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寶靈頓運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Lord Jaraxxus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7日 (日) 05:34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920年代的寶靈頓運河及鵝頸橋,電車在上行走

寶靈頓運河(英語:Bowrington Canal,又稱寶靈渠鵝頸澗)是香港1850年代末在香港總督寶寧任內建成的一條運河,流經今天鵝頸一帶,以第四任香港總督寶寧命名。

歷史

北京條約》地圖,黃泥涌位於香港島北岸「東角(East Point)」西南

寶靈頓運河本來是從一條河涌——黃泥涌改建而成的,溪流該沿自聶高信山渣甸山之間黃泥涌峽一帶,經黃泥涌谷(今跑馬地),流經鵝頸橋而入維多利亞港。同時,黃泥在海中沖積成一個,名為奇力島

由於寶靈頓運河又長又窄,形狀彎曲,像鵝隻頸部一樣,因此被當時的人稱為「鵝頸澗」,橫過這段河道的橋便稱為「鵝頸橋」(今堅拿道天橋底電車路),該區附近一帶更得名為「鵝頸區」。

1922年至1929年,香港政府灣仔進行填海工程,寶靈頓運河亦變成暗渠下水道)。現時寶靈頓運河的原址已成為了堅拿道行車天橋的所在地。

參見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寶靈頓運河