加固加寬原有公路,並開闢一些新公路。1953年7月停戰時,我志願軍工兵指揮所司令員為譚善和(工程兵副司令)所轄部隊有:工兵第3團、第4團、第6、第7團、第9團、第10團、第12團、第14團、第18團、第21團、第21團、第22團、第24團、第26團共13個工兵團(其他部隊轉回國內整休)。
- 中國人民志願軍公路工程大隊:1950年11月26日,,東北人民政府發布命令:「根據目前軍事運輸的需要,必須迅速有效的及時搶修主要的公路提高運輸效率供給軍需,因此已責成(東北)交通部公路管理總局連同各省公路機構組成『公路工程總隊』計兩千餘人,以便迅速赴朝擔負搶修的重大任務。」中國人民志願公路工程總隊下設兩個大隊8個中隊24個分隊。東北公路管理總局局長連柏生任總隊長,王潮海任第一大隊隊長,劉鈞任第二大隊隊長。11月27日,第一大隊先遣人員由瀋陽出發,與所屬一、二、三、四中隊匯集輯安、臨江。12月9日午後3點,連柏生、王潮海率領部分幹部戰士過江。隨後第二大隊等及所屬六、七、八中隊的1400餘人也相繼入朝。配合軍事進展,跟進搶修,「軍隊打到哪裡,我們把路修到哪裡」的口號。1951年1月2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屆後勤工作會議在瀋陽召開,會上提出了目前戰勤工作中「千條萬條,運輸是第一條」。為貫徹此次後勤會議精神,1951年2月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作出了《關於公路工程總隊的任務與配屬關係的決定》:「一、公路工程大隊的任務主要是搶修公路與橋涵,保證汽車運輸之通行,以及修築必要的汽車掩體;二、以現有之公路工程總隊重新改編為三個大隊」,公路工程大隊被納入志願軍序列。1952年3月勝利完成任務。在一年零四個月中,共修建橋梁185座6869公尺,涵洞工程180座954.2公尺,汽車掩體576座,整修路面724044公尺,勘察路線27條2571公里,過水路面34道589公尺,新建房舍庫房30座。
- 高炮指揮所:1951年11月成立,司令員吳昌熾。轄炮兵62、63、64師。
- 鐵道兵指揮所:戰爭初期,東北鐵路實施軍事管制,由中長鐵路管理局局長劉居英負責;朝鮮境內鐵路由朝方負責。後方供應物資只有50%能送上前線,其餘均空襲損失。1951年4月8日,三登的鐵路庫區遭轟炸,損失84節車皮的海量物資,其中生熟食品287萬斤,食油33萬斤,衣服40餘萬套,膠鞋19萬雙,還有大量軍械彈藥物資。1950年11月6日,鐵道兵入朝。1951年8月成立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1951年12月成立中朝聯合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1954年5月撤退回國:司令員賀晉年(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劉居英,政治委員張明遠(兼)/劉居英(兼),副司令員劉居英、南學龍(朝方)、金黃一(朝方)、李壽軒、葉林,副政治委員崔田民、蘇尚賢(朝方),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兼),政治部副主任陳力
- 鐵道軍事管理總局:局長劉居英(兼),副局長金黃一(兼)。
- 熙川分局
- 定州分局
- 新成川分局
- 平壤分局
- 高原分局
- 直屬政治處
- 運輸局:局長周克,副局長金在賢(朝方)
- 搶修指揮局:局長李壽軒(兼),副局長彭敏、權澤(朝方)
- 抗美援朝鐵道工程總隊指揮部
- 鐵道軍事管理總局:局長劉居英(兼),副局長金黃一(兼)。
空軍聯合司令部
[編輯]1951年3月成立,未參加第四次戰役。司令員劉震(兼東北軍區空軍司令員),副司令員王璉(朝方)、常乾坤(兼空軍副司令員),參謀長沈啟賢,政治部副主任李世安
- 衝擊指揮所:1951年7月成立,11月撤銷。司令員徐德操,政治委員吳富善,副司令員李闊(朝方),參謀長油江、黃煒華。轄空5師、空9師、空11師。
- 轟炸指揮所:1951年7月組成,11月撤銷。司令員聶鳳智。轄空8師、空10師。
- 空軍第二軍:1952年8月1日,以空軍第2師和陸軍抽調幹部合編正式成立空軍第二軍,一部分人組成空軍聯合司令部輔助指揮所,第三、四、六師屬空軍第二軍建制,由空軍聯合司令部直接指揮。成立時,第二任軍長王德貴,副軍長兼參謀長高厚良,副政治委員張百春,政治部主任李荊山,副參謀長黃魯。1952年11月起,空軍第二軍負責領導與指揮空軍聯合司令部二線部隊。1953年1月前,指揮第四、六、十八師;1953年1月後,指揮第三、四、十八師;1953年3月後,指揮第三、十二師、第九師第二十七團,朝鮮人民軍空軍第一師及第三師第六十一團[1]。
- 空軍第三軍:1952年5月在開原縣正式組成,下轄空軍第5、8、9師。軍長曾國華,副軍長鄧東哲,副政治委員栗在山,參謀長蔡永,政治部主任邱子明
序列
[編輯]1950年10月,第一次戰役時,志願軍共有6個軍18個步兵師,另3個炮兵師,2個後勤分部,總計30萬人參戰;
1950年11月第二次戰役時,志願軍共有9個軍30個步兵師,另3個炮兵師,1個鐵道兵師,4個後勤分部,45萬人參戰;
1951年4月,第四次戰役時,志願軍入朝兵力為14個軍42個步兵師,另11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3個鐵道兵師,6個後勤分部,總計95萬人;
1951年10月,粉碎「聯合國軍」秋季攻勢期間,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9個軍58個步兵師(包含獨立步兵第33師),另9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6個後勤分部,115萬人;
1952年2月,鞏固陣地作戰開始時,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7個軍52個師(包含獨立步兵第33師),另9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95萬人;
1952年10月,秋季戰術反擊作戰和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7個軍52個步兵師(包含獨立步兵第33師),另10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97萬人;
1953年5月,準備抗擊「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蜂腰部登陸暨三八線夏季反擊作戰,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9個軍59個步兵師,另14個炮兵師,2個坦克師,10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135萬人,這是志願軍在朝兵力的最高峰。
中國人民志願軍以輪戰方式入朝部隊共計190萬人,另外補充兵員接近50萬人,赴朝軍人總計240萬人。另外,東北各省60萬支前農民工、鐵路系統職工、交通運輸系統職工入朝。因此,抗美援朝過江入朝總人數300萬人。
戰鬥序列
[編輯](綜合各個時期)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鄧華、楊得志、楊勇,政治委員彭德懷(兼)、鄧華(兼)、李志民、王平,副司令員鄧華、洪學智、韓先楚、宋時輪、陳賡、楊得志,參謀長解方、張文舟(代)、李達、王蘊瑞,政治部主任杜平、張南生
- 3兵團:司令員陳賡、王近山(代)、許世友(後)
- 9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宋時輪、王建安(後),參謀長覃健,政治部主任謝有法
- 20軍:軍長張翼翔、政治委員張翼翔、譚佑銘
- 第58師:師長黃朝天
- 第172團
- 1營3連:連長楊根思
- 第173團
- 第174團
- 第172團
- 第59師(轄第175、176、177團),師長戴克林/張宜愛
- 第60師(轄第178、179、180團),師長彭飛
- 第89師(轄第265、266、267團):師長餘光茂、師政委王直、副師長曾照熙、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羅代周、參謀長周伯明、副參謀長黃河清。1951年2月撤編。師司政後機關分別編入第20軍司政後各部門;265團改建為20軍特務團;266團直屬分隊及一營和二營編入60師180團,三營編入59師;266團機關改編為軍後勤部擔架團機關;267團機關改編為新兵訓練團機機關,所部編入58師;師炮兵團一個營編入60師,其餘編入58師、59師及軍特務團。
- 第58師:師長黃朝天
- 26軍:軍長張仁初 政委李耀文 副軍長張銍秀、張秀 參謀長馮鼎山 政治部主任王直 政治部副主任曹普南 後勤部部長湯魯泉
- 27軍:軍長彭德清,政治委員劉浩天
- 20軍:軍長張翼翔、政治委員張翼翔、譚佑銘
- 13兵團/直屬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
- 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韓先楚(後)、黃永勝(後),政治委員李志民
- 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鄭維山(代)、楊勇(後),政治委員張南生、王平(後)
- 23兵團:司令員董其武,政治委員高克林(該兵團負責朝鮮北方機場修建工程,未與美軍正面交戰)
- 空軍:司令員劉震、聶鳳智(後)(轄第2、3、4、5、6、7、8、9、10、12、14、15、16、17、18師)
- 空2師(1951年10月22日-1952年1月6日)10月22日政委張百春率師部及第4團(拉-11戰鬥機,團長徐兆文)進駐鳳城機場;11月4日副師長張慶和率第6團(米格-15戰鬥機,團長徐登昆)進駐大孤山機場。共出動飛機890架次,擊落美機4架、擊傷6架;損失飛機6架,犧牲飛行員5名。王天保獲二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 空3師(1951年10月20日代師長袁彬、政委高厚良率部進駐浪頭機場。1952年1月14日空3師返回瀋陽休整。第一輪參戰86天,出動飛機2391架次,空戰23次,擊落敵機55架、擊傷8架,毛澤東題次「向空軍第三師致祝賀」。1952年5月1日-1953年1月25日空3師第二輪參戰,擊落美機32架、擊傷19架。1953年1月6日,中央軍委致電祝賀:第3師的光輝戰績,證明了志願軍空軍的戰鬥力已大大提高,空3師積極英勇機敏的作戰行動,值得全軍學習。兩次參戰共出動飛機4733架次,實戰932架次,擊落敵機87架、擊傷27架;己方被擊落飛機44架、擊傷19架,犧牲飛行員18名。第9團1大隊、2大隊,第7團3大隊7中隊,第9團3大隊9中隊榮立集體一等功。湧現出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趙寶桐、王海、孫生祿、劉玉堤;二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楊振玉、范萬章、焦景文等戰鬥機飛行員。
- 空4師:1950年12月21日師長方子翼、政委李世安率第10團28大隊進駐浪頭機場。1951年1月21日第28大隊大隊長李漢率隊與美空軍作戰,擊傷美機1架,為志願軍空軍首次空戰與首個戰果。1月29日李漢率隊再次與美機空戰,擊落、擊傷美機各1架,為志願軍空軍首次擊落。隨後第10團29大隊、30大隊和第12團先後參戰。1951年3月2日調後方休整。1951年7月5日至8月4日第12團進駐浪頭機場參戰。1951年9月12日-10月19日,全師第三輪參戰,在38天出動飛機29批508架次,參加雙方200架以上超大機群空戰7次,擊落20架、擊傷10架。1952年1月16日-5月30日第四輪參戰,負責帶領新部隊見習空戰,擊落美機17架、擊傷9架。1953年3月31日改裝米格-15比斯型飛機後第五輪參戰,5月30日凌晨第10團副團長侯書軍擊落F-94型飛機1架,為志願軍空軍首次夜間擊落敵機。空4師5次輪戰共戰鬥出動384次,起飛4122架次,空戰69次,擊落敵機64架、擊傷24架。被擊落飛機55架、擊傷24架,犧牲飛行員25名。第10團3大隊榮立集體一等功。湧現出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張積慧;二級戰鬥英雄、一等功臣李漢、鄒炎;二級模範、一等功臣耀先等英模人物。
- 第5師,師長馬勇,未參戰
- 空6師:1951年12月8日至3月13日,師政委張志勇、副師長北沙率空6師進駐大東溝機場參戰。1953年1月28日至7月27日第二輪參戰。兩次參戰共擊落美機26架、擊傷5架,被擊落飛機28架、擊傷19架,犧牲飛行員15名。
- 第7師,師長韓顧三,未參戰
- 第9師,師長何濟林,未參戰
- 空12師:1952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31日,師長王明禮、政委李明剛率師部和第34團、第36團進駐大孤山機場參戰。共擊落敵機57架、擊傷11架,被擊落飛機27架、擊傷40架,犧牲飛行員7名。第34團榮立集體二等功。魯珉、鄭長華分別獲授一級戰鬥英雄和二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 空14師:1951年11月16日,師長王毓淮、政委謝繼友率部從北京南苑機場經唐山、瀋陽北陵機場轉場進駐大孤山機場在空3師第9團帶領下見習參戰。12月13日下午第40團起飛殲擊機18架在平壤上空遭美空軍F-86大機群包抄突襲,擊落擊傷敵機3架,被擊落飛機7架、擊傷2架。1952年2月14日撤回二線休整。1953年4月16日至7月27日第二輪參戰。總共出動飛機共1139架次,空戰8次,擊落美機10架、擊傷2架。被擊落飛機12架,擊傷3架,犧牲飛行員6名。
- 空15師:1952年1月12日,師長黃玉庭、政委崔文斌率部進駐大孤山機場參戰。至5月17日撤回二線改裝米格-15比斯型飛機,共戰鬥出動638架次,空戰7次,擊落美機11架、擊傷3架。1952年12月5日第二輪參戰,第45團李世英、閻清水、宋義春、蔣道平飛行中隊,11次空戰共擊落擊傷美機14架,己方無損失。4月7日下午,第43團飛行員韓德彩擊落美國空軍雙料王牌飛行員哈羅德·愛德華·費席爾。4月12日第45團飛行員蔣道平擊落美國空軍王牌駕駛員約瑟夫·麥克康耐爾。空15師兩輪參戰共擊落美機51架、擊傷16架,己方被擊落飛機41架、擊傷37架,犧牲飛行員15名。第45團1大隊2中隊榮立集體一等功,韓德彩、蔣道平、吳勝凱被授予二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 空16師:1953年1月25日,師長孫同盛、政委張雍耿率部進駐大孤山機場參戰。戰鬥起飛88批、693架次,擊落、擊傷敵機各1架,己方無損傷。
- 空17師:1952年3月25日,師長李樹榮、政委羅斌率部進駐大東溝機場參戰。擊落敵機23架、擊傷3架,被擊落11架、擊傷2架,犧牲飛行員9名。
- 空18師:1952年5月22日至12月5日,師長王定烈、政委徐明率部進駐大孤山機場參戰。空戰7次,擊落敵機6架,被擊落、擊傷飛機各3架,犧牲飛行員1名。
- 空8師:1951年10月中旬,師長吳愷、政委葛振岳率部進駐瀋陽於洪屯機場開始參戰準備。4架圖-2型轟炸機被擊落、4架被擊傷,犧牲空勤人員15名。擊落美機1架。第24團1大隊榮立集體二等功,高月明、畢武斌榮立一等功、獲二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 空10師:1951年9月27日,師長劉善本、政委王學武率師部和第28團進駐遼陽機場開始參戰準備。
- 炮兵:司令員萬毅(未到職),政治委員邱創成(轄第1、2、8師)
- 炮兵第1師:轄炮兵第25、26、27團。師長文擊,政委張英|張英,參謀長楊國治,政治部主任張百令。
- 炮兵第2師:轄炮兵第28、29、30團。師長宋承志/朱光,政委丁本淳/張百令,參謀長張進,政治部主任戈亞明。
- 炮兵第8師:轄炮兵第42、44、45、46團。師長王珩,政委李振邦,副師長黃登保,參謀長鄭扶。
- 炮兵第21師:轄炮兵第201、203團。師長呂榮正,政治委員劉祿長,副政治委員呂琳,參謀長劉義榮,副參謀長王憲武,政治部副主任薄能貴
- 炮兵第31師:轄炮兵第401、402、403團。師長張量,副政治委員黃紹凱。
- 炮兵第32師:轄第404、405、406團。師長孫繼爭,政治委員邱鐵雄
- 炮兵第61師:轄高炮第601、602、603團。副師長阮邦和,副政治委員何曉初
- 高射炮兵:司令員吳昌熾(轄第62、63、64師)
- 裝甲兵:主任黃鵠顯
- 公安部隊:第18師[2],師長兼政委張天恕
非戰鬥序列
[編輯]- 鐵道兵
- 鐵道兵第1師:轄橋梁第1、11團,線路第21團。師長劉克,政委郭延林,副師長汪祖美,副政委李平,參謀長劉波濤,政治部主任李平(兼)
- 鐵道兵第2師:1951年4月入朝,轄橋梁第2、12團,線路第22團。師長劉震寰,政治委員馬鳳午,副師長肖春先,總工程師陳兆舟,副政治委員李子華,參謀長張峰銘
- 鐵道兵第3師:1951年2月入朝,轄橋梁第3、13團,線路第23團。師長龍桂林,政治委員徐斌,副師長黃振榮,副政治委員岳心廣,政治部副主任李清德
- 鐵道兵第4師:轄橋梁第4、14團、線路第24團。政治委員劉學禮,副師長張雲山,副政治委員張星耀,參謀長吳志篤
- 直屬橋梁團
- 直屬獨立團
- 工兵:主任陳立峰
- 通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