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因努伊特人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因努伊特人

一對因努伊特的祖母與孫兒,攝於1995年6月11日,地點為加拿大努納福特
總人口
15萬[1]
分佈地區


 俄羅斯遠東地區


語言
因努伊特語(包含格陵蘭語
以及英語、丹麥語
宗教信仰
基督教薩滿教泛靈論
相關族群
阿留申人因努皮亞特人希倫尼克愛斯基摩人英語Sirenik Eskimos尤皮克人

因努伊特人伊努克提圖特語ᐃᓄᐃᑦ Inuit,或譯為因紐特人)是美洲原住民之一,分布於北極圈周圍,包括格陵蘭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努納福特地區西北地方育空地區魁北克等地,說因努伊特語。因努伊特人屬於愛斯基摩人的一支(其餘為尤皮克人,並與阿留申人有親緣關係),不過他們中的很多人並不喜歡愛斯基摩人這個稱呼,因為儘管這個詞的詞源有多種理論,如「繫雪鞋的人」或「說不同語言的人」,但該詞仍被不少人認為是北美印第安人阿爾袞琴部對他們的稱謂,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帶有貶義。不管怎樣,他們自稱為「因努伊特」,於因努伊特語中的意思為「人」,故外界也經常使用此稱呼以尊重其文化精神。格陵蘭的因努伊特人也稱為格陵蘭人。

簡介

[編輯]
因努伊特民族服飾

因努伊特人在公元前10000年左右越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之後征服了先於他們到達美洲的圖尼特人(兩者屬於同一民族)。約公元1300年(距今700年前),因努伊特人從阿拉斯加向東遷徙,滅絕了古愛斯基摩人英語Paleo-Eskimo(如多爾塞特文化等),並在西格陵蘭建立了定居點。十五至十六世紀,圖尼特人因被南部的印第安部落壓迫而北遷,完全滅絕。在維京人登陸格陵蘭並向東探索之後,他們與歐洲人有了第一次接觸。當時被稱為skrælingjar(詞源來自古挪威語與現在的冰島語,意為穿皮草的人)。

因努伊特人各時期分布情況,紅色是諾爾斯人不是因努伊特人

加拿大北部居住著因努伊特人,是愛斯基摩人的一支,在格陵蘭阿拉斯加能看到他們。身材不高,寬鼻子,頭髮又黑又直,因努伊特人居住得十分分散,在西伯利亞和特肖克徹斯(Tchouktchs)半島北端,只有幾千人。在加拿大,他們主要生活在努納福特地區,人口約3萬多人。世上共有6萬多人。

法國傳教士將「愛斯基摩人」拼寫為Esquimau(陰性Esquimaude,複數為Esquimaux)。英語則是Eskimo,是我們常用的形式。他們和印第安人一樣,只是晚一些從白令海峽來到美洲。因努伊特人主要表現出蒙古人種的種族特徵,他們是最矮的黃種人。

他們在海岸邊安家落戶,主要獵捕海魚(鱈魚鰈魚鱒魚紅點鮭)、海生哺乳類動物(主要是海象獨角鯨和各類鯨)和陸地動物(鴨子、加拿大馴鹿白熊麝牛北極狐北極熊),一些地方化的種族也捕捉淡水魚。

捕獵的方法有很多種,雖然步槍取代了傳統武器,但魚叉還是一種有效的補充工具。因努伊特人也從事漁業。捕鯨用的皮划艇後來發展為國際流行的體育運動。

捕魚活動一般是在大浮冰上,更多時候在浮冰下進行,不同的種族用不同捕魚工具,捕不同類型的魚:釣魚鉤,漁網,捕魚簍,魚叉。因努伊特人在北極地區短暫的夏天也從事採摘業,但他們的食譜中還是主要以肉食為主,這種生活環境中,他們主要依靠海豹和加拿大馴鹿生存。也是那些動物的皮毛為因努伊特人提供了抵禦嚴寒的衣服。

至於居住形式,傳統的是雪磚壘成的圓屋頂的房屋-雪屋。然而,雪屋這個詞不僅僅指這種雪磚房屋,而是指各種居住形式,這要依季節而變化:夏天,因努伊特人住在獸皮搭成的帳篷里;冬天則住在雪屋,石頭屋或泥土塊屋子裡。

游牧生活也起源於遷移形式,後來發明了狗拉雪橇——美洲印第安人也用這種工具,和海豹皮小艇、獨木舟。不同的海豹皮小艇通常是一人操縱的小船,用雙短槳划動,加上窄窄的船體,使海豹皮小艇無論是在海上還是在冰上活動起來都十分靈活。在新魁北克犬牙交錯的海灣之中,海豹皮小艇最顯神通,然而,在因努伊特人和印第安人中,游牧生活方式已經續漸消失,雪地摩托代替了雪橇,營房也大多代替了雪屋。

後來因為氣候變化,在十四世紀地球進入小冰期,本來居住在格陵蘭島西邊的因努伊特人與居住在東邊的歐洲大陸殖民者發生衝突,沒有武器(格陵蘭島有鐵礦,但冶煉鐵器需要的木材極其匱乏)和甲冑的歐洲大陸殖民者敗於從西邊來的因努伊特人,同時也因為歐洲大陸的殖民者不願接受適合新環境的生活方式,拒絕接納魚叉和小艇等因努伊特人的漁獵技術,在殖民地遺蹟中也未發現任何因努伊特人文化的物品,作為歐洲生活的象徵,殖民者們還飼養著世界上最矮的牛,與此同時,因努伊特人所選擇的道路儘管可能被後世認為是「文化的衰退」,但認清環境變化並加以靈活對待,最後倖存下來的是後者。

雪屋

相冊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Hessel、pg. 9

外部連結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短片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