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
機構概況
上級機構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
軍事級別正大軍區級
聯絡方式
總部
實際地址北京市
機構沿革
成立時間1954年
撤銷時間2016年1月
接替者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
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監察委員會)
中央軍委政法委員會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標準簡稱總政治部,亦簡稱總政,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已撤銷的一個政治工作機關。

總政治部負責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宣傳、思想政治、青年、組織、紀律工作,並負責保衛及對外聯絡工作。

總政治部前身是1930年創建的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1954年正式改稱現名。2016年1月,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決定撤銷總政治部。拆分為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治工作部紀律檢查委員會(監察委員會)政法委員會等三個部門。

歷史

[編輯]

1930年,中共中央軍委組建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1931年,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組建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

1937年8月25日中革軍委總政治部兼前敵政治部兼紅一方面軍政治部,改編為八路軍政治部,任弼時任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9月初隨八路軍總指揮部出發東進山西抗日。1937年10月16日,在延安設立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任弼時,副主任鄧小平,在鄧未回軍委以前由毛澤東暫代其職。與軍委機關一起駐延安王家坪。1938年2月28日,為統一對外名義,軍委政治部以八路軍政治部名義出現,主任任弼時(未到職),副主任傅鍾、譚政。晉東南的八路軍政治部以「野政」、「集政」名義對外。1938年8月4日起王稼祥任總政主任。

  • 顧問:野坂參三(1940年5月就任)
  • 秘書長王若飛、彭嘉倫(1940-1942秋)、舒同(1942秋-)
  • 秘書處處長湯平(1938.4-1940)
    • 文書科科長趙承豐
    • 總務科科長李文華、李繼開
  • 組織部部長方強(1938.3-1941.3)、傅鍾(兼,1941.4-1942)、胡耀邦(1942秋)。副部長胡耀邦(1939-1942秋)
    • 組織科科長汪洪清、吳強、黎興
    • 幹部科科長許興、張如屏、袁文
    • 調查統計科科長蕭學林
  • 宣傳部部長徐夢秋(1937.10-1938初)、陳正人(1938.1-1938.3)、李卓然(1938.3-1938.12)、蕭向榮(1938.12-1942.12)。副部長彭嘉倫(1939-1942秋)
    • 宣傳科科長:劉型、李兆炳、魏傳統
    • 教育科科長:李卓然、段蘇權、魏傳統
    • 電影放映處處長:余非
    • 電影隊支書:李肅(病逝)
  • 鋤奸部(1938.10.23設立),部長吳溉之,副部長歐陽毅
    • 第一科科長錢益民
    • 第二科科長李基
    • 第三科科長何蘭階
  • 聯絡部(1938.11.4設立),部長王若飛(1938.11-1940)、譚政(兼,1940-1942)
    • 聯絡科科長鄒大鵬
  • 敵軍工作科(1938-1940夏)科長劉型
  • 敵軍工作部(1940.6.8-)部長王學文,副部長李初黎
  • 直屬工作部(1938年初成立)部長吳溉之、易秀湘,直工部巡視團主任方國南
  • 直屬政治部(1939年由直工部改成)主任胡耀邦(兼),副主任王赤軍
  • 《八路軍軍政雜誌》(1939.1.2-1942.3)編輯委員會委員:毛澤東、王稼祥、肖勁光、郭化若、蕭向榮(主編)。編輯田野、姜克夫。
  • 總政戰地工作考察團(1939.1-1940.7),團長方強。

1943年1月16日,精兵簡政,總政治部大部分幹部調入到新組建的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工作,所餘人員遷駐延安楊家嶺,組織精幹的總政治部:

  • 主任王稼祥
  • 副主任譚政(聯防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傅鍾(聯防軍政治部副主任)
  • 顧問:野坂參三
  • 秘書長舒同(1943-1944秋)、陶鑄(1944秋-1945秋)
  • 組織部長胡耀邦
  • 宣傳部長舒同(1943-1944秋)、陶鑄(1944秋-1945秋)
    • 宣傳科長兼教育科長魏傳統
  • 鋤奸部長吳溉之,副部長黃歐東
  • 敵軍工作部部長王學文,副部長李初黎
  • 軍政研究室主任陶鑄(兼)

抗日戰爭勝利後,軍委總政治部大部分人員赴東北,組建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中革軍委設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1954年,正式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總政治部受到嚴重破壞。1967年7月25日,林彪江青等人提出「徹底砸爛總政閻王殿」後,總政治部主任、副主任等領導幹部都被關押、批鬥和審查,總政治部機關陷於癱瘓。1967年11月,軍委辦事組政工組,取代了總政治部領導。1968年10月,對總政治部實行軍事管制。1969年10月,開始重新組建總政治部。1969年12月,總政治部恢復辦公。

1977年,總政治部增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檢察院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總政治部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總政治部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調整了機構:設組織部、幹部部、宣傳部、文化部、保衛部、聯絡部、群工部、軍事檢察院、軍事法院和辦公廳、直政部、管理局。

1982年,總政治部的機構又作了精簡,總政領導班子再次進行調整,總政辦公廳改為總政辦公室。

1985年,總政管理局和直政部合併為直工部,總政辦公室改為總政辦公廳。

2016年1月,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中央軍委決定撤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將總政治部的陸軍相關職責劃歸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政治工作部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紀律檢查委員會。原屬總政治部的軍事保衛、審判、檢察職責劃歸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法委員會。原屬總政治部的紀律檢查職責劃歸中央軍事委員會紀律檢查委員會(監察委員會)。原屬總政治部的其他職責整合組建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治工作部

職責

[編輯]

根據有關規定,2016年機構撤銷前,總政治部承擔下列任務[1]

  1. 遵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決議和指示,根據黨的基本路線和軍隊的任務,制定全軍政治工作的方針、政策、規章制度,
  2. 領導全軍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3. 領導全軍搞好政治思想建設、黨的建設、幹部隊伍建設與基層建設,
  4. 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證人民軍隊的性質,鞏固軍隊內部的團結以及軍政軍民的團結,保證軍隊戰鬥力的不斷提高和各項任務的順利完成。

機構設置

[編輯]

根據有關規定,2016年機構撤銷前,總政治部設置下列機構[1][2]

內設機構

[編輯]

直屬單位

[編輯]

派出機關

[編輯]

歷任領導

[編輯]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成立前

[編輯]
姓名 圖像 在任時間 軍階 職務
魯 易 1930年8月 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
毛澤東 1931年2月 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
周以栗 1931年10月 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代理主任
王稼祥 1931年11月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
賀 昌 1932年6月 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代理主任
顧作霖 1934年2月 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代理主任
李富春 1934年5月 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代理主任
博 古 1935年6月 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代理主任
陳昌浩 1935年7月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主任
王稼祥 1935年12月 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
任弼時 1937年8月 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
王稼祥 1938年8月 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
劉少奇 1945年8月23日 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
羅榮桓 1950年4月 元帥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編輯]
姓名 圖片 在任時間 軍階 最高職務
羅榮桓 1954年9月 -1956年12月 元帥
譚 政 1956年12月-1961年1月 大將
羅榮桓 1960年1月-1963年12月 元帥
蕭 華 1964年9月-1967年12月 上將
李德生 1970年4月-1973年12月 上將
張春橋 1975年1月-1976年10月
韋國清 1977年8月-1982年9月 上將
余秋里 1982年9月-1987年11月 中將
楊白冰 1987年11月-1992年11月 上將
于永波 1992年11月-2002年11月 上將
徐才厚 2002年11月-2004年9月 上將
李繼耐 2004年9月-2012年10月 上將
張陽 2012年10月-2016年1月 上將

歷任副主任

[編輯]

傅鍾上將
(1949年10月
至1967年7月)
(1977年8月
至1985年3月)

蕭華上將
(1950年4月
至1964年9月)

甘泗淇上將
(1953年4月
至1964年2月)

譚政大將
(1954年10月
至1956年12月)

(1961年1月
至1965年11月)

劉志堅中將
(1957年10月
至1967年1月)

徐立清中將
(1960年12月
至1967年1月)
(1975年8月
至1980年1月)

梁必業中將
(1960年12月
至1966年6月)
(1974年12月
至1982年9月)

袁子欽中將
(1966年6月
至1968年2月)

劉西元中將
(1967年6月至10月)

黃志勇中將
(1969年10月
至1972年7月)
田維新少將
(1969年10月
至1974年3月)
(1974年12月
至1977年10月)
魏伯亭大校
(1974年1月
至1976年10月)
黃玉昆少將
(1975年8月
至1985年3月)
顏金生少將
(1977年9月
至1985年3月)
朱雲謙少將
(1978年10月
至1987年11月)

甘渭漢中將
(1980年1月
至1985年3月)
史進前少將
(1980年1月
至1982年12月)
華楠少將
(1980年1月
至1985年3月)
周克玉上將
(1985年2月
至1990年4月)
周文元中將
(1985年2月
至1992年10月)

郭林祥上將
(1985年10月
至1990年4月)

于永波上將
(1989年8月
至1992年10月)
李繼耐上將
(1990年4月
至1992年10月)
王瑞林上將
(1992年10月
至2002年11月)
周子玉上將
(1993年5月
至2000年12月)

徐才厚上將
(1993年12月
至1996年11月)
(1999年9月
至2002年11月)
杜鐵環上將
(1993年12月
至1994年10月)
唐天標上將
(1995年7月
至2005年12月)
袁守芳上將
(1996年11月
至2004年7月)
張樹田上將
(1998年12月
至2004年12月)
孫忠同上將
(2004年7月
至2009年12月)
劉永治上將
(2004年12月
至2009年12月)
劉振起上將
(2005年12月
至2011年6月)
賈廷安上將
(2007年12月至2016年1月)
童世平海軍上將
(2009年12月
至2012年10月)
杜金才上將
(2009年12月至2016年1月)
吳昌德上將
(2011年6月至2016年1月)
殷方龍上將
(2012年10月至2016年1月)

標誌

[編輯]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除使用軍旗和軍徽外,還擁有自己的臂章,於2007年啟用。臂章呈盾形,綠地,繪有八一軍旗、兩把交叉的步槍與兩支交叉橄欖枝的圖案,並在上方寫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的字樣。臂章主要佩戴在總政治部人員的常服的左臂上。

注釋

[編輯]
  1. ^ 接受總政治部與最高人民法院雙重領導。
  2. ^ 接受總政治部與最高人民檢察院雙重領導[2]
  3. ^ 接受新華社和總政治部雙重領導。
  4. ^ 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總政治部雙重領導。
  5. ^ 接受中央電視台和總政治部雙重領導[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中国人民解法军四总部是包括哪几个单位. 中國經濟網. [2019-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5). 
  2. ^ 2.0 2.1 2.2 解放军改革政工体系 继续深入推进反腐. 搜狐. 2016-10-27 [201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9). 

外部連結

[編輯]
  • 总政治部. 中國國防資訊網. 2006-02-16 [2008-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31).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