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
| ||
---|---|---|
溪流(簡稱溪)是相對較窄的流動地表水,在山谷之中匯集而成的溪流也稱澗。一般來說窄於5公尺(16英尺)的流水稱為溪,寬於5米的稱為河,但根據所在地和水文特點可能會有多種不同的地域性名稱。溪流通常是位於山谷和丘陵地區的淡水水體,構成了河流的源頭和上游支流(雖然有些也可能直接流入湖泊和海洋,甚至進入沉洞成為伏流),既是水循環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地下水回補的重要渠道。
溪流的特點是流量較小、水深較淺、流速變化多端而且隨著降水量變化可能會在不同季節有枯水期,因為水流的沖刷力較低所以底床通常不平坦且時常遍布礫石。溪水中懸濁的沉積物也較少,溶氧量根據水溫、湍流和層流的比例以及水生植物的多少也會有變化,但通常水氧含量會高於流速更平緩的河流和湖泊。溪流為淡水魚類、兩棲動物、昆蟲等水生和半水生動物提供了生態環境和遷徙走廊,毗鄰溪流的河岸帶也具備連接碎片化的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價值。
源頭
[編輯]溪流的水源來自於降水(比如降雨、降雪或冰雹)、融水(冰川或積雪)或湧出地表的地下水(泉水)在重力作用下沿著地形匯集形成的地表徑流。在水循環中,土壤或水體中的水分通過蒸發或通過植物的蒸騰作用進入大氣,然後在海陸風的作用下進入內陸,當遇到增高的地形(比如山峰)後因為絕熱膨脹導致氣壓和氣溫銳減,如果降到露點以下就會在迎風面的山坡頂部產生大量降水。這些降水中的一部分滲透到土壤中成為地下水,一部分暫時以固態水的形式保存在山頂的雪線以上(隨著季節和溫度變化可能會被融化釋放出來),其它部分順著地形向低處流動形成徑流,有足夠體積的徑流相互匯集後可以沖刷土壤並侵蝕出較淺的凹溝——即細流(rill),而細流進一步匯集成為較有規模的連續水流後就成為溪流。有一些溪流的源頭則是汛期從池塘或湖泊邊緣漫出的外流水。
間歇性和永久性溪流
[編輯]間歇性溪流的缺少足夠的上游降水和融水補充[1],但有明顯成形的水道[2]。間歇性溪流的底床通常在地下水位以下[3],在流入的地表水不夠時能從含水層中獲得一些補充,因此除非在足夠乾燥的旱季,間歇性溪流通常還是有足夠的溪流來保障水流完整。
參考文獻
[編輯]- ^ Streams | Rivers & Streams | US EPA. archive.epa.gov. [2020-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6).
- ^ 2. EVALUATING THE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INTERMITTENT STREAMS. www.fs.fed.us. [2020-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6).
- ^ Stream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Rating Form: Definitions.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or the Origins of Intermittent and Perennial streams, Version 3.1. (PDF). Nor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Division of Water Quality. 28 February 2005: 2 [28 Februar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5-17).
這是一篇與地理學術語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