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期间难民收容所列表
外观
(重定向自南京安全区难民收容所列表)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间,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城区及县郊为帮助一般市民躲避战火和屠杀,设立或自发形成了许多难民收容所(难民营)。见诸文献记载的南京大屠杀期间难民收容所有37个。其中,受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后改名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管理的大规模难民收容所有25个,包括安全区内的24所和区外的1所。[1]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城郊难民收容所的数量和接受人数处于不断的变化中。[1]日军曾下令在2月4日之前解散难民营,但在国际委员会的努力下并未严格执行。国际委员会也鼓励一些难民收容所陆续关闭,以鼓励难民返家,恢复经济生活。1937年12月到1938年3月初,国际委员会/国际救济委员会管理的难民收容所已经关闭了6所;3月或4月关闭了13所,只有6所一直开到5月份。[2]5月21日,难民营正式关闭。[3]:463
并非所有难民收容所都成功保护了其中的难民,强奸、掳掠与残杀仍时有发生,有的收容所甚至被日军扫荡一空。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管理的收容所
[编辑]受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后改名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管理的大规模难民收容所有25个,包括安全区内的24所和区外的1所。委员会为其提供粮食、燃料、医疗救助及庇护。大约有7万人先后收庇。[2]
1937年12月17日,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向日军去信,信中附有安全区难民收容所清单。12月31日至1938年1月5日,委员会委员米尔士和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秘书欧内斯特·福斯特等人检查了一批收容所。这些信息见录于《拉贝日记》。[4]此外,藏于金陵大学图书馆的《金大难民收容所》记录了与金陵大学相关的难民收容所(蚕厂、图书馆、农科作物系、宿舍、附中)的人数、年龄等详细统计资料。[5]
建筑物 | 现址 | 所长[a] | 类别 | 难民人数 | 备注 | |
---|---|---|---|---|---|---|
1937年12月17日 | 1938年1月初 | |||||
军械库(交通部旧厦) | 华侨路慈悲社 | 陆成美 | 家庭 | 1万以上 | 8000 | |
五台山小学 | 上海路42号 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
张易里 | 家庭 | 1640 | 1640 | |
汉口路小学 | 汉口路59号 南京市汉口路小学 |
郑大成 | 家庭 | 1000 | 1400 | |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司令部 | 赵永奎 | 家庭 | 3500 | 3200 | |
小桃园南京语言学校(华言学堂) | 小桃源 | 男性 | 200 | |||
大方巷军事化工厂仓库 | 大方巷 | 汪成斋、孔平良 | 家庭 | 4000 | 2800 | |
金陵大学附属中学 | 中山路169号 南京市金陵中学 |
姜正云 | 家庭 | 6000-8000 | 1.1万 | |
圣经师资培训学校 | 不详 | 郭俊德 | 家庭 | 3000 | 3400 | |
华侨招待所 | 中山北路81号 江苏议事园酒店 |
毛青亭 | 家庭 | 2500 | 1100 | |
金陵神学院 | 汉中路140号 南京医科大学五台校区 |
陶忠亮 | 家庭 | 2500 | 3116 | |
司法部 | 中山路251号 南京市供电局 |
空置 | 12月14日日军捕杀难民400-500人,剩余难民于12月17日被驱逐,此后空置[2] | |||
最高法院 | 中山北路101号 江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出租办公楼 |
空置 | 被日军扫荡一空,12月17日全部驱逐,此后空置[2] | |||
金陵大学蚕厂(蚕桑系) | 金银街 | 金哲桥、徐凯基 | 家庭 | 4000 | 3304 | |
金陵大学图书馆 | 汉口路22号 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 |
梁开纯 | 家庭 | 2500 | 3000 | |
德国俱乐部(德中俱乐部) | 不详 | 赵唐荣 | 家庭 | 500 | 444 | |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 宁海路122号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
魏特琳 | 妇女、儿童 | 4000 | 5000-6000 | |
法学院(司法学校) | 中山路西侧 | 佟燮臣 | 家庭 | 500 | 528 | |
金陵大学农科作物系(农业专修科) | 广州路北侧 | 沈家禹 | 家庭 | 1500 | 1658 | |
山西路小学 | 琅琊路7号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
王有成 | 家庭 | 1000 | 1100 | |
金陵大学(宿舍) | 汉口路22号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 |
齐兆昌 | 妇女、儿童 | 1000 | 7000 | 2月16日有3039人,4月30日有1900人,5月底关闭[5] |
西门子洋行 | 小粉桥1号 拉贝故居 |
韩湘林 | 602 | |||
高家酒馆55号 | 高家酒馆 | 凌恩忠 | 770 | |||
教堂和长老会传教团学校 | 双塘 | 陈罗门 | 1000 | 位于安全区外 | ||
贵格会传教团 | 慈悲社 | 张公生 | 800 | |||
鼓楼西 | 鼓楼广场西侧 | 李瑞亭 | 1月13日至20日,有7名女性遭日军士兵强暴[4] |
其他难民收容所
[编辑]除了国际委员会管理的25所难民收容所以外,见于文献记载的其他难民收容所。[1]
建筑物 | 地址 | 难民人数 | 检查情况/备注 |
---|---|---|---|
卫青里(音译)某大宅 | 不详 | 数百人 | 受委员会帮助和监护 |
鼓楼四条巷 | 安全区内,鼓楼四条巷 | 12月16日,50余人遭集体枪杀 | |
原国军第10军驻京办事处 | 安全区内,上海路陶谷新村 | 200人(南京沦陷时) | |
栖霞寺 | 栖霞山北千佛崖下 | 1月中旬1万多人,最多时达2.4万人 | |
江南水泥厂 | 栖霞山东侧 | 4000人(12月28日),6000人(2月3日),2万多人(3月13日) | 由德国人京特和丹麦人辛德贝格创立和管理,树有德国和丹麦国旗,设有小医院 |
和记洋行 | 下关长江边 | 7000人 | 由委员会委员、英国人希尔兹(P. R. Shields)建立 |
宝塔桥 | 下关煤炭港东侧 | 7000人 | “最糟糕、最苦难” |
慈幼院 | 下关三汊河地区 | 6000人 | “最糟糕、最苦难” |
城东南游乐地 | 城东南隅 | 1万余人 | |
老人堂(养老院) | 城东南剪子巷 | 500人(1月2日) | |
杨将军巷 | 杨将军巷 | ||
葛塘 | 六合县葛塘镇 | 2000人 |
备注
[编辑]- ^ 部分名字为音译。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孙宅巍. 南京大屠杀期间的难民收容所研究 (PDF). 江苏社会科学. 2017, (5): 224-231.
- ^ 2.0 2.1 2.2 2.3 贝德士. 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报告. 章开沅 (编). 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1937-1938.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65-501 [1939]. ISBN 7-305-03443-6.
- ^ 章开沅(编译). 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1937-1938.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ISBN 7-305-03443-6.
- ^ 4.0 4.1 约翰·拉贝. 拉贝日记. 刘海宁 等(译) 第2版.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2019-11-01]. ISBN 7214019639. OCLC 2397469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4).
- ^ 5.0 5.1 王勇忠. 南京大屠杀时期的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 抗日战争研究. 2008, (8).[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