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線
日本的構造線
[编辑]日本列島地處歐亞大陸板塊、北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及菲律賓板塊四個板塊的交界處[2]。太平洋板塊、北美洲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板塊相互碰撞[3],使得日本列島逐漸從海中突起。就地質學來看,日本列島十分年輕[4]。中央構造線[5]和糸魚川静岡構造線[6]是橫貫及縱貫日本的兩大斷層。糸魚川靜岡構造線以東一帶是日本最大的地塹中央地塹帶。在地質學上,中央地塹帶的西側是西南日本,東側是東北日本[7]:25。中央地塹帶西側附近的地層表面覆蓋有歷史較短的火山噴出物,其下方則是誕生于中生代及古生代的地層,距今約有5億5,000萬年至6,500萬年的歷史。而中央地塹帶一帶的妙高連峰則誕生自2,500萬年前,多為堆積物及火山噴出物構成。顯示在中央地塹帶曾發生過巨大的地殼變化。西南日本以中央構造線為界,分為內带和外带[7]:28。中央構造線北側的是高溫型的領家變成带,地質以片麻岩和花崗岩為主,而南側是高壓型的三波川變成带,以結晶片岩為主[8]。兩條構造線迄今都仍在活動,也是日本國內火山和地震密集的地區。
中央構造線
[编辑]中央構造線是日本最大的斷層系。也可以叫MTL(Median Tectonic Line)。長野縣下伊那郡大鹿村有中央構造線博物館。历史上,该断层带曾多次发生大地震。由關東延伸到九州、分割西南日本的大斷層系。中央構造線的北邊叫做西南日本内帯、南邊叫做西南日本外帯,作爲區別。1885年由Edmunt Naumann命名。一部分是活斷層。被認為是要注意的斷層之一。
糸魚川靜岡構造線
[编辑]糸魚川靜岡構造線是位於日本本州的大斷層線,從親不知(新潟縣糸魚川市)通過諏訪湖至安倍川(靜岡縣靜岡市)。1918年,由東北帝國大學(現東北大學)的地質學及古生物學者矢部長克命名。經常和中央地溝帶混同,但是糸魚川靜岡構造線是「中央地溝帶的西緣」,非「中央地溝帶」。中央地溝帶是糸靜線往東的廣大地溝帶,是「面」而非「線」。
柏崎千葉構造線
[编辑]臺灣的構造線
[编辑]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的聚合邊界,為一個造山作用活躍的活動構造區,根據GPS觀測資料,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8.2公分的移動速度向西北移動[9]。菲律賓海板塊的隱沒方向在臺灣改變,在臺灣南方,歐亞板塊朝東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形成馬尼拉海溝及其東側的呂宋火山島弧,到了臺灣北方,菲律賓海板塊則是朝北隱沒到歐亞板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及其北側的琉球火山島弧和沖繩海槽[10]。
匹亞南構造線
[编辑]匹亞南構造線,臺灣地質上的一條構造線,位於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之間,為劃分臺灣島東半部與西半部[11]。北起於宜蘭縣牛鬥,沿蘭陽溪通過思源埡口,經臺中市梨山,直抵南投縣霧社,最終往南逐漸模糊,直到玉山東北方一帶[11]。根據地理學家王鑫調查發現,匹亞南構造線往南是順著郡大溪,並越過八通關鞍部,直下荖濃溪谷,便順著荖濃溪南至高雄市六龜,與另一條來自北方之屈尺斷層會合,最終與潮州斷層連成一線,形成在臺灣地質構造上一條劃分東西部的明顯分界線[12][13]。
相關條目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構造線とは. 日本大百科全書.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日语).
- ^ 地震発生のしくみ. 気象庁. [2014-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3) (日语).
- ^ プレート収束带の地震発生について. 広島大学地球惑星システム学 片山郁夫. [2012-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10) (日语).
- ^ 日本列島. われわれはどこから来て、どこへ行こうとしているのか そして、われわれは何者か -宇宙・地球・人類-. [2012-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0) (日语).
- ^ 長野県大鹿村の大断層「中央構造線」----山の自然学シリーズ(3). [2012-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1) (日语).
- ^ 糸魚川-静岡構造線断層带. 地震調査研究推進本部. [2012-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31) (日语).
- ^ 7.0 7.1 中村和郎・新井正・岩田修二・米倉伸之. 《日本の地誌1 日本総論Ⅰ(自然編)》. 東京都: 朝倉書店. 2005. ISBN 978-4254167610.
- ^ 関東平野地下深部に特定された中央構造線. 独立行政法人 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2012-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1) (日语).
- ^ Yu, S.B.; Chen, H.Y., Kuo, L.C. Velocity field of GPS stations in the Taiwan area. Tectonophysics. 1997, (274): 41–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6).
- ^ Shyu, J. Bruce H.; Kerry Sieh, Yue-Gau Chen, Char-Shine Liu. Neotectonic architecture of Taiwa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large earthquak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31).
- ^ 11.0 11.1 王鑫. 〈中央脊樑谷地〉. 《臺灣的地形景觀》 二版. 渡假出版. 1983年 (中文(臺灣)).
- ^ 王鑫. 《玉山國家公園地理、地質景觀資源調查》. 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1984年 (中文(臺灣)).
- ^ 程延年. 〈玉山國家公園東埔玉山區地質調查暨解說規劃研究報告〉. 《玉山國家公園委託規劃研究》(第1007號). 內政部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1988年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