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阿布哈茲共和國郵票上的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出生(1924-05-01)1924年5月1日
 蘇聯葉尼塞省奧夫斯揚卡
逝世2001年11月29日(2001歲—11—29)(77歲)
 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
語言俄文
國籍蘇聯
創作時期1951年-2001年
體裁小說
獎項
社會主義勞動英雄
二級祖國功勳勳章
列寧勳章 衛國戰爭勳章 — 1985 勞動紅旗勳章 勞動紅旗勳章
勞動紅旗勳章 各民族人民友誼勳章 — 1994 各民族人民友誼勳章 — 1981 紅星勳章
勇敢獎章 — 1943 紀念列寧誕辰一百週年獎章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戰勝德國獎章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勝利三十週年獎章 解放華沙獎章
退休勞動者獎章 蘇聯武裝力量六十周年獎章 蘇聯武裝力量七十周年獎章
蘇聯國家獎 蘇聯國家獎

維克托·彼得羅維奇·阿斯塔菲耶夫(俄語:Виктор Петрович Астафьев羅馬化Viktor Petrovich Astafyev,1924年5月1日—2001年11月29日),蘇聯及俄羅斯作家。社會主義勞動英雄(1989年)。

生平[編輯]

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出生在葉尼塞河沿岸一個名叫奧夫斯揚卡的村莊(當時位於蘇俄葉尼塞省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區[1]。他的父親彼得·帕夫洛維奇·阿斯塔菲耶夫是一個有點錢的磨坊老闆(兼職獵人,儘管大部分時間都在家中度過)的兒子,母親莉迪亞·伊里尼希納·阿斯塔菲耶娃則來自一個農民家庭。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在其2000年出版的自傳[2]中提及,父親的家是一個在祖父帕維爾·雅科夫列維奇領導下男人不斷狂歡的地方,而所有工作都是由兩名婦女,莉迪亞和她的婆婆,帕維爾·雅科夫列維奇年輕的第二任妻子瑪麗亞·奧西波娃組織和完成的[3]

1931年發生了兩樁悲劇。首先,彼得、帕維爾以及後者的父親(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的曾祖父)雅科夫·馬克西莫維奇在去富農化運動中被捕,並被發配到西伯利亞勞改營。1931年7月,維克托的母親莉迪亞在葉尼塞河溺水身亡,當時她正在划船去往她丈夫被關押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監獄,載着食物的船隻傾翻。那年,彼得·阿斯塔菲耶夫被判入獄5年,罪名是階級敵人,並被送往臭名昭著的白海-波羅的海運河建築工地。七歲的維克托在外祖父母葉卡捷琳娜·彼得羅夫納和伊利亞·葉夫格拉波維奇·波蒂里琴斯的家中成長,他們把所有的愛和關懷給予了這個男孩。1932年,他進入了一所當地的小學。後來在他的短篇小說《最後一次鞠躬》中描述了這段1930年代初期的生活[3]

位於今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的阿斯塔菲耶夫故居


1934年,彼得·阿斯塔菲耶夫從勞改營返回並再婚。他先將維克托帶到了一個新的地方,一個小小的森林村莊索斯諾夫卡,然後於1935年全家搬到了伊加爾卡,在那裏他們作為蘇聯的強制居留定居下來。繼母泰西婭·切爾卡索娃(後來又生下了男孩尼古拉)和父親都忽略了維克托,他開始放蕩不羈,很快就流落街頭,無家可歸。1937年,他被送進一家孤兒院,並進入了多年後他深深懷念的特殊學校,就讀五年級。兩位老師羅日傑斯特文斯基和索科洛夫注意到這個男孩的藝術和文學能力,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此時開始寫詩,老師們時常鼓勵他[3]。幾年後,他回憶道:

批評家出於某種原因會為我和我度過的艱難童年感到難過。這讓我很煩。更多地是,如果再一次,我會選擇完全一樣的生活,生活里充滿了很多東西,幸福,勝利和失敗。後者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看待世界,更深刻地感受到美好。我只會改變一件事——乞求命運讓母親留在我身邊。[長時間停頓]孤兒院,流浪者,寄宿學校——我在伊加爾卡不得不經歷的所有這一切。但是還有其他事情——書籍和樂曲,滑雪旅行,童年的幸福,頓悟後初生淚水……在那裏,我第一次聽到廣播,留聲機和銅管樂隊……正是在伊加爾卡,我寫了人生的第一個短篇小說,我的老師羅日傑斯特文斯基在我們學校的自編期刊上發表了這個故事。還有布爾什維克的斯特查波萊雅報紙發表了我的四行詩[3]

1941年5月1日,阿斯塔菲耶夫從學校畢業,進入一家磚廠成為了一名運輸工人。在蘇德戰爭爆發時,他作為體力勞動者在庫雷卡站工作。8月,他離開伊加爾卡,加入了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新建的鐵路學校,並於1942年6月畢業[3]

戰爭年代[編輯]

1942年10月,阿斯塔菲耶夫自願加入蘇聯軍隊,預備役中度過六個月後(先在別爾茨克,然後在新西伯利亞),1943年4月作為基輔-日托米爾師第92榴彈炮旅的士兵被轉移到卡盧加地區。5月,阿斯塔菲耶夫開始投入戰鬥,參加了由布良斯克沃羅涅日草原方面軍指揮的激戰。10月,他在穿越第聶伯河(那是他失去右眼的地方和時候[4])時受傷,並在11月25日獲得了他的第一個獎章——勇敢獎章。1944年1月,他恢復了作戰,首先參加了科爾遜-契爾卡塞攻勢,然後(分別於3月和4月)參加了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襲擊,並於4月25日獲得了紅星勳章[3]

1944年9月17日,阿斯塔菲耶夫在波蘭杜克拉鎮附近深受重傷,接下來的8個月裏在醫院度過。「自那時起,我不適合繼續服役,不斷從一個後備部隊轉移到另一個後備部隊,直到我在日梅林卡站附近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郵政點定居。在這裏遇到了一個同胞,瑪麗亞·塞莫諾夫娜·科里亞基納,在復員後與她結婚,並與她一起去了彼爾姆州(當時的莫洛托夫)州的丘索沃伊鎮,」他在自傳中寫道[2]

戰爭的恐怖經歷永遠留在了阿斯塔菲耶夫身上,這成為了他成為作家的主要原因。「關於戰爭……我知道些什麼?什麼都沒有。我曾是一名普通士兵,我們有自己的士兵真理。一個較為膚淺的作家曾貶義地稱之為「壕溝中的真理」,而用我們的語言來形容則是一種「丘陵觀點」[註釋 1]……但是我覺得我不得不講述戰爭的日常,比如壕溝聞起來怎麼樣,比如那裏人們如何生活……我們中的第一個遇害者,和你殺死的第一個人。我不得不寫下我所見過的所有可怖的東西,」多年後他在一次採訪中說[3]:75

文學生涯[編輯]

1945年退伍之後,阿斯塔菲耶夫在岳父母位於丘索沃伊住處度過了一段時間,然後去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做各種工作,如鎖匠和熔鑄工人。1950年,他開始為丘索沃伊工人報撰文,該報紙於1951年發表了他的處女作短篇小說《公民》,兩年後,這篇小說被彼爾姆的星報重印。1954年,阿斯塔菲耶夫的短片小說《分裂》首次發表在莫斯科的雜誌上。1955年,他離開報紙,開始創作於1958年出版的第一本長篇小說《融雪》,以及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暖雨》,主要描述蘇德戰爭期間俄國士兵和人民的故事。在1950年代後期,阿斯塔菲耶夫加入了彼爾姆地區廣播電台。在那裏工作獲得了相對較高的工資,但涉及了太多的政治宣傳。他回憶說:「過了一年半左右我決定辭職,否則我將不再看得起自己[3]:121。」1958年10月1日,阿斯塔菲耶夫成為蘇聯作家協會的成員[3]

1959年,阿斯塔菲耶夫進入莫斯科的高爾基文學院。他與謝爾蓋·維庫洛夫葉夫根尼·諾索夫等一群沃洛格達作家成為朋友。這一時期的幾部短篇小說之一,《老柞樹》(1960年)成為阿斯塔菲耶夫的第一本歐洲出版物:譯成捷克文,於1963年在布拉格出版。1962年後,阿斯塔菲耶夫成為專業作家,他的妻子瑪麗亞擔任其打字員[註釋 2][3]

1969年,阿斯塔菲耶夫和他的家人搬到了沃洛格達市,他的大多數文學朋友都住在這裏。幾部主要的書籍 ——《樹號》、《偷竊》、《最後一次鞠躬》(第一卷)以及《牧童與牧女》在70年代初先後出版,阿斯塔菲耶夫因此於1975年12月獲得了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高爾基獎(現勞動紅旗勳章)。一年後,《當代的我們》雜誌出版了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集之一《魚王》。他的劇作《稠李》也在1976年在莫斯科耶莫洛娃劇院首演。1978年10月19日,阿斯塔菲耶夫憑藉《魚王》書獲得了蘇聯國家獎[3]

1981年,第一版《阿斯塔菲耶夫全集》分為4卷發行。那時,他在自己的家鄉奧夫斯揚卡買了一套房子,並將家人搬到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關於他的第一部電視紀錄片「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由導演利特維亞科夫拍攝,於1983年上映。1984年,由他的作品改編的四部電影面世,其中包括伊戈爾·塔蘭金導演的《隕星雨》及阿卡迪·錫仁科執導的《再生》,阿斯塔菲耶夫作為編劇參與了後者的製作。他的小說《悲傷的偵探》(1986)以及1987年的一系列短篇小說引起了極大的共鳴,其中包括有爭議的《追捕格魯吉亞的詐騙犯》。1988年至1989年,阿斯塔維耶夫訪問了法國(《悲傷的偵探》的出版地),保加利亞(1966年的短篇小說《偷竊》改編電影放映的地方)和希臘。1989年還當選蘇聯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阿斯塔菲耶夫憑藉史詩小說《詛咒和死亡》(第1和第2卷,1992–1993年)獲得了1996年5月的俄羅斯聯邦國家獎。同月,俄羅斯總統鮑里斯·葉利欽訪問了奧夫斯揚卡,會見了阿斯塔菲耶夫。1998年,15卷的克拉斯諾雅斯克版《阿斯塔菲耶夫全集》問世[3]

阿斯塔菲耶夫的晚年並不順遂。2000年,他罹患中風。阿斯塔菲耶夫去世前不久,他寫下了最後的話:「我進入了一個美好開放的世界,我全心全意地愛着它。我離開的世界——怪異、邪惡、卑鄙,告別之際容我不再多言。」[3]:246阿斯塔菲耶夫於2001年11月29日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去世。他被安葬在他的家鄉奧夫斯揚卡[3]

爭議[編輯]

1980年代中期,他的著作引起了極大的爭議,被指責為沙文主義仇外心理。當時公眾通過秘密出版物發現了文學史學家納坦·艾德曼與阿斯塔菲耶夫之間的通信中後者在作品《悲傷的偵探》和《追捕格魯吉亞的詐騙犯》中的弦外之音被視為種族主義特別是對於格魯吉亞讀者的冒犯[5][6]。在1986年夏天的第八屆蘇聯作家協會大會上,格魯吉亞代表敦促阿斯塔菲耶夫為侮辱格魯吉亞國家向公眾道歉。當他拒絕時,他們進行了抗議[7]。1993年10月,他簽署了《四十二人聯名信》[8]

1999年,他的小說《歡樂的士兵》刻畫了蘇聯軍隊的恐怖,但遭到了極為負面的反響,這可能導致了他的心臟衰竭[9]

遺產[編輯]

在許多蘇聯戰爭文學作家為理想化的,不可戰勝的蘇聯戰爭英雄,在共產黨領導下摧毀敵人唱讚歌時,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成為最早反抗官方的人之一,並揭示了1941年至1945年黑暗和乏味的一面[10]。他被認為是所謂的「戰壕里的真相」(該詞最初被貶義指批評者認為前線士兵不能客觀地寫出關於這場戰爭,而忽略了其更大的「真相」)運動的主要擁護者之一(與維克托·涅克拉索夫瓦西爾·貝科夫、弗拉基米爾·博格莫洛夫、康斯坦丁·沃羅比夫並列),這給蘇聯戰爭文學帶來了真實性和現實主義。

大衛·吉萊斯皮總結了他的寫作生涯,內容如下:

阿斯塔菲耶夫一直是一個高度獨立的作家,不遵循任何寫作套路或刻板印象……他始終忠於自己,光明磊落。他的小說《詛咒和死亡》是一幅堅韌不拔的,毫不妥協的戰爭圖景,其中許多自然主義的描述都是作者承襲自《悲傷的偵探》以來的風格。阿斯塔菲耶夫是一位很難輕易歸類的作家:他既不是鄉村散文作家,也不是戰爭散文作家,也不是探索蘇聯近代錯誤的作家。同時,他是以上所有風格的綜合。他能夠使讀者感到驚訝甚至震驚,他保有着深刻的抒情感,產生了艾德曼所說的「幾十年來對自然的最好描述」。與當今生活在俄羅斯的其他作家(索贊尼辛可能例外)相比,他是一名研究人類受蘇聯整體經驗的影響和塑造的作家。[11]

榮譽與獎項[編輯]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的阿斯塔菲耶夫紀念碑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國立教育大學以他的名字命名。

主要作品[編輯]

  • 《融雪》(1958年)
  • 《偷竊》(1966年)
  • 《最後一次鞠躬》(1968年)
  • 《牧童與牧女》(1971年)
  • 魚王》(1975年)
  • 《悲傷的偵探》(1986年)
  • 《追捕格魯吉亞的詐騙犯》(1986年)
  • 《詛咒與死亡》(1995年)
  • 《活着的意願》(1995年)
  • 《快樂的士兵》(1999年)

註釋[編輯]

  1. ^ 雙關語,「點」(точка/tochka)和「丘陵」(кочка/kochka)拼寫相近。
  2. ^ 1965年,瑪麗亞憑藉短篇小說《艱苦的幸福》展露文壇,此後一共出版了16本書。

參考資料[編輯]

  1. ^ Астафьев Виктор Петрович. Warheroes.ru. [2014-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2. ^ 2.0 2.1 Autobiography. Ural magazine. 2004 [2014-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6).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Rostovtsev, Yuri. Viktor Astafyev. ЖЗЛ (Lives of Distinguished People) series. Moscow, Molodaya Gvardia Publishers. 2009. Timeline. pp. 383–388
  4. ^ Dmitry Bykov interview. Viktor Petrovich Astafyev. Prosaic Publishers. 2009 [2014-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3). 
  5. ^ Shlapentokh, Vladimir. Soviet Intellectuals and Political Power: The Post-Stalin Era. I.B.Tauris. 1990: 269–270. ISBN 1-85043-284-8. 
  6. ^ Микаил Мамедов. «Лицо кавказской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и». К вопросу о массовых предрассудках и меняющихся стереотипах. Central Asia and Caucasus. 1999-04 [2020-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8) (俄語). 
  7. ^ Borovik, Artyom. Waiting for Democracy. Foreign Policy. 1991, (84): 53. 
  8. ^ Писатели требуют от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решительных действий. Известия. 1993-10-05 [2011-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俄語). 
  9. ^ Bound by Nostalgia. UNESCO Courier. 20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7-16). 
  10. ^ Lazarev, Lazar. The Truth From the Trenches. Druzhba Narodov. 2005 [2014-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issue=被忽略 (幫助)
  11. ^ David Gillespie, "Viktor Petrovich Astaf'yev (1924–)," in Neil Cornwell and Nicole Christian, eds., Reference Guide to Russian Literature (Taylor & Francis, 1998: ISBN 1-884964-10-9), pp. 123–4.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