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成蝙蝠會怎樣?: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内容扩充,来自英文条目
→‎概述:​ 内容扩充,来自英文条目
第2行: 第2行:
{{expert needed|subject=哲學|time=2015-05-01T01:10:08+00:00}}
{{expert needed|subject=哲學|time=2015-05-01T01:10:08+00:00}}
[[File:Big-eared-townsend-fledermaus.jpg|thumb|[[湯瑪斯·內格爾|托马斯·内格尔]]提出,即使人们可以“从蝙蝠的视角”出发想象作为一只蝙蝠的体验,但仍不可能得知“一只作为蝙蝠的蝙蝠”到底是何种体验。(图为一只{{Le|湯森大耳蝠|Townsend's big-eared bat}})]]
[[File:Big-eared-townsend-fledermaus.jpg|thumb|[[湯瑪斯·內格爾|托马斯·内格尔]]提出,即使人们可以“从蝙蝠的视角”出发想象作为一只蝙蝠的体验,但仍不可能得知“一只作为蝙蝠的蝙蝠”到底是何种体验。(图为一只{{Le|湯森大耳蝠|Townsend's big-eared bat}})]]
《'''成為一隻蝙蝠可能是什麼樣子'''》({{Lang-en|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是美国哲学家[[湯瑪斯·內格爾]]于1974年发表的论文,旨在說明[[感质|感質]]在[[物理]]與[[心靈]]之間的[[解释鸿沟|解釋鴻溝]]。论文最初见于期刊《{{Le|哲学评论|The Philosophical Review}}》,后收录在内格尔的作品集《人的问题》({{Lang|en|Mortal Questions}})中。<ref>{{Cite book|title=人的问题|author=托马斯·内格尔|publisher=上海译文出版社|year=2014|isbn=9787532765614|translator=万以}}</ref>文章探讨了与意识相关的诸多难题,包括因“人的概念所无法把握的事实”而导致[[心物問題|心身问题]]的不可解、客观性与[[还原论]]的限制、主观经验的“[[現象學|现象学]]特质”、人类想象力的局限,以及成为一个特定意识体的含义。<ref name="Thomas Nagel 2010, p. 637">{{cite book|editor-first=Ted|editor-last=Honderich|title=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url={{google books |plainurl=y |id=bJFCAwAAQBAJ|page=637}}|date=10 March 2005|publis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location=Oxford|isbn=978-0-19-103747-4|first=Thomas|last=Nagel|p=637}}</ref>
《'''成為一隻蝙蝠可能是什麼樣子'''》({{Lang-en|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是美国哲学家[[湯瑪斯·內格爾]]于1974年10月发表的论文,旨在說明[[感质|感質]]在[[物理]]與[[心靈]]之間的[[解释鸿沟|解釋鴻溝]]。论文最初见于《{{Le|哲学评论 (美国)|The Philosophical Review|哲学评论}}》季刊,后收录在内格尔的作品集《人的问题》({{Lang|en|Mortal Questions}})中。<ref>{{Cite book|title=人的问题|author=托马斯·内格尔|publisher=上海译文出版社|year=2014|isbn=9787532765614|translator=万以}}</ref>文章探讨了与[[意识]]相关的诸多难题,包括因“人的概念所无法把握的事实”而导致[[心物問題|心身问题]]的解、客观性与[[还原论]]的限制、主观经验的“[[現象學|现象学]]特质”、人类想象力的局限,以及成为一个特定意识体的含义。<ref name="Thomas Nagel 2010, p. 637">{{cite book|editor-first=Ted|editor-last=Honderich|title=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url={{google books |plainurl=y |id=bJFCAwAAQBAJ|page=637}}|date=10 March 2005|publis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location=Oxford|isbn=978-0-19-103747-4|first=Thomas|last=Nagel|p=637}}</ref>


内格尔在此文中给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从根本上说,当且仅当一个有机体具有作为那个有机体是什么样(对于那个有机体来说是什么样)的经验时,它才具有有意识的心理状态。”<ref>{{cite journal |last1=Nagel |first1=Thomas |year=1974 |title=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url={{google books |plainurl=y |id=fBGPBRX3JsQC|page=165}} |journal=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ume=83 |issue=4 |pages=435–450 |doi=10.2307/2183914 |jstor=2183914}}</ref>该论断后来成为了意识研究中关于意识体验的标准描述方法。<ref>Levine, Joseph (2010). Review of Uriah Kriegel,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 Self-Representational Theory. ''Notre Dame Philosophical Reviews'' 2010 (3).</ref>哲学家[[丹尼爾·丹尼特|丹尼尔·德内特]]对文观点表达了强烈反对意见,但亦承认这篇论文是“关于意识研究,引用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文章。{{sfn|Dennett|1991|p=441}}
内格尔在此文中给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从根本上说,当且仅当一个有机体具有作为那个有机体是什么样(对于那个有机体来说是什么样)的经验时,它才具有有意识的心理状态。”<ref>{{cite journal |last1=Nagel |first1=Thomas |year=1974 |title=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url={{google books |plainurl=y |id=fBGPBRX3JsQC|page=165}} |journal=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ume=83 |issue=4 |pages=435–450 |doi=10.2307/2183914 |jstor=2183914}}</ref>该论断后来成为了意识研究中关于意识体验的标准描述方法。<ref>Levine, Joseph (2010). Review of Uriah Kriegel,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 Self-Representational Theory. ''Notre Dame Philosophical Reviews'' 2010 (3).</ref>哲学家[[丹尼爾·丹尼特|丹尼尔·德内特]]对文中部分观点表达了强烈反对意见,但亦承认这篇论文是“关于意识研究,引用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文章。{{sfn|Dennett|1991|p=441}}


== 內容 ==
== 概述 ==
[[File:Thomas_Nagel_teaching_Ethics.JPG|thumb|托马斯·内格尔]]
根據內格爾的論證,{{link-en|物理信息|Physical information}}無法讓我們知道身為一隻[[蝙蝠]]的感覺是什麼,也藉此推知,我們無法知道他人對於顏色、聲音、氣味、疼痛等等的感覺「是什麼感覺」。首先,根據[[物理主義]],世界上所有事物似乎都能由[[科學]]來解釋,每個人個別的、主觀的感質,是否也能[[還原論|還原]]為客觀的物理訊息?內格爾認為,「從還原中排除[[經驗]]的[[現象學]]特徵是不可能的」。<ref>內格爾:〈成為一隻蝙蝠可能是什麼樣子?〉,高新民、儲昭華主編:《心靈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頁107。</ref>譬如蝙蝠是由[[聲吶]]或回聲來感知世界,藉此得知物體的距離、大小、形狀等等。由於蝙蝠的感受方式與我們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無法以自身的內在生活去推知蝙蝠的內在生活,所以我們無法得知身為一隻蝙蝠真正的感覺是什麼。就算以科學方法得知蝙蝠在接收到[[超音波]]時,腦中會出現特定的[[神經衝動]],但人類不能知道腦中產生那種神經衝動「是什麼感覺」。只有從蝙蝠的主觀觀點出發,才會知道是蝙蝠是什麼感覺,牠的感覺無法用物理術語去理解,因為物理術語必定是以許多只有人類能理解的觀點為基礎去定義的。
论文开篇,内格尔表示将挑战[[唯物主义]]还原论无力解决的“对于有意识心理现象的最重要最典型的特征”。唯物主义还原论者认为,有关心灵的一切状态都可无损的转译为物理层面的状态。例如,一个持有该理论的科学家在分析[[心物問題|心身问题]]时,会表示无论“[[意识]]”为何物,它总可以借发生在大脑和身体中的物理过程得到完整描述。<ref>{{cite book|last=Wimsatt|first=William C|title=Reductionism, Levels of Organization,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year=1976|publisher=Springer US|isbn=978-1-4684-2198-9|pages=205–267}}</ref>

内格尔首先表明,“有意识经验是一个广泛的现象”,它出现于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的许多层面上,但难以为它提供确实证据。上述说法显示出,内格尔认为意识并非人类的专利,许多有机体都具备这一特征。他所谈到的意识是除[[感知]]以外的某种事物,因为已有普遍证据表明,具有[[感受器|感知器官]]的有机体也必然具备处理感官知觉的生物过程。据内格尔所言,有机体所共有的是一种“意识的心理状态”,是“当且仅当一个有机体具有作为那个有机体是什么样(对于那个有机体来说是什么样)的经验时”的体验。<ref name="Thomas Nagel 2010, p. 637" />

他在文章中表示,意识的主观本性排除了任何期望从客观、还原论角度对其作出解释的尝试。因为经验的主观性无法由机能状态或现象状态得到解释,故而也就无法透过还原论来作出解释。而如果忽略经验的主观性,对意识的理解就会变得不完整。经验的主观性是无法被归约为物质的心理现象。<ref>{{Cite web|title=Qualia {{!}}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url=http://www.iep.utm.edu/qualia/|access-date=2015-06-01|website=www.iep.utm.edu}}</ref>因此如果从还原论观点解释意识,经验的主观性就被抛弃了,而这[[歸謬法|必然是不合理的]]。此外,从[[物理主义]]视角出发,必须对心理现象的特征作出物理解释,而经验的[[現象學|现象学]]特征只在主观中才可考察,因此这类物理解释是不可能实现的。鉴于此,内格尔论证每一主观经验都必须与“某一个别的观点”相联,这也否定了客观阐述意识经验的可能性。

接着,内格尔使用[[蝙蝠]]作为比喻,借以区分[[主体性|主观]]与[[客觀性|客观]]概念。蝙蝠是哺乳动物,因此人们常认为它们亦具备意识体验。内格尔选取蝙蝠作为论证对象,因为这种动物具有显著异于其它生物的演化特征——[[超聲波|超声波]]感知。这种感知与人类的[[视觉]]类似,蝙蝠借其探索周围环境并侦测猎物。蝙蝠的[[声呐]]与人类的视觉都被视为一类感知经验,可是,尽管人类或许可以想象自己作为一只蝙蝠飞行、利用声呐导航、倒挂休憩、以昆虫为食,但这与实际作为一只蝙蝠的感知仍是不同的。内格尔甚至表示,即使人类有技术在生理结构上使自己逐渐转变为蝙蝠的模样,他们的大脑也不会以出生时就是蝙蝠的蝙蝠一样连接与运作。因此,这种形态改变后的人也只能体验到作为一只蝙蝠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却无法真正理解和体验蝙蝠的思维方式。<ref>{{cite journal |last1=De Preester |first1=Helena |year=2007 |title=The deep bodily origins of the subjective perspective: Models and their problems |journal=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volume=16 |issue=3 |pages=604–618 |doi=10.1016/j.concog.2007.05.002}}</ref>

从上述比喻可以看到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差别。根据内格尔的观点,在其他领域,还原的过程是走向更大的客观性、向着对事物真正性质的更准确观点前进。人在思考外部世界时首先是从知觉感官出发,而后扩展至更少依赖感官的外部客观手段。然而,这一方法并不适用于对人类经验本身的研究,我们无法在这一领域应用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人的经验中唯一无可置疑的只有他的心理活动,这意味着每一个体所知的只有作为他们自身的体验([[主觀主義|主观主义]])。但客观性需要一种无偏向、非主观的感知状态。因此对内格尔而言,客观感知是无法达成的,因为人类的经验总是被限制在主观范围内。

在结论中,内格尔表示我们不能说物理主义是错误的,因为物理主义观点本身还未得到完全理解。物理主义声称包括心理活动在内的所有事件与状态在本质上都是物理的,但关于这些物理事件与状态却只有不完全的描述。并且他还认为界定主观经验与客观经验的特征是理解物理主义的关键,也只有这样才可达成对[[心身问题]]的更好理解。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2023年6月6日 (二) 06:27的版本

托马斯·内格尔提出,即使人们可以“从蝙蝠的视角”出发想象作为一只蝙蝠的体验,但仍不可能得知“一只作为蝙蝠的蝙蝠”到底是何种体验。(图为一只湯森大耳蝠英语Townsend's big-eared bat

成為一隻蝙蝠可能是什麼樣子》(英語: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是美国哲学家湯瑪斯·內格爾于1974年10月发表的论文,旨在說明感質物理心靈之間的解釋鴻溝。论文最初见于《哲学评论英语The Philosophical Review》季刊,后收录在内格尔的作品集《人的问题》(Mortal Questions)中。[1]文章探讨了与意识相关的诸多难题,包括因“人的概念所无法把握的事实”而导致心身问题的无解、客观性与还原论的限制、主观经验的“现象学特质”、人类想象力的局限,以及成为一个特定意识体的含义。[2]

内格尔在此文中给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从根本上说,当且仅当一个有机体具有作为那个有机体是什么样(对于那个有机体来说是什么样)的经验时,它才具有有意识的心理状态。”[3]该论断后来成为了意识研究中关于意识体验的标准描述方法。[4]哲学家丹尼尔·德内特对文中部分观点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但亦承认这篇论文是“关于意识研究,引用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文章。[5]

概述

托马斯·内格尔

论文开篇,内格尔表示将挑战唯物主义还原论无力解决的“对于有意识心理现象的最重要最典型的特征”。唯物主义还原论者认为,有关心灵的一切状态都可无损的转译为物理层面的状态。例如,一个持有该理论的科学家在分析心身问题时,会表示无论“意识”为何物,它总可以借发生在大脑和身体中的物理过程得到完整描述。[6]

内格尔首先表明,“有意识经验是一个广泛的现象”,它出现于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的许多层面上,但难以为它提供确实证据。上述说法显示出,内格尔认为意识并非人类的专利,许多有机体都具备这一特征。他所谈到的意识是除感知以外的某种事物,因为已有普遍证据表明,具有感知器官的有机体也必然具备处理感官知觉的生物过程。据内格尔所言,有机体所共有的是一种“意识的心理状态”,是“当且仅当一个有机体具有作为那个有机体是什么样(对于那个有机体来说是什么样)的经验时”的体验。[2]

他在文章中表示,意识的主观本性排除了任何期望从客观、还原论角度对其作出解释的尝试。因为经验的主观性无法由机能状态或现象状态得到解释,故而也就无法透过还原论来作出解释。而如果忽略经验的主观性,对意识的理解就会变得不完整。经验的主观性是无法被归约为物质的心理现象。[7]因此如果从还原论观点解释意识,经验的主观性就被抛弃了,而这必然是不合理的。此外,从物理主义视角出发,必须对心理现象的特征作出物理解释,而经验的现象学特征只在主观中才可考察,因此这类物理解释是不可能实现的。鉴于此,内格尔论证每一主观经验都必须与“某一个别的观点”相联,这也否定了客观阐述意识经验的可能性。

接着,内格尔使用蝙蝠作为比喻,借以区分主观客观概念。蝙蝠是哺乳动物,因此人们常认为它们亦具备意识体验。内格尔选取蝙蝠作为论证对象,因为这种动物具有显著异于其它生物的演化特征——超声波感知。这种感知与人类的视觉类似,蝙蝠借其探索周围环境并侦测猎物。蝙蝠的声呐与人类的视觉都被视为一类感知经验,可是,尽管人类或许可以想象自己作为一只蝙蝠飞行、利用声呐导航、倒挂休憩、以昆虫为食,但这与实际作为一只蝙蝠的感知仍是不同的。内格尔甚至表示,即使人类有技术在生理结构上使自己逐渐转变为蝙蝠的模样,他们的大脑也不会以出生时就是蝙蝠的蝙蝠一样连接与运作。因此,这种形态改变后的人也只能体验到作为一只蝙蝠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却无法真正理解和体验蝙蝠的思维方式。[8]

从上述比喻可以看到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差别。根据内格尔的观点,在其他领域,还原的过程是走向更大的客观性、向着对事物真正性质的更准确观点前进。人在思考外部世界时首先是从知觉感官出发,而后扩展至更少依赖感官的外部客观手段。然而,这一方法并不适用于对人类经验本身的研究,我们无法在这一领域应用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人的经验中唯一无可置疑的只有他的心理活动,这意味着每一个体所知的只有作为他们自身的体验(主观主义)。但客观性需要一种无偏向、非主观的感知状态。因此对内格尔而言,客观感知是无法达成的,因为人类的经验总是被限制在主观范围内。

在结论中,内格尔表示我们不能说物理主义是错误的,因为物理主义观点本身还未得到完全理解。物理主义声称包括心理活动在内的所有事件与状态在本质上都是物理的,但关于这些物理事件与状态却只有不完全的描述。并且他还认为界定主观经验与客观经验的特征是理解物理主义的关键,也只有这样才可达成对心身问题的更好理解。

參考資料

  1. ^ 托马斯·内格尔. 人的问题. 由万以翻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32765614. 
  2. ^ 2.0 2.1 Nagel, Thomas. Honderich, Ted , 编.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March 2005: 637. ISBN 978-0-19-103747-4. 
  3. ^ Nagel, Thomas.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1974, 83 (4): 435–450. JSTOR 2183914. doi:10.2307/2183914. 
  4. ^ Levine, Joseph (2010). Review of Uriah Kriegel,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 Self-Representational Theory. Notre Dame Philosophical Reviews 2010 (3).
  5. ^ Dennett 1991,第441頁.
  6. ^ Wimsatt, William C. Reductionism, Levels of Organization,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 Springer US. 1976: 205–267. ISBN 978-1-4684-2198-9. 
  7. ^ Qualia |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ww.iep.utm.edu. [2015-06-01]. 
  8. ^ De Preester, Helena. The deep bodily origins of the subjective perspective: Models and their problems.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07, 16 (3): 604–618. doi:10.1016/j.concog.2007.05.002. 

参考书籍

  • Dennett, Daniel C.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