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員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員生(1906年—1977年)原名馬霖,字員生以字行河南省輝縣(今輝縣市)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1][2]

生平

[編輯]

1906年農曆九月,馬員生出生於輝縣。祖上是農村士紳。1921年,考入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第四屆英文科,是1500名考生中獲得錄取的50名學生之一。1922年,在河南省在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基礎上成立中州大學,馬員生轉入中州大學英文二年級學習,直到1926年12月。在校期間,受五四運動和身邊教師影響,並利用父親任報社總編的便利,大量閱讀中國各地書刊,如《新青年》《嚮導》《中國青年》《政治周報》《創造》《洪水》《語絲》《莽原》《晨報》《時事新報》《三民主義》等等。1922年,和孟丙昌等多名學生創辦學生商店,銷售革命書刊。1923年,和同學李漢傑楊放之等人創辦中州大學第一張牆報《試刊》,負責撰寫論文及短評。《試刊》從1923年辦到1926年,是中州大學隨後興起的大量牆報中影響最大、時間最長的。[1]

1924年,馬員生組織並參加河南省首個革命青年組織「青年學社」。[1]1925年初,和同學楊放之、秘書長張筱台及其他幾個學生共約十多人經中州大學國文教員李靜祥社會學教員宋英仇、教務長李鶴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3]為配合孫中山北上,中國國民黨開封市黨部發起,河南省各界代表組成了河南國民會議促成會。「青年學社」以青年組織的名義派馬員生、韓源波參加,馬員生當選為河南國民會議促成會中外文版組副組長(組長為國文教員李靜祥),負責公文來往。[1]

1925年5月30日,五卅運動爆發。「青年學社」將國民革命、新文化工作、社會科學知識相結合,宣傳新思想和新文化。「青年學社」成立新劇團,馬員生任副團長,先後公演了反對軍閥戰爭的《可憐閨里月》、宣傳愛國的《山河淚》、反對惡事及政客的《維持風化》等劇目,另有歌舞劇《葡萄仙子》、《月明之夜》等等,演出獲得成功,並為擬出版的刊物籌得了資金。此後,「青年學社」出版鉛印刊物《雷火》,馬員生為《雷火》編輯組成員,負責同印刷所交涉。《雷火》第八期刊登了馬員生記錄的李大釗在中州大學六號樓發表的演講詞《大英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史》。《雷火》出版幾期後,資金及人力不足,最後出版了一期紀念孫中山逝世的專刊《三月十二日》後停刊。[1]

五卅運動高潮時,河南青年學生先後成立了若干組織,中共河南省委負責人李求實協調各青年學生組織合併為「河南青年協社」,1925年12月末召開成立大會,馬員生當選為「河南青年協社」總社委員,並任書記。他還是中州大學學生會幹事,負責組織學生遊行,抵制日貨及英貨,組織演講團赴城鄉宣傳。1925年7月,馬員生被選進開封市學聯,後參與籌備河南省學生聯合會總會,是河南省學生聯合會總會五位常委之一。[1]

1925年8月,鄭州豫豐紗廠大罷工和京漢鐵路工人遇襲慘案發生,馬員生作為河南省學生聯合會總會代表到鄭州聲援罷工並慰問工人,在鄭州見到領導罷工的王若飛。1925年9月,經孟丙昌引見,馬員生見到中共開封地委書記張景曾,由此加入中國共青團。1925年10月下旬,范易接任中共開封地委書記,宣布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學生會工作歸中國共產黨領導,因此馬員生、徐煥生要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馬員生由此成為中州大學最早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之一。[1][4]1925年冬,鑑於中國國民黨內部左派與右派不斷分化,中共河南省委決定,在開封市中國國民黨組織內部成立中國共產黨黨團負責小組,由中共開封地委書記范易、中國國民黨開封市黨部委員馮品毅、中國國民黨開封市黨部宣傳員馬員生組成。[5]

1926年12月,馬員生、孟丙昌被中共中央選派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馬員生起俄文姓「畢托賀夫」,所學專業是社會科學。1928年3月,馬員生和朱代傑轉入列寧學院學習,馬員生入俄文班,朱代傑入英文班。列寧學院是各國共產黨幹部學習的高級學校,直屬共產國際董必武劉仁靜阮仲一彭澤湘王若飛黃平楊善坤周達民俞秀松董慶湘潘家宸莊東曉(二人是夫妻)與馬員生、朱代傑同在該校學習。[1][6]

1929年,在莫斯科各學校的中國學員中,已有上百人成為托洛茨基反對派。其中列寧學院的托派成員是馬員生、朱代傑,他們通過賈從周(賈重周)、李平領導的「秘書處」與莫斯科中山大學的托派組織聯絡。1929年11月,莫斯科中山大學的清黨工作開始。1930年1月21日,莫斯科中山大學托派領導成員趙言輕向莫斯科中山大學黨支部自首,並提交一份《自白書》,列舉了莫斯科中山大學中國學員中的托派成員60人(包括已回中國的王凡西劉胤趙濟蕭長賓等),以及列寧學院的馬員生,步兵學校的魯也李曉聲等人。1930年1月28日,趙言輕供述完畢後,在寢室自縊身亡。不久,莫斯科中山大學托派領導成員李平自首,並提供了一份88人名單。1930年2月8日和2月10日,格別烏開始按照兩份名單實施逮捕,第一批逮捕了25人。此後不久,馬員生等11人也被逮捕。1930年7月20日,特別委員會對中國留學生作出判決,其中馬員生被判處5年勞改。[7]馬員生在1930年、1937年、1947年先後三次被逮捕判刑,經歷監禁、流放、勞改達25年。他長期在工廠工作,1935年9月曾考入伊萬諾夫國立動力學院學習。[1]

1954年8月,馬員生任西伯利亞伊爾什機電修配廠技術科科長時,蘇聯內務部下發命令,撤銷馬員生的刑事處分,解除流放,完全恢復公民權。1955年,馬員生獲蘇聯最高蘇維埃指令:「取消案件,徹底平反,恢復名譽」。經馬員生努力及中共中央關懷,1955年10月馬員生回到中國,並恢復了中國共產黨黨籍。[1]

回中國後,馬員生一直在黑龍江省富拉爾基中國第一重型機械廠工作,起初任工藝處處長,1960年代初調任技術處處長,並被選舉為該廠黨委委員。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馬員生被打成走資派反動技術權威、「老托洛茨基分子」,很快就被送進「牛棚」隔離審查。1971年九一三事件後,馬員生也被從「牛棚」放出,回家繼續交代罪行。文化大革命期間,馬員生用兩三年時間寫下回憶錄《旅蘇紀事》。[1][2]

1977年,馬員生在富拉爾基因交通事故身亡。[1]

著作

[編輯]
  • 馬員生,旅蘇紀事,群眾出版社,1987年

家庭

[編輯]
  • 父:馬和賡,畢業於河南高等學堂,辛亥革命後為第一屆河南省議會議員,併兼《河南日報》編輯。1916年《河南日報》停刊後,馬和賡又任《新中州報》總編12年。馬和賡有三子。
  • 大哥:馬雲,字固生,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第二屆英文科畢業生,後考入復旦大學
  • 三弟:馬雯,字卓生,畢業於中州大學[1]
  • 子:馬瑞聯(弗拉基米爾),生於1952年,曾任富拉爾基第一重型機器廠檢驗處檢驗員[8][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赵秀凤,李大钊在河南大学演讲词的记录者———马员生,河南大学校报第1033期(总第1033期),2012年6月20日. [2015年5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6月9日). 
  2. ^ 2.0 2.1 程树榛,记马员生,南方周末,2012-06-07. [2015-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3. ^ 馬員生,旅蘇紀事,群眾出版社,1987年,第32頁
  4. ^ 馬員生,旅蘇紀事,群眾出版社,1987年,第44-45頁
  5. ^ 馬員生,旅蘇紀事,群眾出版社,1987年,第35頁
  6. ^ 馬員生,旅蘇紀事,群眾出版社,1987年,第83-86頁
  7. ^ 张泽宇,中国留苏学员托洛茨基反对派始末,历史教学2004年第12期. [2015-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7). 
  8. ^ 馬員生,旅蘇紀事,群眾出版社,1987年,第441頁
  9. ^ 陈祥,半生坎坷:马员生的苏联之旅,凤凰周刊,2015-10-15. [2019-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