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你的心
愛你的心 Heavy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詹姆士·曼格 |
監製 | 理查·米勒(Richard Miller) |
編劇 | 詹姆士·曼格 |
主演 | |
配樂 | 瑟斯頓·摩爾 |
攝影 | 麥可·巴洛(Michael F. Barrow) |
剪輯 | 梅格·瑞特克(Meg Reticker) |
製片商 | Available Light Productions[1] |
片長 | 105分鐘 |
產地 | 美國 |
語言 | 英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
發行商 | Cinépix Film Properties[1] |
票房 | 941,414美元[2] |
《愛你的心》(英語:Heavy)是1995年美國劇情片,是導演詹姆士·曼格的處女作。影片由雪莉·溫特斯、麗芙·泰勒、黛比·哈利和普魯特·泰勒·文斯主演,講述了大腹便便的廚師遇到在他和母親的路邊酒館當服務生的迷人大學輟學生後,人生所發生的變化。影片探討了孤獨、虛假希望、暗戀和自尊的主題。
曼高德在哥倫比亞大學參加電影製作研討會時便打造了影片的劇本,劇情部分改編自他在紐約上州成長時所遇到的一些真人經歷。影片於巴里維爾及海德公園等地取景,部分場景則在美國烹飪學院海德公園校區拍攝[a]。影片原聲帶由瑟斯頓·摩爾創作,配樂包括檸檬頭樂團主唱伊凡·丹多的歌曲,丹多也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配角。
影片在日舞影展首映,贏得評審團特別獎,隨後參加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獎角逐。影片於1995年12月29日登陸英國,隨後於1996年6月5日在美國限量放映。
劇情
[編輯]紐約上州的鄉村地區,30歲出頭的維克多·莫迪諾在公路旅館皮特和多莉旅館(Pete and Dolly's)當廚師,旅館以已故的父親和在世的母親多莉的名字命名。多莉健康狀況欠佳,終日坐在廚房後面的椅子上,懷念他的丈夫,痛恨與皮特有染、憤世嫉俗的長期雇員德洛雷斯。餐廳的日常最終打破,多莉僱傭了剛從錫拉丘茲的大學輟學、輕聲細語的年輕女子卡麗擔任新的服務員。卡莉的美貌馬上吸引了非常害羞、大腹便便的維克多的注意。而餐廳的其他員工和常客,尤其是嗜酒的德洛雷斯朋友里奧的注意。
卡莉工作的時候無法忍受維克多令人沮喪的害羞神情,打算去了解他。卡莉被維克多的廚藝震撼,建議他去河對岸的美國烹飪學院進修。維克多之前也考慮過這個想法,但迅速被多莉和德洛雷斯駁回了。維克多很快迷上了卡莉,並開始巧妙地試圖引起她的注意。一天夜裡工作的時候,卡莉在廚房用拍立得相機拍照。維克多給學習卷比薩麵團的卡莉拍了一張照片,之後他沒有告訴卡莉便把照片帶回家。維克多後來做了幾個天真的白日夢,其中一個是他出手救助在哈德遜河溺水的卡莉。卡莉一天夜裡和男朋友傑夫吵架,之後滯留在餐館。維克多送她回家,途中他把車子停在機場附近,觀看飛機降落。兩人在看飛機時,卡莉感嘆自己的人生毫無方向。卡莉親了維克多,然後迅速暗示他帶她回家。
第二天早上,多莉心臟病發被送往醫院。維克多告訴德洛雷斯和卡莉,多莉只需要做個小手術,不用擔心。沒過幾天,維克多在醫院食堂吃午飯的時候,多莉便去世了。維克多如往常一樣打理餐廳,每天暴飲暴食來掩蓋悲傷。與此同時,德洛雷斯開始對多莉長期不在感到懷疑。卡莉讓維克多帶她去醫院看多莉。維克多無法承認多莉已經去世的事實,便同意了。卡莉來到維克多家,發現冰箱上貼著她的拍立得照片,便維克多究竟從哪裡得到的,維克多說實在餐廳後面的小攤子找到的。兩人離開後,維克多沒有載她去醫院,而是去了當地的墓園,給她看多利德墳墓。卡莉變得歇斯底里,無法準備上班。
之後的幾個晚上,維克多獨自在餐廳里,對自己的自尊心感到沮喪,開始暴飲暴食。他停下腳步,開始大肆砸碎櫃檯後面的物品。就在維克多爆發的時候,卡莉帶著傑夫來領支票。卡莉跟維克多說自己計劃回到家鄉,重新上大學,但承諾會來看他和德洛雷斯。過了一段時間,維克多鼓起了信心,跟經常光顧的雜貨市場的收銀員達琳聊天。
陣容
[編輯]- 普魯特·泰勒·文斯 飾 維克多·莫迪諾(Victor Modino)
- 雪莉·溫特斯 飾 多莉·莫迪諾(Dolly Modino)
- 麗芙·泰勒 飾 卡麗(Callie)
- 黛比·哈利 飾 德洛雷斯(Delores)
- 喬·格里法西 飾 里奧(Leo)
- 埃文·丹多 飾 傑夫(Jeff)
- 大衛·派翠克·凱利 飾 醫院裡的灰衣人
- 瑪麗安·奎因(Marian Quinn) 飾 達琳(Darlene)
- 梅格·哈蒂格(Meg Hartig) 飾 唐娜(Donna)
- 贊迪·哈蒂格(Zandy Hartig) 飾 讓(Jean)
- 彼得·奧特爾(Peter Ortel)飾 湯妮(Tony)
- J·C·麥肯齊 飾 送氣工
- 艾倫·德阿爾坎格洛(Allen D'Arcangelo)飾 桑尼(Sonny)
製作
[編輯]構思
[編輯]影片是詹姆士·曼格的導演、編劇處女作。在哈德遜河谷成長的曼高德表示,影片取材於現實生活中一位同班同學的經歷,這位同學大腹便便,母親在當地開了一家餐廳。和影片一樣,他的父親去世了,留下他和母親打理餐廳[3]。在這部處女作中,曼高德希望打造一部有別於「好萊塢美學」的影片,[4],所跟隨的演員「最不可能是影片的核心」[5]。
1991年,曼高德出席哥倫比亞大學的電影製作研討會,在導演米洛斯·福曼的幫助下完成了劇本[6]。在影片中,曼高德十分注重表情和對白,尤其是維克多一角的。他表示自己一直渴望創作一部「有聲音的無聲電影」[6]。片中有彼得·博格達諾維奇《最後一場電影》(1971)和馬丁·里特《原野鐵漢》的影子[7]。
選角
[編輯]曼高德遇見莉芙·泰勒時她16歲,沒有表演經驗,但對影片感謝興趣[8]。一直在做模特兒的泰勒「毫不猶豫地」向曼高德發了一段試鏡視頻[9]。曼高德通過泰勒聯繫了她兒時的好友黛比·哈利。哈利是空中鐵匠主唱史蒂芬·泰勒的兒女,在紐約的「搖滾」認識泰勒。哈利最終在劇中扮演了善變、愛挖苦人的德洛雷斯。檸檬頭樂團的伊凡·丹多獲曼高德賞識,加上曼高德希望給這部低成本製作帶來一些明星效應,於是安排他出演泰勒的吉他手男友[10]。
小妖精樂團的主唱布萊克·法蘭西斯最初要扮演維克多一角,後來覺得這不適合成為自己首個扮演的角色便放棄了。
至於多莉一角的人選,曼高德找來了當時70多歲古典好萊塢電影演員雪萊·溫特斯。曼高德追蹤到溫特斯在曼哈頓的公寓地址,向她寄去劇本和表示欽慕她作品的信函。兩天之內,溫斯特便聯繫曼高德,隨後參與選角[11]。
最後一個參與選角的是普魯特·泰勒·文斯。之前曼高德一直為尋找演員扮演「核心」角色而苦惱[12]。曼高德的副製作人兼好友曾和文斯與保羅·紐曼拍攝《大智若愚》,他向曼高德推薦了文斯[13]。文斯選角後,曼高德和劇組開始給文斯餵食大量的甜甜圈和肯德基,幫助當時不是很胖的文斯在電影開拍前迅速增肥[14]。
發行
[編輯]影片於1995年1月在日舞影展首映,為曼高德贏得了評審團最佳導演特別獎[15]。隨後於坎城影展「導演雙周」單元發行,獲金攝影機獎提名[16]。
發行公司Cinépix Film Properties決定於美國發行電影時,片中主角泰勒在柏納多·貝托魯奇作品《偷香》中的表演獲得認可[17]。Cinépix與1996年夏季在美國發行影片,先是6月5日在紐約市首映,6月28日在洛杉磯上映[1]。發行採用限量放映模式,僅在全國22家影院上映[2]。國內的放映於1996年11月28日結束[2]。
專業評價
[編輯]影片在日舞大獲成功後,獲得普遍好評。羅傑·伊伯特給予3.5/4星的評價,強調了現實主義的觀感:「你去過這樣的地方。你品嘗第二杯咖啡,注視著人們的目光,嘗試猜出眼神憂鬱的服務員到底有什麼心事,而酒吧里的醉漢和披薩廚師都以為他在坐牢。你無法猜透這個地方的恐怖之處,因為這個地方沒有秘密,每個人都非常了解其他人,從裡到外,從上到下,這樣做已經很多年了[18]。」10年後伊伯特評價曼高德的《決戰3:10》時,依然對本片讚不絕口[19]。
《波士頓環球報》的傑伊·卡爾(Jay Carr)稱讚影片「是導向新世界的小寶石,裡頭被不容辯駁的權威和角色突出的本能所填充」[20]。《政治家雜誌》的羅恩·科萬(Ron Cowan)同樣稱讚影片故意省略對白,認為曼高德「經常迴避」它,「用手勢、瞥視和接觸彰顯劇情細節。影片沒有性愛、暴力、陳年的動作戲或劇情翻轉,只有你在真實生活中聽到的那種感覺」[15]。《紐約每日新聞》的傑米·伯納德(Jami Bernard)是展示「生活片段」的感性作品,稱讚泰勒的表演「強有力」,又指出「影片像文森特(原文如此)一樣謹慎行事,害怕太多精華一次性流失,是夏天大片中的最令人欣慰的喘息[21]」。澳大利亞《世紀報》的芭芭拉·奎迪(Barbara Creed)認為影片是「精緻卓越的處女作」,劇中元素有點像卡森·麥卡勒斯小說《傷心咖啡館之歌》[22]。
影評人詹姆士·貝拉迪內利指出,「曼高德完美捕捉了生活中的細微差別,由於從未讓簡單的決定貶低自己的視覺,他塑造了令人難忘的電影肖像」[23]。貝拉迪內利後來在他的著作《捲軸視角:1000部優秀現代電影終極指南》(Reel Views: The Ultimate Guide to the Best 1,000 Modern Movies)中提到了這部電影。《洛杉磯時報》的凱文·湯瑪斯(Kevin Thomas)認為影片是「恬靜小奇蹟,片中溫柔、同情心和洞察力共同締造緊張感,產生幾乎難以體驗的感知質量」,類似於寧那·華納·法斯賓德的攝影作品,同時也稱讚瑟斯頓·摩爾的配樂出色[24]。《舊金山紀事報》的愛德華·古斯曼(Edward Guthmann)認為影片本身就是信仰的舉動,爭論了過去在銀幕上很常見,但有時又很稀缺的微妙人文主義痕跡[17];而該報的芭芭拉·舒爾加瑟(Barbara Shulgasser)則指出,「《愛你的心》沒有任何可愛或花哨的東西,這或許是它對英格瑪·柏格曼作品的冷酷致敬」[6]。
其他影評人對影片不那麼的認可,其中《休士頓紀事報》的傑夫·米勒(Jeff Millar)認為:「即便有著80分鐘的時長,《愛你的心》依然顯得很冗餘。所以你可以想想它如果有105分鐘長會有什麼發生[25]。」《芝加哥論壇報》的麥可·威爾明頓(Michael Wilmington)認為角色的刻畫具有剝削性,指出:「《愛你的心》將平凡或怪誕的事情浪漫化,並非普通人的詩歌。曼高德似乎正在嘗試重現40年代後期至50年代早期卡森·麥卡勒斯、杜魯門·柯波帝:冷血告白和田納西·威廉斯等南方哥特作家作品的某些愛情質感,卻把維多克打造成一位模範受害者,將受傷的靈魂困在失戀的披薩廚師身上,將法拉·佛西貼在她房間——這讓他有點荒謬,不顯得他很幽默。在《愛你的心》中,感性的地方太多了,角色幾乎喘不過氣來[26]。」
截至2019年,影片在匯總媒體爛番茄有28條評論,其中24條為正面評價,新鮮度86%。網站共識寫道:「憑藉泰勒·文斯的自然主義表現和詹姆士·曼格富有同情心的指導,《愛你的心》宣揚了它對孤獨感的感人解析[25]。」
家用媒體
[編輯]索尼影業家庭娛樂於1999年9月21日發行了影片的DVD[27]。
獎項
[編輯]年份 | 機構 | 獎項 | 提名 | 結果 | 參考 |
---|---|---|---|---|---|
1995 | 坎城影展 | 金攝影機獎 | 詹姆士·曼格 | 提名 | [16] |
日舞影展 | 評審團特別獎 | 詹姆士·曼格 | 獲獎 | [15] | |
評審團大獎 | 詹姆士·曼格 | 獲獎 | [26] | ||
阿斯圖里亞斯大獎賽 | 最佳劇本 | 詹姆士·曼格 | 獲獎 | [28] | |
希洪國際電影節 | 最佳長片 | 《愛你的心》 | 獲獎 | [29] |
原聲帶
[編輯]原聲帶由瑟斯頓·摩爾譜曲,另採用了其他歌曲。原聲帶CD於1996年6月5日,也就是美國上映的同一天通過TVT Records發行[30]。
曲序 | 曲目 | 藝人 | 時長 |
---|---|---|---|
1. | Victor and Callie | Thurston Moore | 1:32 |
2. | Hot Coals | Evan Dando | 3:51 |
3. | Pile Up | The Plimsouls | 3:24 |
4. | Box Cars | Rosie Flores | 5:15 |
5. | Undertow | T. Moore | 1:28 |
6. | Frying Pan | E. Dando | 3:08 |
7. | Carry Me | The Vidalias | 3:52 |
8. | Howard Is A Drag | The Rake's Progress | 3:33 |
9. | My Heart Belongs To Only One | Ben Vaughn | 3:08 |
10. | California Thing | Freedy Johnston | 3:00 |
11. | Kissing On The Bridge | T. Moore | 1:15 |
12. | Lost | The Plimsouls | 3:59 |
13. | '74–'75 | The Connells | 4:37 |
14. | The Dream of Sarah | Eleni Mandell | 2:46 |
15. | How Much I've Lied | E. Dando | 2:10 |
16. | Spinning Goodbye | T. Moore | 3:16 |
17. | Culinary Institute | T. Moore | 3:19 |
注釋
[編輯]- ^ 烹飪校園在整部影片中都有出現,可以從大樓的標誌中認出;內景也被使用。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Heavy (1995). AFI Catalog of Feature Films. Los Angeles, California: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7).
- ^ 2.0 2.1 2.2 Heavy (1996). Box Office Mojo. [2011-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0).
- ^ Mangold 1999,3:45–5:20.
- ^ Levy 1999,第302頁.
- ^ Mangold 1999,2:00.
- ^ 6.0 6.1 6.2 Shulgasser, Barbara. 'Heavy' carries itself with rare subtlety.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996-07-12 [2010-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5-04).
- ^ Mangold 1999,7:58.
- ^ Mangold 1999,13:28.
- ^ Mangold 1999,13:55.
- ^ Mangold 1999,13:40.
- ^ Mangold 1999,15:10–17:25.
- ^ Mangold 1999,20:03.
- ^ Mangold 1999,21:00.
- ^ Mangold 1999,21:10–22:30.
- ^ 15.0 15.1 15.2 Cowan, Ron. Low-budget film has 'Heavy' message. Statesman Journal (Salem, Oregon). 1996-10-04: 58 [2020-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2) –透過Newspapers.com.
- ^ 16.0 16.1 Variety Staff. Rookies reign in Fortnight. Variety. 1995-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8).
- ^ 17.0 17.1 Guthmann, Edward. 'Heavy's' Light Take on Life / Liv Tyler makes sparks fly for lonely pizza chef. San Francisco Gate. 1996-07-12 [2010-03-23].
- ^ Ebert, Roger. Heavy movie review. Chicago Sun-Times. 1996-08-16 [2009-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6).
- ^ Ebert, Roger. 3:10 to Yuma. Chicago Sun-Times. 2007-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3).
- ^ Carr, Jay. 'Heavy' is loaded with potent charm. The Boston Globe (Boston, Massachusetts). 1996-07-12: 52 [2020-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2) –透過Newspapers.com.
- ^ Bernard, Jami. Slice of Life, 'Heavy' on the Mood. New York Daily News. 1996-06-05: 95 [2020-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4) –透過Newspapers.com.
- ^ Creed, Barbara. Film: Heavy. The Age (Melbourne, Victoria). 1996-06-28: 44 [2020-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2) –透過Newspapers.com.
- ^ Berardinelli, James. Review: Heavy. Reel Reviews. 19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7).
- ^ Thomas, Kevin. 'Heavy'- Sensitive Tale of Ordinary Lives. Los Angeles Times. 1996-06-28 [2013-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6).
- ^ 25.0 25.1 Heavy. Rotten Tomatoes. [2019-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6).
- ^ 26.0 26.1 Wilmington, Michael. Anti-Hollywood Drama 'Heavy' Weighed Down By Its Own Sensitivity. Chicago Tribune. 1996-08-16 [2019-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7).
- ^ Heavy (DVD). 1999 [1995]. ASIN B00000K3TT.
- ^ Mangold, James (1964–). Encyclopedia.com. Gale Group. [2019-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7).
- ^ Heavy. 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Cine de Gijón. 2012-09-02 [2019-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7).
- ^ Heavy Soundtrack. Amazon. [2019-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7).
來源
[編輯]- Berardinelli, James. Reel Views: The Ultimate Guide to the Best 1,000 Modern Movies on DVD and Video 2. Lanham, Maryland: Justin, Charles & Co. 2005. ISBN 978-1-932-11240-5.
- Levy, Emanuel. Cinema of Outsiders: The Rise of American Independent Film. New York Cit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978-0-814-75289-0.
- Mangold, James. Heavy (DVD audio commentary). 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