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重慶市行政區劃沿革表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列表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重慶專題 (獲評列表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重慶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重慶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列表級列表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列表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中國城市專題 (獲評列表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中國城市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城市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列表級列表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列表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請分類討論[編輯]

現重慶直轄市轄區於1997年由原四川省的地級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併而成,故應在變遷中體現這一點。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先行區、其它主城新區、郊區5區、8縣、4自治縣是近年才有的概念,不應出現在「變遷」表格里。MNXANL 貢獻 討論 2021年7月21日 (三) 19:00 (UTC)[回覆]

@MNXANL「現重慶直轄市轄區於1997年由原四川省的地級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併而成,故應在變遷中體現這一點。」
  • 這一點已在「1997年3月14日,重慶直轄市成立,管轄原重慶地級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1997年12月20日,原涪陵市、萬縣市、黔江地區撤銷。」以及接下來各縣由重慶市管轄的語句提到。
「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先行區、其它主城新區、郊區5區、8縣、4自治縣是近年才有的概念,不應出現在「變遷」表格里。」
  • 這些概念是近年出現的,我按照這個分類各縣區,是因為這個分類方法合適。如果我按照重慶市內/市外分類的話,那之前不屬於重慶市的縣的變遷會「擠」在一列里,不易閱讀;如果採用地級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4列的話,相比之下巴縣/璧山/江津/永川地(專)區的歷史更長,黔江地區的歷史短,而且是從涪陵地區分出的,加上有些縣曾屬於其他地區/專區(遂寧、大竹等),這個排版比較難。我最後還是採用了當前的分類概念,想體現的是「現在的這些區縣,經歷了哪些變化」這個思路。
--Johnson.Xia討論·貢獻·成就2021年7月21日 (三) 22:52 (UTC)[回覆]
1997年後的變遷按照「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先行區、其它主城新區、郊區5區、8縣、4自治縣」沒什麼問題,主城區周圍的「先行區、其它主城新區、郊區」隨著近年主城區的擴張納入重慶都會區的範圍。但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在1997年跟地級重慶市基本沒有關係(除了極少數下轄縣的隸屬更改),和地級重慶市甚至不應該放在一個表格里,所以提出「分類討論」。分類討論造成某些地級行政區內容多、某些地級行政區內容少完全是正常的——重慶市(主城區)的地位因各種因素升升降降,內容自然會比其他地級市(如黔江地區)等多出許多。如果某些地級行政區變遷比較複雜的話(如重慶地級市的原永川專區、巴縣等),我覺得應該繼續細分「分類討論」,再開小標題講述其變遷。MNXANL 貢獻 討論 2021年7月22日 (四) 01:23 (UTC)[回覆]
我明白了,閣下的意思是,當時不屬於重慶市的縣應該另外討論。
我想的是,這整個變遷應該從重慶府設立開始記錄。如果不在這裡記錄其他縣的變遷,那這個過程就不完整了。--Johnson.Xia討論·貢獻·成就2021年7月22日 (四) 04:00 (UTC)[回覆]
那或許先應該在引文定義本表收錄範圍(「重慶」的範圍,收錄年限區間)MNXANL 貢獻 討論 2021年7月24日 (六) 03:19 (UTC)[回覆]
@MNXANL閣下預想的也許是這樣的?--Johnson.Xia討論·貢獻·成就2021年7月22日 (四) 04:21 (UTC)[回覆]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