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特戰爭 (1645年—1669年)
克里特戰爭 (第五次鄂圖曼-威尼斯戰爭) | |||||||||
---|---|---|---|---|---|---|---|---|---|
鄂圖曼-威尼斯戰爭的一部分 | |||||||||
干地亞地圖(威尼斯繪製) | |||||||||
| |||||||||
參戰方 | |||||||||
Venice 馬爾他騎士團 教宗國 法國 | 鄂圖曼帝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安德烈亞·科爾內(Andrea Corner) 尼科洛·盧多維西 托馬索·莫羅西尼(Tommaso Morosini) † 吉奧瓦尼·巴蒂斯塔·格里馬尼 賈科莫·達里瓦(Giacomo da Riva) 阿爾維斯·莫切尼戈 列昂納多·福斯科洛 洛倫佐·馬爾切洛 † 拉扎羅·莫切尼戈 † 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 阿爾梅里戈·德埃斯特(Almerigo d'Este) 博福爾公爵弗朗索瓦 † |
希拉赫達爾·優素福帕夏 科卡·穆薩帕夏 † 加齊·海珊帕夏 沃伊諾克·艾哈邁德帕夏(Voinok Ahmed Pasha) 喀喇·穆拉德帕夏 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 科普魯律扎德·法齊爾·艾哈邁德帕夏 | ||||||||
傷亡與損失 | |||||||||
30985名威尼斯士兵 | 118754名鄂圖曼士兵 | ||||||||
^ 據威尼斯資料,只包括在干地亞的傷亡,不包括克里特島初期戰事、海戰、達爾馬提亞戰鬥的傷亡。如果把所有戰鬥都算進來,傷亡數字可能會翻倍[1]。 |
克里特戰爭(希臘語:Κρητικός Πόλεμος, 土耳其語:Girit'in Fethi),又稱干地亞戰爭(義大利語:Guerra di Candia)或第五次鄂圖曼-威尼斯戰爭,是威尼斯共和國及其盟友(主要有馬爾他騎士團、教皇國和法國)與鄂圖曼帝國、巴巴裏海岸諸國之間的一場戰爭,戰爭的主要目的是爭奪威尼斯最大、最發達的海外領地克里特島。戰爭於1645年爆發,1669年結束,克里特島,尤其是干地亞城是主要戰場,除陸上戰鬥外,雙方海軍還在愛琴海海域多次交戰,達爾馬提亞為此戰的次要戰場。
儘管鄂圖曼軍隊在戰爭的最初幾年中占領了克里特島的大部分土地,但威尼斯守軍在島上首府幹地亞(今伊拉克利翁)的堡壘中堅守。英國詩人拜倫把這場長時間的圍城戰比作特洛伊戰爭[2]。圍困的僵局使得戰爭的重點轉為保證島上軍隊的物資供應。對威尼斯人來說,他們戰勝鄂圖曼大軍的唯一希望就是斷絕其補給和增援。因此,雙方及其盟友的海軍進行了多次海戰。得益於教皇的勸誡與十字軍精神的復興,許多西歐國家出於「保衛基督教世界」的目的派遣人員、船隻與物資前來支援威尼斯。整場戰爭中,威尼斯始終有著海軍優勢,海戰也勝多敗少,但他們未能徹底封鎖達達尼爾海峽,無力斷絕克里特島上敵軍的物資供應。鄂圖曼帝國自己則受到內亂的影響,同時也分心於進攻特蘭西瓦尼亞和哈布斯堡王朝。
與鄂圖曼帝國的貿易是威尼斯經濟的一大支柱,長期的戰爭使威尼斯的經濟不堪重負。儘管來自西歐的援助有所增加,厭戰情緒仍在17世紀60年代的威尼斯蔓延。鄂圖曼人則在科普魯律家族的領導下恢復了活力,1666年,在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法齊爾·艾哈邁德帕夏的親自監督下,鄂圖曼軍發動了最後的遠征,戰爭走向了最終,也是最血腥的階段。干地亞在兩年之後投降,戰爭以鄂圖曼帝國的勝利而告終。和約中,威尼斯在克里特島得以保留了幾個孤立的堡壘,同時在達爾馬提亞取得一些領土補償。15年後,威尼斯人的復仇心點燃了第六次鄂圖曼–威尼斯戰爭的戰火,威尼斯雖在此戰中獲勝,但克里特島仍被鄂圖曼帝國控制,直至1897年克里特島建立自治國家。
背景
[編輯]第四次鄂圖曼–威尼斯戰爭(1570-1573年)中,鄂圖曼帝國從威尼斯共和國手中奪走了賽普勒斯島,此後,克里特島(名義上的「干地亞王國」)成為威尼斯僅存的重要海外領地[3]。該島重要的戰略位置使之成為了鄂圖曼帝國擴張的下一個目標[4],與馬爾他島相比,克里特島面積更大,土地肥沃,且防禦薄弱,是一個更具誘惑力的目標[5]。威尼斯則軍力弱小,且其經濟嚴重依賴於與鄂圖曼帝國的不間斷貿易,因此努力避免激怒鄂圖曼帝國,謹守上次戰爭結束後與鄂圖曼帝國簽訂的條約,維持了六十年的和平關係[6]。17世紀初,威尼斯的勢力進一步衰弱,其賴以維持經濟繁榮的東地中海香料貿易,因大西洋新航路的開通而衰落;另外,三十年戰爭的爆發又使威尼斯失去了德國市場[3];更糟的是,威尼斯還捲入了北義大利的一系列戰爭,如曼托瓦及蒙費拉托爵位繼承戰爭;1629-1631年,黑死病在義大利爆發,威尼斯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7]。
兩國之間的潛在衝突仍然存在,1638年發生的事件證明了這一點:這一年8月7日,一支威尼斯艦隊在鄂圖曼領土發羅拉攻擊並消滅了一隊在該港尋求保護的巴巴裏海盜[8]。蘇丹穆拉德四世對此感到憤怒,威脅要處死鄂圖曼境內所有威尼斯人,並對威尼斯實行貿易禁運[9]。不過鄂圖曼此時還在與薩法維王朝交戰,於是威尼斯賠給鄂圖曼25萬澤基諾金幣(即杜卡特),換取了局勢的緩和[6][10]。
類似事件在1644年再次發生,不過這次的結果卻是大相逕庭:這年9月28日,馬爾他騎士團海軍襲擊了一支鄂圖曼船隊,這支船隊從君士坦丁堡出發,送幾位大人物和許多前往麥加的朝覲者前往亞歷山大:船上的貴客包括卸任被流放的前首席黑人太監辛比爾·阿迦(Sünbül Ağa)、開羅的卡迪以及未來的蘇丹穆罕默德四世的奶媽。戰鬥中,辛比爾·阿迦等許多大人物都被殺,剩餘350名男子與30名婦女被當成奴隸出售[11]。騎士團將戰利品裝上船前往克里特島南岸的一個小港口,在那裡停泊數天,卸下一部分奴隸與水手[12]。鄂圖曼帝國對此相當憤怒,指責威尼斯勾結騎士團共同策劃了這次襲擊,威尼斯則堅決否認,由於鄂圖曼帝國當時由鷹派執政[13],這件事情成為了鄂圖曼攻擊虛弱的威尼斯的完美藉口[14]。雙方開展了長時間的談判,一直持續到1645年,但即使大維齊爾蘇丹扎德·穆罕默德帕夏並不支持開戰[15],戰爭最終還是爆發。鄂圖曼迅速組織起超過5萬名士兵和416艘戰艦,由蘇丹的女婿,卡普丹帕夏(海軍司令)希拉赫達爾·優素福帕夏率領,於4月30日從達達尼爾起航,駛向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納瓦里諾港,在那裡停留三個星期[16]。在此期間,鄂圖曼帝國並沒有宣布他們要攻擊哪裡,為了減輕進攻壓力,他們暗示這支軍隊的目標是馬爾他[14]。
戰事
[編輯]克里特島的早期戰鬥
[編輯]鄂圖曼帝國的愚弄策略達到了預期效果,1645年6月23日,這支大軍抵達克里特島,令威尼斯人相當震驚[16]。儘管時任總監督安德烈亞·科爾內(Andrea Corner)已盡力而為,但威尼斯的防禦準備仍然糟糕[17]。島上的防禦工事相當堅固,但久疏管理,需要投入不少力量加以修補[18]。1644年末,對鄂圖曼帝國進攻感到憂慮的威尼斯決定加強在克里特島的防禦,送去2500名士兵與一些補給物資,並開始重新武裝海軍,教皇國和托斯卡納承諾將在戰爭爆發時給予威尼斯支援[19]。
鄂圖曼軍首先在卡內亞(今干尼亞)以西15英里處登陸,那裡的當地民兵很快逃走[16]。隨後鄂圖曼軍攻打了位於小島上的聖托萊多(St. Todero)堡壘,這座堡壘的司令,伊斯特拉人巴拉西奧·祖利安(Blasio Zulian)選擇與剩餘守軍一起自爆,炸毀了堡壘,沒有讓它落入鄂圖曼之手。接下來,鄂圖曼軍前往進攻卡內亞城,圍城56天後,該城於8月22日被攻陷[20]。不過在此時,威尼斯的防禦有所增強,因為教皇國、托斯卡納、那不勒斯、馬爾他騎士團都派來戰船支援。9月份,鄂圖曼艦隊陷入混亂,但基督教聯軍司令,教皇的侄子尼科洛·盧多維西因過度謹慎而錯失了這一良機[21]。10月1日,聯軍最終出動90艘戰艦嘗試奪回卡內亞,卻因鄂圖曼軍的頑強防禦和內部缺乏合作而失敗,不久之後,聯軍就各自返回了基地[21]。
11月,鄂圖曼指揮官希拉赫達爾·優素福帕夏將大軍留在克里特島上,自己回到君士坦丁堡過冬。然而不久之後,他因觸怒了蘇丹而被處死[22]。儘管如此,鄂圖曼仍繼續準備再次發起進攻,擴大戰爭;威尼斯則四處籌集資金與人力,同時不停向其他歐洲國家尋求支援,但此時歐洲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激烈的三十年戰爭,威尼斯的請求大多沒有被同意[23]。大規模的戰爭使得威尼斯財政困難:他們除了向在義大利的屬地(所謂「內陸領地」)徵稅外,還公開出售貴族頭銜和市政官員職位以填補戰爭金庫[24]。元老院任命80歲高齡的總督弗朗切斯科·埃里佐領導對抗鄂圖曼的戰事,1646年後者去世後,他的位置由73歲的海軍元帥吉奧瓦尼·卡佩洛(Giovanni Cappello)接替[25]。
卡佩洛在1646年的戰事中表現一般:他沒能阻止科卡·穆薩帕夏率領的鄂圖曼援軍,後者在6月成功登陸(參見下文)[26];8月份他嘗試在干尼亞灣攻擊鄂圖曼艦隊以打破對方對雷蒂莫(Rettimo,今雷西姆諾)的封鎖,這次行動同樣失敗,這也直接導致該城在10月20日陷落,雷西姆諾城堡也於11月13日被攻占[27]。1646-1647年冬季,雙方都受到瘟疫的影響,直到1647年春季,戰事都沒什麼進展。然而在6月中旬,一支鄂圖曼小部隊出人意料地擊潰了許多威尼斯僱傭軍,這給了鄂圖曼指揮官加齊·海珊帕夏機會,他成功征服了島的東半部,只剩錫蒂亞堡壘仍在威尼斯手裡[28]。威尼斯軍和當地居民都損失慘重,據估計,到1648年,已有40%的克里特居民死於戰爭和瘟疫[29],戰前島上有約26萬居民,戰爭結束後的1677年,這個數字降到了8萬左右[30]。到1648年初,除了干地亞和在格拉姆武薩群島等地的孤立堡壘外,克里特島餘下的部分都被鄂圖曼軍占領[22]。
圍攻干地亞
[編輯]干地亞圍城戰開始於1648年5月,鄂圖曼軍首先用三個月時間準備圍城,切斷了該城的水源。這場圍城戰最終到1669年才結束,圍城時間之長,在歷史上僅次於1694-1727年間摩洛哥蘇丹伊斯瑪儀·伊本·沙里夫指揮的休達之圍。鄂圖曼軍雖開始圍攻,但基督教海軍在愛琴海上攔截了向島上輸送補給與增援的鄂圖曼艦隊,使得他們的補給狀況惡化[31];在國內,蘇丹易卜拉欣一世不僅朝令夕改,還經常處決高級官員,也使得戰事很不順利;最終蘇丹被廢黜,年幼的兒子穆罕默德四世繼位,鄂圖曼帝國的政局陷入混亂[32]。
補給的缺乏迫使加齊·海珊帕夏在1649年初暫時撤圍,兩個月後,鄂圖曼艦隊在當年6月成功抵達克里特,圍城恢復[33]。鄂圖曼軍全力攻打堡壘,挖掘了70多條坑道以炸毀工事,但還是沒能成功,反而損失1000多人,隨後又有1500名耶尼切里被調走;1650年大多數時間中,鄂圖曼軍沒有得到任何增援,海珊帕夏只能盡力封鎖城市[33]。鄂圖曼軍在干尼亞地區修建了三道防線以穩固自己的陣地,年底,援軍終於到達,使得他們能更有效地執行封鎖[34]。儘管威尼斯海軍一度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此時鄂圖曼軍的補給還算充足,只不過無力再對堡壘發起進攻。1653年,鄂圖曼軍攻下了蘇達灣中的塞利諾島(Selino)堡壘,重修了幾年前被炸毀的的聖托萊多(St. Todero)堡壘[35]。之後的幾年中,威尼斯的海上優勢越發明顯,島上的鄂圖曼軍難以得到支援,但他們仍能封鎖干地亞,也能控制島上的占領區,此後圍城戰陷入僵持,直到1666年一支鄂圖曼大軍成功在島上登陸,徹底改變了局面。
海戰
[編輯]- 海戰的完整列表見克里特戰爭海戰列表
開始階段(1645-1654年)
[編輯]威尼斯無力在克里特島陸上反擊規模龐大的鄂圖曼遠征軍,但它可以用精良的海軍來干擾甚至切斷鄂圖曼軍的海上補給線[36]。1645年,威尼斯及其盟友集結了一支包含60-70艘槳帆船、4艘加萊賽戰船及36艘加利恩帆船的艦隊[37]。除艦隊規模占優外,威尼斯人還更擅長混合使用帆船和槳帆船,而鄂圖曼海軍幾乎只能使用槳帆船[38]。為了加強軍力,雙方都雇用了荷蘭的武裝商船,之後雙方又雇用了來自英國的武裝商船(尤其是鄂圖曼帝國)[39]。
1646年,威尼斯海軍發起了第一次進攻,試圖封鎖達達尼爾海峽。將領托馬索·莫羅西尼(Tommaso Morosini)率23艘戰艦前往愛琴海搜索鄂圖曼補給船,並嘗試占領海峽入口處極具戰略價值的特內多斯島(Tenedos,今博茲賈島),以切斷克里特島鄂圖曼軍的補給線。鄂圖曼的卡普丹帕夏(海軍司令)科卡·穆薩帕夏率80艘戰艦迎擊,小規模交戰後,便撤回達達尼爾[40]。但是,由於當時風力不足,威尼斯封鎖艦隊未能攔截6月4日離開海峽的鄂圖曼艦隊,使得後者成功地將援軍和物資補給運到了克里特島[41]。在克里特島附近的威尼斯艦隊也沒能阻擋鄂圖曼陸軍的進軍,這要歸咎於指揮官的猶豫、船員薪水未能及時發放以及瘟疫的影響[42]。
1647年1月17日,威尼斯失去了托馬索·莫羅西尼,他的座艦被45艘槳帆船包圍,使得這位將領在戰鬥中陣亡,不過鄂圖曼軍也承受了巨大傷亡,科卡·穆薩帕夏同樣被打死。新任威尼斯海軍上將吉奧瓦尼·巴蒂斯塔·格里馬尼率援軍及時趕到,救下了這艘船。這次交戰中,威尼斯人的區區一艘戰艦給鄂圖曼艦隊造成了巨大傷亡,嚴重打擊了他們的士氣[43]。不過威尼斯軍的這一年的總體不太成功,只取得了一些小勝,如突襲切什梅,他們的主要目的沒能達成,幾次封鎖鄂圖曼港口都不成功,沒能阻止補給和增援駛往克里特島[44]。
1648年,威尼斯艦隊返回達達尼爾,3月中旬,他們遭受風暴襲擊,損失不少戰船,格里馬尼本人也死於非命[45],不過賈科莫·達里瓦(Giacomo da Riva)帶著援軍趕來,恢復了艦隊的實力(約有65艘戰艦),在這一年中,他們成功地封鎖了海峽[31]。鄂圖曼人決定在切什梅建造一支新艦隊,迫使威尼斯人分散兵力[31],1649年,卡普丹帕夏沃伊諾克·艾哈邁德帕夏(Voinok Ahmed Pasha)率一支強大的艦隊打破了封鎖[22]。儘管威尼斯於當年5月12日在福西亞的錨地擊敗鄂圖曼艦隊,俘虜、摧毀了幾艘戰船,他們無法阻止鄂圖曼大艦隊向克里特島運輸補給[46]。這突出了威尼斯共和國的弱點:長期的海上封鎖是一項相當困難的任務,他們沒有足夠的船隻來同時封鎖達達尼爾海峽和希俄斯島的水路[36]。除此之外,鄂圖曼蘇丹在一次重要會議上決定建造、僱傭加利恩帆船,以結束鄂圖曼海軍完全依賴槳帆船的歷史[47]。
1650年的大多數時間中,41艘威尼斯船維持了對達達尼爾海峽的封鎖,使得鄂圖曼將領海德拉伽扎德·穆罕默德帕夏(Haideragazade Mehmed Pasha)無法支援克里特;年底,羅得島長官霍扎姆扎德·阿里帕夏(Hozamzade Ali Pasha)從他手中接過指揮權,等到冬天威尼斯人撤軍時,他以少數船隻裝載數千士兵和大量補給,安然無事地駛抵克里特島[34]。
1651年7月10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規模海戰在納克索斯島以南爆發,持續三天,最終,威尼斯將領阿爾維斯·莫切尼戈率領的58艘戰艦擊敗了兩倍於己的敵軍[48]。鄂圖曼殘軍逃往羅得島,但仍從那裡再次起航,駛達克里特島。列昂納多·福斯科洛隨後取代莫切尼戈,接下來的兩年中,兩軍都沒有取得什麼進展,鄂圖曼軍仍能將補給送達克里特島,他們的艦隊也基本保持完好[49]。
達達尼爾戰事(1654–1657)
[編輯]1654年後,鄂圖曼帝國開始集中力量:位於金角灣北岸的帝國兵工廠(Tersâne-i Âmire)製造了新的戰艦,來自的黎波里塔尼亞和突尼斯的援軍也加強了鄂圖曼艦隊的力量[50]。5月,由79艘艦船(40艘帆船、33艘槳帆船、6艘加利恩帆船)組成的鄂圖曼艦隊自達達尼爾海峽出航,除主力艦隊外,22艘槳帆船在愛琴海待命,14艘巴巴里戰船在海峽附近預備增援[51]。相比之下,朱塞佩·多爾芬(Giuseppe Dolfin)指揮的威尼斯封鎖艦隊僅有26艘戰艦[52],5月16日的海戰中,鄂圖曼軍獲勝,不過威尼斯人戰鬥英勇,給鄂圖曼軍巨大傷亡,艦隊主力也得以逃離,算得上雖敗猶勝[53]。愛琴海艦隊和巴巴里艦隊與鄂圖曼主力艦隊會合,襲擊了威尼斯的蒂諾斯島,6月21日,他們在與阿爾維斯·莫切尼戈的威尼斯艦隊短暫交戰後撤走。該年剩下的時間裡,喀喇·穆拉德帕夏的艦隊沒有與威尼斯艦隊交戰,兩支艦隊都在愛琴海上來回游弋,9月,鄂圖曼艦隊因船上的耶尼切里譁變而返回達達尼爾[54]。這年年底,威尼斯方面的軍事領導權發生變動:阿爾維斯·莫切尼戈在干地亞去世,在之前的戰鬥中表現出色的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接過海軍指揮權[55]。
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採取了更加積極的戰略:1655年春天,他襲擊了鄂圖曼軍位於埃伊納島的補給站,3月23日又夜襲沃洛斯,將其港口夷為平地。6月初,莫羅西尼前往達達尼爾海峽,準備襲擊鄂圖曼艦隊,但由於鄂圖曼政局動盪,其艦隊並沒有出航[55]。莫羅西尼將一半的船隻(36艘)留給拉扎羅·莫切尼戈,命其繼續封鎖達達尼爾,他本人則率軍返回基克拉澤斯群島[56]。然而一周後,穆斯塔法帕夏(Mustapha Pasha)指揮143艘戰艦於6月21日突然出航[57]。當天的海戰以威尼斯人獲勝告終,使得鄂圖曼艦隊在下半年不敢再出擊,後又撤回冬季基地;由是,莫羅西尼可以自由地對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南角的莫奈姆瓦夏發起進攻,但並未成功[58]。9月,莫羅西尼被任命為新任克里特監督將軍,海軍指揮權被交給拉扎羅·莫切尼戈[59]。
儘管威尼斯在這幾年裡在海戰中占了上風,基本控制了愛琴海,能夠從愛琴海諸島手中收取貢賦、徵發新兵[60],但他們無法將這種優勢轉化為更實際的效益。儘管落了下風,但鄂圖曼艦隊仍可以在愛琴海航行,為克里特島圍城部隊運輸補給和增援[61],他們還可以利用在亞歷山大、羅得島、希俄斯島及莫奈姆瓦夏等地的船隻進行補給[62]。不過在1656年6月,洛倫佐·馬爾切洛指揮的威尼斯-馬爾他聯合艦隊(67艘戰艦)與凱南帕夏(Kenan Pasha)指揮的108艘戰艦相遇,戰鬥中,鄂圖曼海軍「遭受了自勒班陀海戰以來最慘痛的失敗」[59][63],六十艘戰艦被擊沉,24艘被俘,5000名基督徒划船奴獲得自由;威尼斯-馬爾他艦隊也有一定傷亡,指揮官洛倫佐·馬爾切洛戰死[64]。儘管戰鬥結束後馬爾他艦隊離開,巴爾巴羅·德爾(Barbado Doer)指揮的威尼斯軍還是趁勝於7月8日拿下特內多斯島,8月20日奪取利姆諾斯島[65]。這兩個位於達達尼爾海峽入口附近的島嶼成為了威尼斯海軍的基地,使得其封鎖更有效率,克里特島的供應被基本切斷,甚至君士坦丁堡本身在這年冬天都遭遇了食物短缺[66]。
1657年,鄂圖曼帝國成功逆轉局勢,1656年9月,新任大維齊爾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上台,他富有能力,且被授予了近乎獨裁的權力,使戰爭局面得以改觀[67][68]。新任卡普丹帕夏托帕爾·穆罕默德(Topal Mehmed)加強艦隊建設[67],3月,鄂圖曼艦隊成功躲過威尼斯的封鎖,抵達特內多斯島,不過由於島上駐軍過於強大,他們沒有進攻[69]。5月,拉扎羅·莫切尼戈的威尼斯艦隊於5月3日及18日兩次獲得小勝。在教皇國和馬爾他海軍的支援下,他率艦隊前往達達尼爾海峽,準備應對7月17日鄂圖曼海軍將發起的攻擊。基督教各指揮官之間存在一些分歧,使得戰鬥陣列沒有完全成型,鄂圖曼艦隊得以在會戰之前駛出狹窄地帶[70]。隨後雙方斷斷續續地大戰三日,自達達尼爾群島進入愛琴海,19日晚,一次爆炸摧毀了威尼斯旗艦,拉扎羅·莫切尼戈葬身海底,基督教聯合艦隊隨即撤退。戰鬥中,鄂圖曼的傷亡要比威尼斯聯軍大,但他們實現了突破封鎖的目標[71]。隨後巴巴裏海軍也前來支援鄂圖曼[72],在大維齊爾的親自指揮下,他們於當年8月31日收復萊姆諾斯島,11月12日收復特內多斯島,破滅了威尼斯人再次建立封鎖的希望[73][74]。
僵持階段(1658–1666)
[編輯]1658年,鄂圖曼的注意力轉向北方,他們與特蘭瓦尼西亞親王拉科奇·喬治二世開戰,也與後者背後的哈布斯堡王朝作戰,戰爭直到1664年的聖哥達戰役後才結束[74]。之後幾年中,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指揮的威尼斯艦隊嘗試封鎖達達尼爾海峽而不成功,同時也恢復了攻打鄂圖曼堡壘的戰略:1658年8月進攻聖塔莫拉島(Santa Maura,今萊夫卡斯島)失敗,但1659年,他們在瑪尼歐特斯(希臘瑪尼半島的居民)的幫助下,攻占了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卡拉馬塔城,之後乘勝又拿下了哈爾基季基半島的托羅尼城、優卑亞島的卡里斯托斯以及切什梅。但威尼斯並無長期占領這些地方的餘力,所以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實際的好處[73]。在鄂圖曼方面,為防止威尼斯軍再次進入海峽,大維齊爾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帕夏下令在達達尼爾海峽的歐洲入口一側修建兩座堡壘,分別命名為「海洋堡壘(Sedd el Bahr)」和「海洋之鑰(Kilid Bahr)」[75]。
這一階段中,貿易中斷的痛苦使得威尼斯的厭戰傾向抬頭,他們遣使鄂圖曼帝國,但對方提出的割讓整個克里特島的條件令共和國難以接受[74][76]。這時,法西戰爭隨著庇里牛斯條約的簽訂(1659年)而告終,威尼斯人從中看到了得到更多外來援助的希望,尤其寄希望於的路易十四治下的法國,他們雖一向與鄂圖曼關係較好,但最近關係惡化[73]。
外來的援助確實增加了,不少來自歐洲各地的軍人志願加入威尼斯軍,各國君主們也感到他們有必要提供人員、物資、船隻來幫助威尼斯[62][77]。1660年4月,阿爾梅里戈·德埃斯特(Almerigo d'Este,摩德納公爵法蘭西斯科一世之子)率領的4200名法蘭西士兵抵達,德意志僱傭兵、來自薩伏伊、馬爾他、托斯卡納的志願軍和法國戰艦也陸續趕到[68]。不過實力增強的威尼斯軍卻在1660年再次遭遇挫折:8月對卡內亞(干尼亞)的攻擊只奪取了外圍的一些堡壘,沒能拿下城市本身;9月份他們又攻擊鄂圖曼軍在干地亞城外的堡壘,同樣只取得小勝,沒能打破後者對城市的包圍[68]。不久之後,阿爾梅里戈·德埃斯特在納克索斯島去世,法蘭西軍撤回國內,沮喪的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失去指揮權,被親戚喬治(Giorgio)取代[78]。1661年,喬治·莫羅西尼取得一些戰果,打破了鄂圖曼軍對蒂諾斯島的圍困,並於8月27日在米洛斯島外擊敗了鄂圖曼艦隊。接下來幾年的戰事趨向平靜,鄂圖曼帝國忙於與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交戰,其艦隊也很少出擊,但威尼斯人沒能利用這一好機會,除1662年在科斯島襲擊自亞歷山大起航的鄂圖曼補給艦隊外,幾乎沒有進攻[79]。
最終階段(1666-1669年)
[編輯]威尼斯人沒有進攻,但鄂圖曼人並沒有閒著,1664年的沃什堡和約結束了此次奧土戰爭,他們得以再次集中精力。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扎德·法齊爾·艾哈邁德帕夏於1665年冬天至次年初開始準備進攻,派遣9000人支援克里特島上的鄂圖曼軍[80]。鄂圖曼帝國還提出了和平條件,威尼斯人在每年繳納貢金的條件下,可以保有干地亞,但被拒絕[81]。1666年5月,大維齊爾親自率領的鄂圖曼軍自色雷斯出發,前往希臘南部,計劃在冬天前往克里特島。1667年2月,法國和薩伏伊再次馳援威尼斯,派遣21艘戰艦帶著6000人前往克里特,但像之前一樣,各國援軍的領袖們(來自法國、教皇國、馬爾他、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王國)還是不能統一意見,妨礙了援助的效果[82]。英國王后布拉干薩的凱薩琳也熱心於援救干地亞,但沒能說服丈夫查理二世出兵。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此時再次成為威尼斯統帥,主動求戰,但鄂圖曼軍沒有上當,避免海上交戰,利用己方更多的資源,穩定地向克里特島輸送兵力。整個1667年,基督教盟軍唯一的勝利就是擊退了鄂圖曼軍對切里戈島(Cerigo,今克基拉島)的突襲[83]。
1669年3月8日,威尼斯艦隊在聖佩拉吉婭島(St Pelagia)附近打贏一場艱苦的夜戰。此戰中,鄂圖曼的12艘戰艦帶著2000名士兵試圖包圍一支威尼斯小型艦隊,但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提前得知了這一消息,加強了這支艦隊,贏得了這次代價頗高的戰鬥,這也是整場戰爭中威尼斯人最後一次海戰獲勝[84]。隨著教皇國和馬爾他的艦隊再次馳援,威尼斯軍在這年夏天維持了對卡內亞——鄂圖曼軍的主要補給基地的封鎖。為保護他們在聖托德羅島(St Todero)的錨地,聯軍占領了聖瑪利娜島(St Marina)的要塞[85],這次小勝沒能影響大局,教皇國和馬爾他艦隊離開後,鄂圖曼艦隊在9月份帶著援軍和補給成功到達卡內亞[86]。
干地亞陷落
[編輯]1666-1667年冬季,新的鄂圖曼大軍抵達克里特島,1667年5月22日,大維齊爾親自指揮攻城,圍城的最後階段開始。這次攻城持續了28個月,此過程中,10.8萬土耳其軍及29088名威尼斯人喪生,威尼斯貴族有280人葬身戰場,約占威尼斯大議會成員的四分之一[37]。面對凌厲的進攻和糟糕的財政狀況,儘管仍有對西歐援軍的期待,威尼斯最高執政團於1668年決定求和[87]。實際上,威尼斯希望用西歐援軍即將到來的情況迫使鄂圖曼帝國讓步[88]。將領安德烈·瓦里埃(Andrea Valier)被任命為特使,但還沒出發就病倒,年老的貴族阿爾維斯·達莫林(Alvise da Molin)接替了他[89]。威尼斯的使者們前往拉里薩會見正在那裡打獵的蘇丹宮廷[90]。鄂圖曼提出雙方平分克里特島,但威尼斯最高執政團考慮到西歐,尤其是法國做出的援助承諾以及鄂圖曼帝國內部新出現的動盪,拒絕了這一提議[91]。威尼斯使者被鄂圖曼人送到克里特島的卡內亞,得到了繼續談判,同時觀察鄂圖曼軍的實力與動向的命令[92].
1669年6月19日,第一批法國援軍到達干地亞,這支部隊有31艘船艦、6000名士兵,由博福爾公爵弗朗索瓦統帥,第二批包含槳帆船的援軍預定於7月3日到達[93]。過去的幾年裡,鄂圖曼軍緩步推進,已攻抵外圍城防工事,守軍陷入困境,大部分市區已經被毀[94]。6月25日,法軍發起突襲,驚訝的鄂圖曼軍很快被擊潰,但法軍在進攻城外的壕溝時陷入混亂,鄂圖曼軍反而將其擊退。這次攻擊使法軍傷亡慘重,司令博福爾公爵以下800人戰死,前者在中彈後被拋棄在戰場上[95]。第二批法軍的到來鼓舞了守軍的士氣,雙方決定發起聯合進攻,並決定用占優勢的海軍炮轟鄂圖曼軍的堡壘線。7月25日,聯合進攻開始,聯軍的火力令人印象深刻,據說僅艦隊就向鄂圖曼陣地傾瀉了1.5萬多枚炮彈[96]。但多年深挖的堡壘保護了鄂圖曼軍,他們傷亡不大,反而基督教艦隊出了問題:法國戰艦特蕾莎號因火藥庫意外而爆炸,周圍的法國、威尼斯戰艦受損嚴重[96]。
兩次失敗使得法軍和威尼斯軍關係破裂,接下來的幾周中,雙方發動了幾次缺乏合作的行動。島上的補給狀況不佳,導致疾病流行,部隊不斷減員,使得法軍指揮官動了離開的念頭[97]。法軍最終在8月20日離去,25日鄂圖曼軍的兩次進攻被擊退,但威尼斯統帥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意識到威尼斯軍已無法繼續守衛干地亞了[98]。8月27日的一次軍事會議後,他在沒有通知威尼斯政府的情況下決定投降。1669年9月5日,城市交給了鄂圖曼帝國,剩餘的守軍、市民可以帶著財產離開[99][100]。莫羅西尼以他自己的名義與鄂圖曼簽訂永久和平條約,因此條件相對慷慨:威尼斯可以保留愛琴海中的基西拉島和蒂諾斯島以及克里特島附近的史賓納隆加島、 格拉姆武薩群島、蘇達島,並保留了在達爾馬提亞獲得的土地[60][99]。
達爾馬提亞戰事
[編輯]達爾馬提亞在這場戰爭中是個相對獨立的戰區,戰爭初期,雙方在這裡交戰。這裡的戰爭條件與克里特島正好相反:對鄂圖曼人來說,這裡距離過遠且無足輕重,威尼斯則有絕對的制海權,可以方便地進行補給、鞏固己方的沿海據點[101]。鄂圖曼軍於1646年發起大規模進攻,成效很大,攻占了克爾克島、帕格島、茨雷斯島[102],經過兩天的進攻,號稱堅不可摧的諾維格拉德城堡於7月4日投降[103]。由此,鄂圖曼軍得以威脅威尼斯在達爾馬提亞最重要的兩個據點:扎達爾和斯普利特[104]。次年,形勢逆轉,威尼斯將領列昂納多·福斯科洛率軍占領幾個堡壘,奪回諾維格拉德,短暫占領克寧要塞並奪回克利斯要塞[22][29]。鄂圖曼軍則於8-9月圍攻希貝尼克,沒有攻下[45]。接下來的幾年中,軍事行動因扎達爾爆發饑荒和瘟疫而停滯,同時雙方也把注意力轉移到了愛琴海地區[105]。鄂圖曼軍把奪取克里特島放在首位,不在達爾馬提亞繼續進攻[75]。1669年合約簽訂時,威尼斯已在達爾馬提亞取得巨大進展,領地增至原來的三倍,鞏固了對亞得里亞海的控制[60]。
後續
[編輯]這場戰爭終結了威尼斯對克里特島四個半世紀的統治,也使鄂圖曼帝國的領土達到暫時的頂峰[106]。但無數金錢與人力被投入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鄂圖曼帝國在17世紀末衰落[39]。威尼斯共和國失去了它最大、最重要的海外領地,在地中海貿易中的地位進一步下降[107],戰爭也耗盡了其國庫,僅為了保衛干地亞,威尼斯就花費了425.3萬杜卡特[30],在達爾馬提亞的收穫也難以彌補這一巨大損失。戰後,弗朗切斯科·莫羅西尼於1670年返回威尼斯,被指控犯有不服從與叛國的罪行,後被無罪釋放。十五年後,他在摩里亞戰爭中仍任威尼斯軍指揮,這場戰爭是威尼斯重建東地中海權勢的最後一次努力[37][108],戰爭中,威尼斯艦隊於1692年試圖奪回干地亞,但沒能成功。1715年,威尼斯在克里特島的最後一個據點在最後一場鄂圖曼-威尼斯戰爭中被攻陷[30]。克里特島自此以後一直是鄂圖曼領土,直到1897年成為一個自治國家。巴爾幹戰爭之前,鄂圖曼帝國仍是克里特島名義上的宗主,1913年的雅典條約簽訂之後,鄂圖曼帝國放棄宗主權,克里特島併入希臘王國[109]。
干地亞淪陷後,醫院騎士團擔心鄂圖曼帝國將會進攻馬爾他。1670年,他們開始了加固島上防禦的工程,新修建了科頓內拉防線和里卡索利堡壘[110]。
引用
[編輯]- ^ Paoletti, Ciro. A Military History of Italy. 2008: 33.
- ^ 拜倫,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
- ^ 3.0 3.1 Faroqhi 2006,第51頁
- ^ Setton 1991,第107–108頁
- ^ Greene 2000,第17頁
- ^ 6.0 6.1 Finkel 2006,第222頁
- ^ Setton 1991,第104–106頁
- ^ Lane 2003,第408頁
- ^ Setton 1991,第108–109頁
- ^ Parry & Cook (1976), p. 152
- ^ Setton 1991,第111頁
- ^ Finkel 2006,第225頁
- ^ Finkel 2006,第226頁
- ^ 14.0 14.1 Finlay (1856), p. 128
- ^ Setton 1991,第124頁
- ^ 16.0 16.1 16.2 Setton 1991,第126頁
- ^ Setton 1991,第120頁
- ^ Setton 1991,第107頁
- ^ Setton 1991,第121頁
- ^ Setton 1991,第127頁
- ^ 21.0 21.1 Setton 1991,第128–129頁
- ^ 22.0 22.1 22.2 22.3 Finkel 2006,第227頁
- ^ Setton 1991,第131–132頁
- ^ Setton 1991,第131,137–138頁
- ^ Setton 1991,第129頁
- ^ Setton 1991,第140頁
- ^ Setton 1991,第141頁
- ^ Setton 1991,第147頁
- ^ 29.0 29.1 Setton 1991,第148頁
- ^ 30.0 30.1 30.2 Miller 1921,第196頁
- ^ 31.0 31.1 31.2 Setton 1991,第150頁
- ^ Setton 1991,第151–153頁
- ^ 33.0 33.1 Setton 1991,第158頁
- ^ 34.0 34.1 Setton 1991,第159頁
- ^ Setton 1991,第167頁
- ^ 36.0 36.1 Turnbull 2003,第85頁
- ^ 37.0 37.1 37.2 The War for Candia, VENIVA consortium, 1996 [27 Novem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9)
- ^ Cooper 1979,第231頁
- ^ 39.0 39.1 Holt, Lambton & Lewis 1978,第631頁
- ^ Setton 1991,第139頁
- ^ Setton 1991,第139–140頁
- ^ Setton 1991,第140–141頁
- ^ Setton 1991,第146頁
- ^ Setton 1991,第147–148頁
- ^ 45.0 45.1 Setton 1991,第149頁
- ^ Setton 1991,第155頁
- ^ Bostan 2009,第426、429頁
- ^ Setton 1991,第163–164頁
- ^ Setton 1991,第164–169頁
- ^ Setton 1991,第170頁
- ^ Setton 1991,第172頁
- ^ Setton 1991,第173頁
- ^ Setton 1991,第174–177頁
- ^ Setton 1991,第178頁
- ^ 55.0 55.1 Setton 1991,第179頁
- ^ Setton 1991,第179–180頁
- ^ Setton 1991,第180頁
- ^ Setton 1991,第181–182頁
- ^ 59.0 59.1 Setton 1991,第182頁
- ^ 60.0 60.1 60.2 Lane 2003,第409頁
- ^ Finkel 2006,第247頁
- ^ 62.0 62.1 Lane 2003,第410頁
- ^ Finkel 2006,第248頁
- ^ Setton 1991,第183頁
- ^ Setton 1991,第183–184頁
- ^ Finkel 2006,第251–252頁
- ^ 67.0 67.1 Shaw 1976,第209頁
- ^ 68.0 68.1 68.2 Setton 1991,第190頁
- ^ Setton 1991,第185頁
- ^ Setton 1991,第186頁
- ^ Setton 1991,第186–188頁
- ^ Shaw 1976,第210頁
- ^ 73.0 73.1 73.2 Setton 1991,第189頁
- ^ 74.0 74.1 74.2 Finkel 2006,第256頁
- ^ 75.0 75.1 Duffy 1979,第196–197頁
- ^ Setton 1991,第188–189頁
- ^ Setton 1991,第214–216頁
- ^ Setton 1991,第190–191頁
- ^ Setton 1991,第192–193頁
- ^ Setton 1991,第193頁
- ^ Finkel 2006,第270頁
- ^ Setton 1991,第194頁
- ^ Setton 1991,第195頁
- ^ Setton 1991,第196–197頁
- ^ Setton 1991,第199–200頁
- ^ Setton 1991,第205頁
- ^ Setton 1991,第206頁
- ^ Setton 1991,第214頁
- ^ Setton 1991,第206–209頁
- ^ Setton 1991,第212頁
- ^ Setton 1991,第216–218頁
- ^ Setton 1991,第217–219頁
- ^ Setton 1991,第223–224頁
- ^ Setton 1991,第224–225頁
- ^ Setton 1991,第225頁
- ^ 96.0 96.1 Setton 1991,第226頁
- ^ Setton 1991,第226–227頁
- ^ Setton 1991,第227–228頁
- ^ 99.0 99.1 Finkel 2006,第271頁
- ^ Finlay (1856), p. 132
- ^ Nicolle (1989), p. 40
- ^ Setton 1991,第143頁
- ^ Setton 1991,第142頁
- ^ Setton 1991,第144頁
- ^ Setton 1991,第162頁
- ^ Faroqhi 2006,第22頁
- ^ Cooper 1979,第232頁
- ^ Faroqhi 2006,第58、115頁
- ^ Detorakis 1986,第438-456頁
- ^ Zammit, Vincent. Seventeenth Century Fortifications. Civilization (Ħamrun: PEG Ltd). 1984, 1: 118–119.
來源
[編輯]- Anderson, R. C. Naval Wars in the Levant 1559–1853.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2. OCLC 1015099422. hdl:2027/mdp.39015005292860.
- Bostan, İdris. Navy. Ágoston, Gábor; Masters, Bruce (編). Encyclopedia of the Ottoman Empire.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425–429. 2009. ISBN 0-8160-6259-5.
- Chasiotis, Ioannis. Πολεμικές συγκρούσεις στον ελληνικό χώρο και η συμμετοχή των Ελλήνων [Conflicts in the Greek lands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Greeks]. Christopoulos, Georgios A.; Bastias, Ioannis K. (編). Ιστορία του Ελληνικού Έθνους, Τόμος ΙΑ΄: Ο Ελληνισμός υπό ξένη κυριαρχία (περίοδος 1669 - 1821), Τουρκοκρατία - Λατινοκρατία [History of the Greek Nation, Volume XI: Hellenism under Foreign Rule (Period 1669 - 1821), Turkocracy – Latinocracy]. Athens: Ekdotiki Athinon. 1975: 252–323. ISBN 978-960-213-100-8 (希臘語).
- Cooper, J. P.,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Volume IV: The Decline of Spain and the Thirty Years War, 1609–48/59, CUP Archive, 1979, ISBN 978-0-521-29713-4
- Detorakis, Theocharis E. Ιστορία της Κρήτης [History of Crete]. Athens. 1986. OCLC 715204595 (希臘語).
- Duffy, Christopher, Siege Warfare, Routledge, 1979, ISBN 978-0-7100-8871-0
- Faroqhi, Suraiya, 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World Around It, I.B. Tauris, 2006, ISBN 978-1-84511-122-9
- Finkel, Caroline, Osman's Dream: The 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1300–1923, London: John Murray, 2006, ISBN 978-0-7195-6112-2
- Finlay, George, The History of Greece under Othoman and Venetian Domination, London: William Blackwood and Sons, 1856
- Fleet, Kate; Faroqhi, Suraiya; Kasaba, Reşa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urkey: the later Ottoman Empire, 1603-183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021-06-01], ISBN 978-0-521-6209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
- Greene, Molly, A Shared World: Christians and Muslims in the Early Modern Mediterrane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978-0-691-00898-1
- Holt, P. M.; Lambton, Ann K. S.; Lewis, Bernard, The Central Islamic Lands from Pre-Islamic Times to the First World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ISBN 978-0-521-29135-4
- Lane, Frederic Chapin, Venice, a Maritime Republic, JHU Press, 1973 [2021-06-01], ISBN 978-0-8018-146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 Miller, William. Essays on the Latin Ori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1. OCLC 457893641 (英語).
- Murphey, Rhoads; Black, Jeremy, Ottoman warfare, 1500–1700, Routledge, 1999, ISBN 978-1-85728-389-1
- Nicolle, David, The Venetian Empire, 1200–1670, Osprey Publishing, 1989, ISBN 978-0-85045-899-2
- Parry, Vernon J.; Cook, M. A., A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to 1730: Chapters from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slam and the New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CUP Archive, 1976, ISBN 978-0-521-09991-2
- Setton, Kenneth, Venice, Austria and the Turks in the 17th Century,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91, ISBN 978-0-87169-192-7
- Shaw, Stanford Jay; Shaw, Ezel Kural,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Modern Turkey: Empire of the Gazis -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Ottoman Empire, 1280–180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ISBN 978-0-521-29163-7
- Turnbull, Stephen, The Ottoman Empire 1326–1699, Routledge, 2003, ISBN 978-0-415-96913-0
- Tzompanaki, Chrysoula. Ο Κρητικός Πόλεμος 1645–1669: Η Μεγάλη Πολιορκία και η Εποποιϊα του Χάνδακα [The Cretan War 1645–1669: The Great Siege and Epopee of Chandax]. Heraklion. 2008. ISBN 978-960-92052-4-5 (希臘語).
- Vakalopoulos, Apostolos E. Ιστορία του νέου ελληνισμού, Τόμος Γ': Τουρκοκρατία 1453–1669 [History of modern Hellenism, Volume III: Turkish rule 1453–1669]. Thessaloniki: Emm. Sfakianakis & Sons. 1968 (希臘語).
外部連結
[編輯]- Municipality of Heraklion: The Cretan War
- Venice and the Se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the VENIVA consortiu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English, Greek, Italian).
- Venice Republic: Renaissance, 164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