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第221行: 第221行:
*[http://www.lse.ac.uk/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網站]
*[http://www.lse.ac.uk/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網站]
*[http://www.lon.ac.uk/ 倫敦大學網站]
*[http://www.lon.ac.uk/ 倫敦大學網站]

*[http://www.lsesu.com/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学生会]
*[http://www.thebeaveronline.co.uk/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报《The Beaver》]


{{倫敦大學}}
{{倫敦大學}}

2008年1月27日 (日) 16:53的版本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File:LSElogo.jpg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徽
校训Rerum Cognoscere Causas
了解萬物發生的緣故
创办时间1895年
URN编码英语Unique Reference Number133910
校长霍華德·戴維斯爵士 Sir Howard Davies
教师人數1,303
学生人數8,810[1]
本科生人數3,860[1]
研究生人數4,950[1]
校址英國倫敦
校區市區
代表色
             
網站http://www.lse.ac.uk/
位置
地图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多簡稱LSE),成立於1895年,是倫敦大學的成員學院中唯一一所仅专注于社会科学的学院,这在全英也是独一无二的。倫敦政經學院将自己定位为:“世界领先的社会科学教育及研究机构”。[2]

倫敦政經學院一直以来与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帝國學院倫敦大學倫敦大學學院一起并称为「英國G5超级精英大学」,它也是英國金三角名校羅素大學集團的成員。《衛報》曾评价伦敦政经学院,称其与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和国王学院“在英国的的名声只有牛津剑桥才能与之相比。[3]

概況

英国政治经济图书馆屋顶

倫敦政經學院的校園位於倫敦市的法律中心Holborn,毗鄰英国皇家法院英國廣播公司倫敦四大法律學院,其中最著名的林肯法律學院就近在咫尺。倫敦政經學院教學與研究以社會科學為主,教學質素與研究成就在全球享負盛名。倫敦政經學院一直以来与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帝國學院倫敦大學倫敦大學學院一起并称为「英國G5超级精英大学」。《星期日泰晤士報》和《衛報》的2006年全英大學排行榜中,倫敦政經學院排名第三,而在2005年11月發表的《泰晤士专上教育增刊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倫敦政經學院排行第11;2004年12月更獲同一機構列為全球排行第二的社會科學類大學。

倫敦政經學院是法律經濟學國際關係政治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社會政策等方面研究的全球先驅。校友及教員之中包括13名諾貝爾獎得獎者、33名政府或國家元首、30名英國下議院議員及29名上議院議員。

學生國際化是學院的特色之一。全日制學生約有7500名,其中英國本地生佔34%,另外18%來自歐盟成員國,44%來自世界其他120多個國家及地區。本科生佔48%,研究生佔52%。[1][2]


學院的主要圖書館——英國政治經濟圖書館,是全球最大的社會科學类圖書館。

大学排名

经济学贡献及历史

伦敦政经学院正门

伦敦政经 vs. 剑桥

1930年代伦敦政经和剑桥两个学校之间的辩论在经济学学术界十分著名。两个学校在学术见解上持续的较量可以追溯到伦敦政经建立之初,当伦敦政经的经济学教授埃德温·坎南(1861-1935),与当时顶尖的经济学家,剑桥的政治经济学教授阿尔弗莱德·马歇尔,争论关于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以及该学科是否应被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马歇尔当时反对伦敦政经讲纯理论和其所依赖的经济史分开罗列)

争论同时也涉及到关于经济学家的角色问题,他们应作为超然的专家还是实际事务的顾问。对于伦敦政经和历史经济学家而言,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比经济学理论本身更具意义。虽然伦敦政经和剑桥的经济学家们在1920年代曾并肩工作过——比如建立了伦敦剑桥经济服务(The London and Cambridge Economic Service)——但在1930年代两间学校对于经济萧条的解决方法产生异见,争论重新开始。

伦敦政经的罗宾斯哈耶克,及剑桥的凯恩斯是这场学术思维争论的主要人物。争论扩展到一系列问题,包括当时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案应该是通货紧缩还是需求管理,以及对于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更广泛的概念等。罗宾斯和哈耶克的观点基于注重自由贸易和反对干涉主义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尽管罗宾斯后来承认这一手段在当时的经济萧条中提出来是不合时宜的。在当时不断各主要经济体不断增加的保护主义和“以邻为壑”的贬值政策下,只有尽早实施近似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才能够实现经济复苏。

凯恩斯和剑桥的政策在1930年后成为了实践准则。但随着米尔顿·弗里德曼和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成长和影响逐渐增大,伦敦政经的自由主义思想逐渐开始影响当今的自由经济体。

对于哈耶克观点的最好评价,就是当今世界不断增多的国际自由贸易组织,以及诸如关税暨贸易总协定(GATT,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各种国际共识。解决1930年代的大萧条处理方法并非最佳,这些成果都对于国际社会避免重蹈覆辙而产生了积极作用,这也是当时剑桥的学者所倡导的。[3]

对经济学的影响

File:Friedrich Hayek.jpg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对于对经济学的理解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很多都能通过以下个人和他们的作品所体现,这些人都曾经在伦敦政经或教授过,或研究过,或学习过。尽管以下大多数经济学家最终都因某个理论或作品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下面主要列出的是他们对于整体现代经济学模型和思想所做的重要影响:

约翰·希克斯,最著名的贡献是创造了IS-LM模型,成为现在所有大学学习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起点。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诺贝尔经济学奖1974年获奖者,是经济自由主义最主要的倡导者,他的文献可以定义英国美国分别在撒切尔夫人里根总统时代的主要经济政策。哈耶克哲学的实施曾经导致了很多关键的经济结果,包括工会的减少。Bean and Crafts的论文称这一点成为两国过去25年里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而同一时期欧洲其他主要国家都实现了稳定的经济繁荣。[4] 他同时也对最终导致东欧共产主义瓦解的自由市场思潮产生重要影响。[5]

詹姆斯·米德因其在贸易理论的开创性研究获奖。

威廉·阿瑟·刘易斯,发展出经济学重要的“二元经济”模型,用来证明经济工业化理论的主要基础,也为Heywood对于英法工业化比较的“修正主义”观点垫下基础。刘易斯同时也对贸易理论中贸易条件的重要性有尖端的研究。

默顿·米勒1990年因其在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工作与他人分享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罗纳德·科斯因其对于交易成本重要的发现和分类,以及完善的产权界定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获得了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阿马蒂亚·库马尔·森因其在发展经济学的诸多贡献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工作包括了在性别平等方面的研究,他在作品中指代抽象的某人时总是用“她的”,而非“他的”。森后来离开伦敦政经,转往牛津教书,但在经济系他并没有被允许教授自己著名的关于贫困的课程。

罗伯特·蒙代尔,被称为欧元之父,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其主要研究领域是最优货币区。他的工作仍然是现在分析和评价单一货币有效性的主要支柱。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成为IS-LM模型的一个有效延伸,帮助研究国际平衡,同时也是分析浮动和固定汇率相对优劣的基本理论。

乔治·阿克洛夫,诺贝尔经济学奖2001年的获得者,他以1970年刊登在经济学季刊的文章《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而著名。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了会损害市场,被它称为不对称信息的问题。

同时,伦敦政经学院的威廉·菲利普斯,虽然从未获得诺贝尔奖,但其1958年提出的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成为政府经济政策关于失业和通胀的重要依据。

除了学术上的贡献,大学及其毕业生不断对经济学界做出重要的贡献。2006年1月,IDEAS经济研究报告将伦敦政经学院列为全球第三的大学经济研究系,是非美国大学的第一名。

耶鲁大学1999年分析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影响,分析了全球最佳的100名经济学博士生。伦敦经济学院因为其毕业生名下发表的研究超过2000页而名列全球第一。[6]

英国科研评估考核将伦敦政经学院的经济系,在过去两次考核中(1996年和2001年)评为最高的5A级。[7] 许多非政府机构普遍都将伦敦政经的经济研究所和经济系列为全球前20,大多时候都是美国以外的机构中最佳[8]。尽管其研究方向集中在经济学,伦敦政经还是世界前12名研究机构之一。[9]

知名校友

乔治·索罗斯在马来西亚伦敦政经校友会上演讲

諾貝爾獎得獎者

学位

2007年9月入学的新生毕业后将被授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位,而非之前的倫敦大學的學位。

資料來源

  1. ^ 1.0 1.1 1.2 Table 0a - All students by institution, mode of study, level of study, gender and domicile 2004/05.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 online statistics. [2006年11月18日]. 
  2. ^ The Sunday Times Good University Guide 2007 - Profile for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007-05-08]. 
  3. ^ Going it alone. EducationGuardian 2005年8月2日. [2006-11-20]. 
  4. ^ The Times Good University Guide 2008. 泰晤士报. [03-11-2007]. 
  5. ^ The Times Good University Guide 2007 - Top Universities 2007 League Table. 泰晤士报. [03-11-2007]. 
  6. ^ The Times Top Universities. 泰晤士报. [03-11-2007]. 
  7. ^ University ranking by institution. 卫报. [29-10-2007]. 
  8. ^ University ranking by institution. 卫报. [29-10-2007]. 
  9. ^ University ranking by institution. 卫报. [29-10-2007]. 
  10. ^ The Sunday Times Good University Guide League Tables. 星期天泰晤士报. [03-11-2007]. 
  11. ^ 11.0 11.1 The Sunday Times University League Table (PDF). 星期天泰晤士报. [03-11-2007]. 
  12. ^ University league table. 每日电讯报. [29-10-2007]. 
  13. ^ THES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07. THES. [08-12-2007]. 
  14. ^ THES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06. THES. [03-11-2007]. 
  15. ^ THES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05. THES. [03-11-2007]. 
  16.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07 (PDF). 上海交通大学. [03-11-2007]. 
  17.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06 (PDF). 上海交通大学. [03-11-2007]. 
  18.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05 (PDF). 上海交通大学. [03-11-2007]. 

外部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