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平壤之戰 (1894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Happyseeu留言 | 贡献2020年2月13日 (四) 06:30 (增加或調整內部連結)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平壤之戰
甲午戰爭的一部分

水野年方
地点
结果 大日本帝國陸軍勝利
参战方
 大日本帝国  清朝
指挥官与领导者
野津道貫
桂太郎
清朝 葉志超
清朝 左宝貴 
兵力
20,000 13,000 – 15,000
伤亡与损失
死者102人、負傷者433人、行方不明者33人 死者約2,000人、負傷者約4,000人

平壤之战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场战役。1894年9月初,军开始向平壤推进,参战部队共20000餘人,军防御部队为15000餘人。日军至15日完成部署,随即展开进攻,经过一整日激战,日軍元山、朔寧兩支隊於上午八時三十分攻下平壤北邊的戰略要地牡丹台,之後日军攻克平壤,清军抛弃辎重仓惶撤退,撤退途中屡遭日军伏击,撤退后又没有可以依托的防御支撑点,伤亡惨重,并且造成了驻朝鲜清军全面溃退的局面,至9月24日,清军全部退回中国境内。

9月15日平壤之战与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一起,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转折点,自此以后,日军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并开始在中国境内迅速推进。

平壤之戰中,山东费城杰出将领左宝贵面对友军溃逃、敌军压境的境况,毅然殊死抵抗,直至殉国。皇帝由此,赠太子少保衔,予谥忠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