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機車類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機車大會師英語Motorcycle rally有不同類型的機車
街車、跑車、巡航車、旅行車和速克達是一般道路常見的機車類型

機車的類型有很多種分類方式,各國法律一般是以引擎動力、排氣量和限速的方式來分類,摩托騎士英語Motorcyclist則更熱衷於以機車的機械構造、外觀設計和實際用途來進行分類。

量產型機車常見的類型有街車、跑車巡航車英語Cruiser (motorcycle)旅行車英語Touring motorcycle多功能車越野車等幾種類型,有些型號目錄則會把旅跑車英語Sport touring motorcycle分劃成為一個單獨的類型;[1][2][3][4] 有些型號目錄會把速克達彎梁車英語Underbone輕便機車排除在機車之外,將它們歸類為「輕機車」,也有些目錄把它們視同為小型機車。[5][6][7]

事實上,機車的分類並沒有各國通用的標準,一方面取決於同款式的機車是否適合參加運動競賽,另一方面也取決於道路車輛的製造註冊英語Motor vehicle registration排放英語Vehicle emissions control安全執照的法律定義;同時,也取決於製造商的企圖、機車型號目錄的歸類和當地的機車文化。[8]

動力和排氣量等級

[編輯]

許多國家政府會用排氣量功率限速重量來為機車進行分類,這種方法有利於徵收關稅、路稅、環境稅、汽車稅、保險金和駕照分級等方面;不過,這種方法會因不同的管轄單位而有不一致的情況,可能與一般的認知不同,也可能與機車製造商、代理商的預期有差距,因而讓廠商調整機車的規格和銷售策略。

如果用引擎類型來為機車分類的話,可以分為兩衝程機車四行程機車柴油機車英語Diesel motorcycle電動機車渦輪增壓機車英語Forced induction in motorcycles等不同引擎類型的機車,再細分不同汽缸數量和排列形式的引擎類型。

一般認知 中國 香港 澳門 台灣 新加坡英語Driving licence in Singapore 馬來西亞 日本 北美英語Driver's license in the United States 歐盟英語European driving licence
大型機車 Open class, hyperbike: 1,000cc 以上[8]

Liter-class, literbike: 1,000cc[2]

Three-quarter literbike: 750cc

Heavyweight, big bike: 600cc / 750cc 以上[2]
普通二輪摩托車英語Motorcycle industry in China:50cc 以上、50km/h 以上的二輪機車

普通三輪摩托車:50cc 以上、50km/h 以上的三輪機車
3:電單車

22:機動三輪車
A2:400cc 以上的機車 大型重型機車:〔黃牌重機〕250cc-550cc、超過 40hp 的二輪或三輪機車;〔紅牌重機〕550cc 以上、超過 40hp 的二輪或三輪機車 2:400cc 以上的機車 B:500cc 以上的機車 大型自動二輪車日語大型自動二輪車:400cc 以上的機車 250cc 以上的機車 A:任何不屬於 A1 類型、不低於 25kW (約 33.5hp) 和 0.16kW/kg 的機動二輪或三輪車
中型機車 Middleweight, mid-sized, mid-level: 200cc-400cc / 250cc-600cc / 400cc-750cc[9][10] 2A:200cc-400cc 以下的機車 B1:250cc-500cc 的機車 普通自動二輪車日語普通自動二輪車:125cc-400cc 的機車 A2:35kW (約 47hp) 以下、0.2kW/kg 以下的機動二輪或三輪車
小型機車 Quarter-liter bike: 250cc

Lightweight, entry level, beginner, small bike: 125cc / 150cc / 200cc / 250cc 以下[9][10]
A1:400cc 以下的機車 普通重型機車:〔白牌重機〕50cc-250cc、5hp-40hp 的二輪或三輪機車 2B:200cc 以下的機車 B2:250cc 以下的機車

B3:100cc 以下的機車(已取消)
小型自動二輪車日語小型自動二輪車:50cc-125cc 的機車 250cc 以下的機車 A1:125cc 以下、11kW 以下的機動二輪車或 15kW 以下的機動三輪車
輕型機車 Moped: 50cc 以下 輕便摩托車:50cc 以下、50km/h 以下的二輪機車 CICL:50cc 以下的機車 普通輕型機車:〔綠牌輕機〕50cc 以下、1.34hp-5hp、超過 45km/h 的二輪或三輪機車

小型輕型機車:〔白牌輕機〕1.34hp (1kW) 以下、45km/h 以下的二輪或三輪機車
原動機付自転車:50cc 以下的機車 AM:50cc 以下、45km/h 以下的機動二輪或三輪車

賽車

[編輯]
鈴鹿8耐日語鈴鹿8時間耐久ロードレース比賽車

賽車(Racing bike)是專門為競速而製造的機車,由機車製造商打造的原型賽車也稱為「工廠賽車」;賽車注重高性能而不注重耐用度和環保,去除一切與競賽無關的設備,不適用於一般道路,也不被道路交通規則所允許。

不同的競賽規則對賽車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分為「road racing」和「off-road racing」兩種,業餘車隊可以利用「藍圖英語Blueprint (engine)」(blueprinting)來打造一部摩托賽車,也可以將一部量產機車改裝為賽車,有許多競賽就是專門為改裝機車英語Modification提供參賽機會而舉辦。

道路機車

[編輯]
公路騎乘

最簡單的機車分類方式,是把機車分為:適合在鋪裝道路行駛的「on-road」和適合在越野道路行駛的「off-road」兩種類型。道路機車(on-road bike, road bike, road-going bike)是一般公路上最常見到的機車類型,體積、性能和穩定性都較佳,有細花紋的輪胎,適合在公路行駛。[1]

  • 街車(Standard, conventional street bike, regular, roadster, naked bike)
街車是指適合日常行駛的機車,注重實用性和可操縱性,具有一體式的座位和較高的把手,使駕駛姿勢更為自然,在中國大陸稱為「跨騎車」。在外觀設計上,有些街車款式會附有整流英語Motorcycle fairing的風鏡,有些會有半整流罩/全整流罩的設計(生產代號可能有「F」的字樣),有些則完全沒有任何整流裝備。[1][2][4]
街車的引擎部分通常會裸露在外,所以日本摩托騎士把本國生產的街車稱為「naked bike」(簡稱「NK」,生產代號可能有「N」的字樣)、歐洲生產的街車稱為「European」、美國生產的街車稱為「American」(也就是巡航車),把廉價、樸實和低規格(通常是400cc以下)的街車稱為「street bike」;中國大陸摩托騎士把低規格的街車稱為「輕騎車」,台灣摩托騎士則把250cc以下的各類型打檔機車稱為「輕檔車」。
街車因為有靈活的操控感、較低的價格和順暢的引擎輸出,所以受到新手騎士的歡迎。[1] 美國市場創造出「通用日本機車英語Universal Japanese Motorcycle」(Universal Japanese Motorcycle, UJM)的術語,用來形容日本機車製造商生產的經濟型機車,因其良好的便利性、品質和燃油經濟性,一直深受市場的愛戴。[2][3] 街車也是一種標準、穩定和中庸的類型,衍生出高性能取向的的街跑車則稱為「super naked」、「hyper naked」、「bullet bike」、「sport bike」、「sport street bike」、「muscle bike」或「streetfighter英語streetfighter」,但這類型跑車高速行駛時風阻較大,騎姿也容易令駕駛者感到疲憊。[4][9][10]
賽道騎乘
運動型機車是以性能為取向的機車(生產代號可能有「S」的字樣),在道路上擁有良好的速度、加速、煞車、操控和過彎性能,耐用度、環保性、駕駛舒適性則低於街車,也稱為「跑車」、「仿賽車」或「超級機車」。在外觀設計上,它擁有大面積的整流罩、風鏡和低把手,摩托騎士在駕駛時須要將身體往前傾(如同趴在油缸),以減低風阻並增加速度,所以在中國大陸也稱為「趴賽」。[1][2][4]
「Supersport」(簡稱「SS」)通常是用來形容600-750cc的運動型機車,屬於中型的運動型機車;「literbike」和「superbike」通常是用來形容1,000cc的運動型機車,屬於重型的運動型機車;「race replica」(仿賽車,簡稱「RR」)通常是指符合競賽規格或摩托賽車的市售版本,屬於高性能取向的運動型機車,生產代號通常有「R」或「RR」的字樣。[11]
「Sport touring」(運動型旅行車,簡稱「ST」)是強調多功能性的運動型機車,相比純跑車更符合人體工學,有時會被劃分為一個單獨的機車類型;[1] 有些摩托騎士會把運動型機車或運動型旅行車的整流罩除去,再加上適度的改裝,讓機車的引擎裸露在外,這類型的機車稱為「naked bike」、「muscle bike」或「streetfighter」。[9][12][13]
「Mega sportbike」(旗艦級運動型機車)則是源自日本的術語,歐美摩托文化的術語稱為「hypersport」或「hyperbike」,用來指1,000cc以上的運動型機車,基本上不符合任何職業競賽的參賽規則,因為體型較為龐大,彎道性能並不如SS靈巧,是專為高速和長途行駛而生產,這些類型的機車在一些型號目錄歸類為「運動型旅行車」。[8][14][15]
Harley-Davidson cruisers and a touring bike (red)
巡航車是源自美國的重型機車,典型的特徵是著重低轉扭力輸出、高震動性和大排氣量的V2引擎,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是哈雷·戴維森印第安艾克塞西爾·亨德森英語Excelsior-Henderson Motorcycle,台灣摩托騎士也稱為「美式機車」、「嘻皮車」或「太子車」。[1][3][4] 歐日機車製造商仿製了這種類型的機車,把它們調校為較小排氣量、低震動性和價格廉宜的引擎,出口到世界各地,並發展出高性能取向的「power cruiser」。[16]
巡航車在美國有「bobber英語Bobber (motorcycle)」、「chopper」和「bagger」三種改裝類型,「bobber」的特徵是拆除前擋泥板和多餘的車身設備,並縮短後擋泥板(稱為「斷尾」);「chopper」的特徵是超長前叉、超高車頭、縮小油缸、靠背座位和短車尾;「bagger」就是加裝皮箱、加大油缸,用做長途旅行的巡航車。
BMW K1200LT英語BMW K1200LT at Glacier National Park
旅行機車(簡稱「旅行車」)是適合用做長途旅行的重型機車,它擁有大排氣量的引擎、大容量的油缸、寬敞的行李空間、流線型的整流罩和風鏡,提供騎士與乘客最良好的保護和騎乘姿勢。旅行機車的溼重可達390-410kg,加上騎士、乘客和行裝以後的總重量甚至可達到590-640kg,這種特點讓它的操控缺乏靈活性。[1][4][16] 全副裝備的旅行車也稱為「bagger」、「full bagger」、「dresser」、「full dresser」或「full dress tourer」,運動型的旅行車稱為「sport tourer」;適合在未鋪裝路面行駛的旅行車稱為「adventure tourer」,也就是探險旅行車。
運動型旅行車也稱為「旅跑車」,是介於運動型機車和旅行機車之間的中、大型機車,擁有運動型機車的特點,但強調機車的多功能性和攜帶能力,比運動型機車更符合人體工程學;與旅行機車相比起來,它的溼重只有250-330kg,擁有更輕盈和靈活的操控感。[1][16][4]
  • 大型速克達(Big scooter, maxi-scooter, touring scooter)
大型速克達就是指大排氣量(250cc以上)的速克達,俗稱為「大踏板」或「大綿羊」。
  • 玩樂型機車(Fun bike, play bike)
玩樂型機車是對機車的昵稱,並沒有嚴謹和明確的定義,它可以泛指在「零件市場」有大量零配件的熱門改裝車款,也可以是指迷你車、沙灘車、全地形車、多用途任務車英語Side by Side (UTV)之類的休閒交通工具。

多功能機車

[編輯]
越野騎乘

多功能機車或兩用型機車(Dual-sport, dual-purpose, all-road, on/off-road bike)是介於道路和越野之間的類型,可以行駛在公路、野外及山區等各種路面。

  • 多功能車(生產代號可能有「X」的字樣)
典型的多功能車是基於越野機車的骨架,裝置法規必備的大燈、喇叭、望後鏡和燈光號誌等行車設備,相比起道路機車,它擁有更高的重心、離地間距和懸掛行程。[1][2] 從體積上來說,輕型多功能車約在110-140kg、中型多功能車約在140-160kg、重型多功能車約在160kg以上。
  • 農用車(Agricultural, farm bike)
農用車指的是比較樸實、廉價和低規格的多功能車。
探險車(簡稱「ADV」,台灣俗稱「大鳥」)也就是適合在未鋪裝道路長時間行駛的旅行機車,比起多功能車有較大的體積、輪胎尺寸和承重能力,在常規道路能表現出更佳的穩定性,但在非常規道路的操控感遜色於多功能車。[2][17]
滑胎車(簡稱「SM」)是裝上細花紋輪胎的多功能車或越野車,兼具公路賽英語Road racing(速度)、場地滑胎賽英語Track racing(滑胎技巧)和越野賽英語Motocross(跳躍能力)的騎乘技術於一體,比起其它類型的多功能車,它在一般道路上有最好的操控感。

越野機車

[編輯]
A KTM dirt bike with a paddle tire

越野機車(Off-road bike, off-roader, dirtbike)是為越野用途而生產的機車,可以在沙地、石礫、河流、雪地、泥濘等粗糙路面穩定行駛;與道路機車相比,越野機車會更加簡單和輕巧,具有粗花紋輪胎、長懸掛行程、高離地間隙、細小車身和堅固的結構。摩托騎士在駕駛時,有時須要站高起來做平衡動作,所以在中國大陸也稱為「高賽」。[1][4]

場地越野車(簡稱「MX」)是在障礙賽道行駛的機車,這類型的機車有輕便和緊湊的燃料箱,長行程懸掛有利於高速跳躍,通常裝置單缸兩衝程或四行程的引擎,大排氣量的場地越野車也稱為「超級越野車英語Supercross」(supercross,簡稱「SX」),附邊車的越野車甚至會裝置雙缸四行程的引擎,場地越野車也用做「自由式越野車英語Freestyle Motocross」(freestyle motocross,簡稱「FMX」)。[18][19]
林道越野車也稱為「耐力車」,適用於長途的林道越野、克難和耐力競賽,林道越野車須要兼顧長距離和時間的行駛(可能會持續多天,例如:國際六日耐力賽英語International Six Days Enduro),甚至會行駛在常規的路面,所以會裝置喇叭、燈光、里程表等設備。[20]
長距離越野車也稱為「拉力機車」,須要兼顧超長距離的行駛,所以會裝置大排氣量引擎、衛星導航系統和高容量的燃料箱,著名的代表競賽是達喀爾拉力賽
障礙攀爬越野車也稱為「技巧車」,是一種考驗登山、攀岩和跨越人工障礙物技術的機車,它們已經發展成為超輕量和無座位的樣貌,騎士須要站立在上面操控機車,相對於場地越野車和林道越野車,它的燃料箱更小型、懸掛行程也較短。[21]
場地滑胎車是用在高速橢圓賽道行駛的機車,它們通常沒有剎車和後懸掛系統,裝置長衝程的單缸四行程引擎,變速箱最多只有一或兩個排檔,有「speedway」、「flat track英語AMA Grand National Championship」、「grasstrack英語Grasstrack」、「long track英語Long track motorcycle racing」、「ice speedway英語Ice racing#Motorcycle ice racing」等類型。[22]
  • 小徑機車(Trail bike)
小徑機車指的是把一部道路機車改裝成為越野或多功能用途,由於車體不是專門為越野而設計,且是做為休閒目的,耐用度通常也及不上正規的越野機車。
  • 雪地機車(Snow bike)
雪地機車使用類似雪上機車(snowmobile)的履帶系統取代後輪,大型滑雪板取代前輪,擁有比雪上機車更靈活的操控,而且轉彎半徑更小。

輕型機車

[編輯]
Honda Super Cub

速克達(Scooter)也稱為「摩托踏板車」、「小踏板」、「小綿羊」或「塑膠車」,特徵是有全包圍式的車殼、前置腳踏板和使用無段自動變速傳動系統,擁有高機動性和低成本的優點;[4][16] 最著名的速克達品牌是偉士牌蘭美達英語Lambretta,這兩個品牌也是英國次文化——「mods」的重要要素。

傳統上的速克達擁有小輪徑的輪胎,是適合穿梭在城市街道的機車,後來發展出有大排氣量引擎(250cc以上)的類型,在機車文化中稱為「maxi scooter」,以及適合行駛非常規道路的「adventure scooter」;「大輪徑速克達」則是介於速克達和彎梁車之間的類型。

彎梁車英語Underbone(Underbone)也稱為「低骨架機車」,是一種講求實用、耐久和經濟性的機車,典型代表是本田小狼,在東南亞國家稱為「kapcai」或「cub bike」,歐美國家也可以被歸類為「摩踏」。它的外型可以分為車頭有側邊罩體的「bebek」和車頭沒有側邊罩體的「ayago」,類似於速克達,但在把手和座位之間有副框架、使用大輪徑輪胎和側置的腳踏,在東南亞也發展出強調性能和操控的「sport cub」版本。

Black'n Roll S4800 moped, replica of the Velosolex S3800

摩踏(Moped)也稱為「助力車」或「代步車」,是介於腳踏車和機車之間的交通工具,這個名詞是「摩托」(Motor)和「腳踏」(Pedal)的合成詞,顧名思義就是同時有發動機(50cc以下的機動引擎或電動引擎)和腳踏板的機車;「sport moped」則是有運動型機車外型、追求高性能輸出的類型,某些款式甚至改裝上50cc-125cc的引擎。不同的國家對「摩踏」也有不同的定義,駕駛這類機車可能有比較寬鬆的規定,甚至不需要正式的機車駕照。

輕型機車的相關術語有「matic bike」、「commuter bike」、「electric bike」、「street bike」、「step-through bike」和「women's bike」,基本上就是適合用於通勤通學、「買菜」的輕便機車。

其他類型的袖珍型機車還有「gas scooter英語Motorized scooter」、「minibike英語minibike」、「minimoto」、「mini chopper英語mini chopper」、「monkey bike英語monkey bike」、「pit bike英語pit bike」和「Welbike」,這些機車類似於玩樂性的工具,無法領牌上路,通稱為「pocket bike」。

三輪機車

[編輯]
本田三輪機車附邊車

三輪機車英語Motorized tricycle是指一個輪胎在前、兩個輪胎在後的機車,倒三輪機車則是指兩個輪胎在前、一個輪胎在後的機車,這類型的機車可以是基於電動車、機車、速克達或汽車引擎,但仍保留許多自行車、機車或速克達的工藝設計。

邊車是指在二輪機車側邊加裝挎斗的機車,附邊車的機車稱為「附側車機車」、「挎斗機車」或「邊三輪機車」,俗稱「邊三」或「挎子」;嘟嘟車則是指東南亞、南亞、非洲和中南美洲等地區的三輪計程車,有部份是從機車改裝而成,也稱為「機動人力車」。

復古和改裝機車

[編輯]
BSA Goldstar 500 café racer
BSA M20 bobber

復古、復刻或仿古機車是模仿「舊式」或「經典」機車風格的款式,可以是量產車型的改裝,或是經典機車型號的復刻版,相關的形容詞稱為「retro bike」、「vintage-style」、「modern-classic」、「old-look」、「old school」、「classic」、「vintage」或「older bike」等;歐美復古機車的風格有「cafe racer英語Café racer」、「scrambler」、「tracker」、「brat-style」、「chopper」、「bobber英語Bobber (motorcycle)」等類型。

  • Café racer — 源自英國的機車文化,追求的是輕量化、速度和操控感,特徵是細長而有凹陷的油缸、較低的車把和單座的駝峰座位。[23]
  • Scrambler — 有高置的排氣喉和粗花紋的輪胎,也就是復古的越野機車。
  • Tracker — 源自美國的賽車文化——「track racing」,有強調操控感的寬把手和細小的油缸,現在通常指的是「street tracker」。
  • Brat-style、brat-bob — 源自日本的改裝文化,主要是日本製造的機車,以細窄和小巧為美。
  • Chopper — 源自美國的機車文化,有超長前叉、超高車頭、縮小油缸、靠背座位和短車尾的巡航車。[24]
  • Bobber — 拆除前擋泥板和多餘的車身設備、縮短後擋泥板,並強調輕量化的巡航車,後來發展出「American bobber」、「European bobber」和「Japanese bobber」的類型;「美國」著重於視覺衝擊、「歐洲」趨向於速度、「日本」會較為細窄。[25]
  • Street cub — 復古改裝的本田小狼。
  • Mod style — 復古改裝的偉士牌或蘭美達機車。
  • Bullet bike — 舊時用來形容追求高性能的公路機車。
  • Rat bike英語Rat bike — 強調實用性和低廉成本,因此產生出暗啞、破舊和低調的風格。
  • Streetfighter英語Streetfighter (motorcycle) — 拆除整流罩、加裝大前燈、直立車把、響亮消音器的運動型機車。

2000年代初期的日本復古機車是由日劇《美麗人生》引領風潮,劇中男主角木村拓哉駕駛一部改裝的Yamaha TW200英語Yamaha TW200,不僅讓這款農用機車紅透日、中、港、台和東南亞地區,也讓這類原本樸實、廉價和低規格的機車獲得騎士們的青睞,這類型的熱門車款在日本稱為「suka-tune日語スカチューン」。

改裝文化英語Kustom Kulture的相關術語,有如:「custom英語Custom motorcycle」形容的是展示手工和個人風格的改造、「modified」著重於個人需求和性能方面的改裝、「tuning英語Engine tuning」指的則是性能方面的調校;此外,「cutdown英語cutdown」是以拆除車身外殼來達到輕量化為主、「low-down英語Lowrider」的特徵是加長輪距和貼近地面的車身、「dress-up」則是展示絢麗奪目的車身彩繪和精緻的電鍍零件。

雙腳向前式機車

[編輯]
Quasar, an early FF motorcycle

雙腳向前、封閉或艙式機車(enclosed / feet forwards motorcycle,簡稱「FF」)是一種有車艙的二輪機車,駕駛者雙腳向前跨騎在機車時,呈現類似於開車的姿勢,包括有「包廂機車英語Cabin motorcycle」和「流線型機車英語Streamlined motorcycle」兩種類型。

「包廂機車」(cabin motorcycle)有一個全罩或半罩的包廂把駕駛者保護在內,提供駕駛者一個更安全和舒適的操控環境;「流線型機車」(streamlined motorcycle)則是專門為機車速度記錄而打造的機車,有水滴狀外型和細小的輪胎,把駕駛者完全包覆在狹窄的車艙裏面。

特殊用途機車

[編輯]

有些類型的機車是專門為特定的工作用途而生產(或改裝)的實用機車,例如:警車英語Police motorcycle消防車英語Fire bike救護車英語Motorcycle ambulance血液車英語Blood bike、軍用車、搶險車、郵政車、快遞車英語Motorcycle courier外賣車英語Pizza delivery計程車靈車,這類型的機車統稱為「公務車」或「商用車」。

其它

[編輯]

有些製造商生產的特殊用途車輛,或是其它類型的交通工具,具有類似於機車的外型和操控感,這些交通工具可能運用自行車、機車或速克達的工藝技術,或者是裝備了機車的引擎,但在法理上不能歸類(或無法完全歸類)為機車,其中可能也包含保險的問題。相反,一些個人代步工具在某些國家的現有法律下,被定義為動力車輛,需要接受與機車同等的法律規範,因不符合規例的要求而被明令禁止。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Maher, Kevin; Greisler, Ben, Chilton's Motorcycle Handbook, Haynes North America: 2.2–2.18, 1998, ISBN 0-8019-9099-8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Domino, Kevin, The Perfect Motorcycle: How to Choose, Find and Buy the Perfect New Or Used Bike, 671 Press: 22, 47–58, 70, 2009, ISBN 0-9821733-3-4 
  3. ^ 3.0 3.1 3.2 Holmstrom, Darwin,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Motorcycles 2nd, Alpha Books: 20–21, 33–41, 334–358, 407, 2001 [2016-11-25], ISBN 0-02-864258-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Davis, James R., Motorcycle Safety and Dynamics: Vol 1, Lulu.com: 23–27, 2011, ISBN 9781257645886 
  5. ^ Bennett, Jim, The Complete Motorcycle Book: A Consumer's Guide, Facts on File: 15–16, 19–25, 1995, ISBN 0-8160-2899-0 
  6. ^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ng Committee of the Expert Group for Motorcycle Accident Investigations, Motorcycles: Common International Methodology for On-Scene, In-Depth Accident Investigation, Paris: Road Transport Research Programme; of the Directorate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of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DSTI/RTR/RS9/ICC, 2001 
  7. ^ MAIDS (Motorcycle Accidents In Depth Study) Final Report 2.0, ACEM,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Motorcycle Manufacturers: 15–20, April 2009 [2016-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8. ^ 8.0 8.1 8.2 Broughton, Paul; Walker, Linda, Motorcycling and Leisure; Understanding the Recreational PTW Rider, Ashgate Publishing, Ltd.: 7, May 6, 2009 [September 14, 2013], ISBN 9780754675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9. ^ 9.0 9.1 9.2 9.3 Walker, Mick, Performance Motorcycles, Amber Books, Ltd. and Chartwell Books (Book Sales, Inc.): 26, 58, 76, 102, 2001, ISBN 0-7858-1380-2 
  10. ^ 10.0 10.1 10.2 Kresnak, Bill, Motorcycling for Dummies, Hoboken, New Jersey: For Dummies, Wiley Publishing: 63–64, 66–70, 132–141, 2008 [2016-11-25], ISBN 0-470-24587-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 
  11. ^ Cernicky, Mark, Master Bike XI, Cycle World, vol. 47 no. 8 (Newport Beach, California: Hachette Filipacchi Media U.S.), September 2008, ISSN 0011-4286 
  12. ^ Wallis, Michael; Clark, Marian, Hogs on 66: Best Feed and Hangouts for Road Trips on Route 66, Council Oak Books, 2004 [2016-11-25], ISBN 9781571781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Streetfighter -- Also known as a 'hooligan' cycle, this is a sports-bike stripped of all superfluous bodywork. 
  13. ^ Doeden, Matt; Leonard, Joe, Choppers, Lerner Publications, 2007 [2016-11-25], ISBN 97808225728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streetfighter: a type of superbike customized for maximum speed and performance. 
  14. ^ Atlas, Steve, 2009 Hyperbike Comparison (Suzuki Hayabusa, BMW K1300S), MotorcycleUSA.com, January 25, 2010 [2010-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5) 
  15. ^ Poll: Are hyperbikes still relevant today?, Motor Cycle News, May 14, 2010 [2016-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6), It's 20 years since the launch of the first 'hyperbike' – Kawasaki's awesome 173mph ZZ-R1100 which reigned world's fastest production bike through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90s until usurped by new hyperbikes such as Honda's CBR1100XX Super Blackbird and Suzuki's Hayabusa 
  16. ^ 16.0 16.1 16.2 16.3 Stermer, Bill, Streetbikes: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Saint Paul, Minnesota: Motorbooks Workshop/MBI: 8–17, 2006, ISBN 0-7603-2362-3 
  17. ^ Duke, Kevin, 2006 Adventure Touring Comparo, MotorcycleUSA, January 15, 2006 [2011-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18. ^ Setright, L. J. K., The Guinness book of motorcycling facts and feats, Guinness Superlatives: 202, 211, 1979, ISBN 0-85112-200-0 
  19. ^ History of Individual supercross World Championships (PDF). fim-live.com. [11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20. ^ Christner, Brian, Rise of the Endurocross, half Motocross half Enduro, Motorcycle News (2WheelTuesday.com), 20 August 2011 
  21. ^ What is MotoTrials, AMA/NATC USA National Championship MotoTrials Series, 2013 [2016-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 
  22. ^ Appendix 070: General Rules for Track Racing, Track Racing Appendices (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Motocyclisme), 2007: 5 [2007-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31) 
  23. ^ Lichter, Michael; d'Orleans, Paul, Cafe Racers: Speed, Style, and Ton-Up Culture, MBI Publishing Company, 2014, ISBN 9780760345825 
  24. ^ Remus, Timothy, How to Build a Chopper, Wolfgang Publications, 2002, ISBN 9781929133062 
  25. ^ Drate, Spencer; Salavetz, Judith, Art of the Bobber, MBI Publishing Company LLC, 2006, ISBN 978076032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