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神靈信仰
此條目內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證。 (2023年4月3日) |
阿里山鄒族的神話傳說中,擁有較完整的神靈體系的雛形,因此延伸出本身獨有的宇宙創造、神靈階級和制度。鄒族人相信宇宙間有許多神靈,他們擁有掌控世間一切的能力[1]。
神話傳說
[编辑]創世神話
[编辑]妮芙努又創造了各種神(庶神),再由各種神去創造各種事物。[2]
妮芙努見大地毫無生機,於是降臨並跨足於群山之上,為人類界定居住的領域(Teela yoni ta yatatiskova),用腳踩踏,使西部成為平原(Poneo),而東方為崇山峻嶺的地形。[3],之後又種植出第一個人類(最初的人),但這個人類沒有身體形態、沒有器官,沒有生命呼吸,也沒有腦袋(思想),因此便將它化為萬物以及日、月、風、雨、雷……等自然神(另一說此人類為女性、又或者說是女神,由岩石當中誕生,並曾向天神哈莫祈禱糧食的出現)[4]:557[5]:18。
洪水神話
[编辑]鄒族、布農族、邵族等都有流傳情節類似南島語族共有的大洪水神話。
大鰻督悠匝(Tungeoza)橫著身堵住了溪流,使大地成海、山大多已淹沒於水中。散居各處的人們便再次避難於巴頓郭努山(Patungkuonu ,即玉山),多數的動物亦同樣齊聚山頂。那時尚未有穀物,因而食鳥獸之肉,以求存活。[2]
人們剛到巴頓郭努山的時候,火種滅了,便派哥有于細鳥( Kiuyisi)去尋找火種,雖然找回火種,但飛行速度太慢導致火燒到牠的喙尖,於是忍不住痛而丟棄。人又請烏乎古鳥(Uhngu,是一種麻雀)去取火,牠飛得很快便成功的把火找回來,人才有火可用。後來人感激牠的功勞,允許牠在田中啄食榖粒,而取火失敗的「哥有于細鳥」只能在田邊覓食。
洪水期間,馬雅人於某時屠殺狗後,並將狗的頭插於竹竿前頭立於地上予以嬉戲,從而產生快感。隨後思及,若為猿猴之頭,又將如何?逐漸產生愈強的興趣。最後終殺了社內的頑童,將頭砍下置於竿頭,人們的興味更增一層,並以此草創瑪雅士比(Maeasvi,即戰祭)與祭歌[可疑]。
後某日,有一隻螃蟹雍勾(Yongo)跑來索取一物,人們付出一位婦人的腿毛(另一說為陰毛)獲得雍勾的幫助,雍勾驅趕督悠匝(或讓督悠匝翻轉身體)使洪水退去,人類才得以都走下山尋找適合居住的地方。
下山後的人類在以箭立誓後紛紛離去,馬雅人朝北方(或東北方)前行,安姆人朝南、布杜人朝西,鄒族人留在原地。因此後世,鄒族人便認為日本人是馬雅人的後裔。
鄒族人在建立達邦社後回想砍殺人頭的快感,不由得便開始襲擊他社的人們予以馘首[可疑]。
許久之後的某天,妮芙努降地並教導人們種植穀物技術及生活技能後便返回天上。為此鄒族人視粟女神巴耶苳烏(Bai tonu)為妮芙努的化身[6]。
主要神祇
[编辑]主神
[编辑]在鄒族的神話敘述中,有兩位神祇其有創造的能力,祂們被學者稱為「主神」。居於上界(Yone pepe)[7]:39。
- 妮芙努(Nivnu):為宇宙天地萬物的創造者,是天上的女神。詞語意思為『乳房(Nu'n'u)』。祂曾創造人類,並與農耕及豐收有所關聯。雖具有極大威能,是一切萬物的創造者也是眾神之神,有趣的是卻沒有成為族人祭祀的對象[7]。
- 哈莫/哈冒/天神(Hamo):為管理維護宇宙萬物並創造人類靈魂的神,只在敵首祭時降下凡間。詞語意思為『父親(Amo)』。其形象為人形,眼大、衣著熊皮、全身發光。所住天界遍生鄒族人視為聖草的木槲蘭,隨行的靈獸為熊。[8]
兩位神祇的傳說在不同大社之間存有差異。學者浦忠成提出論點,認為「鄒族並沒有純粹創造天地的神話,只有調整天地的故事,可視為是天地的第二次創造」[8]。
- 娑耶娑哈(Soesoha):是宇宙天地萬物的破壞者,時常與妮芙努(Nivnu)作對,並在神話中多以愚笨、邪惡的形象出現[9]。並因為其事跡的關係,因此與死亡和惡作劇有所關聯,但卻因沒有創造能力,故而未被列入主神當中[7]。
主神之下諸神
[编辑]兩位主神之下還有其他的神祇,各有不同的職能。居於下界(Emxeona)的塔山(Yoni no hicu)以及各處[7]:39。
上神
[编辑]祂們接受主神的命令,在神界與人界之間來往,可以掌控人的生死。
- 司命神-波送弗依(Posonfihi/Posonghifi):性別不詳,各大社有一位。這位神明在嬰兒出生時,會在嬰兒的頭上注水,來決定人一生的命運;通常在敵首祭時隨扈天神降下,並為天神搭架神梯。
- 戰神/軍神-亞伐霏歐(Iafafeoi/yi'afafeoi):男神,各大社有一位。平常居住在「庫巴」(聖所)的敵首籠,鎮壓敵首,祂可以往來天上人間傳達訊息。詞語意思為『窺探、埋伏(I'fafeoi)』。出征時,軍神率領全軍,勝敗都取決於祂,如果沒有此神隨行,射箭就不能命中敵人胸膛。祂是聖所和軍隊的守護神,也是戰祭中所祭祀的對象。
中神
[编辑]- 土地神-阿給·瑪梅有伊(Akee Mameio/ Ak'e mameoi/Ake-mamejoi):為管理土地的神明,各地均有不同土地神掌理。詞語意思為『祖父(Akee/Ak'i)』與『老人、長老(Mameoi)』。接受主神和上神的命令,祂們守護著土地,所有生長該地的人都要受祂的保護、養育,防止惡靈、疾病的侵入,同時有保食和保境的責任。昔日各氏族都有固定獵場、農地,如果有強佔者,土地神便使其罹病或讓所得土地崩坍。
下神(庶神)
[编辑]祂們接受土地神的命令,具有「保食」和「保境」的職能。保食神供給人粮食,保境神保護人不受侵犯。
研究鄒族神話的學者一致認為,妮芙努、天神、司命神、戰神和諸惡神都是自生而成,但是庶神是被主神創造出生。
- 粟女神-巴耶苳烏(Ba'e ton'u/Bai tonu):保食神之一,守護小米的神,鄒族的小米由粟神賦予。詞語意思為『祖母(Ba'i)』與『小米(Ton'u)』。平常居住在聖栗倉(栗祭屋),也是小米祭所祭祀的對象。
- 稻女神-巴耶拜(Bae Pai),保食神之一:職能與巴耶苳烏相像。守護稻米的神。
- 獵神-伊諸諾耶莫耶基基耶英(Hitos no emoekikieingi):保食神之一,能招致各種獸類及守護獵物的神明。詞語意思為『追逐(Moekieing)』與『神(Hitsu)』。平時住在保存取火用的燧器袋中,各個氏族的獸骨架中都有此神。
- 社神/守護門神-巴莫姆杜(Hicu no pa’momʉtʉ/Pamomutu):保境神之一,守護大社入口的神。詞語意思為『阻止、防衛(Nomutu)』。在鄒族的聚落的入口處通常都會有部落門神,居住於社口靈樹(茄苳樹或赤榕),為部落阻止惡疾、防止惡靈入侵,而來襲的敵人也會被懲罰而敗死。族人行經此處,常以酒、肉、糕祭獻。
- 家神-伊諸諾耶莫(Hitsu no emoo/Katsolenhoba/Piepia no Aemana/Piepia no emoo):保境神之一,守護家裡的神。詞語意思為『家(Emoo)』。並可免受疾病和水災的侵害。
- 河神-阿給茲歐耶哈 (Ake'c'oeha/Ak ets oeha):保境神之一,守護溪流的神。詞語意思為『祖父(Ak'i)』與『河(Ts'oeha)』。若祭祀此神,魚類就會大量繁殖。
惡神
[编辑]鄒族的神話中,還有惡神的存在。祂們是單獨存在的神,彼此之間沒有統屬關係,與善神形成二元對立。惡神的存在,不同學者之間有不同的說法[8]。
1、浦忠成提出兩種:瘟神、冥間神靈;
3、田哲益提出四種:天花神(痘神)、溺死鬼、煞神、瘟神;
4、衛惠林提出四種:瘟神(黑暗幽鬼)、火神(西方漢族入侵之神)、凶煞、水靈。
- 伊諸諾口阿霍霍(Hicu no koah'oh'o/Hitsu no kuahoho):痘神/天花神/惡疾之神,他來自平地人的村落,會為部落帶來天花。詞語意思為『天花、瘍(H'oh'o)』。
- 瘟神-亞塔波耶茲波耶茲(Jataboetsu boetsu):黑暗幽鬼,使人得瘟疫
- 達利烏利烏(Taliuliu):又稱凶煞,來自西海岸的惡神,遇到他的話,將會面臨死亡。
- 冥間神靈(Hitsu no voetsuvtsu):位於冥間的諸神。詞語意思為『黑暗(Voetsuvtsu)』。
其他的神和靈
[编辑]神祗
[编辑]- 雷雨之神-阿給努匝(Ak'e ngutsa/Ak'e ngʉca/Ak'enguca):司理雷霆的降臨、降雨的撒落,彩虹為此神的頭飾,癩蛤蟆為其寵物。
- 月之神-菲歐胡(Feohu):遭到巫師射傷[10]:。
- 太陽女神-希蕾(Hie)
- 好運神-伊諸諾波佩佩(Hitsu no pepe/Bapali):讓人遇見好事[11]:304
- 風神-伊諸諾波耶佩(Hitsu no poepe) :司理暴風的吹動。
- 塔山女神-當扎海耶(Tantsahae):聖山塔山傳說有位女神在塔山上掃地導致山崩,常讓山下的鄒族人感到困擾。族人遂雕刻一座比人還巨大的木雕陽具,女神感到害羞躲藏起來,山下自此免於土石的劫難[12]。
- 撼地之牛-哇茲姆(Ua tshumu):一種棲息於地底下的牛,牠的身體在搖動時大地則會出現震動,臺灣漢人則稱之為『地牛』。
- 助產神-韋西(vaisi):助婦人生產與區別性別。
- 達娜依谷的守護神(Hich no tanayiku),能化身為白鹿與巨鷹,可能與鹿王,或邵族的白鹿有所關聯[13][14]
自然靈
[编辑]- 貝勒孤(Belku):傳說中從人變成的巨人,性格兇殘,最後孤獨慘死。
- 亞涅姆耶歐納(Yane mx'eona):生活在地底的地底人族,鄒族人在大洪水期間從他們那裡取得了作物的穀粒。
- 嘎尤卜尤阿納(Kayubuyuana):傳說中的食人族,不僅會吃別族的小孩,連自己家族的孩子也會吃,但是絕不會吃因為戰爭而死掉的人的屍體。
未確認
[编辑]- Hitsu no mologu:
- 糞之靈(Hitsunotei/Hicu no t'e):徘徊於聚落之內,雖以糞為主食,也時常偷人的食物。
- Hitsu no totomu:喜歡和喝醉酒的人開玩笑[11]:304
- 馬姆馬麼奏(Ma'mumamco):專吃人眼睛的怪物[7]:26。
- 皮皮亞(Piepia):游離靈
- 達烏那幽(Taungayx):經屠殺蛇類以致蛇類差點滅亡的神祇[7]:24。
- 鹿王:外表跟一般的鹿差不多,但身形可以變得相當巨大,還有變成人或巨人、甚至詛咒他人的能力。
參考文獻
[编辑]- ^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 《神靈 Hicu》.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中華民國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9-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 ^ 2.0 2.1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臺灣鄒族的風土神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臺灣(Taiwan): 臺原. 1993年. ISBN 9579261377 (中文).
- ^ 王嵩山. 《阿里山山脈與鄒文化 Cemas》. 教育部社教博識網.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201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 ^ 佐山融吉、大西吉壽. 《生蕃傳說集》. 南天書局. 1996. ISBN 9789576383038.
- ^ 鹿憶鹿. 《從小米神話傳說探討臺灣原住民文化》 (PDF). 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 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第6期. [2010-07-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15).
- ^ 鄭佩茜. 《阿里山鄒族樂野部落「藝術家屋」催生之經驗研究 Cemas》 (PDF). 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 南華大學. [2013-07-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4-12).
- ^ 7.0 7.1 7.2 7.3 7.4 7.5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阿里山鄒族神話樹》. 原住民民族學院. 東華大學. [20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 ^ 8.0 8.1 8.2 方俊源、林俊男. 《阿里山鄒族神話結構中的宇宙觀 Cemas》 (PDF).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2006-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5-18).
- ^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庫巴之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臺灣(Taiwan): 晨星. 1997年. ISBN 9575835778 (中文).
- ^ 浦忠成(巴蘇亞.博伊哲努). 《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 五南文化. 2012. ISBN 9789571145709.
- ^ 11.0 11.1 王嵩山,《宗教、醫療與社會文化本質:以阿里山鄒族為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990-12
- ^ 《傳說來吉-神明的屬地》. [202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4).
- ^ 《山美-達娜伊谷的生態保育的傳說故事》. 開拓文教基金會. 部落e樂園.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7).
- ^ 邱承漢. 《達娜伊谷-神靈守護的忘憂谷》. 天下雜誌. 微笑台灣:部落款款行.
參考書目
[编辑]- 莊新國,阿里山鄒族的顏色世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南華科技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9
- 王嵩山,《宗教、醫療與社會文化本質:以阿里山鄒族為例》
- 林雅玲,鄒族學童繪畫成長與文化認知之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南華大學視覺與媒體藝術學系 碩士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