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圓環劇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圓環劇院[注 1](Théâtre du Rond-Point,也可譯為環島劇院)是一座巴黎劇院,位於巴黎第八區富蘭克林·羅斯福大街,靠近香榭麗舍大街

歷史[編輯]

全景廳[編輯]

1838年建築師雅克·希托夫路易-菲利普一世的委託,在香榭麗舍大街的大廣場上建造了一個圓形大廳。該大廳於1839年落成,1855年被納入萬國博覽會的建築中,次年被毀。 1860年,建築師加布里埃爾·大衛歐在昂坦大街(現為富蘭克林·羅斯福大道)和香榭麗舍大街的拐角處建造了一座名為國家全景(Panorama National)的新圓形大廳。該建築也被稱為香榭麗舍大街全景廳(Panorama des Champs-Élysées),旨在展示360度繪畫。這些繪畫最常以歷史戰鬥為特色,但也包括金字塔等遙遠的目的地。在這種十九世紀在歐洲盛行的景點中,人們可以在高14米、周長120米的畫布中央欣賞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偉大戰役(塞瓦斯托波爾和索爾費里諾全景)。畫家讓-查爾·浪洛瓦1789-1870)獲得了該機構的藝術指導,並於1860年8月揭幕[1]

溜冰場[編輯]

1893年12月,對全景圖的興趣已然過時,於是該地點變成了溜冰場,這是盎格魯-撒克遜國家的一項時尚活動。該建築取名為冰宮(Palais de Glace)。溜冰場周圍環繞著帶有大鏡子的長廊,其本身被裝飾著壁畫的畫廊所俯瞰。餐廳區提供熱巧克力,而由 50 位音樂家組成的管弦樂隊演奏。這個室內溜冰場是巴黎美好年代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每年 10 月重新開放。 1935年讓·科克多在他的《肖像紀念品》中提及過此處[2]

一個小型製冷廠曾在此處的地下室被建造,可以每小時2噸的速度生產冰,並供應用於照明的電力 。溜冰場一直運營到1970年代後期,直到公眾興趣減退[2]

劇院[編輯]

劇院入口。

1981年馬德萊娜·雷諾讓-路易·巴勞特的公司必須離開將要成為博物館的舊奧賽火車站,並把在奧賽劇院設計的可移動和可拆卸的結構運送至這一新址重新組裝。[3] 圓形大廳作為市政公物,由建築師Biro和Fernier清空和翻新。巴黎市議會授予劇團二十年的租約。劇院1981年3月開始營業,開幕演出是讓-路易·巴勞特根據阿普列尤斯拉封丹莫里哀的文字改編的《愛之愛》(L'Amour de l'amour

從1981年直到1991年雷諾-巴勞特夫婦離開,圓環劇院專注於呈現當代作品(瑪格麗特·杜拉斯娜塔莉·薩勞特塞繆爾·貝克特三島由紀夫)以及來自遠東的傳統表演(來自泰國羅摩衍那爪哇歌劇、藏族音樂和舞蹈)。

1991年文化部將圓環劇院委託給一個由羅伯特·阿比拉赫特擔任主席的協會,並於1992年1月1日任命謝里夫·哈茲納達爾(Chérif Khaznadar)為該劇院的導演。翻新和開發工作則委託給建築師讓-米歇爾·威爾莫特,包括大型入口大廳、展覽廳、餐廳的開發,書店的創建。 圓環/雷諾-巴勞特劇院(Le Rond-Point/théatre Renaud-Barrault)容納了米歇爾·柯柯索夫斯基指導的實驗戲劇學院,並舉辦了世界文化之家巴黎秋季藝術節的部分節目。

1995年馬賽爾·馬歇爾接管了圓環劇院,將主劇場進行徹底改造和重新裝修。大廳更名為雷諾-巴勞特廳(Salle Renaud-Barrault),有760個座位。小廳被稱為讓·沃蒂爾劇場,作為奧迪貝蒂畫廊陳列室。第一季以保羅·克勞德爾三部曲開場:《人質》、《硬麵包》和《受辱的父親》,接以雅克·奧迪貝蒂的《Quoat-Quoat》。從19961997年共舉辦了七場演出,包括塞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雅克·普雷弗天堂的孩子們》。 1998年演出了讓-克羅德格·倫伯格的作品《或許,做夢》(Rêver peut-être),由讓-米歇爾·里博執導。

2000-2001年,劇院的臨時管理權委託給了菲利普·布凱(Philippe Buquet)。

自2001年以來的劇院標誌,由傑拉爾·加魯斯特設計。

2001年,劇院的方向被委託給了劇作家、導演和電影製片人讓-米歇爾·里博,這使它成為當代創作的中心,致力於只生產和發行在世的作者。劇院更名為被認為更簡潔的圓環劇院(Le Rond-Point),並創建了第三個廳, 傑拉德·加魯斯特繪製了新徽標:「[…] 一位作家,一位行走的人,他的羽毛呈雲狀,使他夢想成真。」(讓-米歇爾·里伯斯) 。

自2004年以來, 史蒂芬特·拉皮爾與圓環劇院合作,為此他製作了所有海報[4]

劇院每年安排35到40場演出,「不是人們喜歡什麼,而是他們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里伯斯)。

醜聞[編輯]

2011年12月,羅德里戈·加西亞的戲劇Golgota picnic的演出引起了傳統天主教活動家的在劇院前的示威抗議。

資金來源[編輯]

圓環劇院是一個由法國通過文化部巴黎市政廳共同資助的劇院。 2014年,它獲得了近400萬歐元的補貼,其中包括來自巴黎市政廳的196萬歐元的運營補貼。因高額補貼劇院被被右翼代表指責,讓-米歇爾·里貝斯提醒說,公司的年度預算有64%為自有資產(其中48%來自票房和藝術貢獻)[5] 。劇院餐廳在破產後於2016年關閉[6] ,但後來在完全由場景設計師派屈克·杜特爾特 [7]重新裝修後重新開業。

交通[編輯]

劇院可通過以下地鐵站到達:富蘭克林·D·羅斯福站(地鐵1號線9號線)和香榭麗舍-克列孟梭站 (地鐵1號線13號線)。

《逆風》[編輯]

在2010年5月,讓-米歇爾·里博讓-丹尼埃爾·馬寧推出了Ventscontraires.ne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這是第一個由文化場所支持的歐洲在線媒體。最初的想法是為劇院創建一個虛擬第四廳,可以讓在圓環的舞台上看不到的藝術家(作家、漫畫家、攝像師等)本著使劇院充滿活力的快樂顛覆精神來此展示其作品。五年來,圓環劇院合作雜誌匯集了來自法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400個專欄作家,以及許多在圓環編排的藝術家和名人,他們很快就在那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自從2014年5月,該雜誌加強了其編輯工作,每月開設一個主題檔案,每個檔案提出一個社會問題,並由該雜誌的投稿人以及編輯人員邀請的專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散文家對此作出回應。

外部連結[編輯]

注釋[編輯]

  1. ^ 劇院名常被錯譯為「圓點劇院」,這一錯譯因混淆了「point rond(圓形的點)」和「rond-point(多條道路交匯處中央的圓環)」。劇院名中的le Rond-Point指的香榭麗舍大街富蘭克林·羅斯福大街馬提尼翁大街蒙田大街交匯處的圓環

參考資料[編輯]

  1. ^ Roland Pozzo Di Borgo. Les Champs-Élysées : trois siècles d'histoire. Éd. de La Martinière. 1997: 354. 
  2. ^ 2.0 2.1 Camille Lestienne. Patinoires : les Parisiens accros dès la Belle Époque. lefigaro.fr. 9 décembre 2016 [9 décembre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
  3. ^ « Jean Louis Barrault à propos du théâtre du Rond-Poin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ur www.fresques.ina.fr (consulté le 2 décembre 2018)
  4. ^ Sandrine Blanchard, « L』affiche de Patrick Timsit refusée par JCDecau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e Monde, 15 janvier 2015.
  5. ^ Jean-Michel Ribes, « Ma réponse aux accusations de Nathalie Kosciusko-Morize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uffingtonpost.fr, 12 mars 2014.
  6. ^ « Paris : le théâtre du Rond-Point privé de restaurant », Le Figaro, encart « Le Figaro et vous », vendredi 9 septembre 2016, page 36.
  7. ^ Restaurant du Théâtre du Rond-Point. France Bleu. [2021-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7) (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