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戴逸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默然留言 | 贡献2020年9月10日 (四) 09:12 撤销默然讨论)的版本6157586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戴逸(1926年9月),原名戴秉衡江苏常熟人,中国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清史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工作。

生平

戴逸出生于常熟一个小官吏家庭,早年曾就读于苏州中学常熟中学(现孝友中学),1944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就读于铁路管理系。1946年他放弃在交大的学业,重新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1947年加入民主青年同盟,并成为北大学生自治会理事。1948年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而离开北大,前往正定华北大学培训学习。年底培训结业后留在华北大学一部政治研究室工作。1949年跟随华北大学转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他曾在人民大学革命史教研室与中国历史教研室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至江西余江五七干校。1973年回到北京,因当时人大停办,他被拨归北京师范大学。1978年人大复校后,戴逸出任清史研究所所长。2003年经中央批准,国家《清史》编纂工程正式启动,他出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1][2]

戴逸还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史学会会长、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国务院学科评论组成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1]此外,他还获得过越南胡志明勋章(1960年)、吴玉章科研奖(1985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86年),国家五个一工程奖(1994年),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1994年),北京市社科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1995年)等荣誉和奖励。[3]

主要著作

  • 《简明清史》
  • 《中国通史》
  • 《二十世纪中华学案》
  •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戴逸卷》
  • 清通鉴
  • 《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 《繁露集》
  • 《履霜集》
  • 《语冰集》
  • 《涓水集》
  • 《二十六史大辞典》
  • 《乾隆帝及其时代》

参考文献

  1. ^ 1.0 1.1 学者春秋:戴逸. 国学网. 
  2. ^ 大家丛书——戴逸. 商务印书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4). 
  3. ^ 戴逸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