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撒入侵不列顛
凱撒入侵不列顛 | |||||||
---|---|---|---|---|---|---|---|
高盧戰爭的一部分 | |||||||
愛德華·阿米蒂奇還原的第一次入侵 | |||||||
| |||||||
參戰方 | |||||||
羅馬共和國和特里諾文特人 | 凱爾特布立吞人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凱撒,科密烏斯,特雷波尼烏斯,曼杜布拉庫斯 | 卡西維拉努斯,桑加托瑞克斯,賽格威克斯,卡爾維里烏斯,塔克西馬格魯斯 | ||||||
兵力 | |||||||
公元前55年 - 大約1萬軍團士兵(第七克勞狄軍團、第十埃克斯里斯軍團),運輸部隊和騎兵部隊數量未知。 公元前54年 - 大約2.5萬軍團士兵(第七克勞狄軍團和其他四個軍團),運輸部隊和騎兵部隊數量未知。 | 騎兵、步兵、戰車數量未知。(公元前54年證實至少有4000輛戰車) |
在高盧戰爭中,凱撒兩次入侵不列顛: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第一次入侵在夏末,這一次可能只是打算做一個單純的偵查,著重於探索,亦或是作為一次全面入侵,如果是後者,這次行動就是極其失敗的。羅馬人什麼也沒有得到,除了肯特郡的灘頭。第二次入侵有著不錯的成果:羅馬人擁護了一個國王,曼杜布拉庫斯,一個擁戴羅馬的人,並且使曼杜布拉庫斯的敵人卡西維拉努斯屈服。羅馬不僅沒有占領控制別的領土,相反他們還把占領的土地交還給了盟軍特里諾文特人,並要求英格蘭東部的其他部落上交貢金。
凱撒入侵前的不列顛
[編輯]不列顛長期以來在古典世界稱為錫的來源,所以有一種假設是「不列顛」來自於迦太基語的一個單詞「Baratanac」,其意為「錫的大陸」。[1] 亦或他來自布立吞語的一個詞語,如古威爾斯語中的「Priten」。古希臘地理學家皮西亞斯在公元前4世紀時就探索過不列顛的海岸。不過也許在公元前五世紀時,迦太基水手希米爾科就到過那裡。但對很多羅馬人來說,這個島是坐落在他們「已知世界」的邊緣——俄刻阿諾斯(海洋)之外的一片偉大而又神秘的土地。為了指出皮西亞斯的遠航就是一場騙局[2],有一些羅馬作家甚至堅持說它不存在[3]。
不列顛在凱撒侵略時期正值鐵器時代,人口大概有一百至四百萬。考古研究表明,其經濟大致分為低地和高地兩部分。在東南方的低地,大片肥沃的土壤使得可以大量開墾耕地。在像艾克尼爾德大道、清教徒前輩之路和尤拉希克大道這樣的古道沿線,亦或是像泰晤士河這樣的河流兩岸,交通通訊也很發達。格洛斯特至林肯線以北的地區是高地,耕地基本只能獨立存在,但卻很有田園風情。在菜園中耕種要比定居耕種更常見,而且交通十分不發達。住宅區和防禦工事一般都建在高地上,不過奧皮杜姆這樣的建築已經開始在較低的地面上建立,通常建立於渡口,這表明貿易變得越來越重要。自從公元前142年山外高盧被羅馬征服,不列顛與歐洲大陸之間的商業聯繫就一直在擴大,義大利的葡萄酒通過阿摩里卡半島注入不列顛,其中很大一部分都運到了多塞特郡的亨吉斯特伯里角。[4]
凱撒在對不列顛的報告中寫道,高盧東北的貝爾蓋人之前曾在不列顛進行過偵查,並在沿海地區建立了一些定居點。而且在人們的記憶中,迪維夏庫斯(蘇埃西翁人的王)也曾經權傾高盧和不列顛。[5] 從貨幣學的角度看這一時期的不列顛,就可以看出一個複雜的入侵過程。公元前100年以前,不列顛就已出現的最早的高盧-貝爾蓋(Gallo-Belgic)硬幣,主要分布在肯特郡。這表明不列顛也許早在公元前150年就被高盧入侵過。後來相似類型的硬幣也陸續在不列顛發現,而且從南部海岸到西部的多塞特郡都有分布。這表明了他們的影響力儘管確實進一步傳播到西部和內陸地區,但這股力量的中心仍然聚集於東南沿海地區。
第一次入侵(公元前55年)
[編輯]計劃與偵查
[編輯]凱撒聲稱,他在征服高盧的過程中,布立吞人曾支持內地高盧人對他的抵抗,高盧貝爾蓋人的逃犯都逃到不列顛,在那裡定居。[6] 控制該島航運貿易的人,[阿摩里卡]]的維納特人曾要求從他們的不列顛盟友得到援助,來支持他們於公元前56對凱撒戰鬥。[7] 斯特拉波說,公元前56年維納特克叛亂原本是為了防止凱撒入侵英國,對他們的商業造成損害,[8] 這表明不列顛探險隊這個計劃可能在那時已經被考慮到。
在公元前55年的夏末,儘管高盧戰爭即將落幕,凱撒還是決定向不列顛排出一個探險隊。他召見去不列顛貿易的人,但他們都不能或不願給他任何有關不列顛居民和戰術的有用的信息。他們也不願透露他們使用的港口,大概是不想失去壟斷跨海貿易的地位。隨後他派遣了一位保民官蓋烏斯·沃盧森納斯,讓他用一艘單艦去偵查海岸。他可能偵查了肯特郡的海斯 (肯特)到桑威治一帶的海岸,但是沒法登陸,因為他「不敢離開他的船,讓自己任那些野蠻人宰割」。[9] 五天後,他歸來並將他設法收集的情報遞交給凱撒。
到那時候,來自不列顛的一些國家的大使,警告那些貿易商人防備即將到來的入侵,侵略者到達時向其屈服還算有前途。凱撒將他們送了回去,他的盟友科密烏斯(高盧阿特雷巴特人的王)也一道前去,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儘可能的來贏得其他國家的支持。
他聚集了一支由80艘運輸船組成的船隊,足以攜帶兩個軍團(第七克勞狄軍團、第十埃克斯里斯軍團),並且還有在財務官統領下數量未知的戰艦,駐紮在莫里尼境內一座未明確提出名稱的港口,幾乎可以肯定是伊圖烏斯 帕圖斯(今濱海布洛涅)。另外還有十八個運輸騎兵的運輸船從一個另一個的港口起航,很有可能是昂布勒特斯。[10] 這些船可能是三列槳座戰船或雙層槳座戰船,也可能是改造自凱撒曾經見過的威尼托船的設計,甚至可能是直接從威尼托的部落徵用來的。這顯然是在趕時間,凱撒留下了在港口留下了守軍,於8月23日的「第三值班時——大概是午夜過後」與各軍團出發[11],並且讓騎兵獨自登船出發,與凱撒的部隊會合。其後他們一直點著燈光,這是不是戰術上的一個錯誤亦或並不打算完全征服那裡(隨著軍團來的並無輜重或重型攻城器械)[12]。
登陸
[編輯]凱撒最初試圖在度布里斯(今多佛爾)登陸,那是一個天然良港,曾被沃盧森納斯確定為一個合適的登陸地點。然而,當凱撒到達岸邊眺望時,布立吞人的軍隊都聚集在群山和多佛爾白崖中遠眺,企圖阻止他從那裡登陸。因為峭壁幾乎緊貼岸邊,飛來的標槍可以摧毀一切在那裡登陸的有生力量。[13] 軍隊在那裡停駐了九個小時(大概下午三點)後,補給艦從第二港口跟了上來,凱撒遂召開了一場戰爭會議:他命令他的下屬主動採取行動。然後艦隊延開闊的海灘航行了大約七英里長的路程。由於登陸點缺乏考古證據,這片海灘是最有可能位於沃爾默,從白崖海岸到這裡的距離很符合。[14] 在十九世紀,登陸的地點被認為在迪爾堡附近,因為那有個叫SPQR的房子,但現在認為還要再往南半英里,如今那裡有一個水泥的紀念板作為記號。
不僅有不列顛的騎兵和戰車沿著海岸一路追蹤過去反登陸,而且更糟糕的是,羅馬的船太大以至於不能靠近岸邊,就算有來自淺灘的攻擊,部隊也不得不在深海下船。雖然起初部隊不情願,但根據凱撒的敘述,他讓第十軍團的鷹幟手蓋烏斯·沃盧森努斯作為例子第一個跳下去,並大喊:
- 「跳下來吧,戰士們,除非你們想讓你們的軍鷹落到敵人手中去,至於我,我是總得對我的國家和統帥盡到責任的!」[15]
雖然不列顛部隊最終逼退了羅馬的蠍弩,但是戰船上的投石機卻攻擊到了其部隊暴露的側翼。這才使得羅馬軍隊控制了這片地區,並將不列顛軍隊趕走。騎兵部隊卻因逆風延誤,仍沒有到達,所以也就沒有辦法追擊布立吞人。凱撒對此感到很氣憤,畢竟以他一貫的自我感覺良好的作風,他已經「習慣了勝利」。[16]
灘頭
[編輯]羅馬人建立了一個後來有發現考古遺蹟的營地,隨後就遇到了不列顛送來的使者和科密烏斯,一個曾一到不列顛就被抓住的人,現在不列顛人將他送了回來。凱撒宣稱他在談判中占據優勢地位,指不列顛領導者歸咎於是平民百姓攻擊凱撒,而且會把一些人質在四天內送來,一些立即送來,另一些從內陸帶來,並且解散他們的軍隊。那時,凱撒的騎兵部隊在灘頭出現了,但隨後就散開了,迎著暴風雨回到了高盧,同時食物也很匱乏。而凱撒,一個一直生活在沒有潮汐的地中海岸邊的人,完全被不列顛的潮汐搞得措手不及。漲潮時,擱淺的戰船被灌滿了水,他停泊在岸邊的運輸船,互相撞擊著。許多船都被破壞了,很多人控制其他重要設備的損失而保證其適航,以免威脅到回歸之旅。
不列顛人意識到了這一點後,就希望留凱撒在不列顛過冬,因此他因飢餓而被迫投降。同時不列顛人發動了一輪新的攻擊,襲擊了羅馬軍營附近尋找食物的第七軍團。這造成了正搶割麥子的羅馬人的混亂與傷亡,若非凱薩本人及時帶兵解圍,這很可能成為一場屠殺。在其僅僅重組幾天後,在一場暴風雪中不列顛人又對羅馬軍營發起了一次更大的襲擊。不過這次進攻事前已為凱薩知悉,羅馬軍得以在陣營前列陣進行對其有利的正面交戰,同時凱薩也臨時編組了30名蠻族騎兵作為突襲兵力之用。再一次的,凱薩在著作中宣稱獲勝,不過他在戰後焚毀了營地退回較接近灘頭的地點。
結局
[編輯]不列顛人再次派使者和凱撒談判,這次他們加倍了人質的數量,但凱撒意識到他們真的要頂不住了,他決不敢冒險度過暴風雪肆虐的冬天。凱撒在這場戰爭中決定得實在太晚,已經到了冬至時分,所以讓他們在高盧把人質交還,並且帶著儘可能多的可以用失事船隻的殘骸修復的船隻返回了。就算在這種情況下,也只有兩個畏懼凱撒的部落真正送了人質。(其他部落都完全無視了凱撒的要求)
勝利與推動
[編輯]簡而言之,對於羅馬人來說這場戰爭並未成功。如果他打算將此次戰爭作為全面戰爭,入侵並占領不列顛,那麼這場戰爭就打敗了。哪怕它被看做是一次偵查敵方軍事力量,是一次展示其力量來制止未來不列顛人支援高盧人的行動,他都沒有如願以償。畢竟凱撒是帶著羅馬的榮耀前往不列顛的,當羅馬元老院接到凱撒的報告後,他們頒布了一個為期二十天的諸聖祈禱日(感恩節)法令。
凱撒對於入侵的藉口是「在整場戰爭中,那個國家一直在援助我們的敵人高盧人」。這還算合理,儘管它可能是為了去探索不列顛的礦產資源和經濟潛力:後來,西塞羅指出發現令人極其失望,島上沒有一點黃金和白銀。[17] 蘇埃托尼烏斯也描述道凱撒曾說過去不列顛尋找珍珠。[18]
第二次入侵(公元前54年)
[編輯]準備
[編輯]第二次入侵計劃在公元前55年的冬天到公元前54年的夏天。西塞羅給他的朋友特雷巴圖斯和他的弟弟昆圖斯寫信,他們兩個人都在凱撒的軍隊中當兵,表達對自己的廣大前途而感到興奮。他強烈要求特雷巴圖斯俘獲一輛戰車來,並請求昆圖斯寫下在島上的經歷。特雷巴圖斯因故並未去往不列顛,不過昆圖斯去了,並在那裝作凱撒本人給西塞羅寫了幾封信。[19]
凱撒使下不要犯像去年一樣的錯誤的決心,並且召集了比之前兩個軍團相比更多的五個軍團,再加上兩三千名騎兵。運輸船則根據威尼托造船的技術,由凱撒親自設計,比公元前55年的更適合於搶灘,並且更不容易擱淺。這次它被以出發點命名為蒂圖烏斯波圖斯。[20]
渡海與登陸
[編輯]拉別努斯被留在了蒂圖烏斯波圖斯,來監督到不列顛灘頭的補給運輸。而軍艦混入了一隊以羅馬人為首領的商船隊伍,當地的高盧人希望在這個絕好的貿易時機撈到一大筆錢。估計凱撒更有可能向那個船隊(八百艘船)報了價格,儘管船隊中不是單單是運輸船,還摻雜著商船。
凱撒登陸在他去年認為最好的登陸地點,但是不列顛人並未來阻撓。很顯然,那些部落都被如此大規模的艦隊嚇到了。但同樣,這可能是一個戰略上的小伎倆,為了有充分的時間去讓他們召集部隊。不過也有可能是反映了不列顛人對這並不太關注。
肯特戰役
[編輯]當軍隊登陸後,凱撒就留下昆圖斯·阿特里亞烏斯守衛灘頭,然後趁著月色立即向內陸行軍十二英里。他在一條河邊遇到了一支不列顛的部隊,那條河可能就是斯陶爾河 (肯特)。不列顛人首先發起了進攻,但是被擊退,並且試圖退回森林中(那個地方或許是比格伯里叢林中的一個山間堡壘)重組部隊,[21] 但卻再一次被打散。因為正值午夜時分,而且凱撒還對這個是非之地留有戒心,所以他就命令部隊不再追擊,並且退回岸邊。
然而第二天早上,當凱撒準備繼續前進時,他收到了來自阿特里亞烏斯的消息,他停泊在岸邊的船再次因為風暴而互相撞擊,受到巨大損傷。羅馬人不習慣大西洋的氣候、英吉利海峽的潮汐和風暴。儘管如此,凱撒想到他去年所遭受的損失,那是他的計劃考慮不周的一部分。不過凱撒可能以誇大船失事的情況來放大自己搶救的功勞。[22] 他回到海邊,將先行軍團召回,並立即著手修復他的船隊。他的手下們將船拖上岸並且日日夜夜修理了10天後,並且在海岸邊扎了營。這個消息被寄給拉別努斯,讓他再多送一些船來。
凱撒於當年9月1日寫了一封信給西塞羅,必須要讓整個羅馬知道他的女兒茱莉亞死了,西塞羅沒有回覆,「因為為此而感到悲痛」。[23]
向內陸進發
[編輯]凱撒回到了斯陶爾河的淺談,發現不列顛人已經集結起他們的力量。泰晤士河北邊的一個軍閥卡西維拉努斯,在這之前他曾對大多數不列顛部落發動過戰爭。他最近推翻了強大部落特里諾文特人的王,並且流放了他的兒子曼杜布拉庫斯,結果現在不列顛人卻讓他領導整個不列顛聯合大軍。經過幾次小衝突後,不列顛人的部隊攻擊了蓋烏斯·特雷波尼烏斯下轄的三個徵收糧草的軍團,不過被打敗並且被羅馬騎兵追擊,在這一過程中羅馬的一位鷹幟手昆圖斯·拉貝利烏斯·杜魯烏斯戰死。
卡西維拉努斯意識到他不能一舉擊敗凱撒,於是他解散了他大部分的軍力,依靠他那4000輛戰車的機動性和對於地形的熟悉,利用游擊戰拖慢羅馬部隊的前進。當凱撒到達泰晤士河河畔時,可供他涉水而過的地方都有一個由削尖的木樁阻擋,遠處的河岸也都被保護。不過從二世紀的一個消息來看,凱撒曾在這場戰爭中使用過一頭佩戴著盔甲、攜帶者弓手的巨象。當這頭不明生物過河時,布立吞人丟盔棄甲,戰馬也受驚逃跑,羅馬軍隊很輕易的過了河,進入了卡西維拉努斯的領土。[24]
那些被卡西維拉努斯所迫害的部落,都派遣大使,想要幫助凱撒並提供補給。曼杜布拉庫斯已經服從於凱撒,他想奪回他的王位,特里諾文特人也送來人質和糧食。而且塞尼馬尼、塞貢蒂亞希、安卡利特斯、比布洛奇和卡西這五個部落已經向凱撒投降,並且提供了卡西維拉努斯營地的位置(可能是惠特漢普斯特的一個山間堡壘)[25],凱撒準備圍攻那裡。
卡西維拉努斯給他在肯特郡被稱為「坎蒂四王」[26]的盟友桑加托瑞克斯、賽格威克斯、卡爾維里烏斯和塔克西馬格魯斯傳話,讓他們佯攻海灘,吸引羅馬軍隊。但是這次佯攻失敗了,卡西維拉努斯無計可施,只好投降。因為凱撒急於返回高盧安定民心,所以這次談判由科密烏斯主導。卡西維拉努斯送來了人質,同意每年進貢,並且並保證不再攻打特里諾文特部落。凱撒在那年9月26日給西塞羅寫信,確認了這場戰爭的結果,而且除了人質並無別的戰利品。然後他召集軍隊返回高盧,[27] 並且留下了幾個羅馬士兵進行結算。不過那些部落是否又送過貢金就不得而知了。
餘波
[編輯]凱撒在阿特雷巴特的盟友科密烏斯後來倒戈了,加入了維欽托利的叛亂。在和羅馬軍隊簽下了很多戰敗條約後,他為了減少損失又逃回不列顛。弗朗提努斯在他的《謀略論》中介紹了科密烏斯以及他的追隨者們怎樣在凱撒的追擊下登上他們的船。儘管已經漲潮,他們的船還是擱淺了,科密烏斯急中生智,下令揚起風帆。距離凱撒追來還有一段距離,可是船已經起航,他也只能取消追擊。[28] 考古學家約翰·克雷頓相信這件軼事猶如傳奇,科密烏斯被作為一個友好的國王送回不列顛,這是他與馬克·安東尼的停戰協定的一部分。[29] 隨後科密烏斯在漢普郡建立了一個王朝,並且使用高盧-貝爾蓋錢幣。克勞狄一世征服不列顛時期一位流亡的國王韋里查,自稱是科密烏斯的兒子。
關於不列顛的發現
[編輯]除了記錄不列顛戰爭的諸多要素,尤其是使用戰車這一羅馬讀者不熟悉的戰術外,凱撒還通過進一步的地理、氣象和民族志考察來吸引讀者。這些信息很可能都是道聽途說,而非直接經歷,因為他並未深入內陸。大多數歷史學家對於那些凱撒並未直接接觸的部分,常持謹慎態度。
地理和氣象
[編輯]凱撒的第一手發現僅限在東肯特郡和泰晤士河谷,但足以描述該島的地理和氣象。儘管測量不太準確,不過在皮西亞斯的一些研究資料的幫助下,其一般結論足夠可用:
- 該島的形狀呈三角形。其一條邊面對高盧。這條邊的一隻角就是肯特郡,凡從高盧出發的船隻差不多都航行到這裡,面向東方;下部朝南。這條邊約延伸長達五百英里。另一條邊面向著西班牙,而西方則是愛爾蘭島,估計比不列顛島小,但從該島航行到不列顛的航程卻和不列顛到高盧差不多。在航行途中有個島,叫做莫納。據說附近還有幾個較小的島嶼。關於這些島嶼,有人記載冬至時節,接連有三十天是黑夜。但當我們調查時,卻問不出什麼,經過精確的滴漏校核,只發現那邊的夜晚反較陸地上短了一些。按照土人的說法,這一邊的長度是七百英里。第三邊面向北方,沒有什麼陸地面對著它,但有一隻角卻差不多正對著日耳曼。這一邊的長度據說為八百英里。因而這個島的周長約達二千英里。[31]
在凱撒登陸以前,羅馬人對於不列顛島的港口以及登陸地點都一無所知,所以凱撒的發現給羅馬帶來了軍事上和貿易上的利益。沃盧森納斯的偵查在第一次航行時發現了天然港灣度布里斯(今多佛爾),不過凱撒沒從那裡登陸。他又去那裡偵查了幾年,發現可能是因為多佛爾港口對於大軍來說實在太小。更大的天然港口應該在魯特皮埃(今里奇伯勒),一百年之後克勞狄一世就從這裡登陸入侵不列顛。凱撒可能不知道這個港口,可能不想用這個港口,也可能是當時那裡根本不存在支持如此龐大的一股軍團登陸的條件。畢竟當時對於那個時期的瓦恩特薩姆海峽的地貌學研究尚且有限。
通過一個世紀的貿易與外交,以及四次失敗的入侵後,羅馬人更加了解這座島嶼。然而,人們可能已經遺忘了凱撒在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所使用的計劃,而是使用克勞狄一世的計劃。
社會文化
[編輯]根據其一夫多妻制和其他許多方面與高盧人相似的社會習慣,布立吞人被定義為蠻族,[32] 儘管如此,擊敗他們仍會給羅馬帶來榮耀:
- 住在不列顛內地的人,據他們自己歷代傳說,是島上土生土長的,住在沿海地區的人,則是為了劫掠和戰爭,早先從貝爾蓋遷移過去的,通常就用他們原來出生的那個國家的名字稱呼他們,打完仗之後,他們就在這裡居住下來,並且開始耕種田地。居民很多,簡直難於計數;他們的房舍建得很密集,大部分跟高盧的相象。他們認為兔、公雞和鵝不可食用,只飼養了作觀賞或娛樂之用。
- 當時最文明的國家都居住在肯特郡,這完全是一個濱海區,他們習慣和高盧人也沒多大不同。大部分的內陸居民做不種田,靠牛奶和肉生活,一般用獸皮包裹來保存。所有的布立吞人都在戰鬥中為自己染上靛藍色,因為在這種場合下,這樣能使他的外表更加令人懼怕。他們留長髮,並且把除了頭髮和上唇以外的毛髮全部剃光。妻子們是由每一群十個或十二個男人共有的,特別是在兄弟們之間和父子們之間共有最為普通,如果這些妻子們中間有孩子出生,則被認為是當她在處女時第一個接近她的人的孩子。[33]
軍事
[編輯]除了騎兵和步兵,布立吞人還使用戰車,在交戰中,羅馬人對此感到很新奇。凱撒這樣描述它的用途:
- 他們戰車的戰鬥方式是這樣的:首先,他們先將戰車四處亂開,期間投擲他們的武器。僅憑他們戰馬的嘶鳴聲混雜著車輪與地面摩擦的聲音,就足以衝散敵人的隊伍。當他們突入騎兵行列之後,便跳下戰車來進行步戰。同時駕車的人驅車退到離戰鬥不遠的地方,把它們安放在那邊,以便車上跳下來的戰士們因敵人人數眾多,陷入困境時,可以隨時退回到自己人這裡來。這樣,他們在戰鬥中便表現得跟騎兵一樣的靈活,步兵一樣的堅定。再由於日常的應用和演習,他們的技術變得十分純熟,即使從極陡的斜坡上衝下來,也可以把全速奔馳的馬突然控制住,使它在一瞬間停止或打轉。他們又能在車拉上奔跑,或直立在車軛上,甚至在車子飛奔時,也能從那邊一躍上車。[34]
科技
[編輯]在凱撒內戰期間,凱撒使用了一種他在不列顛見到的船,很像愛爾蘭克勒克艇和威爾斯小圓舟。他是如此描述的:
- 船的龍骨和肋拱都由輕木製成,船體其餘部分則用藤條編就,最後蒙以皮革。[35]
宗教
[編輯]經濟資源
[編輯]凱撒不僅發現了那些,同時也證明不列顛是一個貢品和貿易的豐富來源:
- 牲畜的數量也極多。他們使用銅和鐵制的戒指、或者以稱好一定重量的鐵牌,作為貨幣。錫生產在那邊的中部地區;鐵在沿海產出,不過數量很少。他們使用的銅都是進口來的。那邊也跟高盧一樣,有各種樹木,只缺山毛櫸和松樹。[30]
本文關於錫的產出和貿易的描述是錯誤的,不列顛的錫應該產出於英格蘭西南部的德文郡和康沃爾郡而不是「中部地區」,而且也吸引了皮西亞斯以及其他貿易者。然而,凱撒的足跡最遠只達到埃塞克斯等郡,因此接收的貿易報告時,很容易認為是從內部運來的。
成果
[編輯]凱撒並未征服不列顛,但是他擁護的國王曼杜布拉庫斯則標誌著那裡從屬國制度的開端,從而使本島進入羅馬的政治勢力範圍。之後一個世紀的外交和貿易,提供了永久征服那裡的條件,最終,克勞狄一世在公元43年征服了那裡。塔西陀這樣評價道:
- 事實上,尤利烏斯(凱撒)是最先入侵不列顛的:他用一場大勝嚇住了當地人,並且控制了海岸。不過他只是開了一個頭,並未真正將不列顛收歸羅馬。[37]
後世的文學和文化影響
[編輯]古典時代作品
[編輯]- 瓦萊里烏斯·馬克西穆斯於公元一世紀所著的《難忘的言行》中讚美了一個凱撒麾下的百夫長Marcus Caesius Scaeva[譯名請求]的勇敢。他被隊友拋棄,在一個小島上,獨自對抗一群英國人對峙,最終游到安全地帶獲救。[38]
- 保盧斯·奧羅修斯於五世紀所著的《反世俗的歷史》其中就包含了凱撒入侵的簡介,[40] 那造成了一個廣為流傳的錯誤:死在不列顛的護民官昆圖斯·拉貝利烏斯·杜魯烏斯,被誤稱為「拉別努斯」,使得之後所有中世紀英國的史料都發生了錯誤。
中世紀時代作品
[編輯]- 比得在他的《英吉利教會史》中[41] 有對凱撒入侵不列顛的描述。這段描述幾乎是和保盧斯·奧羅修斯的一模一樣,這表明比德在韋爾茅斯-雅羅的修道院的圖書館閱讀本篤·波斯哥從羅馬帶來這部作品時將其抄了下來。
- 內尼厄斯所著的《不列顛人的歷史》僅模糊地描述道,[42]凱撒共三次入侵,於泰晤士河口登陸,而並非肯特的沙灘。他主要的對手是不列顛王貝利努斯的行政官Dolobellus。凱撒最終在特里諾萬圖姆擊敗了布立吞人。
- 蒙茅斯的傑弗里在他的《不列顛諸王史》一書中,[44]記錄了凱撒入侵不列顛一事,稱卡西維拉努斯是凱撒最主要的敵人,此外其記載與歷史記載也有不同。如同《不列顛人的歷史》中所述,凱撒並非只登陸了兩次,而是三次,並且登陸地點是泰晤士河口。他的故事主要基於比德和《不列顛人的歷史》,但大大擴展了內容,並且修改了一些歷史細節,如:布立吞人在泰晤士河中放置的木樁變成了反艦裝置,而非反步兵和反騎兵裝置[45];以及其他細節如:卡西維拉努斯的兄弟內尼厄斯跟凱撒有過肉搏,並且奪得了他的寶劍Crocea Mors,這在早期文獻中未曾提及。諸如韋斯的《布魯特傳奇]]》、雷亞猛的《布魯特》和威爾斯的《布魯特》等改編作品都大致遵循了傑弗里的故事情節。
- 中世紀的威爾斯三題詩中也提到過凱撒的入侵。這些記載中有一些似乎直接與傑弗里的記述有關,但其他的似乎可以視作獨立的來源:據說卡西維勞努斯曾前往羅馬尋找其情人弗盧爾(Fflur),並以一匹名為梅因拉斯(Meinlas)的馬為交換,允許凱撒在不列顛登陸,之後又率領大艦隊在凱撒返回高盧時進行了追擊。[46]伊奧洛·摩根於十八世紀編纂的三題詩集包含了其擴展版本。[47]
- 十三世紀法國著作《Li Fet des Romains》對於凱撒入侵的記載一部分基於凱撒本人,還有一部分基於傑弗里。此外書中解釋了凱撒的士兵是如何攻克泰晤士河上木樁障礙的——他們在木樁周圍綁上了裝滿硫磺的木片,然後用希臘火點燃。書中還指出,第十軍團的旗手就是瓦萊里烏斯·馬克西穆斯筆下的Scaeva。[48]
- 十四世紀法國騎士文學作品《佩塞福雷傳奇》中,年僅二十一歲的英年戰士凱撒入侵不列顛,緣由是其麾下的一位騎士盧修斯愛上了英格蘭王的妻子。隨後一位名為奧蘇斯·布什敘阿夫的不列顛人取得了凱撒殺死叔叔時用的長矛,用矛頭製成十二支鐵筆,並與布魯圖斯、卡西烏斯及其他議員一起,用這些鐵筆刺殺了凱撒。[48]
二十世紀的大眾文化
[編輯]- E·內斯比特1906年出版的兒童小說《五個孩子和一個護身符》描寫了凱撒站在高盧海岸,考慮入侵的場景。
- 在羅伯特·格雷夫斯於1934及1935年出版的小說《我,克勞迪亞斯》和《被神化的克勞狄和他的妻子梅薩利納》中,克勞迪亞斯在討論入侵計劃時提起了凱撒入侵。1978年由這兩本書改編的電視劇中,奧古斯都統治時期的某個場景提到了這次入侵,皇家的青年們正在玩一款桌上遊戲(與戰國風雲很類似),遊戲中需要征服帝國的不同地區。他們爭論著理論上需要多少軍團才能攻占並控制不列顛。此外在克勞迪亞斯宣布自己入侵不列顛的演說中也又一次提及,「神聖的尤里烏斯離開百年後,不列顛將再次成為羅馬的行省」。
- 1957年英國廣播節目《傻瓜秀的一個小插曲《老普林尼的歷史》中,這部史詩片的戲仿作品描繪了凱撒入侵不列顛的情節。片中凱撒擊敗了誤將戰鬥認作足球比賽的不列顛人,他們只派出了10人對抗羅馬軍隊。之後,凱撒占領不列顛長達十餘年。
- 1964年電影《艷后嬉春》中,凱撒和馬克·安東尼(實際上並未參與)入侵不列顛並奴役原始人。
- 在1965年勒內·戈西尼和阿爾伯特·優德佐的連環漫畫《高盧勇士救英國》中,凱薩利用了不列顛勇士「每天下午都會為享用下午茶停止戰鬥(不過由於茶還未傳入歐洲,他們喝的是兌熱水的牛奶)」的習慣成功征服了不列顛。
- 在《叛逆的魯魯修》系列動畫中,公元前55年,尤里烏斯·凱撒欲入侵不列顛,但卻遭到當地部落的頑強抵抗。不列顛的部落選出了一位超級領袖——凱爾特王伊歐文,他隨即成為不列顛王室血統的第一位成員。
引用和注釋
[編輯]- ^ "The History of the Anglo-Saxons, from the Earliest Period to the Norman Conquest. Volume I." by Sharon Turner, 1852, pp. 51
- ^ e.g. 斯特拉波, Geography 2:4.1, written soon after Caesar; 波利比烏斯, Histories 34.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although his demolition of Pytheas may have been to glorify his own more modest Atlantic expedition - 參見巴里·坎利夫, The Extraordinary Voyage of Pytheas the Greek
- ^ 普魯塔克, Life of Caesar 23.2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9-12-19
- ^ 謝潑德·弗里爾, Britannia: a History of Roman Britain, third edition, 1987, pp. 6-9
- ^ 《高盧戰記》 2.4, 5.12
- ^ 《高盧戰記》 2.4, 5.12 - although whether Iron Age settlements of this period were "貝爾蓋人" in our sense of the word is debated.
- ^ 《高盧戰記》 3.8-9
- ^ Strabo's Geography — Book IV Chapter 4, 洛布古典叢書, via 拉克絲·庫爾提烏斯
- ^ 《高盧戰記》 4.22
- ^ Frere, Britannia, p. 19
- ^ Doubt over date for Brit invasion. BBC News. 1 July 2008 [2 Jul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2). See also: Tide and time: Re-dating Caesar’s invasion of Britain. 德克薩斯州立大學. 23 June 2008 [2 Jul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7).
- ^ 《高盧戰記》 4.30
- ^ 《高盧戰記》 4.23
- ^ "Caesar's Landings", Athena Review 1,1. [2014-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2).
- ^ 《高盧戰記》 4.25
- ^ 《高盧戰記》 4.26
- ^ 西塞羅, Letters to friends 7.7; 《致信阿提庫斯》 4.17
- ^ 蘇埃托尼烏斯, 羅馬十二帝王傳: Julius 47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5-30. Caesar did later dedicate a thorax decorated with British pearls to Venus Genetrix in the temple to her that he later built (Pliny, Natural History : IX.1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nd oysters were later exported from Britain to Rome (Pliny, Natural History) IX.16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nd Juvenal, Satire IV.14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致信吾友》 7.6, 7.7, 7.8, 7.10, 7.17; Letters to his brother Quintus 2.13, 2.15, 3.1; Letters to Atticus 4.15, 4.17, 4.18
- ^ Invasion of Britain. unrv.com. [25 Ap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7).
- ^ 弗雷爾, 《不列顛尼亞》 p. 22
- ^ 《高盧戰記》 5.23
- ^ 西塞羅, 《致信其弟昆圖斯》 3.1
- ^ 24.0 24.1 Polyaenus, Stategemata 8:23.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弗雷爾, Britannia p. 25
- ^ 《高盧戰記》 5.22
- ^ 《致信阿提庫斯》 4.18
- ^ 弗朗提努斯,《謀略論》 2:13.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約翰·克雷頓, Coins and power in Late Iron Age Brit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 30.0 30.1 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 5.12
- ^ 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 5.13
- ^ cf. his similar ethnographic treatment of them in 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 6.11.20
- ^ 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 5.14
- ^ 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 4.33
- ^ Caesar, 《凱撒戰記》 1.54
- ^ 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 6.13
- ^ Tacitus, 《Agricola》 13
- ^ Valerius Maximus, Actorum et Dictorum Memorabilium Libri Novem 3:2.2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Cassius Dio, Roman History 60.21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7-17
- ^ Orosius, Historiarum Adversum Paganos Libri VII 6.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Bed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1.2
- ^ Historia Britonum 19-20
- ^ Henry of Huntingdon, Historia Anglorum 1.12-14
- ^ Geoffrey of Monmouth, Historia Regum Britanniae 4.1-10
- ^ Compare De Bello Gallico 5.18 with Historia Regum Britanniae 4.6
- ^ Peniarth Triads 32; Hergest Triads 5, 21, 50, 58
- ^ Iolo Morganwg, Triads of Britain 8, 14, 17, 21, 24, 51, 100, 102, 124
- ^ 48.0 48.1 Homer Nearing Jnr., "The Legend of Julius Caesar's British Conquest", PLMA 64 pp. 889-929,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