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裂口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古裂口蛇
化石时期:上白垩纪 68 Ma
印度古裂口蛇的化石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科: 巨蛇科 Madtsoiidae
属: 古裂口蛇属 Sanajeh
Wilson et al., 2010
种:
印度古裂口蛇 S. indicus
二名法
Sanajeh indicus
(Wilson et al., 2010)

印度古裂口蛇学名Sanajeh indicus梵语सनज्-जेह्)是在西印度发现的一种上白垩纪。它是在拉米塔组(Lameta Formation)中发现的化石,化石正在缠绕着蜥脚下目恐龙的蛋及幼体。可见它们是猎食幼生蜥脚类恐龙。[1]

特征[编辑]

印度古裂口蛇化石的图解。

印度古裂口蛇的完模标本GSI/GC/2901–2906包含了一个接近完整的头颅骨及下颚、分成5组共72节的泄殖前脊骨肋骨。它们都是在古吉拉特邦德霍里邓格里村(Dholi Dungri)的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中发现。

印度古裂口蛇的头颅骨长95毫米,估计全长约3.5米。头颅骨两侧有一长方形的开孔,孔内有与耳朵相连的脑神经。这个孔前有另一个开孔,称为三叉孔,当中有控制颚骨的脑神经。颚骨关节位于头颅的后缘,是原始蛇的特征。矢状嵴沿头颅的腹面连接颚的肌肉[1]

印度古裂口蛇的脊骨关节发展完好。神经棘很薄及向后起角。它们的肋骨向外伸延至椎骨上关节突。这些都是巨蛇科共有的特征。[1][2]

分类[编辑]

印度古裂口蛇分类在巨蛇科。以下是印度古裂口蛇的演化树[1]

蛇亚目

盲蛇下目

Najash rionegrina

恐蛇

真蛇下目

筒蛇属

管蛇属

盾尾蛇亚科

倭管蛇属

巨蛇科

印度古裂口蛇

沃那比蛇

天蛇

美洲闪鳞蛇属

巨口类

厚蛇科

Ungaliophinae

沙蟒亚科

蟒科

蚺亚科

雷蛇科

林蚺科

瘰鳞蛇属

游蛇亚目

古生物学[编辑]

食性[编辑]

A model of a large snake threatening a very tiny (1.6 ft) baby titanosaur amidst some eggs, some of which are crushed.
印度古裂口蛇正在攻击幼年泰坦龙的模型

印度古裂口蛇像其他古代的般,没有像蚺科蟒属新蛇总科的大裂口。故此,它们并不会吃过大的猎物。现存裂口较窄的蛇,如针尾蛇科倭管蛇属管蛇属筒蛇属等,都只会吃细小的动物,包括蚂蚁白蚁幼虫环节动物蚓蜥无足目等。[1]它们的颞骨很短,方骨阔而短,可知其裂口很窄。它们的裂口应该像现今的闪鳞蛇属。不过它们的肌肉强壮,故它们可以像巨口类般处理较大的猎物。下颌关节可以大幅屈曲,也让它们可以吃较大的猎物。由此可见,蛇其实是先增强口部运动及口内运动性,其后才发展阔大的裂口。失去颅内运动力的蛇可能是一种挖地的适应性,而非一种祖征[1]

印度古裂口蛇的完模标本是与Megaloolithus dhoridungriensis及一只保存得不完整的幼体一同被发现。印度古裂口蛇缠可能正在绕着幼体刚孵化的蛋。恐龙蛋可能是产在像巢穴的结构,但这结构并没有保存下来。[3]其他的蛋可能过大,致使印度古裂口蛇未能直接吃用,但相信它能够破开及吃蛋内的物质。相信印度古裂口蛇喜欢到巢穴中觅食,并有可能吃多种的猎物,包括兽脚下目及细小爬行类的蛋。

参考[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Wilson, J.A.; Mohabey, D.M.; Peters, S.E.; and Head, J.J. Predation upon hatchling dinosaurs by a new snak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India. PLoS Biology. 2010, 8 (3): e1000322 [2010-12-06]. PMC 2830453可免费查阅. PMID 20209142. doi:10.1371/journal.pbio.100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7). 
  2. ^ Scanlon, J.D. Skull of the large non-macrostomatan snake Yurlunggur from the Australian Oligo-Miocene. Nature. 2006, 439 (7078): 839–42. PMID 16482156. doi:10.1038/nature04137. 
  3. ^ Jackson, F.D.; Varricchio, D.J.; Jackson, R.A.; Vila, B.; and Chiappe, L. Comparison of water vapor conductance in a titanosaur egg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Argentina and a Megaloolithus siruguei egg from Spain. Paleobiology. 2008, 34 (2): 229–246. doi:10.1666/0094-8373(2008)034[0229:COWVCI]2.0.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