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5卷,呂夏卿撰,收錄於《新唐書》卷71上~75下[1],網羅唐代曾任宰相的家族世系。
作者
[编辑]吳縝《新唐書糾謬》序:「今唐史本一書也,而紀、志、表則歐陽公(修)主之,傳則宋公(祁)主之。」以總裁主其名,而志、表等各有撰人。蘇頌《蘇魏公文集》卷66·《呂舍人文集》序:「呂公缙叔起遠方邑尉,入為編修唐書……又集天下碑刻,類為《唐文傳信》,考歷代氏譜族志為《古今系表》,兩書獨出缙叔一手,可謂勤且博矣。」作為編撰《新唐書》志、表的資料長編。《宋史》卷331·呂夏卿傳:「夏卿長於史,貫穿唐事,博採傳記雜說數百家,折衷整比。又通譜學,創為世系諸表,於《新唐書》最有功云。」因此宰相世系表實際出於呂夏卿之手。
體例
[编辑]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之體,每姓之先,先述姓源,再分房表列世系。諸姓排列順序,則以拜相先後為次,直到唐末[2]。而宗室宰相世系,則另見於宗室世系表[3]。
表中之人,除拜相者注其入相時代;無傳之人,可考者則注其字號與歷官。表錄世系官職,原則以唐末為斷[4],但也有例外。
唐代中期以降,節度使常加宰相銜,謂之使相、又稱外宰相,然無入朝執政之實[5],所以一概不錄。而將帥以軍功位至三公三師者20人,另加魏博節度使、太尉田承嗣的田氏、天平節度使、守司空烏重胤的烏氏,其中除僕固懷恩叛變,朱泚稱帝伏誅,王建、韓建、朱全忠亡唐之賊不錄,其餘均述其世系[6]。
目次
[编辑]- 卷71上 世系表一上 裴氏 西眷裴 洗馬裴 南來吳裴 中眷裴 東眷裴、劉氏 彭城 尉氏 臨淮 南陽 廣平 丹楊 南華 河南劉氏
- 卷71下 世系表一下 蕭氏 皇舅 齊梁、竇氏 三祖 平陵、陳氏、封氏、楊氏、高氏 京兆高氏 晉陵高氏、房氏 河南房氏、宇文氏
- 卷72上 世系表二上 長孫氏、杜氏 京兆 襄陽 洹水 濮陽、隴西李氏 武陽 姑臧大房 丹楊 龍居李氏 京兆李氏、趙郡李氏 南祖 東祖 西祖 遼東 江夏 漢中
- 卷72中 世系表二中 王氏 瑯琊 太原 河東 烏丸 中山 華陰 京兆、魏氏 東祖 館陶 宋城 鹿城、溫氏、戴氏、侯氏、岑氏
- 卷72下 世系表二下 張氏 襄陽 河東 始興 馮翊 吳郡 清河東武城 河間 中山 魏郡 汲郡 鄭州、馬氏、褚氏、崔氏 鄭州 許州鄢陵 南祖 清河大房 清河小房 清河青州 博陵安平房 博陵大房 博陵二房 博陵三房、于氏
- 卷73上 世系表三上 柳氏 西眷 武德 東眷、韓氏 魯陽 潁川 昌黎 陽夏、來氏、許氏 晉陵 安陸、辛氏、任氏、盧氏 大房 二房 三房 范陽
- 卷73下 世系表三下 上官氏、樂氏、孫氏 清河 武邑、姜氏 上邽 九真、陸氏 丹徒 太尉 侍郎、趙氏 隴西 新安 燉煌 南陽、閰氏、郝氏、薛氏 南祖 西祖
- 卷74上 世系表四上 韋氏 平齊公 閬公 彭城公 逍遙公 鄖公 南皮公 駙馬 龍門公 小逍遙公 京兆、郭氏 潁水 華陰 昌樂 中山、武氏、騫氏、沈氏、蘇氏 都亭 邳公 趙郡 武功、范氏、邢氏、傅氏、史氏、宗氏、格氏
- 卷74下 世系表四下 歐陽氏、狄氏、袁氏 樂陵 雍州 河東、姚氏 北隆 陝郡、婁氏、豆盧氏、周氏 安成 永安、吉氏、顧氏、朱氏、唐氏
- 卷75上 世系表五上 敬氏、桓氏、祝氏、紀氏、鄭氏 北祖 南祖 滎陽 滄州、鍾氏、宋氏、源氏、牛氏 鶉觚 安定、苗氏、呂氏、第五氏
- 卷75下 世系表五下 常氏、喬氏、關氏、渾氏、齊氏 武邑 瀛洲、董氏、賈氏 浮陽 河南、權氏、皇甫氏、程氏、令狐氏、段氏、元氏、路氏、舒氏、白氏、夏侯氏、蔣氏、畢氏、曹氏、徐氏 北祖 高平、孔氏 魯國 下博、獨孤氏、契丹柳城李氏[7]、武威李氏、高麗李氏、奚柳城李氏、雞田李氏、范陽李氏、代北李氏、營州王氏、太原王氏、安東王氏、田氏、烏氏
史源
[编辑]洪邁《容齋隨筆》卷6‧唐書世系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皆承用諸家譜牒,故多有謬誤。……歐陽公略不筆削,為可恨也。」自有此論,後人認為以唐代譜學之盛,宋去唐近,應該不難入手公私譜牒文獻以編纂[8]。但是現代的考證則不以為然,岑仲勉指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主要根據成書於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的林寶《元和姓纂》,化文字敘述的世系為表格。從元和到唐末未及部分,則參取石刻與文集碑誌、《舊唐書》列傳及部分家譜以增補修正[9]。
評價
[编辑]史意
[编辑]劉知幾《史通》書志篇:「逮乎晚葉,譜學尤煩,用之於官,可以品藻士庶,施之於國,可以甄別華夷……氏族而往,實為志者所宜先,而諸史竟無其錄。」對唐前紀傳體史缺乏氏族紀錄表示不滿;只有魏收《魏書》官氏志,兼及族姓[10],所以修《新唐書》時遙承其議。嚴耕望則指出,《新唐書》宗室、宰相世系表,一般人看似無用,但魏晉南北朝門閥社會,至唐猶盛,其世系之傳承,今惟存此兩表,就冶中古社會史而言,實為寶貴[11]。
關於收錄範圍,章學誠《文史通義》卷6外篇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上批評:「歐陽《唐書》,撰為宰相世系,顧清門鉅族,但不為宰相者,時有所遺。」而岑仲勉認為,《元和姓纂》所詳為顯官,但如以全書內容列表,則篇幅不容且難以命名。而顯官莫著於宰相,以宰相為綱,也就差不多能網羅《姓纂》世系的菁華部分[12]。
魏收《魏書》,李延壽《南史》、《北史》,一人有傳,父子兄弟皆附載其後,如同族譜。雖然反映南北朝世族政治的盛衰,存其譜系,然附傳常只記歷官而無生平事跡,亢文累辭,成書當時已不無非議[13]。《新唐書》宗室、宰相世系表載子弟無顯過亦無積勞,又不宜沒其爵里字號者於表中,可省列傳之繁文[14][15]。
錯謬
[编辑]岑仲勉、趙超指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常見的錯誤[16]:
而其致誤之因,又可分為五項:
- 《元和姓纂》多本諸家行狀,行狀則多本於六朝以來譜牒舊說,反映唐人附會、偽冒名門之習,而宰相世系表因之。所以述唐以前姓源、世系,考之諸史,每有牴誤。
- 遠在北宋《元和姓纂》已乏善本,有不少節略、傳寫脫漏、錯訛之處。
- 編纂中利用《元和姓纂》與其他史料記敘整合的矛盾。
- 《新唐書》修纂時紀、志、表、列傳由多人執筆,成書前未盡劃一[19]。
- 表式繁重,傳寫、刊刻不易[20]。
脫漏
[编辑]岑仲勉根據前人考證,歸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未收錄的宰相世系[21]:
- 李義府相高宗[22]
- 武什方相武后[23]
- 杜景佺相武后[22]
- 李景諶相武后[22]
- 王本立相武后[24]
- 王及善相武后[24]
- 孫元亨相武后[25]
- 任知古相武后[26]
- 張光輔相武后[27]
- 于惟謙相中宗[28]
- 劉幽求相睿宗、玄宗[29]
- 陳希烈相玄宗[30]
- 李忠臣相代宗、德宗[31]
- 李懷光相德宗[22]
- 李訓相文宗[22]
- 李讓夷相武宗[22]
- 鄭肅相武宗[32]
- 韋琮相宣宗[33]
- 趙隱相懿宗[25]
- 豆盧瑑相懿宗[34]
- 朱朴相昭宗[34]
- 鄭綮相昭宗[28]
從文宗朝李訓以下至鄭綮,都是時代在《元和姓纂》成書後,而編纂時又不及旁求其他史料以補闕者。其他則多半是《姓纂》闕載,或有其姓而無其望。只有于惟謙、陳希烈,《姓纂》卷3略敘世系,宰相世系表卻未採錄,是真正的疏漏。
變例
[编辑]卷73上 世系表三上潁川韓氏,實無人入相[35],宋人崇敬韓愈,為之立表[36]。卷72中 世系表二中太原王氏並無宰相,而敘其支,不嫌贅列[37]。
此外,歐陽氏下敘及歐陽修高祖,曲江張氏則記至張九齡九世孫[38],則是採宋代私家譜牒以補《元和姓纂》所闕世系,而失於斷限者。
研究史
[编辑]《新唐書》成書不久,吳縝《新唐書糾謬》已指摘宰相世系表脫漏之處,歐陽修《集古錄》、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等金石、氏族學著作,更進一步利用石刻等史料考訂異同,補其不備。而研究《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的專著,則始於清乾隆年間的沈炳震《唐書宰相世系訂譌》十二卷,沈氏認為宰相世系表缺漏錯誤太多,不宜列入《兩唐書合鈔》,所以將宰相世系表部分析出別行[39],而考訂則主要利用兩唐書列傳與表的互參。
清代乾隆、嘉慶期,考證、金石之學大盛,考證筆記如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趙紹祖《新舊唐書互證》等都有言及宰相世系表之處,王昶《金石萃編》、陸增祥《八瓊堂金石補正》則集當時可見唐代金石文與題跋並加論斷,增補宰相世系表的不備之處。
民國以降,唐代碑刻的大量出土,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料,羅振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補正》二卷(1937年),岑仲勉〈貞石證史〉、〈續貞石證史〉[40],以出土誌銘補充或糾正宰相世系表的世系;特別是《元和姓纂四校記》,闡明《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與《元和姓纂》的淵源,並利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校補現行輯本《元和姓纂》的缺漏,對學術界影響深遠。而綜合歷代考訂成編者,則有趙超《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五卷與詹宗佑《點校本兩唐書校勘彙釋》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41]部分。
此外,因學術方法進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也有更多不同的研究觀點。哈佛燕京學社《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引得》(1934年),提供人名索引;或用統計方式宏觀分析由唐入宋世族勢力與南北人文的消長,《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不只是中古世族史重要的文獻,對其編纂意義也有更多正面的評價。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沈炳震《唐書宰相世系訂譌》(清海寧查世倓刻本\嘉慶十八年)
- 羅振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補正》 《羅振玉學術論著集》第八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ISBN 978-7-5325-6919-9 553~672頁
- 趙超 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上、下(中華書局\1998年) ISBN 7-101--01392-9
-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上、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4月初版、1991年12月景印二版)
- 詹宗佑《點校本兩唐書校勘彙釋》上、下(中華書局\2012年) ISBN 978-7-101-08230-2
關聯項目
[编辑]腳注
[编辑]- ^ 卷71、73、74、75各分上、下,卷72分上、中、下,所以實質是11卷。
- ^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83‧宰相世系表先後之次:「眾姓未便以意為先後也,故仍依除拜之先後。宰相表首列武德元年六月裴寂拜左僕射、知政事,世系表即以裴姓居首,而凡此姓中各房所有宰相,直至唐末俱以類從。敘畢裴姓,即及劉姓者,以劉文靜即次裴寂為納言也。」
- ^ 《新唐書》卷70下 宗室世系表後敘
- ^ 如《新唐書》卷75下 宰相世系表五下 代北李氏李克用(後唐太祖)稱河東節度使、守太師、中書令、晉王,克用子存勗(後唐莊宗)稱隰州刺史、檢校司空,都是唐時所授官,而不及後唐贈廟諡。自莊宗諸子以下,無涉於唐,則皆從略。
- ^ 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卷50 宗室世系表下
- ^ 《新唐書》卷75下 宰相世系表五下 後敘子注。
- ^ 沈炳震《唐書宰相世系訂譌》目次子注:以下皆藩鎮之加三師三公者。
- ^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上册299頁,沈炳震《唐書宰相世系訂譌》:「余嘗疑歐公既作此表,當時必聚譜牒,何以所載寥寥?……宗室世系表亦然,防五季散亂之後,人多假託華冑也,然因噎廢食,何足以存譜學。」〔光緒甲申(1884)九月十九日〕
- ^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再序 4~20頁
- ^ 蒲起龍《史通通釋》卷3
- ^ 嚴耕望「新舊兩唐書史料價值比論」 《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下冊 1152頁
- ^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再序 2頁
- ^ 趙翼《二十二史剳記》卷10‧南北史子孫附傳之例
- ^ 蒲起龍《史通通釋》卷3 表曆篇按語:「揆之史法,參以時宜,親若宗房,貴如宰相,傳有所不登,名未可竟沒,胥以表括之,亦嚴密得中之一道哉!」
- ^ 徐浩《二十五史論綱》(世界書局\1947年) 本論 第十七章 新唐書
- ^ 趙超《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前言 3~4頁
- ^ 岑仲勉:「唐人神道碑、墓誌銘所記世系、官位,往往有詳於《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者,宰相世系表所列則多與《元和姓纂》同。」(《元和姓纂四校記》再序 9頁)
- ^ 岑仲勉:「《姓纂》敘例,常有甲生乙、丙,先列丙支然後及乙,未必依長幼之序;而宰相世系表者次序,每與《姓纂》相同。」(《元和姓纂四校記》再序 24頁)
- ^ 吳縝〈進新唐書糾謬表〉
- ^ 岑仲勉《唐史餘瀋》卷4 楊氏世系
- ^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再序 4~5頁
-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卷50 宰相世系表二上
- ^ 吳縝《新唐書糾謬》卷11 宰相世系表脫漏不載者
- ^ 24.0 24.1 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卷50 宰相世系表二中
- ^ 25.0 25.1 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卷50 宰相世系表三下
- ^ 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卷50 宰相世系表三上
- ^ 趙紹祖《新舊唐書互證》卷8
- ^ 28.0 28.1 吳縝《新唐書糾謬》卷11 宰相世系表脫漏不載者
- ^ 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卷50 宰相世系表一上
- ^ 趙紹祖《新舊唐書互證》卷7,趙氏謂陳希烈在姦臣傳,其實(降安祿山)亦叛臣也,表雖無世系,而總計處有名。
- ^ 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卷50 宰相世系表二上,錢氏謂李忠臣、李懷光皆叛臣,故不敘其系。
- ^ 沈炳震《唐書宰相世系訂譌》目次子注
- ^ 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卷50 宰相世系表四上
- ^ 34.0 34.1 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卷50 宰相世系表四下
- ^ 全祖望《經史問答》卷10:「問:韓氏,宰相世系表四人,璦為一族,休、滉父子為一族,宏為一族,祇應三表,而今有四,何也?答:是歐公之誤也。退之一支,其家無作宰相者,而今亦入之,故有四篇。」
- ^ 章學誠《丙辰札記》
- ^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再序 15頁
- ^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再序 21頁子注:「據《廣州人物傳》,宋景德三年九世孫元吉獻墨蹟等,天聖六年九世孫錫獻告身等,由此逆推,七、八世孫已是五代及宋人物。」
- ^ 沈炳震《兩唐書合鈔》敘例
- ^ 收錄於《金石論叢》
- ^ 下冊680~7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