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埃迪卡拉生物群: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3行: 第3行:
{{CEXNAV}}
{{CEXNAV}}


'''埃迪卡拉生物群'''({{lang-en|Ediacaran biota}})又稱'''艾迪卡拉生物群'''<ref>{{cite journal lua |last=Bottjer |first=David J. |authorlink= |coauthors=翻譯/姚若潔 |title=小春蟲背後的演化秘密 |journal=科學人雜誌 |volume=第43期 |issue= |pages= |id= |url=http://sa.ylib.com/magcont.aspx?PageIdx=3&Unit=featurearticles&Cate=&id=732&year= |accessdate=2014-11-24 |date=2005年9月 |archive-date=2016-03-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12215217/http://sa.ylib.com/magcont.aspx?cate=&id=732&pageidx=3&unit=featurearticles&year= |dead-url=no }}</ref>,包括一群神秘的管状或叶状[[生物]],生活在[[前寒武纪]](5億8000萬年前-5億4200萬年前)。
'''埃迪卡拉生物群'''({{lang-en|Ediacaran biota}})又稱'''艾迪卡拉生物群'''<ref>{{cite journal lua |last=Bottjer |first=David J. |authorlink= |coauthors=翻譯/姚若潔 |title=小春蟲背後的演化秘密 |journal=科學人雜誌 |volume=第43期 |issue= |pages= |id= |url=http://sa.ylib.com/magcont.aspx?PageIdx=3&Unit=featurearticles&Cate=&id=732&year= |accessdate=2014-11-24 |date=2005年9月 |archive-date=2016-03-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12215217/http://sa.ylib.com/magcont.aspx?cate=&id=732&pageidx=3&unit=featurearticles&year= |dead-url=no }}</ref>,一群神秘的盤狀、管状或叶状[[生物]],生活在[[前寒武纪]]的[[埃迪卡拉紀]](5億8000萬年前-5億4200萬年前)。它們大多數在[[埃迪卡拉紀末期滅絕事件]]中完全[[滅絕]],永遠消失於歷史舞台上,而牠們空出的[[生態區位]]則於之後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中[[輻射演化]]出的各種生物(其中包括絕大多數現今動物的祖先)順利地填入。<ref name=Wille2008>{{cite journal|doi=10.1038/nature07072|date=June 2008|author=Wille, M; Nägler, T.F.; Lehmann, B; Schröder, S; Kramers, J.D|title=Hydrogen sulphide release to surface waters at the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volume=453|issue=7196|pages=767–9|pmid=18509331|journal=Nature|bibcode = 2008Natur.453..767W |last2=Nägler|last3=Lehmann|last4=Schröder|last5=Kramers}}</ref>


1946年在[[澳大利亚]]南部{{tsl|en|Ediacara Hills|埃迪卡拉山}}的[[石英岩]]中首次发现其类化石,因而得名。这类化石已在世界30多个地点被发现。
1946年在[[澳大利亚]]南部{{tsl|en|Ediacara Hills|埃迪卡拉山}}的[[石英岩]]中首次发现其类化石,因而得名。这类化石已在世界30多个地点被发现。


这类生物主要是[[刺胞動物]],包括[[水母]]其次是[[三葉動物]]、[[前分節動物]]、[[多孔動物]]等。这些物体型独特,一般较大,个别长达1米以上,無口無腸。身躯扁平,可能生活于浅海近岸的水中。[[德国]]古生物学家[[阿道夫·塞拉赫]]认为这是一类由多分区相互缠结或缝合的扁平体组成,用液体支持身躯,扩大体表面积,以获取[[氧气]]。
这类生物主要是貌似現今的[[水母]]、[[海鰓]]等[[刺胞動物]]般的柔軟[[底棲生物]],包括[[三葉動物]]、[[前分節動物]]、[[花瓣動物]]等已[[滅絕]]的動物門類。这些物体型独特,一般较大,个别长达1米以上,無[[]]、[[肛門]]及[[消化系統]]。身躯扁平,可能生活于浅海近岸的水中,多數種類不具運動能力。[[德国]][[古生物学]]家[[阿道夫·塞拉赫]]认为这是一类由多分区相互缠结或缝合的扁平体组成,用液体支持身躯,利用[[擴散作用]]获取海水中的[[氧气]]和營養物質,體表的條紋及褶皺能扩大体表面积,增加物質交換的效率。牠們各自棲息在海床上,沐浴陽光、吸收水中氧氣和養分,彼此間互不侵犯的祥和場景,使得埃迪卡拉紀的海洋生態環境被稱作「埃迪卡拉花園」(Ediacara Garden)


其化石廣布全球,存在於[[埃迪卡拉紀]](5億8000萬年前-5億4200萬年前),呈古怪的管狀和藻體狀,普遍不能移動。是迄今已知最早的複雜[[多細胞生物]]<ref group="註">簡單多細胞生物,如[[紅藻]],在最晚12億年前已進化形成。</ref>。埃迪卡拉生物群在[[成冰紀]]的[[雪球地球|廣大冰川]]融化、地球回暖時出現,在[[寒武紀大爆發]]迅速消失。現存[[動物]]的基本發育體制與寒武紀大爆发中产生的物[[化石]]紀錄相符合,而非較早的埃迪卡拉。在后来的肉眼可見的大型生物方面,寒武紀生物群完全取代了埃迪卡拉紀化石紀錄中所演化出的生物。
埃迪卡拉生物群是迄今已知最早的複雜[[多細胞生物]]<ref group="註">簡單多細胞生物,如[[紅藻]],在最晚12億年前已進化形成。</ref>。埃迪卡拉生物群在[[成冰紀]]的[[雪球地球|廣大冰川]]融化、地球回暖時出現,在[[寒武紀大爆發]]前的[[埃迪卡拉紀末期滅絕事件]]中迅速消失。現存[[動物]]的基本發育體制與寒武紀大爆发中产生的物[[化石]]紀錄相符合,而非較早的埃迪卡拉生物。在后来的肉眼可見的大型生物方面,寒武紀生物群完全取代了埃迪卡拉紀化石紀錄中出的生物。

由於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形態和生長方式等和任何之後出現的生命形式截然不同,大多數種類都難以和現代生物建立確切的聯繫,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們代表著生物演化史中早早就滅絕的一個分支,沒有留下任何後代,很可能是早期多細胞動物的一次不成功的演化嘗試。而[[古生代]]初期大量出現的複雜多細胞動物則是由與它們無關的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阿道夫·塞拉赫為這類神祕生物提出了獨立的{{le|文德生物總門|Vendobionta}}([[學名]]:{{lang|la|Vendozoa}},後改為{{lang|la|Vendobionta}})。過往學界對於它們究竟是[[動物]]、[[真菌]]、[[原生生物]]、[[藻類]]或[[地衣]]等一直有很大的爭議,甚至有學者認為它們屬於已滅絕的一[[界 (生物)|界]]。<ref name="Seilacher1992">{{Cite journal | author=Seilacher, A. | author-link=Adolf Seilacher | year=1992 | title=Vendobionta and Psammocorallia: lost constructions of Precambrian evolution | journal=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 volume=149 | issue=4 | pages=607–613 | url=http://jgs.lyellcollection.org/cgi/content/abstract/149/4/607 | doi=10.1144/gsjgs.149.4.0607| bibcode=1992JGSoc.149..607S | s2cid=128681462 }}</ref>不過2018年的研究發現一個[[俄羅斯]]出土的[[狄更遜水母]](''Dickinsonia'',埃迪卡拉生物群的代表生物之一)化石中含有[[膽固醇]],支持此類群為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動物之一<ref name="Bobrovskiy">{{cite journal | last=Bobrovskiy | first=Ilya | last2=Hope | first2=Janet M. | last3=Ivantsov | first3=Andrey | last4=Nettersheim | first4=Benjamin J. | last5=Hallmann | first5=Christian | last6=Brocks | first6=Jochen J. | title=Ancient steroids establish the Ediacaran fossil Dickinsonia as one of the earliest animals | journal=Science | volume=361 | issue=6408 | date=20 September 2018 | doi=10.1126/science.aat7228 | pages=1246–1249}}</ref>。


== 歷史 ==
== 歷史 ==

2022年5月6日 (五) 11:19的版本

埃迪卡拉生物群生态复原
埃迪卡拉纪的重要事件
-640 —
-630 —
-620 —
-610 —
-600 —
-590 —
-580 —
-570 —
-560 —
-550 —
-540 —
Archaeonassa型微量化石
埃迪卡拉纪时间表

埃迪卡拉生物群(英語:Ediacaran biota)又稱艾迪卡拉生物群[1],是一群神秘的盤狀、管状或叶状生物,生活在前寒武纪埃迪卡拉紀(5億8000萬年前-5億4200萬年前)。它們大多數在埃迪卡拉紀末期滅絕事件中完全滅絕,永遠消失於歷史舞台上,而牠們空出的生態區位則於之後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輻射演化出的各種生物(其中包括絕大多數現今動物的祖先)順利地填入。[2]

1946年在澳大利亚南部埃迪卡拉山英语Ediacara Hills石英岩中首次发现其类化石,因而得名。这类化石已在世界30多个地点被发现。

这类生物主要是貌似現今的水母海鰓刺胞動物般的柔軟底棲生物,包括三葉動物前分節動物花瓣動物等已滅絕的動物門類。这些生物体型独特,一般较大,个别长达1米以上,無肛門消化系統。身躯扁平,可能生活于浅海近岸的水中,多數種類不具運動能力。德国古生物学阿道夫·塞拉赫认为这是一类由多分区相互缠结或缝合的扁平体组成,用液体支持身躯,利用擴散作用获取海水中的氧气和營養物質,體表的條紋及褶皺能扩大体表面积,增加物質交換的效率。牠們各自棲息在海床上,沐浴陽光、吸收水中氧氣和養分,彼此間互不侵犯的祥和場景,使得埃迪卡拉紀的海洋生態環境被稱作「埃迪卡拉花園」(Ediacara Garden)。

埃迪卡拉生物群是迄今已知最早的複雜多細胞生物[註 1]。埃迪卡拉生物群在成冰紀廣大冰川融化、地球回暖時出現,在寒武紀大爆發前的埃迪卡拉紀末期滅絕事件中迅速消失。現存動物的基本發育體制與寒武紀大爆发中产生的動物化石紀錄相符合,而非較早的埃迪卡拉生物。在后来的肉眼可見的大型生物方面,寒武紀生物群完全取代了埃迪卡拉紀化石紀錄中出現的生物。

由於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形態和生長方式等和任何之後出現的生命形式截然不同,大多數種類都難以和現代生物建立確切的聯繫,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們代表著生物演化史中早早就滅絕的一個分支,沒有留下任何後代,很可能是早期多細胞動物的一次不成功的演化嘗試。而古生代初期大量出現的複雜多細胞動物則是由與它們無關的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阿道夫·塞拉赫為這類神祕生物提出了獨立的文德生物總門英语Vendobionta學名Vendozoa,後改為Vendobionta)。過往學界對於它們究竟是動物真菌原生生物藻類地衣等一直有很大的爭議,甚至有學者認為它們屬於已滅絕的一[3]不過2018年的研究發現一個俄羅斯出土的狄更遜水母Dickinsonia,埃迪卡拉生物群的代表生物之一)化石中含有膽固醇,支持此類群為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動物之一[4]

歷史

保存

微生物席

化石

保存規模

生物形態學

胚胎狀

盤狀

袋狀

環形曲面

絎縫生物

文德生物

燈絲狀

痕跡化石

分類解讀

刺胞動物門

原生動物

科隆群島峽谷英语Galápagos hotspot中的單細胞外生藻

新門

地衣假說

Thin sections and substrates of a variety of Ediacaran fossils [5]
現代地衣帕米利地衣英语Hypogymnia

其它解釋

起源

保存偏見

捕食及放牧

競爭

環境條件的變化

組合

阿瓦隆型組合

紐芬蘭錯誤點地層化石土壤及其生物群的重建 [6]

埃迪卡拉型組合

南澳洲弗林德斯山脈羅恩斯利石英岩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及其土壤的重建 [7]

納馬型組合

組合的意義

參見

註釋

  1. ^ 簡單多細胞生物,如紅藻,在最晚12億年前已進化形成。

延伸閱讀

  • Mark McMenamin. The Garden of Ediacara: Discovering the First Complex Life. 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 1998: 368pp. ISBN 0231105584. OCLC 37588521 60159576 请检查|oclc=值 (帮助).  研究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的著名科學報告,特別聚焦於那米比亞化石。
  • Derek Briggs & Peter Crowther (編者). Palæobiology II: A synthesis. 麻州,摩頓市: 布萊克韋爾科學 (Blackwell Science). 2001: Chapter 1. ISBN 0-632-05147-7. OCLC 43945263 51682981 请检查|oclc=值 (帮助).  極佳的延伸閱讀,內含許多宏觀進化理論相關主題之篇章。

外部連結

  1. ^ Bottjer, David J.; 翻譯/姚若潔. 小春蟲背後的演化秘密. 科學人雜誌. 2005年9月, 第43期 [2014-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2. ^ Wille, M; Nägler, T.F.; Lehmann, B; Schröder, S; Kramers, J.D; Nägler; Lehmann; Schröder; Kramers. Hydrogen sulphide release to surface waters at the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Nature. June 2008, 453 (7196): 767–9. Bibcode:2008Natur.453..767W. PMID 18509331. doi:10.1038/nature07072. 
  3. ^ Seilacher, A. Vendobionta and Psammocorallia: lost constructions of Precambrian evolution.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1992, 149 (4): 607–613. Bibcode:1992JGSoc.149..607S. S2CID 128681462. doi:10.1144/gsjgs.149.4.0607. 
  4. ^ Bobrovskiy, Ilya; Hope, Janet M.; Ivantsov, Andrey; Nettersheim, Benjamin J.; Hallmann, Christian; Brocks, Jochen J. Ancient steroids establish the Ediacaran fossil Dickinsonia as one of the earliest animals. Science. 20 September 2018, 361 (6408): 1246–1249. doi:10.1126/science.aat7228. 
  5. ^ Retallack, G.J. Ediacaran fossils in thin section. Alcheringa. 2016, 40 (4): 583–600. S2CID 132274535. doi:10.1080/03115518.2016.1159412. 
  6. ^ Retallack, G.J. Ediacaran sedimentology and paleoecology of Newfoundland reconsidere. Sedimentary Geology. 2016, 333: 15–31. Bibcode:2016SedG..333...15R. doi:10.1016/j.sedgeo.2015.12.001. 
  7.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Retallack2013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