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额尔齐斯河
额尔齐斯河 | |
---|---|
流經鄂木斯克的额尔齐斯河 | |
![]() 额尔齐斯河流域 | |
流域 | |
源頭 | |
- 位置 | 阿尔泰山 |
河口 | 鄂毕河 |
面積 | 1,643,000平方公里(634,000平方英里) |
流經国家 | ![]() ![]() ![]() ![]() |
本貌 | |
長度 | 4,248公里(2,640英里) |
额尔齐斯河(俄語:Иртыш,蒙古語:Эрчис,哈薩克語:Ертiс),古称曳咥河、也儿石河、也儿的石河、也里的石河、葉兒的石河、也里的失河,清朝稱得益河,主源发源于阿尔泰山东南部的新疆富蕴县,是中国唯一的北冰洋水系河流。额尔齐斯河上游有2大河源,分別是库依尔特河和喀依尔特河。库依尔特河发源于新疆富蕴县的托依克达热斯、沃依塔斯腾达热斯和札班达拉斯。喀依尔特河发源于新疆富蕴县阿斯道恰。库依尔特河和喀依尔特河在可可托海水库汇合后成为额尔齐斯河,一路上将喀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布尔津河、哈巴河、别列则克河、阿拉克别克河等右岸支流汇入后,在中国境内全长593公里,出国境后流入哈萨克斯坦斋桑泊,继续北流进入俄罗斯,最后在汉特-曼西斯克城附近汇入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全长4248公里,流域面积164.3万平方公里。
沿岸城市[编辑]
该河自南向北流经的主要城市包括:
經濟利用[编辑]
额尔齐斯河是一條可通航的河流,中国境内干流建有可可托海水电站、喀腊塑克水电站、吉勒布拉克水电站、哈巴河山口水电站以及635水利枢纽工程等發電設施[1][2]。
哈萨克斯坦境内干流建有三座大型水电站:
- 布赫塔尔玛水电站,设计总库容530亿立方米,装机675MW
- 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水电站,为布赫塔尔玛水电站的反调节水库,总库容6.5亿立方米,装机容量332MW。建有世界上高差最大的单级船闸,为42m
- 舒尔宾斯克水电站,设计总库容106.5亿立方米,装机2000MW
1960年代,蘇聯曾計劃將额尔齐斯河的河水引入烏玆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以緩解兩地缺水問題。[3]1972年建成的额尔齐斯-卡拉干达运河调水工程,全长458km,设计年调水22.3亿立方米。中國則在1987年挖出一條小運河將該河河水引入逐漸乾涸的乌伦古湖中[4]。20世紀末的引额济克工程則規模更加龐大。中國用水量的大幅增加使得俄羅斯和哈薩克等國家產生不安[5][6]。
引額濟克工程[编辑]
「引额济克」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自治区实施的骨干水利工程。它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北疆地区油田勘探开发和沿线农业综合开发的水源问题,而且还将促进相关工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引额济克工程位于新疆北部,是一项跨流域、长距离的调水工程,其中"635"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阿尔泰地区福海县北屯镇以东约56公里(克孜哈巴克收费站附近)的额河干流中流段。635代表水库海拔高度。引水总干渠及西干渠由福海县经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至克拉玛依市。
1996年9月国家计委批准引额济克工程建议书,同年10月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分别批准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1997年4月国家计委批准开工报告。该工程建设规模为总库容4.31亿立方米,引水干渠总长324公里,发电装机容量3.2万千瓦。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工程"635"水利枢纽工程、引水总干渠、西干渠及尾部反调节水库等。
引额济克工程项目总投资20.43亿元,其中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0亿元、水利部4.5亿元、兵团1亿元、自治区自筹4.93亿元。"635"水利枢纽工程于1997年9月实现工程截流,总干渠已开工,博塔玛依隧洞已具备进洞条件,西干渠10公里隧洞及渠道工程等目前还在加紧施工。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当保证率为75%时,年引水量可达8.4亿立方米,可提供工业用水1.9亿立方米,农业用水6.5亿立方米,新增耕地6.7万公倾,年发电量1.4亿千瓦•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引额济乌」是二期工程,二期工程分两步,第一是将水引到乌鲁木齐,再建設500工程,500代表水库海拔高度,500水库位於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和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行政地界,水库周边有乌鲁木齐市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是在额尔齐斯河上游再建一个调节水库,喀臘塑克水电站。
「引额济哈」是三期工程,将布尔津河的水调到额尔齐斯河的喀臘塑克水电站,这样可以增大源头供水量,到哈密市三塘湖镇。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Xinjiang Kalasuke 140MW Hydroelectric Project
- ^ 考察调研组专家考察在建的喀腊塑克水利枢纽工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0-08-05
- ^ Skornyakova, V. A.; Timasheva, I. Ye., The possibl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anti-Irtysh and problems of rational nature management, Soviet Geography, 1980, 21 (10) [2017-04-14], doi:10.1080/00385417.1980.106403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8)
- ^ Petr, T. (编), Fish and Fisheries at Higher Altitudes: Asia, Issue 385 of FAO fisheries technical paper, ISSN 0429-9345, Food & Agriculture Org.: 257, 1999 [2017-04-14], ISBN 92510430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original paper published in the Vestnik Moskovskogo Universiteta in 1979).
- ^ KAZAKHSTAN: ENVIRONMENTALISTS SAY CHINA MISUSING CROSS-BORDER RIV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Gulnoza Saidazimova, 7/16/2006.
- ^ Sievers, Eric W., Transboundary Jurisdiction and Watercourse Law: China, Kazakhstan and the Irtysh (PDF), Texas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2002, 37 (1) [2017-04-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9-21)
外部連接[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额尔齐斯河 |
- Abramof, A., translated by John Michell, The lake Nor-Zaysan and its neighborhood,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J. Murray), 1865, 35: 58–69 [2017-04-14], doi:10.2307/36980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