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協奏曲 (西貝柳斯)
小提琴協奏曲 | |
---|---|
讓·西貝柳斯作品 | |
調性 | d小調 |
目錄號 | 作品 47 |
時期 | 晚期浪漫主義/早期現代派 |
類型 | 協奏曲 |
創作 | 1904年 | (於1905年修改)
樂章 | 3 |
配器 | 小提琴與樂團 |
首演 | |
日期 | 1904年2月8日 |
位置 | 赫爾辛基 |
指揮 | 讓·西貝柳斯 |
表演者 |
|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47號,由讓·西貝柳斯於1904年創作,1905年修訂。這是他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協奏曲。本作品交響性很強,並且獨奏小提琴和管弦樂團的所有聲部有平等的地位。一段加長的華彩樂段擔任第一樂章發展部的角色。
背景
[編輯]西貝柳斯原本準備將這部協奏曲題獻給著名小提琴家威廉·伯梅斯特,並且他答應在柏林演奏這部作品。但是出於財務原因,西貝柳斯決定在赫爾辛基首演,而伯梅斯特無法前往芬蘭,西貝柳斯因此聘請了當時在赫爾辛基音樂學院(現為西貝柳斯音樂學院)任教的捷克裔的匈牙利籍小提琴教育家維克托·諾瓦切克(1873–1914)[1]。 協奏曲的初版於1904年2月8日首演,並且由西貝柳斯指揮。西貝柳斯幾乎沒有在首演前及時完成作品過,因此諾瓦切克的準備時間十分短暫並且寶貴,而這部作品本身演奏起來也十分困難,即使是技藝更為高超的演奏家也可能會受到極大的考驗。由於這些種種因素,西貝柳斯選擇諾瓦切克是不明智的,他是一名教師而不是公認的獨奏家,而首演是一場災難也就不足為奇了。[2]但是,諾瓦切克並沒有當時被描繪的那麼不堪。他是馬丁·韋格柳斯(Martin Wegelius)在赫爾辛基學院雇用的第一位小提琴家,並於1910年參加了西貝柳斯弦樂四重奏《親密之聲》的首演,演奏受到好評。[3]
西貝柳斯之後禁止發布該版本,並進行了大量修訂。他刪除了很多他認為行不通、不奏效的元素。新版本於1905年10月19日首演,由理察·施特勞斯指揮柏林宮廷樂團演出。西貝柳斯沒有出席。威廉·伯梅斯特再次被要求擔任獨奏者,但他再次缺席,因此演出只能在沒有他的情況下繼續進行,樂團首席卡雷爾·哈利日起身擔任獨奏家。伯梅斯特十分生氣,他從此拒絕演奏這首協奏曲,而西貝柳斯則將其重新題獻給了當時只有12歲的匈牙利「神童」費倫茨·馮·韋切伊[4]。韋切伊是這部作品的擁護者,首次演出時只有13歲[2],儘管他不能充分應付作品的非凡技術要求。[5]
最初的版本對獨奏者的進階技藝要求高出許多。直到1991年,西貝柳斯的繼承人才允許了BIS唱片公司灌錄最初版本的現場表演和錄音,兩者均由列奧尼達斯·卡瓦科斯演奏,奧斯莫·萬斯凱指揮。修改後的版本仍然需要獨奏者的高水平演奏技巧。原始版本比修訂版本更長,包括修訂版本中刪除的一些主題。某些部分例如最開始、第三樂章的大部分和第二樂章的一些部分根本沒有改變。同時第一樂章中的小提琴華彩樂段沒有任何變動。
現在已經允許少數樂團和獨奏者在公共場所表演最初版本。馬克西姆·文格洛夫與尼古拉斯·卡特指揮的昆士蘭交響樂團[6]於2015年11月28日舉行了最初版本的南半球首演,而這僅是全球第三次公開演出。[7]
分析
[編輯]這是西貝柳斯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協奏曲,儘管他也為獨奏樂器和管弦樂團創作了其他一些小篇幅的作品,包括為小提琴和樂團而作的六首幽默曲。
這部作品的一個值得注意的特徵是,獨奏者的延長華彩樂段在第一樂章的奏鳴曲式中擔當了發展部的角色。唐納德·托維將末樂章描述為「北極熊的波蘭舞曲」。[8]但是,他並不是想進行貶低,他繼續說道:「相比孟德爾頌和舒曼使用的更輕鬆、更寬鬆的協奏曲形式,我認為西貝柳斯小提琴協奏曲更新穎,更精巧,更令人振奮」。
小提琴部分的作曲大都是純技巧性的,但即使是最華麗的段落也與旋律交替出現。該協奏曲大體上交響性強,完全不同於許多其他協奏曲通常較輕,「有節奏」的伴奏。獨奏小提琴和管弦樂隊的所有聲部在作品中享有平等的地位。
配器
[編輯]- 獨奏小提琴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2—4 2 3 0—tmp—str"[9]。
結構
[編輯]外部音訊連結 | |
---|---|
由尤金·奧曼迪指揮,艾薩克·斯特恩和費城管弦樂團演奏 | |
第一樂章 | |
第二樂章 | |
第三樂章 |
和多數協奏曲一樣,這部作品被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編輯]第一樂章的開場是弦樂輕柔的搏動。然後獨奏者以D小調G-A-D的典型IV-V-I樂句進入。小提琴呈現主題,並與單簧管的短暫呼應,然後進入展開部。
低音木管和定音鼓伴隨著獨奏進行了幾個樂句。幾乎像華彩一樣的琶音、雙音和更多的跑動伴隨著木管樂器對主題的重述。然後,獨奏演奏了一個簡短的准華彩,其特點是快速的上升音階和快速的「低-中-高-中」模式,並帶有快速的跨弦和跳弓 。獨奏小提琴以分解八度急速上升之後,弦樂組第一次加入,開始了第二主題。第二主題由巴松和單簧管繼續演奏,然後獨奏再次進入。小提琴對主旋律進行了輕柔的闡述,然後用一個快速的琶音,上升到同樣的用溫暖而熱情的六度音演奏的第二主題,然後增加了深情的八度音階。獨奏者在緩慢的降D琶音中輕柔地攀升,進入第二主題,並有低八度的裝飾音;接著是一根弦上的顫音,第二主題在另一根弦上再次演奏。再一次的樂團合奏引出小提琴的華彩,然後進入再現部。第二主題由小提琴演奏,比之前高半音。獨奏者的一個長長的顫音突然過渡到快速而火熱的尾聲,伴隨著半音階下降的八度,快速而廣泛的和聲轉換和拋弓。一串向上的雙音和最後的D收尾了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編輯]第二樂章是非常抒情的。單簧管和雙簧管的簡短引子引出了一個如歌的獨奏部分,伴有弦樂組的撥弦。銅管樂器的不和諧伴奏主導了這個如歌的樂章的第一部分。
中間部分由小提琴獨奏演奏升高的分解八度,長笛作為伴奏的主音,同時演奏下降的音。樂章結束時,弦樂在獨奏小提琴的基礎上重述主旋律。
第三樂章
[編輯]最後一個樂章以四小節有節奏的打擊樂開場,低音弦樂演奏「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音符。小提琴在G弦上大膽地進入了第一主題。這第一節是小提琴技術的一次完整而精彩的展示,包括上弓雙音跳音和快速的跨弦運行,然後是八度,接下來引出第一次齊奏。
第二主題由管弦樂隊演奏,幾乎是一首華爾茲;小提琴以變奏方式演奏同一主題,帶有琶音和雙音。另一個簡短的部分以一系列八度音符結束,成為進入第一主題再現的橋梁。
單簧管和低音銅管引入了最後一節。小提琴中的一段泛音之後是一段和弦和詼諧的雙音片段。一段分解八度之後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英雄式的幾行雙音和高的八度音。短暫的樂團齊奏後,小提琴以D大調音階的上行,再回到降的上主音(然後重複),將音樂帶入尾聲。在小提琴和管弦樂隊的堅定的D的點綴下,一個上升的分離的十六分音符為這首協奏曲畫上了句號。
參考資料
[編輯]- 參照
- ^ Ruth-Esther Hillila; Barbara Blanchard Hong.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Music and Musicians of Finland.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8–199. 1997-01-01 [202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9).
- ^ 2.0 2.1 J. Michael Allsen. Madison Symphony Orchestra Program Note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Whitewater.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4).
- ^ Andrew Barnett. Sibeliu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5. 2007 [202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9).
- ^ Andrew Barnett. Sibeliu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72. 2007 [202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9).
- ^ Francis Shelton. Sibelius: Pelléas and Mélisande,Violin Concerto; Beethoven: Symphony No.6 'Pastorale'. MusicalCriticism.com. 2008 [202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 ^ QSO Media Release: "November a magnificent month of music for QSO", 3 September 201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5 May 2016
- ^ QSO & Maxim Vengerov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5 May 2016
- ^ Tovey, Donald Francis. Essays in Musical Analysis, 1935–39
-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380. ISBN 0-8108-3228-3.
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視頻
[編輯]- 艾達·亨德爾演奏西貝柳斯小提琴協奏曲:亨德爾的介紹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第一樂章,第一部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第一樂章,第二部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第二樂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第三樂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蒙特婁交響樂團伴奏。
- 什洛莫·敏茨-巴登巴登視覺錄音/埃薩-佩卡·薩洛寧-指揮
- 波琳娜·鮑里索娃(Polina Borisova)演奏西貝柳斯小提琴協奏曲。薩馬拉國立愛樂樂團伴奏。
- 薇爾德·弗朗演奏西貝柳斯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希拉蕊·哈恩演奏西貝柳斯小提琴協奏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米科·弗蘭克指揮,與法國廣播愛樂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