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大圳
外觀
卑南大圳 | |
---|---|
中華民國(臺灣)圳道 | |
概要 | |
隸屬單位 | 台東農田水利會 |
創立者 | 台灣總督府 |
灌溉區域 | 臺東縣 |
興建時間 | 1898年(明治31年) |
攔取水源 | 卑南溪 |
圳路長度 | 9公里 |
灌溉面積 | 2,440甲 |
興建費用 | 1,300圓(1898年) 97萬餘圓(1936年) |
卑南大圳,是臺東縣最大的水利工程[1][2][3],位於臺東縣卑南鄉與臺東市,最早興建於1898年(明治31年),從岩灣引台東第一大溪卑南溪溪水灌溉整個台東平原的農田,全長9公里餘,圳道呈「排梳型」的分布結構,是一條兼具水利與防洪功能的灌溉溝渠[2][3]。
沿革
[編輯]台灣清領時期初期,臺灣東部嚴禁漢人進入,直到同治13年(1874年)沈葆禎奏請開山撫番,光緒元年(1875年)廢止禁令,才鼓勵漢人入山開墾,也才開始有小型灌溉事業[4]。
卑南大圳最早建於明治31年(1898年),因當時於臺東市與卑南鄉的農民為增加生產、改善生活,請設卑南圳,由政府補助工程費1,300圓,民眾出勞力,拓建卑南圳,因經費不足,圳路只能灌溉約668甲土地[4]。1933年,日本政府為謀臺東農業發展,由台灣總督府撥款88萬餘圓補助地方政府負責修建卑南圳,於1933年10月5日開工,原擬2年完工,但因1934、1935年2次颱洪災害,延至1936年3月才完成,經費增為97萬餘圓,灌溉面積達2,440甲[4]。1936年(昭和11年)日本人為求軍糧補給而再次整修,於1941年(昭和16年)竣工[2]。卑南大圳工程完工後並且使當地單期作成為兩期作[4]。水圳規模擴大後,吸引大批漢人移入,建立聚落[2]。
分布
[編輯]卑南大圳經過今日的台東新站、永樂里(豐年機場附近),到利嘉溪北岸豐源堤防,全長9公里餘,共有13條平行的支線[3]。
附近景點
[編輯]註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