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後掠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後掠翼当前版本,由CommonsDelinker留言 | 贡献编辑于2015年6月23日 (二) 23:26 (移除A-29B_structural_wing-fuselage_fatigue_test.jpg,已被Hedwig in Washington刪除:License review: Non-free license, or license disallowing commercial use and/or derivative works: CC BY-NC-SA 2.0)。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后掠翼機翼設計的一種型態,特指機翼沿著翼展方向的軸線與機身具有一個向後的角度,即掠角为锐角。机翼的后掠程度由后掠角大小来进行表示。 后掠翼是平直机翼发展而来的,適用於較高的飛行速度,气动特点为可增大机翼的临界速度,并减小超音速飞行时的阻力

後掠翼的理論最初由德國人在1930年代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後掠翼設計的飛機開始出現,包括德國的Me 262戰鬥機Me 163戰鬥機。但是Me 262使用後掠翼的原意並非針對高速飛行下的控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飛行速度的提高,後掠翼和其他適合高速飛行的機翼同時受到廣泛的注意,但是隨著使用經驗的累積,後掠翼逐漸成為1950到1960年代很常見的設計之一。

後掠翼不僅使用於軍用飛機,巡航速度在亞音速範圍的民航機也大量採用這種設計,以取得速度與航程之間的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